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被人们所熟知,对外汉语教学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许多外国友人或是因为商业需要,或是因为自身热爱,都踏上了学习汉语的征程。汉语知识纷繁复杂,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都是学习汉语所必须具备的语言要素。本文就汉语词汇中的新兴词–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第一是针对网络流行语的总体介绍。包括四小部分,即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新词语的区别和联系、网络流行语的起源、为什么要学习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第二是针对汉语学习者包括其学习网络流行语的兴趣和学习情况的调查和数据分析。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具体来说是关于留学生的个人信息、上网情况和网络流行语知晓情况的调查。第三是网络流行语的教学现状,笔者选取从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个方面来分析。第四是如何要进行网络流行语的教学。由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调查和分析所推论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对网络流行语是否需要教,应该教什么和教多少等问题及对其解答。最后是结语,谈及本文的不足和对前景的展望。得出结论:网络流行语必须进入对外汉语课堂。
关键字:网络流行语;对外汉语;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时代?借用xxxxxxxx的话来回答,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网络购物、网络聊天和网络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在大部分语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和网络有关的网络新词语。而在汉语的全球推广期,作为汉语的传播者就需要注意到网络中的新词语,并且要思考是否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网络中的新词语。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新词语
斯大林曾在1953年指出: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改变的状态中,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商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语言用工作需要的新词和新语来充实它的词汇[[1]]。如果用工业革命时代来概括19世纪,用军事对峙时代来概括20世纪。那用网络信息时代来概括21世纪就再合适不过了,网络新词语应运而生也是必然。
首先,网络流行语是指借助于网络媒体,在特定的时间产生,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语言,是网络新词语的一部分。通俗来讲就是产生于网络,广为传播,随时有可能产生,随时也有可能消亡的网络语言。因网络流行语就是新颖性和鲜活性的“代言人”,而且主要体现的是新事物和新现象,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其适用范围广,所流行的群体性也较为特殊。其次,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新词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特点和范围。在特点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高,但维持的时间短;网络新词语则贵在“新”,使用时间长。在范围方面,网络流行语只是流行于特定的人群,流行于特定时间,而网络新词语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则要比网络流行语更为广泛。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针对网络流行语的教学。
(二)、网络流行语的起源
谈起网络流行语就要先谈起网络,网络与计算机的结合不只体现了“强强联合”,更体现的是人类的进步,但计算机中的键盘是为英文输入服务的,很难服务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这则是对汉语和汉字的“挑战”。[[2]]于是出现了两种服务于汉语的输入法:笔画输入和拼音输入。
笔画输入就是把汉字拆分几百个字根,需要输入字根进行拼凑组成自己所需要的汉字。如:五笔输入法。这种输入法的优点是速度快并且精准度高,很少会出现打错字的现象。但是缺点是使用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
拼音输入法则是先通过汉字的拼音输入,然后选定自己所需汉字。如:智能ABC。这个方法通俗、简便,但是由于汉语语音的自身特点–同音语素多,使用者需要从众多同音字中选定自己所需要的汉字,若缺乏耐心,加之以速度优先为原则,就会使错误率极高。缩略式、谐音式等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为什么要学习网络流行语
许多人认为:“网络流行语流行的时间短,并且缺乏内涵,没有必要在课堂中进行讲授。”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就好比一个人不吃快餐是不会死的,但是他同样也无法感受到这种新式的餐饮给他的生活提供的便捷。
在当今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网络流行语,是必然与这个时代脱节的。同样,留学生群体如果不掌握网络流行语,学到的只是不灵活、不具有时代特征的交际。只有学习和掌握汉语网络流行语,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汉语,学会更灵活、具有时代鲜活特征的语言。所以学习网络流行语有以下两点原因。
1、教学的欠缺
教学方面的欠缺主要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即教师的回避、教材的回避、学生的接触和了解情况还有网络流行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系统性。这些在第三部分会具体阐述。
2、交际的需要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与时俱进。举个夸张的例子:如果留学生现在还在学习“佩服佩服”、“哪里哪里”这样的话语并用以交际,那他所学习的汉语岂不也不是现代国人所用的地道的汉语吗?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7.1亿,手机网民达到了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了3656万人[[3]]。这些数据不仅表明了网络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而且也说明了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网络的世界日新月异,或者说是分分秒秒都会改变,而由网民通过网络在特定时间、事件所创造的网络流行语也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变化。试问:在网民众多的今天,不学习和了解网民所创造的网络流行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完成成功的交际吗?
要真正满足学习者的汉语交际需要,着实解决学习者在网络聊天、网上购物和浏览网页时所遇到的有关网络流行语的问题,就一定要学习网络流行语。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化,才可以有效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四)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1.根据网络流行语特点的分类有很多,这里主要讲六种。
(1)谐音式
即与所想表达的字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怪蜀黍(怪叔叔)、造(知道)和酱紫(这样子)等。
(2)缩略式
即省略。如:网红(网络红人)、人艰不拆(人生艰难苦短,就不要再拆穿了)、何弃疗(何必放弃治疗)和躺枪(躺着也中枪)等。这些就和英语中的OMG(ohmygod)LOL(laughoutloud)所具有的特点一样。
(3)词缀式
与汉语的构词法相似,即在词根前后加前缀和后缀。如:假×,假妈、假家(好像不是自己亲妈一样、好像不是自己的家一样)、秀×,秀恩爱(向他人展示自己和另一半很恩爱)、×体,红楼体(受经典影视作品红楼梦的台词影响,模仿剧中人物的说话方式)、甄嬛体(受影视作品甄嬛传的台词影响,模仿剧中人物的说话方式)和×族,月光族(指工薪阶层每到月末就没有富裕的工资)、单身贵族(对单身的一种调侃)等。
(4)固定词句式
固定用法,一般不拆开或更改。如:宝宝心里有苦,但宝宝不说、我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和厉害了,我的国等。
(5)生僻字
这一类近两年少见,但是前两年很多。如:囧(jiǒng像一个人耷拉着眉毛,垂头丧气的样子)、槑(méi形容一个人呆呆的样子)和嫑(biáo不要)等。
(6)翻译式
即照着外语词的声音用汉语的同音词对译出来。如狗带(godie)、因吹斯听(interesting)和Word(我的)等。
根据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分类,这里主要讲四种。
社会政治生活类
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反映的是中国现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多数出现于XX工作报告或生活中的新事物。如:获得感、互联网+、供给侧、工匠精神、打老虎、反腐、滴滴打车和光盘行动等。
旧词新用类
和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类似,即给旧词赋予新的含义。但是词的旧义和词的新义之间也要注意很多问题,旧贬今褒、使用范围不同等。如:土豪、醉了、逆袭和顶你等。
外来词
即上面所提到的翻译式。
(4)影视作品类
由于某部影视作品的流行而出现的一类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引用剧中人物的言语,来达到某种调侃,活跃气氛的目的。如:舌尖体《舌尖上的中国》、甄嬛体《甄嬛传》、元芳,你怎么看?《神探狄仁杰》等。
二、针对留学生对网流行语学习兴趣及学习情况调查
(一)问卷设计
调查对象:在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
问卷题目:留学生网络流行语学习情况调查表。
问卷设计:问卷包括留学生的个人信息、上网情况和其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情况调查三部分,共27小题。(见附录)
个人信息包括受调查者的年龄、汉语水平和来华时间。
上网情况包括是否经常上网;是否经常用中文进行网络聊天;在中文网站上有没有发现较难理解的词语;是否知道网络流行语和是否对网络流行语感兴趣。
网络流行语的认知部分的语料主要选自《咬文嚼字》公布的2015年和2016年的年度十大新词,考察到了网络流行语中的政治生活类、旧词新用类、翻译式、词缀式、固定句式式和谐音式。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问卷调查,有以下三点依据。首先从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可以看出其年龄范围、汉语水平和来华时间三点因素与网络流行语的关联程度。从被调查者的上网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和网络的联系紧密与否。最后从被调查者的网络认知部分可以详细地看出什么类型的网络流行语掌握较好,什么类型的网络流行语掌握不好。
(二)调查结果分析整理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3份。现做出一下分析。
问卷第一部分1-3题为个人信息的调查,包括年龄,汉语水平,来华时间。
处于21-30岁的人占大多数,这个年龄段是青年时期,喜欢上网,也正是接受新鲜事物的最好时期。这与《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所显示的数据相一致,即网民年龄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74.7%,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0.4%[[4]]。
被调查者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处于高级阶段人数最多。而处于中级和高级的留学生的人数占比76%,这与留学生对汉语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有关系。
被调查者来华时间长于半年的占到多数,而来华时间半年以下的占到少数。表明了目的语环境的影响力,在汉语环境下更有利于了解和学习网络流行语。
汉语水平和来华时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时间越长,水平越高。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每天接受汉语的熏陶,听力水平、表达水平必然会提高,中文水平提高自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时也说明,来华时间越长、汉语水平越高的留学生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网络流行语。
问卷第二部分4-8题为留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包括是否经常上网;是否经常用中文进行网络聊天;在中文网站上有没有发现难理解的词语;是否知道网络流行语和是否对网络流行语感兴趣。
被调查者的上网频率很高,占了绝大部分。但是经常用中文进行网络聊天的人则占了少数,反而是偶尔用和很少用中文聊天的人占了大部分。知道网络流行语的人只有三成,而不知道网络流行语的则有七成之多。这并不利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七成的被调查者对中文的网络流行语感兴趣,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涉及中文的网络流行语的讲授。
网络流行语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回避
1.教师的不重视。
评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等级,即HSK等级。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其发行时间也是在八年前。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期间有出现了不少新词,包括网络流行语,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未收录进去。这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某些教师认为,未被《大纲》收录的词汇不用讲解。所以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甚至是一些新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会涉及。
或者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师对一些新词、网络流行语知之甚少,自然也就无法在课堂中和留学生讨论流行语。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获得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知识,而忽略了对其的学习。
2.教师对于网络流行语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
教师本身对网络流行语未做系统地了解,只是零星知道一些。在选择网络流行语教学中具有不确定性,不知道哪些应该讲,哪些不应该讲,而最后直接选择干脆不讲。对于网络流行语选择的不确定性会在本部分中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内容
1.教材
以李泉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发展汉语(第二版)》为例。该教材结合生活实际,选取实用汉语,体现了对外汉语的实用性和交际性[[5]]。
这本教材中网络新词语的占有率很低,那就更不用说作为网络新词语的其中一小部分的网络流行语,它的占有率必然也是微乎其微的。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材针对网络流行语的教学不够看重。
2.教学中网络流行语选择的不确定性
网络流行语给交际带来了诸多便利,这毋庸置疑。但是网络上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新词,生造词和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也使网络语言在人们心中褒贬不一。在网络流行语中有诸多词汇体现的是负面现象,如:富二代、官二代、艳照门等。当然还有一些不规则的用法,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会对汉语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规范的汉语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这也就让一些教师望而却步,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讲,要讲哪些。
(三)学生学习情况
根据第二部分的数据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三点问题。首先,留学生使用中文网络时间有限。据了解,大部分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即使长期在中国学习汉语,但在课余时间却依旧避免使用中文。何况在课下的上网时间,上网本来就是一种愉悦自我的方式,留学生们大多不愿意使用目的语进行网络交流。这也就从根源上限制了网络流行语在留学生之间的传播。
其次,留学生对中文网络流行语很感兴趣。可以从上述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看出,对中文网络流行语感兴趣的人占七成之多。这为我们把网络流行语在留学生中传播提供可能。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留学生认为中文网络流行语不仅有趣,而且还具有独创性。通过对中文网络流行语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了汉语的不断变化的魅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汉语的决心。
最后是根据问卷调查而得出的表9和表10。表9反映了在网络流行语中,与政治生活相关的网络流行语理解人数较少,而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网络流行语理解人数较多。这说明了留学生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认为中国政治生活距离他们较远,而对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他们则有很强的参与感。表10反映了在网络流行语中,学生掌握的网络流行语依次由好到坏是谐音式,固定句式,旧词新用,词缀,缩略式和翻译式。
如何进行网络流行语教学
(一)网络流行语是否要讲授
周永闯在《2005中国流行语发布榜》的序言中提出:“流行语是不停流动变化着的,每一年的流行语都会鲜明的表示出当年为社会公认的年度特征。”[[6]]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变化,还丰富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内容,而且由于网络流行语所表现出的趣味性,深受留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所以,网络流行语的引入既跟随了XXX语言潮流,又解决了国际学生的现实交际需要,还是针对现今教学欠缺的补充,具有深刻的意义。在留学生学习中文课堂中需要涉及对网络流行语的教学。
(二)网络流行语应该讲多少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网络流行语是不是主流语言?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网络流行语要讲,但是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其次,在现代国人的交流中运用到网络流行语的占几成?对于青少年和青年来说其比重还是很大的,而对于中年老年来说比重微乎其微。所以也就启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针对教学对象分情况而定。比如教学对象都是青少年及青年,课堂中可以多涉及一些网络流行语,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中文课堂的网络流行语接触,鼓励他们在课后和同龄中国学生沟通。不仅可以延长他们练习汉语的时间,还可以缩短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之间的心理差距,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而当教学对象是中年老年的时,则可以减少网络流行语的讲授,主要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讲解。如果他们的反馈是很感兴趣,则可以适当增加。还需要根据国际学生学习中文的动机不同,视情况而定。比如以升学深造为目的的可以多讲,以旅游访问为目的的可以少讲。
(三)网络流行语的课堂讲授类型
国家语委课题组在《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中提到九条规范原则,应该是对新词语遴选标准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必要原则、经济明白原则、丰富原则、大汉语观、重视国际通用的原则、品味的原则、引导的原则、实用和动态的原则。[[7]]要以上述原则为前提,进行网络流行语的课堂教学。针对网络流行语的分类,上面已经提到了。
1.就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分类而言,应该对词缀式和翻译式多讲,而谐音式和缩略式少讲。词缀式表现了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之一—词根加词缀式,而翻译式则表现了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音译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词缀式和翻译式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起到练习新知识点的作用。
2.就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分类而言,应该对政治社会生活类和旧词新用类多讲,而影视作品的则可以少讲。政治社会生活类的网络流行语是中国现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剪影,是需要留学生了解的。旧词新用类不仅包含了这个词在以前社会生活中的旧意义,还包含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意义。是了解社会文化生活变迁的“活化石”。
(四)网络流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网络流行语的教学中,按其特点分类要注意以下问题:
(1)谐音式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多谐音式主要受到了方言或快读的影响。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语音的纠正,反复强调正确读音。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即语音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的时候,要避免谐音式网络流行语的学习和使用。
如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是方言的读音,没有翘舌音,送气音。在教学中要强调正确读音:难受想哭。而在学生对汉语语音掌握比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接触谐音式网络流行语,并告诉他们正确读音和流行语读音之间的差别,可以起到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
(2)缩略式:
汉语缩略式、英语的缩略式和韩语缩略式都大同小异,所以学生对其掌握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提醒留学生不要顾此失彼,不要因为一味地追求缩略形式的语言表达而忽略对完整形式的语言表达的学习。
如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式。在课堂中点到为止即可。在课下遇到缩略式的网络流行语,可启发留学生根据语境确定该词的大概意思,再进行还原,也不失是一种巩固复习的好方法。
(3)词缀式
与现代汉语的其中一种构词法相同。有些现代汉语中的一般词汇(如:现代化、影迷)就是由这类网络流行语演变而来的。要培养留学生的开阔性思维,可以创造性的运用语言。
如2017年的网络流行语:假×,可以说假妈,假家。始终要注意的是,词缀式网络流行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缀式构词法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即前者具有时效性而后者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4)固定词句式
在教学中此类的网络流行语可以当做现在汉语中的固定短语来学习。这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通常是因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可以当做活跃课堂氛围的一种方式。
如2016年的网络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友谊的小船最早来源于应为单词friendship,又因其读音类似中文的“翻得ship”就被网友恶搞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表示友谊经不起考验。当然还可以启发学生用相似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引申出多个句子。如: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亲情的火苗说灭就灭。
(5)生僻字
此类网络流行语在教学中应该少涉及。留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应把精力放在常用字上。
(6)翻译式
在教学中此类网络流行语属于较为简单的一部分,和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音译法相同,可以在汉语学习初期就涉及。但是还是要注意此类网络流行语和现代汉语的外来词中的音译词的区别,即自创和正统的区别。
2.在网络流行语的教学中,按其来源分类要注意以下问题:
(1)社会政治生活类
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不单单只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一种异质文化的接受与适应。这种文化适应能力如何培养?切入点就是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此类网络流行语正是反映了中国当下的政治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由一个新政策,或者一件事引申出来。在课堂中通过对此政策、事件的介绍,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得到锻炼,进而提高。当然,教师在对此类网络流行语地选择时要注意到,多提供些正能量,少引入些负能量。
如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获得感。是xxxxxxxx提出的,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如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滴滴打车–网约车,类似于X的Uber,可让人民享受到更多优惠和便捷。
(2)旧词新用类
此类网络流行语与这个词的古往今来的意思有关系。在介绍时应注意古今对比,尤其是褒贬的比较。在课堂上,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
如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土豪。原本是指乡下有钱财并且气势凌人,但没有品位的暴发户,现指有钱却挥霍无度的人。
(3)外来词
即上面所提到的翻译式。
(4)影视作品类
此类网络流行语流行的条件比较特殊,与某部影视作品的热播息息相关。此类流行语之所以广为传播,不是因为照搬影视作品中的话,而是根据影视作品中的话,创造性的运用它。在课堂上可以适当提及,但最主要的是运用。可以鼓励留学生在课下多多去观看华语影视作品,并多和中国学生交流作品中的内容,努力去达到创造性的运用作品中的语言。
如经典影视作品86年版的《西游记》中,三师弟悟净经常在面对师徒之间争执时以“师傅,大师兄说得对啊!”“大师兄,二师兄说得对啊!”这类话语来缓解当时的紧张气氛。可以启发留学生在身处这样的情景时,可以适当引用,灵活运用。
五、结语
因笔者自身能力有限,加上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也只是众多汉语学习者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的会和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加之笔者缺乏在一线教学的工作经验,没有办法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理论成果。
网络流行语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还很少,所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我们这些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不断探索,研究,让对外汉语事业迈上新高。
参考文献
[1]席文.汉语网络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2.
[2]付世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网络语言教学[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5.
[3]陈悦鸣.网络词语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侯宇欣.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4.
[5]李云娟.网络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甘肃:兰州大学,2015.
[6]葛甲.网络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广东:广州大学,2012.
[7]曹伟.网络流行语在对外汉语中高级口语课中的教学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8]吴伟清.网络新词新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广东:广州大学,2011.
[9]李忞.网络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D].甘肃:兰州大学,2014.
[10]田静.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初探[D].河南:郑州大学,2014.
[11]郭婷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词语教学[D].河南:河南大学,2015.
[12]杨燕芳.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吴燕燕.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语的应用处理[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
[14]李厚坤.旧词新义式网络流行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5]杨吉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以日常基本层次范畴词汇教学为中心[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104):39-44.
[16]颜欣欣.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教学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3:173-17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