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现实背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以上海银行为案例进行养老金融业务深入研究,通过总结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探索其业务高速发展的原因,总结发展经验,提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建议。首先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的现状,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基础;第二,本文以商业银行已有养老金融业务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其业务发展的理论内涵,丰富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第三,本文基于现状和案例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进行理论构想,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养老金融,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上海银行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比重迅速上升,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数超过17%,同时我国面临许多养老问题,如未富先老、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迟缓、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等,我国社会目前正在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与此同时,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离不开金融行业的作用,并且我国养老金总体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养老金市场,但养老金融服务发展却比较缓慢。养老金融行业可细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这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养老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萌芽阶段,现阶段加快养老金融服务不仅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更是银行业务拓展和利润增长的新动力。
1.2研究意义
本文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现实背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并以上海银行为案例进行养老金融业务深入研究,总结当前我国养老金融业务发展问题并提出建议。
理论意义方面:首先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的现状,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方面分别进行系统整理,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基础;第二,本文以商业银行已有养老金融业务模式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其模式发展的理论内涵,丰富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
实践意义方面:本文通过现状研究和案例研究,总结业务发展原因和经验,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同时本文提出未来发展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一定决策依据。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研究
2.1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1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理论认为XX应该改善社会福利,实现社会福利帕累托最优,在此基础上,罗斯在《国家对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中提出了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福利的来源不仅仅是XX,而是应该包括市场、个人和XX共同提供。三方优势互补、相互联系可以弥补单一部门福利提供的不足。约翰逊在福利多元供给部门中加入了志愿机构。现阶段,大量国家都建立了三支柱福利体系,就是多元福利理论所提倡的结果,XX部门提供养老金制度、企业部门提供年金和参与社会保险金的缴纳,个人从工作开始就储蓄养老金,从而形成现有养老体系。
2.1.2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包括三个部分: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养老金金融服务的对象为养老资金,其作用为进行养老资金的积累,并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养老服务金融的服务对象是有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服务需求的个人客户,其作用为满足客户各方面的金融和消费需求。养老服务金融大部分的受众为老年人,但随着近几年大众逐渐意识到养老储备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也成为了养老服务金融的服务对象;养老产业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养老产业,其作用为为养老相关产业设计融资方案和提供融资服务。
2.1.3社保基金
社保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管理,经国有股转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由中央财政拨入资金、通过xxx批准经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XX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其全称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是专业机构管理的部分养老保险费用,目的在于实现保值增值,且该基金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2013年,社保基金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
2.1.4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在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中作为“第二支柱”存在(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企业年金在我国这种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正在逐渐普及,在养老保险制度的组成中重要性越来越高。
2.1.5反向抵押贷款
反向抵押贷款,发放对象为拥有可抵押房产的老年居民,贷款者不需要在居住期间对贷款进行偿还,贷款的本金、利息及其他费用可于贷款者死亡、卖房、永久搬迁后运用房屋出售所得资金进行归还。发放形式可一次性或每月定时发放,或在信用额度内自行取用,对贷款的使用不加以限制。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Blake(2006)[8]首次提出养老金融概念,他认为养老金融主要指养老基金投资于金融市场的投资。我国对养老金融内涵的界定更加宽泛,郑秉文(2016)[19]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对养老金融的界定结合了金融体系和养老产业,养老金融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养老保障为目的,是金融与养老的结合,其涵盖了养老金投资运作、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养老产业投融资等各个领域。姚余栋,董克用(2016)[20]对养老金融的界定是养老金融不仅仅指养老金金融安排,还包括老龄人口对金融产品服务消费和服务的需求。贺强、胡继晔(2016)等进一步拓展了养老金融的内涵边界,提出了养老金的全面影响,包括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养老金制度,而在养老生活服务方面则更加广泛,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国内并未形成养老金融内涵的统一界定,但初步形成养老金融研究内容的三大方面,其一是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二是老龄人口金融消费和服务;三是养老产业所需要的金融投融资服务。界定养老金融是以养老为目的的金融活动的总和,本文研究也以此来界定养老金融内涵。
Diamond(1977)[1]最早提出强制性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构建完整的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刺激消费,同时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Sinn(2000)[2]基于隐含成本计算,分析养老基金发挥作用的原因,研究认为养老金支付制度一定程度上平滑了代际稅负和育儿成本。Holzmann(2000)[3]通过对发达国家多支柱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得出该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治理贫困,降低XX财政压力。Blake(1996)[4]研究了英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关键问题,他考察了英国现行养老制度并对养老金计划和养老基金的资产管理的风险和回报进行了评估。Richard,Gilbert(2006)[5]研究认为养老保障制度应重视年金保护,并对比了年金保护法案发布前后对养老金资产配置的影响。Budd,Campbell(2009)[6]分析了英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Grady(2015)[7]分析英国养老金保障制度发现,英国的养老金保障制度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养老金价值下降。
国内研究首先借鉴国外养老保障制度经验,孙博(2016)[13]研究了加拿大、韩国公共养老金制度和挪威、法国储备养老金制度。杨秀玲(2014)[14]对X和英国养老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她发现X养老保障体系中私人养老金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建立了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除公共养老金外,职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金计划多支柱保障。王向楠(2016)[15]研究了英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支取方式,他发现贫困家庭较为依赖公共养老金,而富裕家庭多依靠企业养老金。由于我国目前以建立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为方向,因此国内对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研究较为丰富。胡继晔(2016)[16]全面论述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情况,他认为养老保障主体是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应不断深化,个人储蓄养老金因市场化发展。吕岩(2016)[17]研究发现,我国目前严重依赖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覆盖深度不足0.4%。整体而言,养老保障体系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制度建设和改革领域,以适应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杨秀玲(2014)[14]基于英美养老金融模式,提出我国应大力补充养老保险,推导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重视养老金的投资。张佩(2014)[18]认为要进行养老金融的顶层设计,明确多层次养老金融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相应的金融政策,建立养老金融发展的协调机制。
第三章我国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发展,老龄人口的数量增多,而生育率又不断走低,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金融出现供求矛盾。我国养老金融面临的社会环境主要是老龄化人口数量逐年增长问题、新生人口数量逐年下降问题和老龄化人口发展不平衡、未富先老等特征问题。
3.1我国人口老龄化数量问题
截至2017年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90亿,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但从老龄人口角度看,老龄人口增加了1303万人,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为2.40亿,占总人口比例高达17.30%。
老龄人口数量(万人)
图3-1我国老龄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65岁以上人口数量1.58亿,占总人口为11.4%,从图3-2可以看出,我国0-14岁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60岁以上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都比去年增长0.6%。
图3-2我国人口结构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3.2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问题
受到2017年放开二胎政策,出生率有所回升,但整体上,我国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当前只有5.32%。2017年我国总体生人口为1723万,比2016年减少63万。
图3-3我国人口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从生育率角度看,我国生育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15年统计,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05,远小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低于全球199个国家和地区。因此目前我国面临生育率低,自然增长率下降和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老龄人口抚养比高达15.86%,养老压力凸显。
图3-4我国总和生育率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三)我国老龄化特征分析当前我国老龄化面临的特征主要是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且增长迅速,社会高龄化趋势加剧,且面临发展不平衡和空巢老人等特殊问题。我国老龄人口总数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0%,老龄化人口增长率远大于总人口增长率。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也不断增多,根据《2018中国社会体制蓝皮书》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可达2900万。
而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了我国养老压力,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中西部和农村人口净流出问题严重,加剧了经济落后地区的养老压力,产生了我国特有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问题,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将达到1.18亿人,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需求者,而这部分人口的养老能力较差,养老问题严峻。
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4.1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三支柱”所对应的三个方面分别为:第一个方面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立部门为国家;第二个方面为社会养老保险,缴纳者为企业和个人;第三个方面为个人养老金融。商业银行、证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三类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占比最重,对养老金融的影响度与参与度最高。自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开展企业年金业务为起点,以建设国家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为中心,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展业务创新,探索客户需求,使养老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路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养老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属于较少占用资源、要求收入稳定的长周期业务,该业务在商业银行进行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起一定的助推作用。目前我国人民在养老方面的意识大幅度提高,养老金融市场需求增加,同时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推动、商业银行转型为大背景,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养老金融市场中去,推出新型养老专项服务。商业银行从之前单纯的扮演资金托管、养老金代发机构的角色逐步拓展出养老金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业务联合发展的业务模式,同时也在探索养老产业金融发展的可行之道。
4.2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未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未将养老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融合
养老金融的概念广泛,产业链较长,需要与其他各类金融业务深度融合,而现实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未形成顶部设计,没有形成业务闭环,没有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和产业投融资业务深度融合,从而缺乏一个较强的盈利模式,仅成为商业银行众多业务中一个很小的业务补充。从长远看,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广阔,以上海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从顶层设计开始,形成了独特的养老金融盈利模式,助力了银行成长。
养老金融产品品种不丰富,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养老需求尽管养老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极具必要性与可行性,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中存在养老金融产品品种不丰富和业务模式零散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固化,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利润集中于依赖传统的存贷利差,提供的产品多为传统的储蓄、保险、支付结算、理财等方面,而养老金融服务是需要商业银行服务能力提升,提供的产品针对性要强,需要银行转变观念,所以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并不能真正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使业务失去特色,披着养老金融的外衣,从事着传统业务,没有一套完整的养老金融业务模式。
(3)养老金融储备意识不足,抑制了养老财富积累
目前,我国储蓄总量居全球首位,国民的储蓄目的却并不只是养老,其中子女教育、医疗等占据着较大比例,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数量还不太多。我国居民退休收入来源不仅十分单一还非常传统,而储蓄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财工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非选择养老金融产品,导致我国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不足。人们宁愿将金融资产存入银行接受相对较低的利息,也不愿承受发展之后的养老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
第五章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案例分析
5.1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概览
5.1.1整体业务概况
上海银行成立于1995年,是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同时具有跨区域经营和首家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2016年11月成功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其整体经营规模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稳居前列。从经营数据看,上海银行连续四年发展迅速,净利润从130亿增长至186亿,复合增长率9.5%,超过我国城市成业银行同期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常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其发展稳健,获利能力突出。
从资产负债情况看,上海银行经过三年快速发展,总资产从1.75万亿,目前已经超过2万亿规模,总负债超过1.8万亿规模,所有者权益也达到1631亿人民币。整体而言上海银行保持了高增长,规模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龙头。
5.1.2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上海银行的特色定位中提到,上海银行要成为面向居民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专家,可见养老金融业务在其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性。截至2017年末,公司养老金客户数量达到155.75万户,代发养老金超过2000万笔,服务了上海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养老客户,养老金客户的总资产达到1832.61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4.08%,占零售客户综合总资产的42.64%,较上年末增长了2.14%,与此同时养老金客户还是公司存款的主要来源,存款贡献占比为49.80%,同比增长率1.19%①
自2013年至今,上海银行打造养老金融特色银行,在全市范围内近300家网点提供特色化养老金融业务,从表4-1可知上海银行养老金融客户资产和存款贡献都非常显著。2017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匠心精神”调研活动,高度评价了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
从经营数据可以看出,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
上海银行养老金融客户数量占上海市全市场30%以上,养老金融客户资产总量从1340亿上升至1832亿,发展迅速。养老金融客户已成为上海银行零售业务主要客户,其资产占比超过了42%,是最具特色的客户群体,成为行业内养老金融客户群体资产占比规模最大的银行。不到50%的养老金融客户群体,贡献了上海银行49.8%的存款贡献,是上海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也是行业养老金融客户存在占比最高的银行。根据最新的经营战略,养老金融业务成为了上海银行两大核心业务之一,成为行业首个将养老金融业务提升至战略规划的商业银行。
综上所述,上海银行的养老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需到的困难进行了良好的解决,研究意义重大,包括特色化发展、竞争力强大且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同时形成了业务闭环的盈利模式,是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典范。
5.2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
5.2.1特色养老银行模式
上海银行打造特色养老银行,主要集中于养老金融服务领域,即养老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硬软件服务,全方位养老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养老财富管理的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创新化、增加金融便利服务渠道,为此提出了五大举措、两大业务主线和特色养老支行建设,称为“一站式养老”模式。
五大举措打造全方位养老金融服务平台
(1)上海银行提供金融软硬件服务人性化服务,具体表现在硬件设备针对老龄人口进行改造和软件服务凸显简单、易用和安全特色。
硬件设备方面,上海银行在银行物理网点内和网点外都提供了硬件服务,在银行网点内,上海银行针对老龄化人口从大厅设备到业务设备都体现了老龄化特点。如大厅等候的座椅使用了软面座椅,放弃传统的钢质座椅;办理业务的座椅为照顾老人行动方便,座椅面积更大、高度更低和固定无旋转。在业务设备方面,ATM提款机的字号更大,业务指示更为便捷和清晰,还添加了语音提示并调高语音提示声音。
在软件设备方面,存折可以直观地让老年人看到资金流水,也是老年人多年来的金融惯性,为此上海银行针对老年人喜欢存折的习惯提供了存折取款机。同时开发了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手机银行APP,该APP界面和内容更为简洁,将老年人最关心的金融服务突出展示且功能便捷,没有其他复杂的金融服务和冗余功能,且针对老年人容易受到金融诈骗,该专属手机银行没有设置转账功能。
(2)上海银行为老年人提供专属稳健理财产品线。针对老年人养老金融财富管理需要,上海银行提供的养老专属理财产品套餐,套餐内包含极低风险、低风险和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产品套餐内配置具有养老特色的基金、保险等资产配置。上海银行的养老金融专属理财主要包括保证收益型的“养老无忧”系列和浮动收益型的“养老专属”系列。理财产品套餐内包含了“华彩人生”、“颐养人生”、“安逸人生”和“无忧人生”,针对不同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财富管理需求,做到个性化定制。
(3)上海银行为老年客户提供了养老专属借记卡,以便于开展养老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发行的“美好生活卡”为银行老年客户提供养老金融服务的同时予以相关优惠举措,例如老年用户无需缴纳借记卡工本费、跨行取款手续费、年费、手机网络银行工本费和资金变动短信提示费等。一系列针对老年客户的金融服务减免优惠,受到了广泛好评和业内赞许。与美好生活卡对应的是手机银行美好生活APP,美好生活APP解决了老年客户对安全性、错误操作、功能繁杂和使用不便等方面的顾虑,整体操作非常简单,同时还提供在线语音服务,照顾到老年客户不习惯使用普通话,该语音还支持地方方言,目前上海银行主要服务上海地区,上海话成为语音服务的标准配置。
(4)针对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上海银行还提供了特色的养老增值服务。上海银行打造了围绕“康、乐、享”的增值服务平台,通过持有美好生活借记卡,老人客户即可享受上海银行提供的围绕老年人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增值服务。
目前上海银行主要提供和推广的养老增长服务包括养老专属旅游服务,包括旅游路线攻略和优惠价格;同时与相关医疗、护理机构开展合作,联合福寿康、青松医疗等单位提供一站式专业护理服务,面向住院老人、久病卧床老人、疗养老人提供护理、康复、理疗服务,在价格上予以优惠,部分老人还可进行免费体验;联合上海京剧院展开合作,针对喜好国粹京剧和传统表演艺术的老年人提供快捷购票、影响拍摄等服务优惠;其余的养老消费特惠服务更是不胜枚举。
(5)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上海银行还积极开展养老公益活动,不仅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还推广其养老金融特色业务品牌。上海银行从2007年起开始组织“科技助老”公益活动,帮助老年人克服刷卡恐惧,消除刷卡疑虑,招募志愿者免费指导老年人熟练使用无人自助取款机和智慧柜员等自助设备。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老年客户难以跟上科技的步伐,上海银行一直以来都组建了规模化的红马甲导银志愿者队伍,当养老金发放的时候,上海银行的红马甲志愿者队伍便为老年客户提供导银服务。截至2017年末上海银行养老金自助提款机的分流率从十年前的9.9%提升至90.5%,客观体现了上海银行开展养老公益活动的成效,不仅服务了广大的老年客户,还树立了良好口碑,打造了上海银行特色养老银行品牌。
养老财富管理与养老便利金融业务并行上海银行耕耘的养老金融业务主要是养老服务金融领域,深耕养老财富管理和养老便利金融两大业务线条,两大业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不断发展,模式日益成熟。
(1)养老财富管理业务线
上海银行以养老金代发为业务起点,2017年与长江养老保险共同签发首张联名卡,双方通过联名借记卡和养老年金信贷作为合作点,并围绕养老金融财富管理业务不断创新,目前上海银行形成的养老财富管理业务线包括:
养老金代发业务:养老金代发业务是上海银行养老财富管理业务的起点,是上海市首批代发养老金银行,上海市近50%的退休老人的养老金代发工作是由上海银行完成。上海银行养老金代发借记卡为其专属卡“美好生活卡”,同时与养老保险公司合作,不断完善其养老金代发业务。
养老理财产品系列:围绕养老理财产品线,上海银行共推出了四大产品系列,包含了“华彩人生”、“颐养人生”、“安逸人生”和“无忧人生”,后文将详细介绍四大产品的特色和产品结构。
反向抵押贷款业务:2013年上海银行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反向抵押贷款指退休老年人将名下的房屋产权抵押至银行,银行定期给予老人养老金,待老人过世后银行通过出售房屋偿还贷款利息的贷款服务。但由于国人养老观念影响和政策法律制度未健全等原因,全国试点的反向抵押贷款业务都成效有限,但上海银行通过积累的近150万养老客户群体,未来该业务的推进障碍将大大降低,该项业务未来将不断发展。
以房养老综合服务业务:上海银行于2013年12月正式推出以房养老综合服务业务,包括租房养老、换房养老和房贷养老三大业务板块。租房养老主要针对具有房屋租赁需求的上海银行养老客户,为其提供租房优惠和中介服务或具有房屋出租需求的上海银行养老客户,为其提供出租管家服务。上海银行帮助具有房屋出租需求的养老客户免费提供寻找租客、房租管理等服务。换房养老主要针对具有换房需求的上海银行养老客户提供房屋中介、佣金优惠等服务。具有养老需求的退休老人有时希望将市内房屋换到环境更为清净的市郊房屋,换房养老就为其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房贷养老主要指接力式购房贷款服务,子女可以申请担保接力还款,为老年人购房提供融资服务。
(2)养老便利金融业务线
养老便利金融业务线是围绕养老客户全方位需求,围绕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而提供的金融便利服务。主要围绕的业务是开立储蓄卡、个人信贷、支付结算、社区网点、金融教育和其他生活便利服务。
在开立储蓄卡业务方面,上海银行以“美好生活卡”为中心,该卡是养老特色专属卡,结合美好生活APP,全方位提供老年金融需求。个人信贷业务方面,上海银行主要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养老专属信用卡业务,以养老金为信用评价依据。支付结算方面,上海银行是代发养老金的首批银行,同时在支付汇款方面,上海银行对老年客户实行优惠减免。社区网点方面,上海银行打造养老特色银行和养老特色社区网点,在硬件设备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特征和需求,做到贴心便利。金融教育方面,上海银行通过组建养老服务红马甲志愿者队伍,定期为老年客户宣讲金融知识,防止老年人陷入金融诈骗,同时树立老年客户养老金融意识,介绍本行丰富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线和相关业务,令老年客户对现阶段养老金融政策法规、养老金融产品和相关金融风险有着全面了解形成良好认知。其他生活便利服务方面,上海银行围绕老年客户衣食住行医疗娱乐全方位提供相关优惠减免和体验服务。
打造一站式特色养老金融专卖店
上海银行提出了一站式特色养老金融专卖店的养老银行模式,围绕着老年客户的养老需求及日常生活需求,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合作,提供全方位养老金融和生活服务。这种养老金融专卖店以养老金融特色支行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截至2017年末上海银行的一站式特色养老金融支行已经多达50余家,服务宗旨是“思老、惠老、安老”。前文提到的五大措施和两大业务主线就在养老金融特色支行的基础上开展而来,养老金融特色支行汇集了养老金融服务的所有硬件服务,包括前文提到的存折取款机、便利金融服务设备、医疗器具体验等;同时也是养老金融和生活服务的载体,围绕着养老消费、养老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和相关金融法律咨询等,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
图5-1上海银行“一站式养老”业务模式
5.2.2养老金融产品系列
围绕养老理财产品线,上海银行共推出了四大产品系列,包含了“华彩人生”、“颐养人生”、“安逸人生”和“无忧人生”。
(1)华彩人生华彩人生系列是上海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线中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适合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的老年客户。该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策略较为积极进取,该理财产品三十万为一个配置单元,资产配置方案如下:
流动性保障配置:其中两万元人民币用于配置货币基金,其主要特点是存取灵活,同时高于银行存款收益,资金赎回便捷,赎回后1个工作日资金便可支取,保障了日常流动性。
收益进取配置:其中十万元人民币投资于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和股债混合型基金,获取股票市场得益于经济增长的高收益,保障了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力。
保险型资产配置:由于养老需求的客户对保险产品的依赖,十万元人民币配置于分红保险,分红收益受到破产隔离保护,没有税收影响不受债务追偿,帮助养老客户的财富传承需。
稳健型资产配置:其中八万元用于购买国债和投资上海银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使得资产配置具有稳健收益属性。
最后将年度结余资金购买意外人生伤害保险,弥补了养老客户由于意外伤害产生的医疗缺口,充分体现了养老金融服务特点。
(2)颐养人生颐养人生系列是上海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线中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在进去型
资产配置中增加了更多稳健型收益的产品,降低理财产品整体投资风险,适合于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风格偏好较为稳健的养老客户,以三十万元为一个配置单位为例,其资产配置方案如下:
流动性保障配置:六万元配置于货币基金h h,其主要特点是存取灵活,同时高于银行存款收益,资金赎回便捷,赎回后1个工作日资金便可支取,保障了日常流动性。
收益进取配置:六万元配置于股票型基金,并立足于长期投资,平抑投资风险,分享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成果。
稳健型资产配置:其中十五万元用于购买国债和投资上海银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使得资产配置具有稳健收益属性。九万元购买到期存款,保证收益。
最后每年购买3000元医疗补贴和意外伤害保险,弥补了养老客户由于意外伤害产生的医疗缺口,充分体现了养老金融服务特点。
(3)安逸人生安逸人生系列是上海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线中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在进去型
资产配置中注重整体风险控制,适当地争取投资收益,适合于具有较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风格偏好非常稳健的养老客户,以三十万元为一个配置单位为例,其资产配置方案如下:
流动性保障配置:六万元配置于货币基金,其主要特点是存取灵活,同时高于银行存款收益,资金赎回便捷,赎回后1个工作日资金便可支取,保障了日常流动性。
稳健型资产配置:其中十五万元用于购买国债和投资上海银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使得资产配置具有稳健收益属性。另外九万元投资于封闭式债券基金,该债券基金同时具备按期获取投资收入的特点,补充养老客户现金流,提高生活品质。
最后每年购买3000元医疗补贴和意外伤害保险,弥补了养老客户由于意外伤害产生的医疗缺口,充分体现了养老金融服务特点。该理财产品的养老特色在于,通过投资封闭式债券基金,按期获取投资收益,能够在风险控制的同时,提高养老客户的现金流水平,从而提高养老生活品质。
(4)无忧人生无忧人生系列是上海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线中最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以高比例资金配置于稳健收益保本型产品,适合于具有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风格保守,十分注重本金安全性的养老客户,以三十万元为一个配置单位为例,其资产配置方案如下:
流动性保障配置:六万元配置于货币基金,其主要特点是存取灵活,同时高于银行存款收益,资金赎回便捷,赎回后1个工作日资金便可支取,保障了日常流动性。
稳健型资产配置:其中十五万元用于购买国债和投资上海银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使得资产配置具有稳健收益属性。另外每月3000元定向投资于封闭式债券基金,该债券基金具有零存整取,收益稳健的特色。结余部分投资于货币基金,当定投时点到来时,将货币基金转出投资于债券基金。
最后每年购买3000元意外伤害保险,弥补了养老客户由于意外伤害产生的医疗缺口,充分体现了养老金融服务特点。该理财产品的养老特色在于,基本是保本保收益,通过定向投资技术,尽力争取投资收益,每一份资产配置都力求超过银行同期存款收益,在投资安全性保障下获取理财收益。
表5-4上海银行养老金融业理财产品线
意外伤害险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意外伤害险分红债券基金货币型基金医疗保险意外伤害险定投债券基金货币型基金意外伤害险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业务模式,通过国际经验的对比和以上海银行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我国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和新生人口迅速降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养老金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养老金融行业发展加速,但整体水平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极大。出于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需要、业务结构转型需要和行业发展需要,其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具有必要性;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客户数量优势、品牌信任优势、资管经验优势、营销渠道优势和投融资多元优势,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具有可行性。
第二,通过对比研究了建设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和招商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同时借鉴了海外养老金融发展经验,本文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对策,即养老金融业务的全方位发展对策。
第三,上海银行打造一站式养老特色银行为基础,将养老财富管理服务和养老金融便利服务作为业务主线,并通过五大服务举措为依托,将养老金融特色银行作为核心战略目标,成为上海地区养老金融龙头,打造了闻名全国的养老金融特色银行品牌,在未来发展里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养老金金融,补足养老金资产管理服务、资产托管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金融,利用其品牌优势,发挥内部养老产业机构联盟优势,提高养老产业投资收益和提供养老产业信贷收益;三是走向全国,利用跨区经营资质,复制成熟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向北京、广州、四川等养老金融需求大省发展。
参考文献
[1]Diamond P.Insurance theoretic aspects of workers’compensation[J].Natural Resources Uncertainty&General Equilibrium Systems,1977,7(1):67-89.
[2]Sinn H W.Why a Funded Pension System is Useful and Why It is Not Useful[J].Nber Working Papers,2000,7(4).
[3]Holzmann,Robert,Palacios,Robert.Symposium“key isssues in introducing pre-funded pension schemes”[M].Duncker&Humblot,2000.
[4]Blake D.The UK pension system:Key issues[J].Pens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3,8(4):330-375.
[5]Levin I L,Downie S,Gilbert R A.New pension legisl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change US pension and IRA investments[J].Journal of Investment Compliance,2006,7(3):25-31.
[6]Budd A,Campbell N.The role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the UK Pension System[J].Nber Chapters,2009,36(2).
[7]Grady J.Gendering Pensions:Making Women Visible[J].Gender Work&Organization,2015,22(5):pags.445-458.
[8]Blake D.Pension schemes and pensions funds in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Finance,1996.
[9]Yang Y,Liu Y.How Commercial Banks Participate in the Operation of Pension Funds[J].Frontiers,2016.
[10]Deng L.Commercial bank pensions business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
[11]Samwick A A,Skinner J.How Will 401(k)Pension Plans Affect Retirement Inco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1):329-343.
[12]Munnell A H,Sunden A,Soto M,et al.How Will The Rise In 401(K)Plans Affect Bequests[J].Issues in Brief,2002.
[13]孙博.老龄化时代应建立大养老金融思维J].清华金融评论,2016(2):91-94.
[14]杨秀玲,邸达.国外养老金融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4(52):30-34.
[15]王向楠,郭金龙.英国养老金融产品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保险,2016(2):56-60.
[16]胡继晔.养老金如何持续J].中国经济报告,2016(5):26-29.
[17]吕岩,肖正午.养老金融,路漫漫[J].金融博览(财富),2016(⑵:44-47.
[18]张佩,毛茜.中国养老金融创新发展:现实障碍、经验借鉴与应对策略J].西南金融,2014(7):43-47.
[19]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顶层设计.2015[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