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希望,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连年扩招,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人际沟通,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复杂的、性格、个人发展、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长期发展它肯定会损害身心健康,导致体重减轻、失眠、烦躁、抑郁、焦虑、孤独、问题。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激烈的竞争,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化。交际工具表面上有大量的交流,但深层的情感交流很少。经验统计的结果表明,在现代社会,孤独已成为一种常见病[1]。
2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1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或体验,当人们感到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沟通愿望和实际沟通的水平。孤独感对儿童的发展、心理健康和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导致人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5]。中国学者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指出,大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往往感到孤独。他们的孤独和孤独是复杂的。消极的孤独会导致心理健康下降,如抑郁、自卑和害羞。孤独感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认为孤独是一种长期的负面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经常发生在别人被拒绝或与他人疏远、饥饿的时候,这种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需要满足。Peplau和他的同事们和其他人也系统地探讨了孤独感和寂寞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他们认为,当人们需要或渴望的社会关系和他们实际上拥有的关系存在重大差异时,孤独就发生了。剃须刀(1987)[4]将孤独定义为个人缺乏对其社会联系系统的认识。当一个人感知到这个信号时,常常会有突然的感觉,即孤独感。专门为寂寞(孤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1)人类需要Weiss(1973)[5]认为,孤独是当个人不满意你的社交网络,或社会关系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社会关系欲望之间的内在心理感受或经验存在的距离。帕尔曼和Peplau(1982)[6]认为,孤独是指在一个社会网络,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个人所经历的不愉快的经历。(2)从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孤独感的研究者认为,孤独感是由社会的充分强化造成的:社会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增强,而孤独感的一部分则是缺乏重要的社会强化或反应不足。(3)认知加工的角度altlnan(1975)认为,孤独是从实际和期望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比。
2.2依恋
依恋是个体与他人之间强烈的、持久的、亲密的情感联系。虽然早期的研究将被定义在“依附在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但Bowlby依恋理论的创始人强调,附件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依恋研究模式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成年后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已有的研究证实,成年个体与家庭、朋友和伙伴以及相近的对象也可以形成母子依恋关系,类似于幼儿期,核心因素在依恋关系中会逐渐嵌入到成年和同伴(朋友或恋人)的关系中。虽然依恋行为在幼儿时期尤为重要,但这种行为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可能相当稳定,并且将继续影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发展[2]。
精神病医生首先提出了依恋概念,它指的是抚养和孩子之间的特殊情感联系。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幼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研究者认为,人的依恋是在幼儿期为个体的生存而建立的,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在今后的个人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为早期个人和主要照顾者的生活经验将促进他们对自己、世界和自己和外界关系的期望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即依恋理论的核心原则即内部工作模式。另一位创始人依恋研究指出依恋的四个核心特征:寻求和保持密切保持亲密的依恋对象,不想遇到的分离;分离(求救:垃圾分选、分离与依恋对象会造成困扰,焦虑和痛苦;(对依恋对象的困难和威胁,面对帮助和安慰;没有安全(个体与依恋对象之间的基础:安全依恋关系为基础,探索环境的能力(。依恋的对象是探索周围事物和外部世界的安全基础。在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安全基地的儿童在经历恐惧、疾病、疲劳和脆弱时,可以选择返回。上述特征不仅适用于亲子依恋,而且也被研究者作为所有依恋关系安全的核心特征。
2.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关怀,帮助他人,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可见的或实际的,另一类是主观的和有经验的情感支持。此外,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使用个人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有助于个人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而且有助于维持个人的情绪体验,减轻生活事件对健康的损害。一般来说,社会支持在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0年初,社会支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关注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能帮助人们尽快摆脱困境,更好地适应社会。目前,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很多,但对社会支持的内涵还没有形成共识,还有很大的差异。社会支持功能(1976)中的科布(1976)认为社会支持来自他人,让我们体验被爱、有价值、有归属感的信息。卡恩和antonuc(1980)以社会支持为互相帮助、关心和认同[11]。科恩·麦凯(1984)认为,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人们在不良事件不太被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人们适应各种人际环境。Sarason,列文,巴沙姆、Sarason(1983)定义的社会支持:当我们需要依赖别人,有人给我们关心、爱和尊重,或让他被爱和受人尊重的个人感觉。胡翔明(1996)总结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的精神和物质的帮助,通过与他人的联系。从社会支持的来源界定卡伦。(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从家庭、同学和社区等社会关系中获取信息和材料的一种资源。Sarason等人。(1991)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认为自己能够从外部社会获得自己需要的程度。马莱茨基等人。(2002)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为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水平,防止个体受到不利的外部环境影响而采取的行动。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或一般的支持行为。从社会支持分类的定义来看,一些研究者主张基于社会支持的分类来支持社会支持,强调个体对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解释。李强(1995)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支持是指[9]有助于缓解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环境的有益影响。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帮助其他人的行为,它是一种由社会关系网络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帮助[9]。程红娟(2002)回顾了社会支持过去的文件,总结和重新定义,并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维度的概念。人们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互动,是社会资源的相互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
派特森等人,(1977)认为社会支持主要包括两种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Cutrona和罗素(1990)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网络支持、提高自信心、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6]。科恩的遗嘱(1985),Langford(1997)根据其他人一样的社会支持没有社会支持的作用分为:(1)是指个人情感上的支持,当经历这种支持将是温暖、同情、信任和认可;(2)信息支持:解决别人问题提供信息、建议或指导意见,也被称为认知支持;(3)支持:接触和与他人的互动,开展社会活动,以满足属于转移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缓解应激焦虑的问题,通过积极的社会互动来促进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也称为同伴支持或家庭支持。(4)提供物质或工具支持:提供服务或财政帮助、物质资源等,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客观存在或实际支持,主观支持和情感支持。
2.3.1问题提出
在研究内容上,从家庭角度对人际交往方式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少,对人际沟通方式的理解和评价研究的深度不够。就孤独而言,孤独感的结论还不统一,缺乏对语境中孤独感深层互动的多角度、多变量的综合探究。在研究现状中,以往关于依恋和社会支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依恋和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孤独感形成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根据以上讨论,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调查大学生依恋、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通过探索依恋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孤独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2研究目的
(1)考察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特征与人口学差异。
(2)了解大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状况;
(3)理清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2.3.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虽然在中国孤独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需要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尤其是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一方面,他们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力量浅薄。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或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或西方研究人员设计的相关研究。有必要对大学生孤独感在中国的本土化进行定量研究的紧迫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了解孤独感的现状,丰富孤独感理论。从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角度分析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此外,对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弥补单一社会现实对孤独感支持的不足。
(2)实践意义
我们都知道,社会支持可以减少个人压力的个体意识,但在过去支持整个社会,它发挥作用的支持,或者我们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是明确的认知不足,探索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帮助别人影响孤独感。如今,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他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和应用空前深入和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上网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在学生或教师周围寻求帮助习惯,但由于竞争或利益冲突、时间或其他原因,他们未能及时满足需求,不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网络即时性、地域性、无限性和广泛性,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网络寻求帮助或自我表露。而隐藏的特点可以帮助他们更真实地表达自己,有利于情绪的放松和缓解。同时,通过网络与家长、学生和教师沟通,也扩大了人际支持的现实跨度,是对社会现实的良好延伸和补充,为大学生建立新的关系,维护现有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便利的空间。
2.3.4研究假设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假设其体有如下几点:
(1)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孤独感;
(2)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方面存在差异;
(3)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三者都显著相关;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
(4)社会支持和依恋能部分解释孤独感的来源。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依恋、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相应结论。然后收集大量问卷,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依恋和孤独感的特点,探讨社会支持和依恋对孤独感的影响机制。
3.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共发放问卷326份,收回285份,回收率为87.4%。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69份。总有效率为82.5%。其中,男生155人,女生114人;文史类91人,理工类164人,艺体类14人;大四170人,大二14人,大一21人;农村61人,城市157人,城镇51人;独生子女167人,非独生子女102人;无恋爱经历者71人,有恋爱经历者198人。
3.2研究工具
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inClose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中文版测量大学生的依恋。该量表包含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因子,每个因子又包含18个项目,共36个项目[10],采用Likert式7点量表计分,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分别记“1-7”分,得分越高代表依恋回避或依恋焦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依恋回避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75,依恋焦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79,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0。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简称SSRS)作为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工具。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因子[11],由于被试是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情况与成人不同,所以对量表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订。对修订量表进行时隔两周的小样本重测,两者相关为0.89,说明修订后的量表仍然具有较高的信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3.UCLA孤独量表(UCLALonelinessScale)
采用“UCLA孤独量表(UCLALonelinessScale)”,该量表将孤独定义为一维的,共有20个项目,其中包含11个“孤独”正向计分项目和9个“非孤独”反向计分项目[12]采用Likert式4点量表计分,从“从不”到“一直”分别记“1-4”分,分数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3.3数据分析及整理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成人依恋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低。(2)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不同于年级和生源。对初中生的支持使用率显著高于大专生。农村大学生主观支持高于城市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较低,但初中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高中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4数据分析
4.1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现状分析
4.1.1依恋的现状
因为亲密关系的经验规模Likert评分7分,依恋回避因子和依恋焦虑的因素有18项,所以从理论上讲,每个因子得分最低为18分,最高分为126分,和数量的中位数是72点(见表1)。发现依恋回避因子在不同受试者分组不仅没有超过数量,比在一个标准差更低,可在研究者认为没有依恋回避问题;在不同的受试者平均团体依恋焦虑因子几乎没有增加(除艺术类学生可能太小,平均样本数不够稳定),可以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受试者基本上没有依恋焦虑的问题。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总体上更为积极。直觉上,不同特征的受试者对依恋焦虑的得分高于依恋回避因子,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需要进一步分析。
表1不同特征被试成人依恋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4.1.2依恋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区别,分别为专业性,年级、性别、独生子女、是否有恋爱经验和学生为分组变量,与成人依恋作为因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成人依恋中的专业性,大学生的性别、独生子女、年级、学生差异不显著,只在是否有爱的体验差异,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比具有更强的依恋回避学生的恋爱经历,T(245)=-2.44,P=0.015。
4.1.3支持的现状(见表2)
表2不同特征被试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4.1.4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影响因素没有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利用支持高级的年级差异比支持初级利用程度较高,T(231)=-2.88,P=0.004;但年级差异不显著的客观和主观支持。不同性别、独生子女或是否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和影响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单因素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其他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主观支持显著的大学生差异不同的学生,F(2266)=3.73,P=0.025;多重比较发现,主观支持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感高于城市学生)。
4.1.5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理论上,UCLA孤独量表的最低分为20分,最高分为80分,中位数为50分(见表3)。表3显示大学生的孤独感均值低于标准指,可以看出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低。
表3不同特征被试孤独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4.1.6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对不同专业的孤独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不同年级的孤独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初中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高中生,t(226)=2.20,P=0.029。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和是否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孤独感进行测试,差异无显著性。对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孤独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4.2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分析
1.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相关。由表4可见,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即客观支持来源越多,感受到的主观支持越多,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孤独感将会越低,反之孤独感将会越高;依恋回避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相关均不显著。
表4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相关


2、大学生依恋、社会支持因素分析的因素有两个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三因素为预测变量的回归寂寞,寂寞是预测变量(因变量),被迫变量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5个变量的变化39.2%解释孤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5)。
3.依恋回避回归支持社会因素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依恋回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功能,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依恋回避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依恋回避对支持利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4.依恋回避和主观支持和利用度孤独分层回归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分层回归的第一步,依恋回避对孤独感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P<0.01),在第二步加入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回归方程和R依然显著。从0.228增加到0.328,增加了0.100,第二步回归方程比第一步回归方程对孤独感的变化解释显著增加(F=17.52,p<0.01)。不难发现,第二步回归方程的依恋回避尽管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孤独,但其预测能力下降(标准化回归系数β从0.477下降到0.404),说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依恋回避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如图1所示,路径图可以从变量之间的归一化回归线值中提取。如图1所示,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直接影响为0.404,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间接影响是:
0.152×0.222+0.196×0.190=0.071,
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总效应为0.475。
5讨论与分析
5.1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现状
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水平较低,依恋在总体上更为积极。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还是安全的范围内,这可以归因于大学生较高的自尊和较高的人际信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恋爱体验”显著不同,即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比恋爱经历的人有更强的依恋回避。有许多可能的解释。例如,没有恋爱经验可能会导致更强烈的依恋回避。在大学生文化中,没有爱情经验可能被嘲笑被作为为缺乏吸引力的证据,从而使个人陷入依恋回避的状态。例如,高度的依恋回避可能会避免与他人过于亲密的接触,从而失去爱情的机会;而且,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如较高的个人追求、家庭贫困或身体缺陷)使个人不爱他或逃避他人。
在社会支持方面,研究发现年级间的支持使用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与高年级学生开始考虑他们未来的方向有关。有些人要继续学业,有人在准备就业,有人正在准备创业等。当个人面临多重选择,不得不做出选择时,需要家人、朋友、同学、教师、学校和社会机构的支持是非常强烈的。面对选择,高中生比初中生压力更大,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求助于社会支持来源,即社会支持的利用率较高。另外,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对社会支持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显著,经过多元比较显示,农村大学生主观支持感(领悟社会支持)主观支持高于城市学生。也就是说,在客观支持的情况下,农村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情感体验比城市大学生更积极、更满意。这可能反映了城乡大学生社会支持代表性的差异。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表现更为情绪化,而城市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表现更为理性。
在孤独感方面,以往的研究发现,性别和城乡差异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孤独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然而,研究并未发现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的孤独感。研究结论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取样引起的。这项研究也没有发现专业人士、爱情和独生子女之间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年级差异。初中生的孤独感高于高年级学生。这可能是客观情况,也可能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平等抽样引起的偏差,有待进一步研究。
5.2大学生社会支持、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依恋回避因子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呈负相关,依恋焦虑因子与社会支持因子无显著相关。孤独感与依恋的两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会导致孤独感,但社会支持、积极支持和主观支持会降低孤独感。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依恋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表明在客观支持依恋回避个体缺乏经历较少的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很低。分层回归分析表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对依恋回避和孤独有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依恋回避直接影响孤独感。一方面,它通过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间接影响孤独感。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对依恋回避和孤独的部分中介作用。诚然,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客观支持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孤独感是必要的,但引导大学生对社会支持产生积极体验和感受、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似乎是更重要的。同时,通过建立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这对提高大学生的依附地位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他们的依恋回避。毕竟,依恋回避对孤独感的直接作用远大于间接效应。
6结论与局限
6.1结论
总之,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是积极的,回避型依恋和依恋焦虑水平相对较低,但依恋回避了大学生依恋回避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没有恋爱经验显著高于大学生;有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高级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初中生,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低,大学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高中;依恋呈正相关孤独、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负相关,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依恋回避和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孤独,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具有孤独的负向预测作用的重要意义;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一些中介作用的依恋回避和孤独之间。
6.2局限
(1)由于时间、能力和资源有限,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选择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四个学校的学生,但武汉的情况可能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是不是最好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研究范围,提高抽样代表性,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化。
(2)本研究仅探讨社会支持、依恋对孤独感的调节作用,但影响孤独感的因素不仅受应对方式等变量的制约,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孤独体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做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在真实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比较中,真实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仍然是显性的。随着网络向生活的逐步渗透,网络环境的影响是否会超过现实环境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3)本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是相互影响的。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现实心理学与网络心理学的结合需要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涂巍,TUWei.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6(20):166-168.
[2]吴晶.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社会支持、逆境信念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
[3]曹娇.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关系研究[J].才智,2018(2).
[4]薛雨婷.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24-24.
[5]马素红.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状况及与其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
[6]安宏玉.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山西大学,2012.
[7]张裕鼎,徐碧波.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9-14.
[8]李同归,万露,秦和平,等.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8,17(12):1115-1117.
[9]王威扬.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10]隆景云.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
[11]辛星.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2]Halford W K,Sweeper S.Trajectories of Adjustment to Couple Relationship Separation[M]//Family Process.2013:228–243.
[13]陈姝娟.影响青少年网络依恋的心理因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4):82-85.
[14]戴妍.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8):77-81.
致谢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四年学业就要画上句号了。心中纵然有万般不舍,也要勇敢面对人生重要的十字选择路口。临近离别,思绪万千,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令我心存感激。感谢学院,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给我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这么多优秀的专家,这么完善的学习设备。感谢全体授课老师,是你们孜孜不倦的诲人精神,不断带领我们徜徉法学知识的海洋。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我的导师,感谢老师在我学习、生活上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影响和感动,也将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最后,感谢陪伴我寒窗苦读的同学们,希望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机会再续前缘,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这次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非常的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以后我也会保持一个积极向上,勤奋求学的精神,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