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母亲就业的机会不断更多,家庭生活也日益丰富,对此,父亲的角色和职责也应该被重新定义。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明父亲教育的价值,并且在社会上广泛呼吁父亲教育走进家庭教育中来。为了了解小学生家庭父亲教育情况,研究以杭州市DC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发现DC小学的父亲教育存在如下不足:参与时间较少、教育理念与行为不一致、教育观念落后。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父亲缺乏时间和精力、父亲教育理念和方法匮乏、家庭成员认识不一、XX引导缺位、深受某些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措施:更新思想观念、父亲要不断学习、家庭形成合力教育、XX为父亲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转变思想观念。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父亲教育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的成长需要父母都参与进来,并且发挥不同角色所具有的作用。然而,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父亲一直认为教育子女是母亲的职责,父亲的职责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子女来说,父亲的角色与母亲同样重要,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其对子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子女良好的性别角色深受父亲的影响,对于男孩来说,其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作为男人要坚强、勇敢,充满阳刚气息;对于女孩子来说,父亲是其最早接触的异性,在与父亲的接触中,可以掌握男性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思维意识中建立与男性沟通、交往的方式,进而有效地提升女孩的社交能力。父亲代表着理性的世界,母亲代表着感性的世界,父母的角色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每种角色对于子女的成长都是不可替代的。
(二)研究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生必经的三大教育之一,是人生在初期阶段接受的教育,并且对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何绍辉.撑起儿童照顾的“半边天”——对父职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青年研究,2020(02):85-91.]。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父亲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良好的父亲教育能够让孩子顺利地过度到青春期,有利于对性别有着正确的意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刘佩佩.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L市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1):151-152+165.]。同时父亲教育说明夫妻关系良好,家庭成员和睦,有一个愉悦的家庭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父亲教育对小学阶段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对杭州DC实验小学学生父亲教育的参与情况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影响父亲教育的相关因素,从而探究促进父亲更好参与家庭教育的对策,将会丰富小学阶段父亲教育研究成果,为促进父亲在小学阶段更好参与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唤起社会各界对父亲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认识到父亲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氛围,提升父亲教育的执行力,为指导小学生父亲更好参与教育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输入“父亲教育”、“父教”等关键词,检索期刊、硕博论文。在阅读大量的文章之后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并为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问卷法:通过向杭州DC实验小学的部分学生父亲发放纸质问卷,为论文写作收集资料。
三是访谈法:设定访谈提纲,对小学生父亲展开访谈。
二、杭州市小学生父亲教育的现状
(一)问卷与访谈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杭州DC实验小学是坐落在江干区的一所普通小学,学生父亲的职业构成较为丰富,他们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经商商人,有的是手艺工人等,在职业和收入水平上有较大的差异性,能够代表杭州小学大部分家长。本研究选取杭州DC实验小学的100名小学生父亲作为调查对象。
1.问卷的编制
通过咨询教育专家、老师的意见,并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问卷调查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父亲、孩子和家庭的信息,包括父亲的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孩子的年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月收入等信息。第二部分是父亲对现阶段家庭教育、男性角色和家庭分工的态度的认知;第三部分是父亲承担的教育活动,包括陪伴、日常照料、教育、特殊事件处理等方面内容的调查[郭尚玲.有效提升父亲教育质量的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2):58-59.
2.问卷与访谈的实施
在本次调查中选取200名小学生,由其带给父亲填写并带回学校,经过分析和整理,回收的2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93%。同时,随机选取了20名来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父亲作为访谈对象,在征得其同意后开展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1.父亲的基本信息
表1是关于父亲基本信息的调查,从年龄上来看,30岁以下的有6人,31岁到35岁的有52人,36到40岁的有86人,41岁以上的有42人,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阶段学生父亲年龄在31岁到40岁之间,占比74.20%,正值中年时期,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初中以下的有48人,高中或中专的有66人,大专或高职的有46人,本科22人,研究生以上的有4人,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亲学历水平并不高,普遍集中在初高中、中专、高职;从职业来看,工厂和企业职员最多,有68人,其次是个体劳动者,有60人,专业技术人员有34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有8人。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工厂企业职员和个体劳动者。
2.家庭基本信息
从表2的信息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双亲家庭有170人,占比为91.40%,重组家庭有12人,占比为6.45%,没有单亲家庭的学生,其他家庭结构的有4人;从家庭月收入来看,4000元以下的有44人,占比23.66%,月收入在4000-7000的有128人,占比为68.82%,在此区间的家庭数量最多。7000-10000元的有10人,超过10000元的仅有两个家庭。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并不高。
3.学生基本信息
在本次调查中,男同学的家长有102人,占比54.84%,女同学的家长有84人,占比为45.16%;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调查结果来看,独生子女有118人,占比为63.44%,非独生子女有68人,占比为36.56%。
4.父亲承担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
(1)对父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通过对父亲关于父亲教育重要性的调查来看,有79.57%的父亲认为父亲承担子女的教育职责非常的重要,16.13%的人认为重要。有4人,占比2.15%的认为一般重要,也有4人认为不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父亲都认为父亲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需要父亲教育。
图1父亲关于父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n=186)
(2)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
陪伴是增进父亲与孩子关系的有效方式,也是履行父亲职责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对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调查上,其中每天陪伴孩子0-1的小时的父亲有84人,占比为45.16%,1-2个小时的有56人,占比为30.11%,2-3个小时的有30人,占比为16.31%,超过3个小时的有16人,占比为8.60%。由此可以看出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每天超过3个小时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在1个小时之内,甚至部分父亲经常出差,陪伴几乎为零。
图2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n=186)
(3)父子关系类型
在调查中,将家庭关系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冷漠型和溺爱型,经过调查得出民主型的父子关系最多,有130人,占比为69.89%,父亲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同时也有28名父亲表示自己是一个权威型的父亲,以长辈的姿态与孩子相处,父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也有18名父亲,占比9.68%的人表示自己不太喜欢与人交流,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过多的交流,所以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是冷漠型的父亲。还有10名父亲,占比5.38%表示自己十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
图3父子关系(n=186)
(4)影响父亲承担父亲教育的因素
从表4的调查内容来看,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是父亲忽视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主要因素,有144人,占比77.42%。其次是比较粗心,有80人,占比43.01%。再次是自身缺乏育儿经验,有72人选择,占比38.71%。最后是自己比较懒惰和贪玩,占比3.23%。
表4影响父亲教育子女的因素(n=186)
(5)父亲主要承担的职责
从表5的数据来看,父亲在承担父职时,承担最多的是教育活动,有102人,占比54.84%;其次是特殊事件处理,占比为22.58%;再次是日常生活照料,占比为13.98%;最后是陪伴活动,占比为8.60%。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承担陪伴活动的人数最少,大部分父亲只负责为孩子提供教育经费,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帮助孩子处理特殊事件。
表5父亲主要承担的职责调查(n=186)
三、父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与时间不足
从现有关于父亲教育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将时间作为评价父亲承担父亲教育的标准之一。当然,并不是父亲陪伴的时间越长对子女的教育就越好,还涉及到教育的有效性的问题。但是,作为父亲要是连陪伴子女的时间都没有,又何谈父亲教育的开展。对此,将参与时间作为评价标准也合乎情理。从上文中的调查可以看出有84名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在0-1个小时之间,占比为45.16%,而每天陪伴超过3个小时的父亲仅有16名,占比为8.60%。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父亲之所以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主要是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在访谈中,有的父亲表示自己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每次出差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三五个月,甚至更长,所以就很少陪伴孩子;也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工作比较忙,每天都需要加班,即使回到家里也是继续工作,同室相处也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从事个体经营,每天五、六点钟就出去,晚上九、十点才回来,根本没有时间来陪伴孩子。在父亲缺失的研究上,主要包括身体上的缺失,也就是因工作而远离家,不在孩子的身边,另一种是心理上的缺失,即使父亲在家庭中,与子女一同生活,但也没有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责。从对父亲主要承担的职责的调查结果来看,教育活动的人数最多,有102人,占比54.84%,说明大部分父亲都承担子女的教育活动,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其次是特殊事件的处理,占比22.58%,父亲认为对于子女的教育无需自己亲自参与,只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情况下,处理一些比较难处理的事情即可。再次是承担日常照料的职责,仅有26人,占比13.98%,关心子女的日常饮食,穿衣等,从生活小事中来照顾子女。最后的是陪伴活动,只有16人能够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一同吃饭、看电影,一起去游乐场游玩,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二)教育理念与行为不一致
理念指导行动,但是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存在理念与行动不相符的情况[9]。通过调查发现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上的认知水平较高,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参与度却非常的低。在调查中发现有148名,占比79.57%的父亲认为父亲教育子女,履行父职是非常重要的,有30名,占比16.13%的认为重要,只有8名父亲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父亲的教育。然而从实际行动上来看,每天能够抽出1个小时以上,高效陪伴孩子的父亲少之又少,并且都能为自己的不陪伴、不教育找到客观的、合适的理由,例如出差、工作忙。从影响父亲教育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有144名父亲表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和精力,有80名家长表示比较粗心,不适合带孩子。也有72名父亲表示自己缺乏育儿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经验不足,也就无法参与进来,甚至有6名父亲表示自己比较懒惰和贪玩,内心深处还是一个孩子,所以也就不想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认识到父亲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但不重视实际参与,甚至因各种原因和借口而不参与进来,导致父亲的职位缺失,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教育观念落后
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的行动,人们只有在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方式,对于父亲履行父职,参与到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中来也是同样的道理。父亲只有具备正确且先进的父亲教育理念,才有可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父亲来说,缺乏正确的父亲教育观念,也就不可能开展正确的教育,谈论父亲教育的内容也就毫无意义。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然而,从父亲在教育子女的思想和行为上来看,大部分父亲一味地凭借经验主义,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育子女,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认为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是正确的,并且也将其用到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采用蛮横、霸道的方式来制服孩子,导致孩子越来越叛逆,思想越来越偏激,父亲反而是认为打的轻,进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不仅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更重要的是父亲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延续给下一代,继续采用错误的方式教育新一代群体。对此,父亲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学习先进的父亲教育理念,进而引导父亲的行为。
四、影响父亲教育的因素
(一)父亲教育理念和方法匮乏
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严格的教师准入和培训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然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没有设定任何门槛和规章制度,父母的教育也是在摸索中前行,并且每个父母受到自身的学历、能力、认知等水平的影响,在教育子女上也不同[10]。通过调查发现,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对祖辈和他人的模仿,亦或者翻阅书籍,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教育方法。然而,这些经验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对当代小学生的教育,甚至是部分父亲在错误的理念和方法指导下,开展错误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甚至还影响家庭和睦。同时,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父亲家长表示教养孩子非常的困难,即使看到孩子的问题,但根本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的抗拒心理、逆反心理非常的严重,自身想教育孩子,但是总会适得其反,弄得身心疲惫。究其根本,是父亲没有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孩子不喜欢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就会抵触与父亲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了教育的成果。对此,父亲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就要掌握先进的父亲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来开展子女教育工作。
(二)父亲缺乏时间和精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父亲,大多处在30-45岁之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需要努力奋斗,支撑其整个家。然而,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每天只有24个小时,父亲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就会忽略家人,忽略对子女的教育,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能既要父亲养家糊口,承受社会的压力和养家的责任与义务,还要陪伴家人、教育子女。通过调查发现,大量的父亲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一小时,并且这不仅是本次调查的结果,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之所以不能陪伴孩子,主要是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这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其以经济为基础,需要父亲来挣钱满足家庭方方面面的开支,这就导致了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加班、出差,在外奔波。父亲过多地忙于工作,也就会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对家人的陪伴,也就无法履行父亲对子女应有的教育职责,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成员认识不一
家庭是一个系统,是由父母、子女共同组成的,亦或者还包括(外)祖父母,每个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1]。对于不同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观念不同,其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也就会不同,一旦在家庭中父母之间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同,就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直接影响了父亲开展子女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热情来教育子女,但是母亲,亦或者(外)祖父母冷眼旁观,甚至泼冷水,这不仅打击父亲教育子女的热情,而且还会影响家庭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存在分歧,甚至是持有相反的意见,例如在家庭中,父母一个扮“白脸”,一个扮“红脸”,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不一致,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两面性,不知道听谁的好,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对于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各自采用一种方式,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也会影响到孩子认知的发展。对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保持统一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帮助父亲履行父亲教育,进而促进孩子积极、健康、快乐地发展。
(四)某些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
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带来消极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是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且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着男人在外面打拼,女人在家操持家务的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也走向职场,与男人一样工作,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学生家长中,职业女性不仅奔波在职场中,回家之后依然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子女,而父亲则主要承担工作,很少参与到教育子女、做家务中来;三年级的张同学爸爸表示,自己经常出差,很少回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放弃了原有的工作,一心在家里带孩子。正是深受“男主外,女主内”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上普遍不重视父亲教育,而父亲本身对父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五、提升父亲教育参与度的建议
(一)父亲更新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行动,作为父亲,想要改变在子女成长中缺失、没有履行教育职责的现状,就要更新思想观念[12]。首先是不仅要认识到父亲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树立正确的父亲教育观念,并积极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活动中来。在调查中,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但每天总会有空闲时间,在空闲时间少玩手机,少休息一会,陪伴一下孩子,与孩子进行交流。高效的交流和陪伴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每天或者每周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对于经常出差在外的父亲,可借助现代设备与孩子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其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难题,并在其心目中树立高大的父亲形象,而不是永远不在家,看不见身影的父亲形象。其次是父亲的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父亲的教育观念要与孩子成长的节奏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同步,用最新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子女,进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例如要改变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观念,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来自父亲的尊重,渴望与父亲真诚平等地交流。作为一名父亲,自身要意识到父亲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努力赚钱供养着孩子,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要通过好的父亲教育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父亲要不断学习
我国自古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理念,让人保持终生学习的姿态。保罗·朗格朗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还现代,都意识到学习是一项终身的事业,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13]。作为父亲,不仅要不断地学习工作上的知识和内容,还要学习教育子女,承担父亲职责的内容,进而掌握先进的父亲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开展对子女的教育。作为一个父亲,其角色的名字不变,但是孩子在不断成长,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教育,做一个好父亲是需要终生努力学习的课程。首先是作为父亲要认同自身的角色,要时刻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学习教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孩子幼儿阶段,学习幼儿的教育方法,帮助其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父亲要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父亲要学会与之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其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好地面对升初中考试,迎接青春期的到来。作为父亲,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进而在孩子出现各种困难时都能够及时地帮助其化解,在孩子心目中形成高大的形象,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家庭形成合力教育
家庭中父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凭父亲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进来,步调一致、通力配合,形成家庭合力教育,进而更好地促进父亲教育工作的开展[14]。首先是作为父亲要保持一种平和的、积极的心态来承担教育子女的职责,虽然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是要积极地学习,掌握先进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的理念。其次是家庭中在教育子女上要形成统一的观点,父母保持统一的步调,即使是(外)祖父母,也不要干涉父亲教育子女,有意见要私下沟通,不能因自身疼爱孩子而干预父亲的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情况下,(外)祖父母更不能插手,不然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犯错,甚至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恃无恐,以后更不好教育。再次是家庭成员要认同父亲教育,在父亲承担父亲教育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父亲更好地解决在教育子女上的难题,提升父亲教育的自信心。最后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家长才能积极沟通交流,形成统一的意见,进而开展对子女的教育。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内心也会充满爱,富有亲和力。同时,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密切,父亲既是家长,也是朋友,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提高孩子的责任心。
(四)社会要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推进,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无论是社会还是父亲本人,都要摒弃“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要让父亲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和义务。“男主外,女主内”之所以在古代社会盛行,主要是受到当时的社会发展现实影响的,现阶段,女性越来越独立,同男性一样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家庭的收入和支出,那么父亲也要走进家庭,回归到家庭教育体系中来。为此,社会要进行广泛地宣传,父亲要积极参与子女教育[15]。例如来自五年级的孙同学表示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本来打算是妈妈带自己出去度假五天,但是看了《爸爸去哪儿》之后,妈妈强烈要求爸爸放下工作,带我出去一趟,并说“现在流行爸爸带宝宝去哪,而不是妈妈”。同时,孙同学也表示,此次度假与爸爸长时间相处,父子之间一同游玩,像朋友一样交流,特别的开心。爸爸在此次度假之后,经常在周末、假期陪我出去玩,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很融洽,自己很相信爸爸。正是家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让爸爸更多地关注子女的教育,关注子女的生活。
结论
父亲是一个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其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为整个家庭提供安全保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提供资金,还应该成为家庭精神层面的引领者,成为孩子的导师,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父亲更多地承担了赚钱养家的责任,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父亲缺失”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在本次针对杭州DC实验小学的学生开展家庭父亲教育的调查中发现,作为父亲,虽然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但出于家庭生存方面的考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每天忙于加班、出差、应酬,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为此,父亲要明白自身作为父亲的职责,了解父亲教育在家庭关系的构建、子女的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而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与家人共同努力,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展开正确的教育,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Song Hyerim,Lee Junghee.A Study on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Fathers[J].Korean Family Resour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4,18(2).22-25
[2]Erin K.Holmes,Adam M.Galovan,Keitaro Yoshida,Alan J.Hawkins.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ident Fathering Programs:Are Family Life Educators Interested in Fathers?[J].Family Relations,2010,59(3).43-47
[3]Rob Palkovitz,James Hull.Toward a Resource Theory of Fathering[J].Journal of Family Theory&Review,2018,10(1).56-66
[4]윤성민.The Exploratory Stud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thering Psycho-Education Program for the Fathers of Adolescent Children[J].Korean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17,24(1).33-34
[5]何绍辉.撑起儿童照顾的“半边天”——对父职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青年研究,2020(02):85-91.
[6]刘佩佩.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L市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1):151-152+165.
[7]陈红梅,徐精敏,董兴艳.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地区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地区为例[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9(06):51-56.
[8]刘咏.父亲教育对男孩子人生发展的意义[J].读写算,2018(08):51.
[9]郭尚玲.有效提升父亲教育质量的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2):58-59.
[10]徐其钰.小学生父亲承担父亲教育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1]朱丽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2]樊桂兰.爸爸你在哪里[D].河北师范大学,2016.
[13]吴星.父亲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4]郁琴芳.小学生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6(01):53-56.
[15]蓝美琴,姚爱芳,刘茜,朱丽,涂淑莉,林燕群,朱莲娟,邓春花,康敏洁,张惠芳,汪加荣.疫情期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学,2020(10):55-57.
[16]潘晓莉.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水平现状调查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20.
致谢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行文至此落笔处,也意味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忘不了老师课堂上的淳淳教诲,忆不尽学习中的美好生活,诉不完青春里的芳华岁月,道不出年少情愫的些许美好。当年不以为然,总觉来日方长,殊不知离别总在一瞬间,几年时间,弹指一挥,毕业在即,酸甜苦辣,尽在心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首先感谢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对我论文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及时对我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悉心指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进性意见,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我为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大学的授课老师们,由于他们的悉心指导,我学习到了专业的知识,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饮水思其源,成学念吾师。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桃李天下。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