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社会各个主体,都成为互联网金融运行中的一份子,无论是日常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活动与交易活动,还是金融市场上的投融资活动,都与互联网金融密不可分,这种模式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必然性,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已然成为开弓之箭,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新兴性和法律的滞后性,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尚存在一定的空白,近年来网上频发互联网金融企业停业整顿和倒闭的事件,更是引发了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考。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现存监管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完善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实现非XX背景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与XX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XX监管;风险管理;金融平台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社会各个主体都成为互联网金融运行中的一份子,无论是日常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活动与交易活动,还是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投资活动,都与互联网金融密不可分。这种模式的兴起和发展,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其背后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金融的业务及功能的多元化带来了一些问题。[1]无论是技术框架还是法律框架,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独角兽企业——蚂蚁金服,在掌握了我国社会消费信贷额度三万亿规模的信用资产,准备在香港证券市场进行上市募集资金的前夕,XX部门出于对社会风险的综合考量之下,终止了该公司的上市计划,同时对蚂蚁金服的资产运作模式进行调整,出台新的金融放贷政策,限制ABS循环贷款次数,通过这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黑天鹅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兴起,传统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打击,而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型金融机构也必将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对抗。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已经是大势所趋,社会大部分群体都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性、全面性、安全性的金融服务产生高度依赖性,XX如何在不损害社会群体所需服务的利益诉求、针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良性发展以及确保社会金融风险的可管理化的多方面因素前提下,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健全的社会服务框架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
2、研究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蚂蚁金服的实现了信贷市场的快速扩张,而高杠杆所产生的资本风险则由购买了蚂蚁金服ABS循环贷款产品的国有银行所承担,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那么风险将扩散至全社会,产生极大的社会隐患。因此,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已然成为开弓之箭,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新兴性和法律的滞后性,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尚存在一定的空白,近年来网上频发互联网金融企业停业整顿和倒闭的事件,更是引发了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考。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现存监管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完善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飞速扩张,从以电脑为主的交互渠道发展成更加便捷高效的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互联网交互方式,移动支付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最庞大的交易行为,从国内外具体发展概况可以得知,互联网技术主要的产生与普及是从X传播而来,在一些高新技术的理解与延伸上走在我国前面,目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飞速发展前提下,如何实现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以及如何建设更新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各种框架,风险与发展之间如何实现平衡。
1、国内研究现状
魏鸣钰(2019)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产生了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相比较传统金融模式而言,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现代化科学手段,改变了支付手段、资金存取、借贷款和交易环节等各个流程。就理论基础出发,结合现实案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风险分析,通过其本质和各个特征,探究如何监管互联网金融及具体措施,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与重要性。[3]李海娟(2020)提出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业态,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的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比较短,呈现了网络支付、互联网保险、数字货币、互联网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众筹、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模式。互联网金融伴随着法律风险、行业风险、技术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应该从互联网金融风险宣传、完善相关立法、加强行政监管、强化自律经营、技术化解等措施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确保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4]杜明鸣(2017)提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以互联网支付,P2P借贷,众筹以及第三方金融服务为主要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也随之而来。[5]其中P2P借贷凭其风险成本以及风控成本分担机制,吸引了大批中小投资者参与融资,填充了中国小微企业借贷的空白市场,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P2P借贷模式中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交相充斥,风险控制机制并不成熟,如何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相对安全的投资环境,降低借款人信用风险,成为衡量P2P平台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平台竞争核心所在。
2、国外研究现状
Du Guansan(2020)认为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金融风险基数也随之增加,并且形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信用金融风险体系中的评估作用可以有效筛选优质客户群,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6]Gastaldi(2020)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支付系统的效率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认为互联网支付市场的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在市场上占得先机。[7]而Vemuri与Gastaldi(2020)的观点则有所区别,他认为支付市场的核心竞争在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优美的服务和体验,秉承着服务至上的观念。[[8]
综上所述,在近几年来的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之下,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市场正在呈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态势发展,随着市场经营主体的不断扩大以及金融市场规模的壮大,互联网金融领域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也开始显现出来,并且难以预测与评估,这就要求各类企业及XX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的防控。互联网金融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还保留着传统经营的影子,仍然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危险,随着融资渠道的不断扩大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金融市场内部的危机和风险就会显露出来,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二、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
互联网金融(ITFIN),指传统的金融机构服务同现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即时通信传输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社会资金以互联网传输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转移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9]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货币的数字化传输,可以在短时间内跨区域的实现资金融通流转,有效加快了资金周转速率,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在电子支付普及基础上,社会群体接受了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催生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线上投资的新型理财方式。而互联网金融普及的缺点在于资金的跨区域型流转、周期短效率快等因素也为不法分子的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洗钱、非法商业交易等。
(二)金融风险理论
所谓金融风险理论,从风险产生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行业风险、法律法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等等,[10]从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波及范围可以划分为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不确定性:风险与损失的界定就在于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根据金融市场的波动,风险可能导致损失也可能产生收益。
2、相关性:金融体系作为实现社会资金与资源朝着配置最优化方向调节的市场,依据其交易主体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系统是与社会紧密相关的,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加速社会发展。
3、高杠杆性:金融企业主要以资金融通为主要经营业务和收入来源,负债率普遍较高,财务杠杆较大,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普及,资金融通更加便捷,成本低廉的资金更易于获得,金融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也伴随着金融风险的进化。
4、传染性: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与资源配置的中介方,改变了传统资金融通只有两个主体即借方与贷方的局面,增加了中介方这一主体,将原始借贷的对应关系割裂,在交易主体中的任意一方发生风险都有可能对另外两方主体产生影响,进而发生行业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
三、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现状及风险类型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伊始于1990-2005年,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生转型,从业务的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型,商业银行开始通过网上平台开设各项服务。包括转账业务,存贷款业务等等。时间来到2005-2011年,智能手机的面世与普及为第三方支付提供先决条件,alibaba电商公司利用本公司旗下的淘宝电商平台绑定蚂蚁金服旗下软件支付宝的线上支付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了电子商务市场的份额,实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沉淀,为之后一系列的金融架构设计提供有利基础。同时随着互联网移动端的普及化,移动支付、大数据搜索引擎、云计算、社交网络化等多重因素打造出了互联网生态体系。[11]时间至2022,数字化货币已实现基本普及,大量用户将移储蓄于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鉴于此支付宝还推出了余额宝,基金投资等不同风险等级的投资产品供用户选择购买,其业务操作的便利性远远高于传统银行业的金融投资服务体系,同时根据其线上操作的运营特性,互联网金融经营成本又远低于传统银行业,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包括早先的P2P资金周转模式、共享经济、网络贷款、众筹等商业模式。但是金融模式发展的迭代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往往又会带来相应的风险。
1、行业主体风险
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公司内部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市场竞争环境和XX政策变化等各因素引起的行业主体产生的违规行为导致对行业生产、经营、投资或者授信偏离预期结果而导致造成损失的可能。
2、投资主体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领域所涵盖的资本领域极广,存在着通过违法行为获得的非法收入,其规模往往较大,且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极易实现转移和清洗身份,因此会造成黑产现象,而且一旦与社会相关融资业务结合就难以剥离造成违规风险。
3、监管失灵风险
XX针对金融领域监管的主要机构包括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整体上XX机构的官僚体制普遍存在效率低下与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XX难以实现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全面有效监管,而且监管措施往往在金融风险产生后才出现,这就导致了XX监管失灵无法有效遏制金融风险的问题。
4、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利用大数据捕捉分析技术来识别目标客户的相关信息,例如个人社会背景、职业、收入水平、支付习惯等等,并通过针对性的分析来筛选出优质客户,可以有效降低呆坏账比率,降低公司运营风险,提高公司经营利润。但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往往并没有完全获得相关主体的认可,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私人信息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1、XX监管问题
根据我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方针,金融体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方面,XX必须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不断扩张,非国有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一旦占据大部分社会信贷融资、储蓄等市场份额,就会给国家的监管调控职能带来不利因素,直接阻碍国家的政策实施与落实,对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带来潜在风险。
2、法律法规问题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仅仅依靠我国的金融监管三大主体中央银行、银保监会、证券会难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整个行业进行整体监管,而我国针对该行业的立法尚不完善,在法律法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漏洞与不足,为许多非法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需求问题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实现快速的市场扩张,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的金融管制所导致,我国的金融行业属于高度管制行业,管制就会产生供求错位,有的企业并不需要更多的贷款进行业务扩张,但依然可以大量获得低息贷款,而有的企业急需贷款以实现产业升级迭代却因为资质不足而寸步难行。[12]互联网金融的扩张本质上是社会广大中小企业需求的体现。如何切实满足社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防范潜在金融风险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经营资质问题
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普及,产生了许多以P2P融资模式、共享经济模式等去中间商化的新型融资业态,虽然理论上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更好的实现了资源与资金配置的对接,但是许多从事该项业务的企业并没有获得XX有关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在公司内部管理体制上也没有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相应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在面向社会吸收资金时往往承诺高额回报率的方式上也不尽合法合规,综合经营资质的缺乏也为企业的有序发展经营带来的极大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产生的路径分析
(一)规则空白
在互联网金融概念实现社会普及的早期阶段,社会各方主体的投融资需求主要还是由银行来对接,而银行极高的信贷门槛又使许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业态以P2P融资(peer to peer)为主导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13]XX当时并没有针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板块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还是处于一个空白领域,因而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得以涌现,行业进入新兴阶段。
(二)中介脱离
互联网金融体系之所以受到广大社会相关需求群体的追捧,一方面也是因为去中介化这一特色,P2P融资模式实现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直接对接,资金需求方通过上传自身需求资金的原因,例如实现公司的经营周转、开展某项新业务等原因,并提供相关真实的信息,而资金供给方通过自己的判断与理解自主选择是否提供资金并承担相应风险,并在双方之间达成协议。传统信贷模式中的中介方银行不在其中提供中介服务。
(三)监管缺位
XX有关部门在互联网金融实现扩张阶段时期秉持着对新兴产业的理解包容态度,并没有采取一出现就遏制的“一刀切”管理态度,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早期基本上处于自由发展与竞争的状态,当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饱和之后,一些经营管理水平过低的企业走向倒闭,而留存下来的企业进入新一轮竞争阶段。当恶性竞争出现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使用承诺高回报、虚假融资、虚假标的等恶性经营手段吸纳资金,随后大量违规平台风险暴露。许多投资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管理机制落后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新颖且具有实践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社会主体都有资格参与到其中的经营,更不能因为概念的先进性而忽视了金融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大量的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昙花一现正是由于其本身并不具备合规合法的经营资质,公司内部管理没有实现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而参与公司经营的人员也不具备足够强大的经营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造成风险损失,企业随之破产。
五、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的案例分析——以蚂蚁金服为例
(一)蚂蚁金服ABS基本情况
蚂蚁金服ABS是以旗下两大消费主要贷款工具,花呗和借呗所产生的消费金融贷款应收债权作为基础资产主要来源来进行资产证券化。截止到2021年2月,以花呗作为基础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数量达到133只,发行总额为3110.8亿元,而以借呗所产生的基础资产作为基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其数量也有79只,金额达到1944亿元。
(二)蚂蚁金服公司发展历程
蚂蚁金服公司作为alibaba电商集团旗下的金融服务企业,正式成立于2014年10月,蚂蚁金服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力,面向世界构建一个开发、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广大消费者以及中小微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普惠性金融服务,公司旗下主要业务以支付宝软件为核心开展。该公司以淘宝电商平台为基础,以提供线上支付服务为媒介积累了大量用户,同时还推出了余额宝、基金投资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产品以供用户选择,提出了“一元起投”的投资概念,大大降低了社会主体满足投资理财需求的门槛。
蚂蚁金服公司秉持着‘为世界带来更多公平的机会’理念,推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再升级,同时帮助XX实现社会管理高效化,因为相信只有社会秩序的稳定才能带来行业的繁荣,从而循环推动蚂蚁金服公司的发展。蚂蚁金服在不断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在着重开拓社会服务领域的功能,在市民的缴纳水电费,参与医院诊疗的挂号服务,XX职能部门需要同市民进行政务沟通的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原因所推出的健康码服务,都体现了蚂蚁金服承担着远远不止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践行着让世界更加美好的企业宗旨。
在自然环境由于工业发展与世界人口增长的双向压力下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蚂蚁金服所开拓的蚂蚁森林板块也在积极为世界环境保护贡献着一份力量,截止2020年5月,蚂蚁森林参与用户达5.5亿人次,累计实现的间接碳排放减少1200万吨,在环境恶化地区种植了超过2亿棵绿树,种植面积达274万亩,同时提供绿色就业岗位达65万人次。
截止2019年底,蚂蚁金服公司累计为2087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提供了经营与保障民生的金融贷款,蚂蚁金服公司清晰认识到中国的小微企业作为社会运转当中的经济毛细血管,是关系到民生的关键一步,为无法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并结合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信用管理体系——芝麻信用,划分贷款额度与利率,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助力。随着蚂蚁金服的逐步发展壮大,该企业于2020年8月25日提交上市港股市场申请以满足企业新一轮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实现进一步增长,但是XX有关部门在对于该企业的经营特性和所涉及社会经济层面影响过于广泛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下暂行中止了蚂蚁金服企业的上市申请,同时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潜在金融危机。
(三)蚂蚁金服公司的风险类型分析
1、XX监管风险
蚂蚁金服作为一家总资产超过三千亿元,管理中国社会消费信贷规模达三万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根据企业股权分析可以得知蚂蚁金服的实际掌控者为alibaba电商集团,而其背后最大股东为日本综合性风险投资公司softbank(软银集团),作为一家深耕中国资本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其实际掌控权非国有化不利于XX有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他国资本迅速撤资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法律法规风险
蚂蚁金服公司之所以可以实现快速占领社会消费信贷融资市场,取决于公司内部结合大数据采集等技术对优质客户的快速甄别,蚂蚁金服利用XX针对银行ABS融资模式(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这一板块的法律法规漏洞,蚂蚁金服公司将有限的消费贷款循环打包出售给商业银行以实现快速回笼资金循坏放贷,最终出现了以三千亿的自有资金撬动三万亿社会消费信贷的高杠杆局面,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则会因其高杠杆性对整个金融体系所涉及主体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14]。
六、防范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险的XX监管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规
信贷ABS和企业ABS都仍然面临诸如“真实销售”不好界定、法人独立地位模糊等风险。而互联网ABS作为企业ABS的一种类型,对于企业ABS面临的法律困境,在大部分情况下也会对其自身发展造成阻碍。比如说,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化操作会削弱借款人资质审核的严谨性,由此导致债务人身份主体的真实性出现问题,进而引起基础资产的权利来源相较于传统的企业ABS更加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在现行的对于企业ABS的监管法规中,对此处的监管就容易存在监管缺失的现象。通过蚂蚁金服利用ABS循环贷款的法律漏洞实现快速资本扩张的这一事件可以了解到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XX相关部门应当从此次事件当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互联网金融进入风险可控的持续性发展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改革监管体制
从XX的角度出发,虽然监管总落后于创新这是客观事实,但是XX始终需要清晰认识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提高XX针对金融市场的技术监管能力,切实改革行业监管体制,加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建设。例如加强网络贷款审批制度,实施第三方资金账户托管制度、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委员会等等,积极参与世界金融体系架构的建设,让XX的监管能力更新迭代始终处在世界发展前列,只有建设好本国的金融体系,提供良好风险管控架构,保持资本流动的有序放开,才能吸引世界各方资本前来投资从而帮助我国的经济建设。
(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完备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了必要的经营硬件、经营场地、合规经营资质,更重要的是金融企业应建立的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必要的隔离墙制度,将风险遏制在企业营业的初始阶段,同时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金融企业只有雇佣综合能力水平高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久性发展。
(四)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
金融行业作为一个风险与利益并存的领域,金融诈骗、庞氏骗局和流动性危机等问题时有发生,而作为投资者的广大消费群众往往受害最深,XX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起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切实维护好金融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利用机构影响力大力普及金融行业知识,优化投资市场参与主体综合素质,让投资者从自身建立起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在我国作为一个存在时间还不长,发展基础还不稳固的行业,还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亟待解决,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了高增速到高质量发展的伟大越阡,实现了全面脱贫,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中国的金融市场在拥有如此大的体量前提下,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这就非常考验我国XX的执政能力,如何利用金融平台实现资金与资源的有效对接,实现社会的有利协调发展,是全社会都积极关注的问题所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发展壮大,传统银行业随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一些优质的商业银行也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通过银行调整转型来进一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XX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互联网金融进入风险可控的持续性发展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XX始终需要清晰认识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提高XX针对金融市场的技术监管能力,切实改革行业监管体制,加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XX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起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切实维护好金融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利用机构影响力大力普及金融行业知识,优化投资市场参与主体综合素质,让投资者从自身建立起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竞争是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但是竞争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一个可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存在时间还不长的新兴主体,只有积极地拥抱社会,拥抱市场,拥抱XX,顺应XX的规划引导,积极调整自身发展路线,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长久性发展。而XX相关管理部门同样应该意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第一责任,如何帮助社会发展而不限制社会发展,需要XX自身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自身的综合执政能力。在未来,我相信在中国xxx领导下的中央XX必将领导多方力量,共同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也必将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建设,和平稳定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候德.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创新监管探究.时代金融,2020(29):16-18.
[2]刘翠微.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对策分析.全国流通经济,2019(32):158-159.
[3]魏鸣钰.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建议.财经界(学术版),2019(11):15.
[4]李海娟,佟雪.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的法律对策.对外经贸,2020(05):78-80.
[5]杜明鸣,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控制及监管研究——以P2P网络借贷模式为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9-15.
[6]Du Guansan,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risk early warning mode under big data technology in Internet credit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20,386(113260-).
[7]Gastaldi,A default penalty model based on C2VP2C mode for internet financial platforms in Chinese market[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20:1-27.
[8]Vemuri,Gastaldi.The exploration of internet finance by using neural networkt[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20(369).
[9]夏德虎,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驱动模式.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4):144-145.
[10]姜懿壬,经济法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监管探析.商讯,2020(29):87-88.
[11]陈涛,警惕灰色金融干扰我国正常金融秩序.上海证券报2018-01-20(005).
[12]曾晓琴,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与监管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10):21-23.
[13]黄震,全面准确理解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2017.
[14]吴晓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金融的变革与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1):5-30.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