摘 要
在新常态下,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国经济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转型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面对新常态的挑战和机遇,文化旅游产业在今后的开发中要更加注重突出古都形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创新和适应现代文化,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旅游团队,加强区域文化合作开发,使古都开封文化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开封作为八朝古都,全国六大古都之一,旅游景点众多,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天然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将朝着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不断的丰富其内容,满足人们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需求。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又以北宋时期遗留的历史胜迹最为丰富。本文将探讨如何凭借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开发开封的文化旅游产业,把旅游业的开发与历史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封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才能更好的进行开发,并以此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旅客在旅行中产生的各种文化旅游需求如游览、考察、休闲、度假、探险、猎奇、求知、修学等得到更好的满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古代文明,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树立开封的国际化旅游品牌,将开封建设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开封更好地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决策、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计六章进行阐述说明,第一章,从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资源等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开封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和第三章,梳理了开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开封文化旅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现状开展论述,阐述了开封文化旅游的资源特点、开发与成因分析,在景区实地调研与游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中潜在的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以实证研究为主,以清明上河园为例,对开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封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与建议。
关键词:开封;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目前已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使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而作为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开封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很强的文化优势,新常态虽然带来了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和机遇,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2017年,在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中,开封市表示旅游业要走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积极实施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战略,打造开封特色旅游商品品牌,以构筑文化高地示范区为契机,使其与汉唐和明清文化形成鼎足之势,将开封建设为极具吸引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1.1.2研究意义
本文将对开封的文化资源概况进行梳理,分析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等方面开展探讨,深入研究开封文化旅游的开发。对其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掌握其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及潜质,提出开封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及开发的新思路,探索开封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路径,从而促使产业融合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开始时间较早,“文化旅游”概念是X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了解到他人的历史、遗产、当代生活和思想。”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定义、中西比较、影响、规划、开拓与保护、解读、产品与消费、推广等多个内容,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印度学者Maikhuri,R.K研究了旅游遗产的公共服务建设;X学者杰夫瑞(Jafari)以社区为视角,探讨了更为合理的发展方式;国外对文化旅游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研究。然而,目前大多遗产方面为主,缺乏针对性的探讨。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文献主要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古城文化、产品规划、文化推广等方面。在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上,程遂营提出开封应依托周边庞大的客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改革景区(点)机制、构建文化大市场、净化旅游大环境、建立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正确对旅游城市进行定位,全面振兴封旅游经济”。针对古城文化旅游的宏观战略研究。李长秋针对河南省域古都旅游建设,从古都形象、文化内涵、资源整合和旅游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建议。针对开封某一特定文化旅游产品为对象的研究。赵现红通过针对加开封菊花文化节的研究提出组织者应该从分析旅游者感知价值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凝聚节事主题,提高旅游者享乐价值;提高从业人员和志愿者服务水平来提升旅游者满意度来发展旅游市场。曹新向探讨了古城墙的旅游开发利用。许韶立根据对开封旅游开发条件的研究,对开封县未来旅游开发的宏观定位与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陈玉英通过对客源行主体和旅游产业核心区双重特征的旅游经济单元城市的分析,在业结构理论的框架下,从旅游者消费指标分配、乘数效应、产业关联度以及XX决策等不同角度,分析旅游产业部门的功能,提出开封市旅游产业序列权重结构,为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1.开封宋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研究。阐述了开封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肯定了开封宋文化在文化自信、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方便取得的优异成绩,梳理了开封文旅的资源现状和特色并提出当前面临的顶层设计、资源挖掘、配套服务、营销方便的不足。最后对实地调研和问卷进行了客源市场、客源特征、客源偏好进行了分析。
2.开封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演变分析。通过对开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实践以时间为轴线来进行梳理。根据开封统计年鉴,XX工作报告,实地走访调研,总结分析了2013年以来开封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演变过程,对其在不同阶段提出的理念和实践进行总结分析,为后面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发展对策打下来基础。
3.开封和杭州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研究。通过和浙江杭州的宋文化发展对比分析,找出差距,为共同发展弘扬和传承两宋文化理出思路。
4.对策和实践途径研究。论文最后结合最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和途径提出了顶层规划、古城保护、公共服务建设、夜间旅游、“VR+AR+旅游”等比较有创新和针对性的解决途径和对策。
1.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搜集,整理,提炼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XX工作报告、开封市统计年鉴等XX公开资料等文献做支撑,为论文主题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2.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法。对开封的历史胡同,名胜古迹,客源市场,交通环境等进行实地调研分析。通过问卷发放统计、访谈等方式针对景点现场游客设计问卷。调查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多学科综合法。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需要整合各学科交叉知识,需要综合社会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等理论和思维来进行,利用美学、统计学、文学、旅游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和定性的研究结论,使得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和完善,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对当前景区景点旅游方式的重要变革,赋予了旅游新的内涵,标志着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全域旅游要以质量价值目标、治理价值目标和共享价值目标作为旅游发展的价值追求,以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挖掘全域旅游的内涵,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于全局性、空间性、带动性、整合性和共享性五个方面。
2.1.2 宋文化
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平等观念等时代特点,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不仅在当时中国境内以及东亚儒学文化圈各国发挥了主导文化的影响,还对世界文明以及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1.3 文化旅游景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旅游景区还没有很明确的定义,能够查阅到的文献并不多,只有以下几种,莫林丽根据文化旅游景区的特点和功能的独特性认为文化旅游景区是旅游景区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以历史人文为依托,以历史古迹、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旅游吸引物以及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景区,并将文化旅游景区分为历史古迹旅游景区、民俗风情类旅游景区、文学艺术类旅游景区、现代人文吸引物等;文莹认为文化型旅游景区是以人文历史为依托,通过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来体验文化的魅力,并有明确边界范围和独立管理机构的地域。根据资源的不同,将文化型的旅游景区分为历史古迹旅游景区、民俗风情旅游景区、文化艺术类旅游景区。在大众旅游时代下,景区旅游成为人们在满足生活水平之后追求高层次需求的一种实现途径,其中文化旅游景区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其文化资源是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我国的文化景区众多,但在经济的驱使下大多数文化旅游景区趋于多元化发展却忽略了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合与丰富。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以及旅游年龄年轻化,文化旅游景区为了适应新时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景区开发者应该充分了解游客不同的体验诉求,将景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利用并深化,提高游客的体验层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感。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X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和归纳,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人类需要的重要理论之一,也为景观旅游和游客需求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大类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而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层次图。只有达到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对人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不断推动着人们追寻更高层次的满足。
旅游需求也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后,对心理和精神等较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出于逃离、好奇、体验、休闲、娱乐等不同的旅游动机,在旅游过程中进行观赏自然风景、体验历史文化、游览历史古迹、感受民俗风情等旅游活动,实现了精神需求上的满足。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只是追求生存的需要,更多的需要满足精神文化以及审美求知的需求,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文化旅游,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满足是当下文化旅游景区的重中之重。
2.2.2 游客感知理论
游客感知理论来源于营销学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该理论强调价值判断的主体是顾客,企业要从顾客感知的角度来评价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感知价值才渐渐被引入到旅游领域的研究中。在旅游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中,游客感知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游客通过自身的感知器官能够对旅游所呈现出来的物质、精神旅游资源等产生感应。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对于景区所呈现出的事物、景象主要是由其感官系统进行感知的,在感知过程中,能够针对性的对旅游的历史文化、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服务以及旅游产品等有一个自身的感知判断,由于不同的游客在个人偏好上有很大差异,游客会把注意力放在自身感兴趣的地方,因此游客感知具有主观性。从感知的时间角度来看,游客感知可以分为旅游前的感知和旅游过程中的感知。在旅游前的感知中,游客可能从亲朋好友的推荐以及各大旅游网站等渠道获取景区的相关信息,并建立初步的印象和预期,这就是游客感知-期望理论的“期望”,相比于游客亲自出游后的感受会有一定落差。旅游过程中的感知是游客在亲自游玩过程中体验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真实感受,相比于旅游前的感知更加实际,但游客感知研究可以帮助旅游景区获取使用者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反映出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河南开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1旅游业发展迅速
2016年开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40.99亿元,住宿业营业额为19.4亿元,同比增长14.6%,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为143.2亿元,同比增长16.3%,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共新增入库单位209家,占总入库单位的比重为54.7%,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5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实现旅游总收入72.2亿元,增长19.3%。其中,接待国际游客12.7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241.8万入次。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区(点)8处,星级宾馆酒店27个,旅行社45家,强力支撑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3.2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近年来,开封市文化旅游发展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作用,将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新业态、新动力,着力打造全新、更具吸引力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封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旅游、餐饮、农业、工业等领域不断进行融合创新。开封市设立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将文化资源统一包装、统筹使用,“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形象逐步凸显。开封市按照谋划一批、提升一批、完善一批、储各一批的建设思路,高标准打造了“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2015年全市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三园五馆一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以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和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两大国家级节会为龙头,逐步打造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开封市各大景区、各文化企业通过打造的文化演艺节目,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品牌。
3.3城市知名度稳步提升
2016年开封入境旅游者达到22.8万人,增幅为12.4%,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通过“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的平台,举办各种高端国际会议,承接各种国际赛事,各景区不断创新节会活动,开封市XX也不断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大力利用电视广告、微博自媒体平台、网络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对开封的文化资源及各个景点进行宣传与推广,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宣传相结合,开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大大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行,以清明上河园为代表的一批宋文化主题景区,也作为开封文化旅游发展的代表,向世人展示了开封文化旅游的名片。
4 河南开封旅游文化发展问题
4.1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
“想致富,先修路”一个最普通的口号,却蕴含着一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地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决定着其经济发展程度高低。开封市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道路面狭窄,交通阻塞比较严重,城市绿化和景区绿化效果差,社会环境脏乱,严重影响开封的形象和开封旅游业的魅力,降低了开封旅游经济收入。而且与开封旅游业相协调的餐饮服务业、娱乐业、导游行业等第三产业不匹配,大大制约了开封旅游业开持续发展空间。就像开封小吃闻名遐迩,但许多吃过开封小吃的游客都对此颇有失望,开封名吃如鼓楼夜市、武夷夜市等,价格昂贵、饭菜味道一般且服务质量差劲。
4.2旅游吸引力不够
开封有非常丰富且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但历史遗存很少,现有景点质量并不高,吸引力不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据统计,开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分别是朱仙镇木板画、汴秀、大相国寺梵乐、二夹弦、开封盘古、摞石锁、兰考麒麟舞、杞人忧天传说、汴京灯笼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这些都是整个城市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平台,但是创新是大趋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名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将它以多种丰富的方式进行展现,提升世界级影响力,增加开封的文化旅游吸引力,也是开封旅游工作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3专业旅游管理人才匮乏
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决定因素。培养既一批掌握专业旅游知识有富有科学发展眼光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业人才,是开封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工资水平低、城市地理位置欠缺、相关部门对旅游业不重视等因素,开封缺少一支有文化、善营销、懂技术、能管理的专业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专业技巧不足,从根本上抑制了开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创造新的工作环境,大力引进旅游业的专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开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4国际化程度偏低
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老城区房子的老化与破损,开封市民是否友好礼貌、城市生活是否和谐有序,这些都会影响开封的整体形象。开封的文化旅游要“走出去”,让世人感受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沉淀,迎接国际友人。开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基础仍然薄弱,国际化程度较低,塑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5品牌形象塑造不完善
游客对开封的印象是游览景点多,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缺少代表性建筑,XX的宣传推广力度不高,很多景区项目都有待创新,导致游客对宋朝古都的认识都很片面,也没有将开封视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知名度也会因此无法提升,开封整体的文化旅游形象塑造远远不够,游客并未将开封视为一座旅游城市,景点联合力度不强。吸引力度不够,品牌营销上还露加强,特别是宋文化品牌形象塑造。
5 河南开封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5.1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
根据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20世纪早期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可知,一国发展经济,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充分生产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品。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重的人文气息,使开封坐拥文化名城、七朝都会、菊城等美名。凭借拥有大量的名胜古迹,开封于1982年被xxx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开封应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旅游业的建设发展,减少景点雷同现象,突出开封景区的唯一性、独特性,增强开封旅游景点的艺术性、可赏性,提升其经济价值。并借鉴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发展经验,不断推进自身的完善。推出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借助网络、报刊等传媒,提升开封旅游业的国内外知名度。
5.2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当前开封市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城市绿化和景区绿化效果差,社会环境脏乱等不良现象。开封市有关部分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整治开封脏乱环境,完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为开封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另外,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匹配的娱乐、租赁、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增强开封市旅游业的附带旅游效应,提升开封市旅游业的国内竞争力,持续推进开封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5.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坚实基底,开封近几年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完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公共交通上应大力投入,解决市区与景区附近交通拥堵的状况;推行游客自助游,完善旅游信息推广平台;在停车位的建设上也应着重投入,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游,停车方便与否也是影响游客出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推行绿色出行,公共自行车、网约车等的推广,这样也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在主要路口增加交通协管人员,提升开封交通体系运行状况;增加景区指示标示与引导牌,让游客对整个城市与景区有明确的方位认识。
5.4提升开封文化旅游影响力
开封应加强城市形象推广平台的建设,对开封北宋时期各种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精心开发富有宋文化特色的产品,提高开封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使宋文化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在现代媒体时代,利用电视广告、互联网、微博自媒体、杂志期刊等进行源源不断的大力宣传与推广,提高开封宋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宋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总而言之,开封文化旅游业的成长与发展,要深挖宋文化资源内涵,建设宋文化国际旅游品牌,进而使开封文化旅游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5.5打造开封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开封各景区全心打造“大宋花朝节”、“大宋上元灯会”、“禹王台冰雪节”、“城墙文化夜市”等非常富有宋文化特色的品牌,景区应朝着多方位发展,对自身有明确定位,提高宋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杭州有南宋,开封有北宋,相对来说,开封的文化旅游发展不及杭州,因为自己的特色品牌的打造以及城市形象的整体塑造并不鲜明,在此方面,开封要学习杭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思路。将“八朝古都文化”转化为巨大的经济资源优势,但是也不能拘泥于“宋文化”,应将视线放宽至民俗风情、特色小吃等方面,使开封文化旅游实现全新的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思维。从2016年起,开始举办的“两宋论坛”,架起了北宋开封与南宋杭州的桥梁,提升了开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类似这样具有鲜明主题的论坛活动,如应举办“古都文化”、“大宋文化”、“园林文化”等,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旅游的竞争力与感染力。
结 论
旅游行业一直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特别是附着上时代和科技的元素,旅游变得不单单只是出行游览这么简单,所包含的内容也变得十分的丰富多元。文化旅游是当前的核心热点,文化和旅游已碰撞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开封是一座历史古城,能否更好的挖掘旅游资源,合理的开发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继续升级,打造整体的城市名牌,这些都是亟需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需要特别重视的方面。
独具特色的宋文化和其他各类文化资源都是开封的文化宝库,并且种类十分丰富,为其发展夯实了基础;便利的交通区位也为开封的发展锦上添花;XX政策的支持更是一条绿色发展通道;企业的文化自觉发展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也在为开封添砖加瓦。拥有如此多的优良发展条件,对开封的发展来说便是如虎添翼。从开封旅游业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良好局面,也上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开封如果想突破质的飞跃,更上一层楼,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首先对自身要有明确定位。如何更好的发展宋文化,明确宋文化在开封文化旅游中的定位。游客在旅行中不仅是游览风景、学习历史文化,更多的是想获得舒适的旅行体验,比如有宋文化历史感的民居住宿、便捷的城市交通、宋文化遗址、北宋历史名人故事、开封特色小吃、宋文化民俗体验和宋文化旅游商品等。其次,要提升开封各景区的质量,走精品路线。以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景区建设为指导,打造全城一景、全域旅游、全产业链的宋都人文生活体验区,提升景区档次,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打造成为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景点,将开封建设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第三,要走出去。拓展自己的视野,将目光放长远,从国际化的角度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紧跟国际步伐。最新的旅游开发项目、富有特色的产品开发、高级的管理经验等,都是开封要努力学习并对自身进行完善的。本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经验还有所缺乏,对问题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浅层面,仅从个人角度对开封的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和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之后对开封的文化旅游继续进行深层面的研究,同时也希望开封的文化旅游可以解决遇到的瓶颈和关卡,寻找更好的解决路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致 谢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本事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三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忙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感谢老师在这三年学习中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诲,老师教学的严谨态度以及做事的认真负责都令我佩服不已。不论是毕业论文的选题还是文章思路的确定,都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在专业课题研究中受益匪浅。此外,老师在生活中更是言传身教,为人处世之道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在三年学习生涯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在此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真诚感谢我的同学和室友们,在学习之余也带我感受到了很多,相约打羽毛球、跑步、帮忙搬宿舍、在我有事不在学校的时候帮助我上交材料和完成任务等,让我体会到了同学间的团结和凝聚力,还有集体的温暖。在写论文方面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也对我照顾很多,谢谢能让我有幸加入这个大家庭!还有20级的同学们,会一直记得大家的温暖,谢谢你们这三年来的陪伴和照顾!
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评审我硕士论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思源致远,砥砺前行。”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以此来作为结尾,祝福我的母校郑州科技学院越办越好,祝福自己今后能为母校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郑四渭.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的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论坛,2009. 2(1)136-139.
[2]尹奇,凤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旅游业发展历程和演变特征[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6):1-8.
[3]伍晓亮,高鑫,可持续发展定义在空间与时间双重维度上的拓展[J].生态经济,2011,(8):24-26.
[4]Laurie Kroshus Medina. Commditizing Culture. Tourism and Maya ldent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2):353-368.
[5] TWEED C. SUTHERLAND M. Bui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urbandevelopmen [J]. 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2007, 1(1):62-69.
[6] Christopher Tweed. Margaret Sutherland. Buil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3 (1): 12-19.
[7] 程遂营,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旅游业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6, 21(02);41-44.
[8] 生延超,刘晴旅游产业政策演变及价值导向研究(1978~2018)[J].旅游研究.2019,11(4):22-34.
[9] 尹奇,凤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旅游业发展历程和演变特征[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6):1-8.
[10] 麻学锋,刘玉林、旅游产业成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关系-以张家界为例[J].经济地理。2019,39(5):226-234.
[11]傅云新,胡兵,王烨.中国31省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06):144-149.
[12]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7(01):21-26+32.
[13]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01):96-106.
[14]张辉,范梦余,王佳莹.中国旅游40年治理体系的演变与再认识[J].旅游学.2019,34(2):7-8.
[15]张忠良,梁留科.河南省城市旅游发展潜力时空演变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10):17-23.
[16]邓江晟,汤海磊,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启示[J].经贸实践2018,(7):205.
[17]李长秋.河南古都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7):81-84.
[18]赵现红,基于游客体验视角的现代节事旅游开发研究一以开封菊花文化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 33(3):117-121.
[19]曹新向.开封古城墙旅游开发的设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3, 18(05):73-76.
[20]许韶立,论开封县旅游开发定位与发展战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242-244.
[21]陈玉英,市域旅游产业部门及其序列结构研究一以开封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6,(10):58-60.
[22]郑阿丽,薛建红.开封宋文化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20(5):61-64.
[23]王亚杰.开封市特色小镇的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39(6):252-254.
[24]索志辉.游客体验视角下开封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基于网络评论的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2):102-105.
[25]王明有,周斌.河南省古都文化开发对策-基于经济学供求理论视角[J].管理学刊,2011,(5):75-78.
[26]李湘豫,开封大相国寺游憩价值TCIA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145-147.
[27]邱如梅,开封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北方经贸.2016.(2):145-146.
[28]段伟,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效与启示[J],传承,2013, (8)8:112-113.
[29]周菲菲,开封市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91-95.
[30]冯健.“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J].人民论坛.2018,(32):86-87.
[31]汪圣,刘旭青.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2):16-22.
[32]开封市城乡规划局.古今文明交相辉映老城新区各展风采[J].中州建设2018,(1):34-35.
[33]王洁.开封,八朝古都亦休闲[J].神州(上句刊).2014,(12):98-100
[34]河南省人民办公厅关于创建郑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J].河南省人民XX公报,2017,(020).
[35]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21.
[36]邹统轩,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321-355.
[37]邹统针,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41-266.
[38]张颗翰.张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评价[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245-256.
[39]汪季清,旅游经济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231-233.
[40] Adams V., Tigers of the Snow and Orher Virtual Sherpas: And Ethnography of Himalayan Encounters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3-165.
[41] Mac 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o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M].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6:311-342.
[42] Van den Berg L. , Van der Borg J. , Van der Meer J., Urban Tourism [M]. Aldershot, Avebury, 1995: 321-365.
[43]张岁岁,河南开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4]贾曼姆,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45]李艳平,开封市文化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46]开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 8.
[47]杭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6.
[48]开封2014-201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9]开封市旅游产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2018.2
[50]河南省人民XX办公厅关于创建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7.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