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选择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金融行为的兴趣提升,由此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间的相互选择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分析了金融素养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以及影响金融素养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家庭资产配置、如何影响家庭资产变动以及如何影响家庭是否理性贷款来表明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于家庭资产的变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家庭资产与金融素养的提升都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应提升金融素养,在增加家庭资产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素养,家庭资产,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家庭财富如何正确管理、对家庭资产如何增值等问题越来越关注。而面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化,财富管理和金融资产的选择也对个体应具备的金融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金融素养、家庭资产的概念出发,探寻二者各自的定义,再探讨影响金融素养的因素的原因,在充分了解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的定义后,继续深入探究金融素养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以及影响金融素养的因素,引用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选择相关的多种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国城镇与农村各类家庭的不同金融资产状况与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金融素养如何影响金融市场活动参与意愿、金融资产配置分散化程度以及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情况。本文旨在为更加理性的选择家庭资产的配置比例或促进家庭资产优化决策提供依据,合理提升金融素养,不因盲目地进行金融行为而影响家庭资产变动。

论文的结构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阐述金融素养和家庭资产的概念。第三部分从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地域等对影响金融素养的因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金融素养对家庭资产配置优化的影响、对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情况的影响以及决定是否理性贷款三个方面的研究来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金融素养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的金融行为来研究金融市场中的现象是金融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行为已不再是人们口中仿若高端与专业的代名词,而是逐渐走下“神坛”,让普通人与家庭也参与其中。到目前为止,金融素养没有十分统一的定义,金融素养、金融知识以及金融能力在某些状况下可以表达出同一种意思。关于这一点,国内外许多不同的金融学者都对金融素养做出了不同的阐释。通常情况下,金融知识与金融能力是阐述金融素养最常见的术语,而财富的积累和个人一生的金融福祉也同样能反映一个人的金融素养高低。国外大部分学者从金融知识、金融能力以及研究金融素养的目的三个角度来诠释金融素养。

Noctor,M与Stoney,S(1992)认为金融素养是用以管理财富的,能让人正确判断和有效决策金融活动的能力[1]。Vitt L A,Anderson C与Kent J,et al(2000)认为金融素养是让人学会如何理解金融问题、权衡金融决策、和制定金融计划的能力[2]。Kim J(2001)认为金融素养是人们为了在社会上生存而必须掌握的金融知识[3]。Servon L J与Kaestner R(2008)认为金融素养是人们为了理解什么是金融并学会如何应用对金融知识的能力[4]。FLEC对金融素养做出定义:金融素养是居民为了个人一生的可以获得的金融收益而培养出的管理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Coalition J(2007)认为金融素养是消费者为了一生的财富保障并有效管理金融资源的金融知识和能力[5]。Bowen C F(2002)认为金融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理解必要的重要金融定义的能力[6]。Courchane M与Zorn P(2005)认为金融素养是一种能够对自己进行评估金融或客观金融知识[7]。Moore D L(2003)认为金融素养是一个人掌握和使用所掌握的金融技能的能力[8]。

综上所述,近一半的学者将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等同于一种东西,但也有其他一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知识是金融素养的一部分。综合来看,外国学者对金融素养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金融素养是居民为了个人一生的金融福祉而可以培养出的能够管理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

国内对金融素养研究的时间较为靠后,也没有太多相关文献的介绍,但显然都更看重于有关金融知识的理解,但从事实层面上来看,金融素养显然更注重金融知识的运用,例如理财项目与养老保险等。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素养的定义,可认为金融素养是能够有效管理金融资源、熟练掌握并运用金融知识、帮助家庭顺利进行金融活动的能力。

 (二)什么是家庭资产

家庭资产是指家庭成员共同拥有的能用金钱衡量的财产和债权等权利,是通过合法的方式拥有的全部的所有权。其中财产主要是指股票、保险等金融产品以及实体物品;债权是除了家庭成员之外的所有人或金融机构欠该家庭到期需要被归还的财产;其他权利是指如各种著作权等看不见摸不着但具有价值的资产。此外,家庭资产中只要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资产都是有价的,但不能估值的无形的东西一般不算资产。

甘犁、尹志超(2013)等人在进行对中国家庭金融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家庭资产包括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这两部分。其中家庭金融资产包括家庭储蓄存款、债券、基金、理财产品、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家庭非金融资产包括家庭所拥有的土地资产、房屋车辆、家庭耐用品以及农、工、商业等生产性经营资产[9]。家庭资产不光包括家庭净资产,家庭进行金融活动时产生的负债也属于家庭资产的一部分。

三、影响金融素养的因素

  (一)受教育程度

居民的受教育(尤其是金融教育)程度可以影响居民金融素养的高低,金融风险教育的缺失抑制了金融风险素养的提升,普及金融教育是提升金融素养的基础。

据2021年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九成消费者在进行金融活动时会感到金融知识的匮乏。而最近央行最新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则指出,消费者缺乏对分散化投资的基本金融常识,表现出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发展的一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加剧金融风险积聚。当前的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高度融合,但公众金融知识普遍滞后,对某些智能手机并没有完全普及的农村居民来讲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学习和科普更是困难,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过度宣传,但居民本身金融投资经验普遍匮乏,消费者金融风险识别、管理与防范能力不足的种种现象,反映出金融风险教育并没有进行广泛普及。

据2017年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来看,小学、中学阶段是提升金融素养最快的阶段,受教育程度与金融素养基本成正比。以农村与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举例,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能学到的知识有限,能学习到的金融知识也很少,导致居民相互之间的金融竞争力较弱,许多金融条件的限制也导致农村居民家庭资产显著低于城镇居民。有关金融相关教育对金融素养是否存在影响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

Schmid(2013)等人认为金融教育与金融素养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校开设的金融教育课程并未对提升学生的金融素养和改善其财务行为并未起到持续且有效的作用,学生拖欠贷款的行为仍然是普遍存在的[10]。但更多的人对金融教育与金融素养是有关系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认为金融教育是必要的。Batty与Collins(2015)通过对X小学的金融教育实验得出结论:学校的金融教育使得学生的金融素养提升了,并且金融习惯也有所改善[11]。Danes与Haberman(2007)对高中开设财务规划课程对金融素养影响是否具有效果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像财务规划这样与金融有关的课程可以增加学生的金融知识,从而规范理财行为[12]。因此,作为学者们公认对金融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的金融教育,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素养的提升。如果大学研读金融相关的学位,这类消费者所受到的金融教育将更为深刻,他们的金融素养会明显高于其他人。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较低,通常没上过大学的消费者会在金融活动计算利率等方面产生明显的弱势,也会影响到个人的金融素养。

(二)性别

性别也对金融素养有所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男性的金融素养整体上高于女性的金融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工作机会大幅增加以及同工同酬等多重原因,导致女性的收入逐渐提升,女性在消费与信贷方面具有更高的自主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女性的劳动率也远高于国外,这也是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结婚年龄与之前相比也变小了不少,这使得女性的金融自主决策概率也提升了。决策能力与金融素养水平息息相关:金融决策效率通过股票信贷选择以及养老方案等金融活动被金融素养水平影响,这也间接导致了近年来我国女性金融素养有所提升。

尽管现代女性的金融素养已经有所提升,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金融素养水平仍显著低于男性,就连许多学历较高的女性也不例外。男性与女性在社会性别印象、收入水平、风险偏好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多种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在国外,许多居民调研数据都表明不同性别的消费者的平均金融素养都不同;而在我国,性别差异迫使我国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这也是导致男女金融素养水平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女性相比,男性因为社会性别的约束导致社会公众认识上,男性在养家糊口的责任方面承担的更多,面临的经济问题较多,收入较多,这样的思想意识与金融条件让男性与保险、贷款等金融活动接触的时间较多,了解程度较深;而女性在金融素养上与男性相比有些许不足,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方面的水平女性都低于男性,对这导致女性对金融资产配置进行优化,从而导致资金的长期损失。男女在风险偏好上有所不同,男性总体上对有风险的金融活动更感兴趣,而女性则更喜欢进行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金融活动。此外,日益复杂的金融产品同样使得女性因金融素养水平较低而产生的金融方面产生财物损失,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面临因钱财不足导致的养老困难等问题。

 (三)年龄

从总体来看,我国青年人群的金融素养高于老年人的金融素养。

金融知识的了解与精通是导致年龄不同的人群金融素养水平不同的原因之一。OECD(2011)中将金融素养定义为进行金融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既包含消费者从各个途径获取的金融理论知识,也包含居民通过各种金融投资活动所积累的实际经验[13]。许多基础金融知识的宣传与讲解都是通过学校教育与媒体宣传,青壮年能更频繁地接触这类知识,而老年人接受相关的金融教育较少,通过各类年轻人常用的比如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而接触并获得的金融知识也较少。以女性为例,年长的消费者所拥有的高级金融知识低于年轻的消费者。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差距以及生理原因,年龄大的女性消费者学习、理解能力都进行了明显的退化,对一些高难度的金融问题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高级金融知识的遗忘掌握导致了金融素养的降低。王高宇(2015)将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拥有的基础金融知识状况、高级金融知识状况以及金融素养状况的数据整理做成表格进行对比。通过数据整理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14]。其中中年人的金融素养水平状况与全体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状况大抵相同。可以使消费者对金融活动更加了解,而不管是基础金融知识还是高级金融知识,对这类知识储备最充足的是青年人,最不充足的是老年人。

此外还有一些有关客观条件的原因:中年青壮人群事业或学业处于上升期,学习能力强;需要同时承受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两项义务,对资产需求比较大,对财务规划意识相对较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可以适应因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各种新兴投资方式;而老年人的关注重点是养老保险、退休金问题以及对身体健康方面例如医疗保险的投资,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消费欲望较低,对资金需求也不高。

(四)地域

地域环境的因素使得城镇居民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整体上高于农村居民消费者的金融素养。

从地域条件来看,城镇家庭的居住地让该家庭的金融素养得到提升的好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地区经济与地域条件都相对比较优越,相对于居住在农村的人,城镇居民的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所学知识更为丰富;城镇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居民接受金融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机会更多;城镇居民的竞争意识较强,提升金融素养的想法更加强烈;农村居民收入较少,大多单纯从事农业与畜牧业,受天气等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多,花费更多的心思在农作物的生长或动物的健康情况等大幅度影响自身收入相关的问题上,对金融素养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王海琳(2021)对云南农户的金融素养问题进行刨析,最终得出结论同样也认为与城镇居民对比,农户整体金融素养水平的偏低[15]。

据2021年的分析报告显示,城镇地区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指数与农村相比大概高4个点数,东部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指数也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所接受调查的居民大多居于城镇,中西部与东部相比农村居民较多,因此东部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要好于中西部。苏芳与殷娅娟(2020)通过数据整理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居民家庭金融素养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家庭,而将各个受调查的居民按户籍类型进行分类后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金融素养水平比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要高,家庭金融资产分散化程度自然也是一样的高低之分[16]。于此等调查结果可知,尽管城镇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值差额逐步降低,但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仍旧略低于城镇居民的金融素养,农村居民的户口对其金融素养的提升显著的弱化作用。

 四、金融素养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

  (一)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优化家庭资产配置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各类不同的金融产品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投资的便捷度提升的同时,投资的风险也在增加,如何让家庭资产配置更加优化,特别是在外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让自身资产规避风险已经成为众多家庭关心的问题。

据西南证券整理的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负债情况调查来看,以住房为代表的实物资产约占家庭总资产的百分之八十,而金融资产只占约百分之二十;而在仅占比百分之二十的金融资产中,现金、活期、定期存款等无风险资产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八,金融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实现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苏芳与殷娅娟(2020)认为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分散化程度不足不利于城镇与乡村各类居民在各种利息固定的条件下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实现金融资产的收益最大化,而且不利于各类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阻碍了金融市场的积极与稳定发展[16]。因此对家庭资产进行有效配置成为了当下管理家庭资产的重要问题。居民参与金融活动时所投资的风险性金融资产占整体金融资产的比例越大,家庭资产的配置越分散化程度就越强。

如人们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同时进行多种有风险、无风险的金融行为可以提高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分散化程度,可以丰富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种类,帮助消费者加大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具有挑战性的风险资产的所占具的比例,避免因各类因素的变动造成如单个股票价格等金融衍生品种减少而给有价证券持有人带来风险损失的可能性,降低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素养是进行金融行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胡尧(2019)的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金融素养提高,会让该家庭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参加金融市场上风险性金融活动,并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投资据有风险的资产。随着投资能力的增强,家庭会更多地购买风险资产,并且在股票市场上盈利的可能性也会提高[17]。金融素养高的人对各种股票、债券等活动了解甚多,这些居民通常会将资金较多地投入有风险的金融资产,尤其是基金、金融理财产品等低风险金融资产,在进行有风险的金融活动时可以良好把握度量,不仅不至于血本无归,甚至还能轻松获利。苏芳与殷娅娟(202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不管收入水平如何,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会使金融资产的分散化程度提升,但收入较高的家庭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会增大其参与风险性金融活动的比例,使金融资产分散化程度提升的效果更好[16]。究其原因,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家庭本身可以选择的金融产品的品种、数量十分稀少,且他们的可用资金稀少,一旦投资失败有可能影响到正常生活需要用到的购买家庭必需品的资金,且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实现资产的有效分散化配置,金融素养的提升对他们家庭的资产配置分散化的影响不大。收入水平高的居民家庭可支配的钱款多,有更大的金融资本来参与到金融市场当中,他们的金融素养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资产配置的分散化;另一方面由于此类家庭本身资产就很充足,其对于未来财富的预期也更高,这会促使居民家庭投资者更愿意运用自身的金融素养进行金融市场的投资理财,实现金融资产的分散化配置并获得收益。

(二)金融素养的提升促进家庭资产增值保值

调查显示,由于农村内部金融资产配置缺失,同时整个家庭受到受教育程度、薪资、经验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户对风险持厌恶态度,本金微薄且不愿冒险,不希望本金有任何的损失,希望获得稳定收益,即使收益微薄,也并不在乎,因此不利于这些农户未来家庭资产的增值和保值。但是随着农村居民省外务工的数量不断增长,此类居民的家庭资产得到了增值保值的效果。胡振(2018)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金融素养的提升与家庭资产的累积有关,能促进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18]。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的地区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飞速,经济繁荣的城市往往带来许多金融机遇,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与讲解也相较农村地区来说更多一些,能很好地提升个人的金融素养。省外务工的经历给这类居民带来了高收益高回报,让务工的民工们收入大大增加,让这些农村居民接触到了许多在农村无法接触到的新型金融产品,学到许多新的金融知识,再加上此类居民收入提高加大了居民所在的农村家庭参与此类活动的可能性,在金融素养提升的前提下增加了家庭参与金融活动尤其是风险性投资活动的频率,通过防线投资赚得的家庭资产增加了。

从另一角度看,金融素养通过影响家庭的金融资产规划从而间接影响家庭资产的增值与保值。其中提到的家庭金融资产规划包括对退休后生活的规划以及对家庭资产的理财规划。王露露(2019)通过理论分析认为,高金融素养的人会提早对退休后的生活进行规划并对理财行为进行规划[19]。对老年生活有规划的人会相应地为老年正常生活的保障而进行诸如缴纳养老保险等举动。金融素养高的人也会让自己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对投资与消费进行合理安排,实现家庭资产更好的增值保值。

家庭净资产是指家庭持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总资产减去家庭总负债后的资产。因此金融素养对家庭净资产的影响也包括金融素养对家庭负债的影响以及对家庭储蓄的影响。陈姿与罗荷花(2019)研究发现,提升金融素养水平可以大幅增加居民家庭净资产的数额[20]。而家庭净资产本身就是包括在家庭资产中的,所以家庭净资产的变动也会影响家庭资产的变动,因此金融素养通过使家庭资产的储蓄与负债数额变动来影响家庭净资产从而间接影响到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

金融素养影响家庭资产负债。贾立、袁涛以及邓国营(2020)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证明了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从主观上影响了家庭对于债务的负担[21]。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越不具备债务负担,并且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来看,此类家庭需要承受债务的数额与金融素养低的家庭相比也较小,并且因此金融素养的提升通过降低家庭资产负债的方式促进了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

金融素养影响家庭的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储蓄金额占比较高的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经济的发展。赵国庆与周学琴(202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金融资产中储蓄所占的比例越低[22]。高金融素养的家庭通常会通过进行其他金融活动的方式降低家庭的储蓄率。金融素养的提升会通过降低家庭资产中用于储蓄功能的金钱所占比例的方式影响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

(三)金融素养的高低决定是否理性贷款

贷款是指以必须偿还为前提,债权人(通常是银行、信用社等机构)规定一定利息以及归还期限的将资金借给债务人(通常是单位或个人)进行金融行为的信用活动。金融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对家庭贷款意愿、贷款机构以及贷款用途产生正向的影响。

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家庭对更希望进行贷款行为。高金融素养水平增强了金融资本,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所需的资本较多、还款能力强,促使家庭增强了贷款需求,提高贷款行为的发生概率。吴卫星、张旭阳、吴锟(2019)等人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素养的提升使得长期与短期贷款获取的难度降低[23]。而金融素养低的家庭对贷款的态度往往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态度。这两种类型居民的家庭都对风险性金融资产了解较少,其中一种家庭的资金通常进行储蓄功能,不太需要多余资金进行风险性投资,并且对贷款机构了解甚少,对于贷款的相对保守,对借贷行为的意愿较为薄弱,民间谚语中“无债一身轻”这句话就是对金融素养低的家庭的借贷行为最好的诠释;另外一种家庭的态度与之完全相反,他们会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就盲目地进行贷款,由于对其中的程序与规则不能完全读懂,通常会出现过度借贷或贷款后无法偿还的局面,近年来频发的高利贷事件与“P2P暴雷”等事件就是反映出我国居民普遍对借贷行为并不了解并盲目进行贷款行为,金融素养教育严重不足的缺陷的典型案例;而金融素养高的家庭对贷款频率的把控强,通常不会出现和金融素养水平低的家庭一样因过度借款导致背负巨额债务的行为,家庭资产的多少与家庭成员的金融素养水平与借款的次数与程度成反比状态。

金融素养高的家庭更倾向于向银行等正规金融代购机构进行贷款,而金融素养低的家庭更倾向于与私人或不正规的贷款机构进行贷款交易。董晓林、戴月和朱晨露(2019)三人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的渠道也具有影响。每当金融素养提高一个点数,家庭从正规渠道进行贷款的概率会上升约百分之三[24]。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家庭熟知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的条件与程序,获取金融信息较为对称;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强,可贷金额较多,增强家庭向正规渠道贷款的信心的同时,高金融素养家庭因为自身的金融优势更加受正规贷款机构的欢迎,所以选择正规金融机构的可能性较高;高金融素养水平的家庭识别潜在的金融风险、计算潜贷款成本的能力更强,可以看穿某些非正规贷款机构的金融骗局,降低家庭优先选择不正规的渠道进行贷款的可能性,因此这类家庭基本都会选择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贷款。而金融素养水平较低的家庭对在正规贷款的程序和条件并不了解,有时甚至会对正规机构产生误解,认为以自身状况不可能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到贷款或觉得正规机构不欢迎自己这类家庭通过他们进行贷款,因此部分有借贷需求的低金融素养家庭会尝试进行从非正规渠道进行贷款。尽管一些居民的家庭成员金融素养水平比较低,但他们不想通过正规渠道贷款并不是因为对正规机构感到不信任,只是因为因为在正规的融资渠道屡屡碰壁,也就是说这些家庭希望能被允许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进行贷款,但是因为信誉过低或其他原因遭到了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拒绝。但还有一种可能:这些家庭是主动向非正规渠道进行借款的,例如向某些小型贷款机构和朋友借贷,他们就可以支付比银行利率低的利息,这对于低金融素养的家庭以及资金不充足的家庭来说是比向银行借贷更好的选择。不过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在外面非正规的贷款机构进行贷款以进行金融活动,但到最后实际却付出了比银行正常利率还高的利息。造成这种后果既因为其金融素养水平较低也因为这些金融素养低的居民缺少金融知识的教育。并且,受地区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发展落后,金融抑制的现象频发,农村居民能够从正规渠道获取贷款的概率较低,农户家周围也没有过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机遇,因此对家庭资产的提升并不抱太大希望,对借贷行为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低金融素养家庭选择非正规渠道进行贷款的原因。

 五、结论

本文从多个角度,运用众多例子并分析来看,金融素养受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地域等多种情况的影响,分析金融素养是如何通过影响家庭贷款行为、影响金融资产配置以及影响家庭资产的增值与保值的。

本文明确了影响金融素养的多种不确定因素,精化探究流程,最终得出结论:金融素养的提高对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提高金融资产分散化程度、促进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与令消费者理性贷款等都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家庭金融涉及多方面不稳定因素,十分复杂,且每个家庭情况也并不相同,而金融素养作为影响家庭资产的主要因素,确实能够为更加理性的选择家庭资产的配置比例或促进家庭资产优化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希望通过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的良好协调与选择,让广大居民不因盲目地进行金融活动而损失家庭资产或影响正常生活活动,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加快国家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Noctor,M.,Stoney,S.,&Stradling,R.(1992).Financial literacy:a discussion of concepts and competences of financial literacy and opportunities for its introduction into young people‟s learning.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2]Vitt L A,Anderson C,Kent J,et al.Personal finance and the rush to competence:Financi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US[J].Institute for Socio-Financial Studies Working Paper,http://www.isfs.org/documentspdfs/rep-finliteracy.pdf,2000.

[3]Kim J.Financial knowledge an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inancial well-being[J].Consumer Interests Annual,2001,47(1):1-3.

[4]Servon L J,Kaestner R.Consumer financial literacy and the impact of online banking on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lower‐income bank customer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8,42(2):271-305.

[5]Coalition J.National standards in K-12 personal finance education[J].2007.

[6]Bowen C F.Financial knowledge of teens and their parents[J].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2002,13(2):93-102.

[7]Courchane M,Zorn P.Consumer literacy and credit worthiness[J].Proceeding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2005,3.

[8]Moore D L.Survey of financial literacy in Washington State:Knowledge,behavior,attitudes,and experiences[M].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2003.

[9]甘犁,尹志超,贾男,徐舒,马双.中国家庭资产状况及住房需求分析[J].金融研究,2013(04):1-14.

[10]Schmid G,Biselli M,Wandrey C.Financial Education and the Debt Behavior of the Young[J].Staff Reports,2013,24(3):189-194

[11]Batty M,Collins J M,Odders-White E.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Education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Behavior,and Attitude[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15,49(1):69-96

[12]Danes S,Haberman H.Teen Financial Knowledge,Self-efficacy,and Behavior:A Gendered View[J].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Plannings,2007,18(2).

[13]OECD.Improving Financial Literacy:Analysis of Issues and Policies[J].Financial Market Trends,2011,(2):111-123

[14]王高宇.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不同群体金融素养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D].东南大学,2015.

[15]王海琳.农户金融素养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CHFS云南数据的实证.云南财经大学,2021(5)

[16]苏芳,殷娅娟.金融素养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散化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20(01):26-33.DOI:10.19622/j.cnki.cn36-1005/f.2020.01.004.

[17]胡尧.金融知识、投资能力对我国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及资产配置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9(1),DOI:10.13939/j.cnki.zgsc.2019.01.013

[18]胡振.金融素养与家庭财富积累——基于中国城镇家庭微观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04):110-117.DOI:10.19639/j.cnki.issn1003-5230.2018.0054.

[19]王露露.金融素养对家庭财富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0]陈姿,罗荷花.金融素养对居民家庭资产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9)

[21]贾立,袁涛,邓国营.金融素养能降低家庭债务负担吗——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3):98-112.

[22]赵国庆,周学琴.金融素养能够降低家庭储蓄水平吗?——基于中国居民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21(01):48-57.DOI:10.16127/j.cnki.issn1003-1812.2021.01.012.

[23]吴卫星,张旭阳,吴锟.金融素养对家庭负债行为的影响——基于家庭贷款异质性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9(05):57-65.DOI:10.19654/j.cnki.cjwtyj.2019.05.008.

[24]董晓林,戴月,朱晨露.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决策的影响——基于CHFS2013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3):44-52+146-147.DOI:10.13916/j.cnki.issn1671-511x.2019.03.005.

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选择

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选择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1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879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15日
Next 2023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