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羞怯是一种面对社会交往时伴随着的沮丧、焦虑、回避等消极情绪,对参与日常活动和追求人生目标的积极性都有影响。以往主要对羞怯人群的情绪和人际交往情况进行相关探索,直接探索羞怯与学业适应相关关系的研究数量比较少,且得出的两者相关关系的结果在有的研究中为负相关关系,有的为正相关关系,关系并不明朗。
本研究以沈阳市某科技教育有限公司所合作中学的23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选用了两类量表对初中生的羞怯情况和学业适应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分别是陈英敏2013年版《中学生羞怯量表》和丁君2008年版的《学业适应量表》。利用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到初中阶段学生羞怯和学业适应的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状况,得出结果:
(1)初中阶段的羞怯水平总体状况适中。在羞怯各维度中的面对负性评价维度里,女初中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初中生的羞怯水平;羞怯各维度中的谦和性羞怯维度里,实验中学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的羞怯水平;羞怯的自我表现维度上初一年级的羞怯水平显著优于初三年级的羞怯水平。
(2)初中阶段的学业适应水平总体状况处于中等以上。不同学校的学业适应情况相似,没有显著的差异水平;在性别角度,女初中生的学习态度优于男初中生且有显著性差异;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业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初三年级的学业适应水平;学业适应水平的学习任务维度方面初二年级显著好于初一年级;学业适应的学习态度维度初一年级显著好于初三年级。
(3)初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羞怯总分与学业适应的人际环境维度和学习态度维度为负相关且关系显著,但与学习任务维度和学习方法维度为正相关且关系显著,羞怯总分及所有维度均与学业适应中的人际环境维度为负相关且关系显著。
关键词:初中生;羞怯;学业适应
引言
羞怯主要表现为焦虑、自责、脸红、紧张和呼吸急促等明显的生理状况和某些消极的心理活动,是在情境中感到或表现得不放松不自然。[1]羞怯水平高的个体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更普遍。如,高羞怯这除了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之外,学业方面会出现某些适应问题[2][3];更容易形成网络依赖[4][5];对焦虑、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的体验感更强以及更容易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6][7];当面对择业和婚恋方面也更感到困扰[8]。
初中生处于自我快速发展、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特殊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更容易感到羞怯,使得学生更难适应学业。更有结果指出,不愿意表达自己、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的学生约占30%,认为自己玻璃心、容易焦虑的学生约13%。[9]
随着初中生课程量的增加、内容难度加大以及更长的学习时间等因素,学业压力也与日俱增。田澜在200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至少有20%的初高中学生面临着或轻或严重的学习适应困难问题。[10]Hyunhee提出,从小学升到初中,首先会面临Schoolplacement和StudentRole的变化,小学阶段侧重以任务为授课趋向,初中阶段则侧重以得分为授课趋向。山口剛有研究结果提出,进入初中生活,学生更容易感到辛苦劳累,更多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成绩的担心。此外,有关羞怯的动态走向的结论显示,伴随年龄的逐年增长,羞怯程度会先逐年升高,19岁左右逐渐平稳。初中生的羞怯状况处于逐年升高阶段,为了避免由于羞怯症状加重而对个体今后的成长带来影响,应当对学生的羞怯状况予以警觉。[11]
本研究探究羞怯和初中生学业适应的关系,从可翻阅的众多研究结果中无法获得清晰确定的相关关系。国外有的研究表明,羞怯的孩子社交情况和学习成绩的表现更差强人意;但也有结果显示,也有羞怯个体最终得到了良好的生活品质和工作发展。[12]国内关于羞怯与学业适应的研究较少。有研究表明,羞怯行为在中国社会背景下更能被接受,且与正向情绪相关。[13]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羞怯概述
1.1.1羞怯的概念
如何准确定义羞怯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最初的概念倾向于症状性描述:一种涉及生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极度抑制的状态——生理和行为上手足无措、眼神不知道看哪里、脸颊发烫、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等;认知上没有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或总是被外界的事件打乱计划;情绪上对自己的举止、情绪或外表极度敏感等。[14]
国外Zimbardo和Plikonis强调羞怯的行为反应中的“逃避”,认为羞怯发生在公共社交场合和与他人谈话、共事的场景中。1981年,Cheek和Buss提出了人们通常会在哪些场合感到羞怯以及羞怯时会有哪些情绪和感觉出现,结论是当个体与人交往时认为别人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并进行了“评分”,这时会出现焦虑、担心和逐渐手足无措的情况。Crozier在1986年和2004年逐步提出羞怯产生于特定的社交情境中,伴随情绪、行为、认知和生理层面的反应。[15]
国内也逐步提出了本土的羞怯解释。罗素美在1996年把羞怯归属于人格特质里面。具有羞怯的人格特质的个体主观上容易变得焦虑,感到被关注时倾向于回避,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会变得迟钝、笨拙和消极,身体也会变得不舒服。[16]1992年,张春兴强调羞怯是一种主观体验,并且有即时性、情境性的特点,认为羞怯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出现在很多人面前,感觉被别人注意,感到胆怯、不自在。[17]杨勋于2006年提出羞怯发生在人际交往情境中,是一种情感和行为倾向,但个体面对他人时,会由于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好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在意、谨小慎微。[18]
亨德森和津巴多对羞怯所下的概念是已有结论中最为权威和详尽的。他们认为羞怯是一种过度的自我关注,是面对人际交往时选择忧虑和回避,进而导致消极对待人际关系和人生目标。羞怯程度从较轻的社交回避到完全的社恐不等。[19]
在本研究中,我们倾向于陈英敏在2013年提出的定义:羞怯主要表现为焦虑、自责、脸红、紧张和呼吸急促等明显的生理状况和某些消极的心理活动,是在情境中感到或表现得不放松不自然。[1]
1.1.2羞怯的测量
国外对羞怯进行测量有两种方法,一种主要针对儿童,由儿童照料者如父母、教师等评估儿童日常行为中的羞怯表现,一般采用2012年沃克尔和亨德森编制的儿童行为问卷(CBQ),即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分别包括外倾性、负性情绪和努力控制[20];或柯普兰等人在2004年编制的儿童社交倾向问卷,即ChildSocialPreferenceScale,量表包括羞怯和社交淡漠两个维度[21];另一种则主要面向青少年或成年人,采用羞怯自评量表,如契克和巴斯编制和修订的Cheek和Buss羞怯量表,即CheekandBussShynessScale,量表总共13道题,不区分维度。[22]
国内羞怯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少年时期,故主要以自评量表的方式进行测量,以他评量表作为辅助测量。王倩倩2007年以大学生为样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Zimbardo和Henderson的大学生羞怯问卷进行本土化修订,对羞怯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研究。[23]2013年陈英敏结合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本土化的《中学生羞怯量表》。研究对象为初中生,可以了解初中生面对不好的评价会有什么反应、与陌生人和异性交往时是否感到害羞、是否愿意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当意见不同时是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等方面的情况。[1]
本研究选用的《中学生羞怯量表》即为陈英敏修订的版本。
1.2学业适应概述
1.2.1学业适应的概念
国外学业适应的研究,Cicchetti和Rutter等发展心理学家分别在1990年和1985年提出学业适应的适应是个体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Ladd等在1996年将学业适应理解为学生为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积极进行身心调整。Birch在1997年提出学业适应除了指向学校表现,还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情感,以及是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15]
国内学业适应的研究,1991年周步成指出学业适应是一种逐渐获得个体能力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匹配的趋向。戴育红、宋广文和赵守盈等人在研究中也大都认同他的界定。李惠莉和冯廷勇在2004年提出把学业适应界定为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强调个体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人际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24]
本研究中对学业适应的定义偏向于张惠莉和冯廷勇的概念,认为学业适应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自身与学习环境的平衡,努力调整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资源等,以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5]
1.2.2学业适应的测量与评估
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学业适应进行测量:①针对结果。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可以对分数的分布情况、异常值、平均得分等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测量方式十分方便且能进行比较;②针对具体情况。如国内学者周步成等人在1991年在日本心理学家所编制问卷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修订,编制了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这种测量方式能帮助我们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业概况,有利于今后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有效干预。[14]
本研究选用了丁君的《学业适应量表》进行初中生学业适应水平的测量。
1.3羞怯与学业适应的关系
教育研究人员很早便认为羞怯程度越严重,人们的智力发展也越缓慢,同时不利于潜能的开发。Asendorpf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羞怯儿童的学校表现逐渐落后于同伴,具体表现为接纳不同观点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9]
在对羞怯与适应的关系探讨中,大部分研究结果均表明,羞怯与适应属于负相关且相关显著,也就是羞怯程度越重的个体,对周遭(学业、校园、家庭、社会)环境越感到难以适应,羞怯程度越轻的个体则在面对周遭环境时适应得更快。如,2011年孙雪冰的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羞怯总分及各维度均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呈现显著的负相关[26];2012年王晓乐的研究结果显示,羞怯各维度与生活适应及其中各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7];2013年胡慧、叶敏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羞怯与社会适应存在着显著负相关[28];2013年李俊刚的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羞怯与生活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29];同年穆诺的结果显示,初中生羞怯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30];2014年邓纳的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为负相关且相关显著[31]。
1.4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沈阳市的初中生作为样本,选择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或修订的羞怯量表和学业适应量表来了解沈阳市初中生学业适应的基本状况,并讨论初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之间的相关关系,希望能为已有的众多不确定性增加一丝确定性,为已有的众多结论添砖加瓦、增添色彩。
1.4.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尽管已有的研究结果中,表明羞怯与学业适应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居多,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某些条件下,羞怯与学业适应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再加上主要为国外研究结果,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有差异,所以本土化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有所差异。本研究希望能为羞怯与学业适应的关系研究添砖加瓦、提供一定实证数据支持。
(2)实践意义。初中生正面临生理与心理不平衡发展的特殊时期。有来自学习成绩、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其叛逆期的封锁和逆反心理,都容易引起羞怯和焦虑,与人交往中倾向于回避。对羞怯与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使老师们对班级里的羞怯同学加以重视,并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可以为由于羞怯而导致学业适应不良的同学提供有效的干预方法和辅导方法;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羞怯者正向强化,鼓励他们积极的进行自我关注,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逃避,再结合行为认知疗法,改变羞怯个体消极的认知方式。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进行调查研究的企业是以辽宁某教育科技公司,调查对象涉及与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中学的初中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样本,首先从沈阳市两所初中(一所实验中学,一所普通中学)共抽取232名初中生样本进行量表发放,除去未回收量表与无效量表26份,剩余有效量表206份,有效回收率88.79%。
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样本分布情况(N=206)
2.2研究工具
2.2.1中学生羞怯量表
本调查选择陈英敏老师的中学生羞怯量表。量表题量为31,有5个方面。第1、6、9、12、14、21题为指向陌生人羞怯维度——面对陌生人时感到局促不安的程度;第2、7、10、16、19、27题为面对负性评价的羞怯维度——是否很害怕被批评,被批评时感到难以承受;第3、8、18、20、22、23、24题为自我表现性羞怯维度——是否愿意在有他人在场的场合表现自己;第4、15、28、30、31题为谦和性羞怯维度——当发生意见不同时选择压抑自己的观点还是强调自己的观点;第5、11、13、17、25、26、29题为面对异性的羞怯维度——与异性共同完成任务时感到恨不自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分至5分,第29题为负向计分,总体与分维度的分数越高,表示样本越羞怯。经检验羞怯总分α系数为0.90;自我表现性维度α系数为0.80;指向陌生人羞怯维度α系数为0.77;面对负性评价维度α系数为0.76;面对异性的羞怯维度α系数为0.82;谦和性羞怯维度α系数为0.61。
2.2.2学业适应量表
本调查选择的学业适应量表为丁君版本。量表共计16道题,分为四个维度。量表中前四道题为学习任务维度;第5-9题为学习方法维度;第10-12题为人际环境维度;最后四道题为学习态度维度。仍旧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分1-5分,其中第一题到第四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样本的学业适应能力越强。经检验学业适应的学习任务维度的α系数为0.75;学习方法维度α系数为0.73;人际环境维度α系数为0.68;学习态度维度的α系数为0.66。
2.3研究过程
从实验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中部三个年级中选择随机班别的学生进行施测。为了确保问卷质量,施测时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指导语,重点强调此量表本问卷不是考试,只需要认真作答,不计分数,答案也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作答完成立即回收问卷。
2.4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处理进行有关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和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关系是否显著。
3研究结果
3.1初中生羞怯现状
3.1.1初中生羞怯总体现状
羞怯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羞怯程度越严重。由表2的得分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初中生在指向陌生人、自我表现性和面对异性上的羞怯得分较低,均略低于3分;在负性评价和谦和性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都在3分以上,谦和性羞怯程度最重,为3.446分。说明初中生羞怯情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谦和性羞怯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表2初中生羞怯量表得分情况
3.1.2初中生羞怯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差异。为明确男女初中生在羞怯几个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别,使用t检验对男初中生和女初中生在羞怯总维度及其五个分维度(陌生人、异性、负性评价、自我表现和谦和性)上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羞怯总分和除面对负性评价维度外的其它羞怯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仅羞怯的面对负性评价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p<0.01),即女初中生面对消极的评价时比男初中生更容易感到羞怯。
表3初中生羞怯及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2)学校差异。表4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的羞怯水平中仅有谦和性羞怯在学校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实验中学的谦和性羞怯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的水平,其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
表4初中生羞怯及各维度的学校差异
(3)年级差异。表5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初中生在羞怯的自我表现性羞怯维度(F=3.402,p<0.05)上发现年级差异且差异显著,初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初三学生的得分,即初一学生比初三学生更愿意展示自己,但初一、初二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其余维度上,初一、初二、初三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表5初中生羞怯及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3.2初中生学业适应现状
3.2.1初中生学业适应总体现状
学业适应量表分数越高代表学生的适应能力越好。每题平均得分为3的意义是适应能力中等。结合表6可知,已有结果之中,只有学业适应的学习方法维度得分高于3分,适应能力良好,在其余维度均不足3分,且总体情况也低于3分,得分最低是学习态度,说明初中生总体有些适应不良,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但学习态度有待提高。
表6初中生学业适应量表得分情况
3.2.2初中生学业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差异。为明确男女初中生在羞怯几个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别,运用t检验对男初中生和女初中生在学习适应所有角度上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7。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学业适应总分和除学习态度维度外的其它学业适应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仅学业适应的的学习态度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存在差异且差异显著(p<0.01),即女生比男生在学习态度方面适应性更强。
表7初中生学业适应及各维度的性别差异
(2)学校差异。表8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业适应状况没有明显差别(p>0.05)。
表8初中生学业适应及各维度的学校差异
(3)年级差异。表9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初中生在学业适应总维度(F=8.683,p<0.001)、学习任务维度(F=7.180,p<0.05)、人际环境维度(F=3.440,p<0.05)和学习态度维度(F=6.410,p<0.05)上均存在明显的的年级差别。多重事后比较的数据表明:在学业适应总分上,初一、初二学生的分数明显胜过初三学生的分数,初一学生分数比初二学生好但不明显,无实际意义;在学习任务维度,初二学生分数明显胜过初一学生的分数,初一、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的分数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学习态度维度上,初一学生分数明显胜过初三学生分数,比初二学生的分数高但没有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9初中生学业适应及各维度的年级差异
3.3初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的相关分析
为明确初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情况如何,先对两自变量的总分及各维度做皮尔逊相关,如表10的结果表明:
初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整体呈负相关且相关显著(r=-0.199,p<0.01)。也就是说初中生中越羞怯的学生,学业适应情况越不容乐观。具体而言,初中生自我表现性羞怯与学业适应水平(r=-0.256,p<0.01)呈显著负相关;初中生谦和性羞怯与学业适应水平(r=-0.155,p<0.05)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初中生越不愿意表达自己和越保持中立,学业适应的情况越不好;羞怯中的自我表现、面对陌生人、消极评价和面对异性四个维度与学业适应中的人际环境存在负相关且关系明显,也就是指初中学生越不愿意表现自我、面对陌生人紧张、害怕被批评以及面对异性时越手足无措,其人际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就越弱;羞怯总水平和羞怯的谦和性水平与学习态度维度(r=-0.140,p<0.05;r=-0.193,p<0.01)为负相关且关系明显,即表示羞怯程度、谦和性羞怯越严重学习态度越难以积极。羞怯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方法为正相关且显著,也就是说越羞怯的孩子,越有自己的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羞怯及负性评价、自我表现和面对异性三个维度与学习适应中的学习任务也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越羞怯的孩子尤其是在面对消极评价、不愿意公共表达以及面对异性十分无措三个方面下,越羞怯的孩子反而更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表10羞怯与学业适应的相关分析表
4讨论与展望
4.1羞怯的现状分析
4.1.1初中生羞怯状况整体分析
总体而言,初中生的羞怯现状处于适中水平,这与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具体来说,维度之间的得分最高是谦和性维度,得分最低为指向陌生人的维度,其余在之中按负性评价——自我表现性——面对异性的次序排列。谦和性维度得分最高代表着初中学生当出现不一致言论时更愿意折中,为了避免冲突而不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抢抓不放,也侧面反映了中国人与人相处时“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4.1.2初中生羞怯状况人口学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羞怯程度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男女初中生到面对消极评价时存在明显的不同,结果为女初中生在面对消极评价时比男初中生更容易感到羞怯,这与徐春荣、高峰强和Ishiyama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女生定义为、内敛,更容易注重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更在意他人的评价,表现为羞怯,而且父母一般都会要求女孩子注意自己的仪态、尽量稳重不过分张扬,而且近年的研究也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羞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3][8],而传统文化则要求男生要坚强、勇敢等。
(2)学校差异。对初中生羞怯的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差异研究发现,实验中学的谦和性羞怯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的谦和性羞怯水平。可能是由于实验中学初中生学生的课业更加繁重,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在人际交往中则表现更加谦和、低调、不张扬。
(3)年级差异。对初中生羞怯的不同年级的差异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年级在羞怯的自我表现性方面的结果是不同的,且差别明显,年级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初三学生得分。这与袁斌、Zimbardo、Simmons和Rosenberg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原因可能是,初中生羞怯总体上处于持续发展阶段,预计达到一定阶段后(大约19岁左右)可能才会真正逐渐平稳。
4.2学业适应的现状分析
4.2.1初中生学业适应状况整体分析
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学业适应状态略差,在中等水平以下,说明初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业适应困难问题,这与张利和冯雷涛的研究结果一致。具体来说,维度之间的得分最高是学习方法,得分最低为学习态度,人际环境和学习任务位于其中。四个维度仅有学习方法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余三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之下,原因可能是,在人际环境方面,初中时期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和同学,需要时间适应;在学习任务方面,初中不论是授课还是听课难度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持续进行知识的累积,任务量增加;在学习态度角度,初中老师与小学老师有着不同的上课方式和授课速度,学生难以及时适应过来,前期容易跟不上进度,于是有的学生选择消极怠工,不及时查漏补缺。
4.2.2初中生学业适应状况人口学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学业适应程度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男女初中生在学业适应总体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与刘启刚和姜青青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具体的学习态度上,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其原因也许是,女同学相对而言更文静,更容易静下心来学习,而且态度上勤奋谨慎,刻苦努力。
(2)学校差异。对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初中生学业适应差异研究发现,实验中学和普通中学在学业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导致普通中学的学业适应水平低于实验中学但没有明显区别。
(3)年级差异。对初中生学业适应的不同年级的差异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年级的学业适应总体情况存在不同,且差别明显,年级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得分优于初三年级的得分,并且差别明显,这与聂衍刚和王晓怡的研究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适应从初一到高一呈下降趋势,直到高二才开始好转。也许是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结束小学生活进入全新的初中生活,希望可以开始全新的初中生活,通常不会违反老师提出的校规校纪,对学习内容也是尽量完成,逐渐到初三之后,学习量慢慢上升、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尤其在初三年级,面临着中考,学习的氛围更加紧张,出现了更多的学业适应不良现象。具体到各维度,学习任务和学习态度在年级层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表现为:学习任务方面,初二学生的分数明显比初一学生的分数高,其原因可能是,经过一年的初中生活,学生已经基本适应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完成老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学习态度方面,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得分,其原因可能是,初中生刚进入校园,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自信满满,朝气蓬勃,积极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
4.3羞怯与学业适应的相关关系
根据已有结果可以得知,初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也就是说初中生越感到羞怯,对学业就越容易感到难以适应。具体而言,初中生的羞怯情况与学业适应的人际环境和学习态度维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越感到害羞的学生在人际情境中越感到焦虑,也更容易不愿意认真学习。其原因可能是,越羞怯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越容易紧张焦虑、感到不自在,对待学习的态度相较羞怯程度更低的个体更显得消极。
但在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方面,与羞怯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羞怯水平越高的个体学习任务完成得更好、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其原因可能是越羞怯的个体越关注自己,与人交往的时间较少,会把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学习,独立思索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研究还发现,羞怯总分和所有维度均与学业适应的人际环境维度负相关关系显著,这表示,面对异性和陌生人越害羞、越难以接受负性评价、越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以及越倾向于和和气气的个体,在人际关系的适应方面的表现会更不好。这可能是由于,人际关系需要互动,但羞怯的个体面对互动往往被动或主动采取消极态度,以致于在人际环境中往往容易感到不安和不自在。
4.4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羞怯存在积极的影响,对有的个体来而言,适度的羞怯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独自相处,恰好契合了学习逐渐发展的节奏。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学校类型较少,样本量数量有限,地域不够丰富,而不同地域的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存在不同,普及性和代表性有待进一步考证。羞怯与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负相关关系,还有更多可能影响羞怯个体的学业发展的因素有待发掘,其中的中介变量也有待探讨,在往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调查学校的类别样本,提高样本数量,尽可能走出单一地区变量,得到更具有普及性、代表性和可靠的结论。
5对策与建议
5.1降低羞怯水平
针对羞怯水平中的面对负性评价维度女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羞怯水平的情况。通常人们对男孩子更倾向于鼓励冒险和积极探索,对女孩子更倾向于选择保护以致不被伤害,这导致了女孩子在面对负性评价时更容易感到羞愧和回避。应该让孩子经受适当的焦虑和挑战,批评与鼓励并行,由此学会适当的应付技巧。
针对羞怯水平中的谦和性羞怯维度实验中学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羞怯水平的情况。实验中学的学生学业更加繁重,所以社交的时间比普通中学的少,因此可以在学习和课余活动中适当的增加实验中学学生的社交机会,例如可以进行团体素质拓展训练和无领导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懂得接纳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
针对羞怯水平中的自我表现维度初一年级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初三年级羞怯水平的情况。初一的学生面对不熟悉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更容易感到害羞和紧张,不愿意表现自己,所以应当多组织初一新生参加学校举办的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多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熟悉和了解。
5.2增强学业适应能力
针对学业适应水平中的学习态度维度女生的学业适应水平显著好于男生学业适应水平的情况。有研究结果表明,初中时期女生的学习态度比男生更认真,学校可以成立男女混合的学习小组,让女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感染并带动男生的学习态度,互相促进,对于学习进步的男同学及时表扬。
针对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业适应总体水平和学业适应中的学习态度维度显著好于初三年级的学业适应水平的情况。初三年级面临中考,学业压力比初一和初二更大,于是学业适应水平相对更差,学校对初三年级的学习强度可以适当放松,鼓励学生课间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也提醒家长在家中不要对学生施加过多压力,劳逸结合才能激发最优的学习状态。
针对学业适应水平的学习任务维度方面初二年级显著好于初一年级的情况。初一年级刚进入与小学课程难度和教学方式等都有所差别的初中校园,所以对如何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还不熟悉,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增加,并给予引导和帮助,给学生适应和成长的时间。
结论
(1)初中阶段的羞怯水平总体状况适中。在羞怯各维度中的面对负性评价维度里,女初中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初中生的羞怯水平;羞怯各维度中的谦和性羞怯维度里,实验中学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的羞怯水平;羞怯的自我表现维度上初一年级的羞怯水平显著优于初三年级的羞怯水平。
(2)初中阶段的学业适应水平总体状况处于中等以上。不同学校的学业适应情况相似,没有显著的差异水平;在性别角度,女初中生的学习态度优于男初中生且有显著性差异;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业适应总体水平显著好于初三年级的学业适应水平;学业适应水平的学习任务维度方面初二年级显著好于初一年级;学业适应的学习态度维度初一年级显著好于初三年级。
(3)初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羞怯总分与学业适应的人际环境维度和学习态度维度为负相关且关系显著,但与学习任务维度和学习方法维度为正相关且关系显著,羞怯总分及所有维度均与学业适应中的人际环境维度为负相关且关系显著。
参考文献
[1]陈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李俊刚.小学生羞怯、自我概念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3]穆诺.初中生羞怯、自我表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4]HughesK,CoplanRJ.Exploringprocesseslinkingshynessandacademicachievementinchildhood[J].SchoolPsychologyQuarterly,2010(4):213-222
[5]卢荣梅.初中生的内隐自卑、羞怯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Ebeling-WitteS,FrankML,LesterD.Shyness,internetuseandpersonality[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7(5):713-716
[7]YaoMZ,HeJ,KoDM,et.Al.Theinfluenceofpersonality,parentalbehaviors,andself-esteemoninternetaddiction:astudyofChinesecollegestudents[J]CyberPsychology,BehaviorSocialNetworking,2014(2):104-110
[8]BruchMA,BelkinDK.Attributiona.Styleinshynessanddepression:sharedandspecificmaladaptivepatterns[J].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2001(3):247-259
[9]王晓怡.羞怯与高中生学业适应的关系:沉浸和反思的中介作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10]雷浩,刘衍玲,魏锦,田澜,王鑫强.基于时间投入——专注度双维核心模型的高中生学业勤奋度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4):384-391
[11]高帅奇.初中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D].河南大学,2011
[12]CoplanRJ,ArmerM.A‘multitude’ofsolitude:Acloserlookatsocialwithdrawalandnonsocialplayinearlychildhood.ChildDevelopmentPerspectives,2007(1):26-32
[13]ChenX,CenG,LiD,HeY.SocialfunctioningandadjustmentinChinesechildren:Theimprintofhistoricaltime.ChildDevelopment,2005,76,182-195
[14]曲艺.高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学业求助的中介作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6
[15]韩雪.高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7
[16]苏素美.害羞量表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之研究[D].X.国立高雄师范大学,1986
[17]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18]杨勋.大学生害羞问卷的初步编制[D].四川.西南大学,2006
[19]陈瑶瑶.大学生羞怯、社交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20]宋芳,杨丽珠.儿童行为问卷(CBQ)的中文修订[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101-102
[21]朱晶晶,李燕,RobertJ.Coplan等.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在中国学前儿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268-271
[22]向碧华,任丽杰,周颖,刘俊升.Cheek和Buss羞怯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2):268-271
[23]宫瑞莹,王倩倩.羞怯理论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5):175-176
[24]丁君.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及其干预[D].河南.河南大学,2008
[25]胡桂英,许百华.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06):757-758
[26]孙雪冰.小学生羞怯与自尊、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27]王晓乐.初中生自尊、羞怯与生活适应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8]胡慧,叶敏.大学生社会适应于归因方式、羞怯感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20
[29]李俊刚.小学生羞怯、自我概念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30]穆诺.初中生羞怯、自我表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31]邓娜.初中生羞怯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的检验[J].中国特殊教育,2017(8):74-79
[32]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黄晓林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取到数据处理再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黄晓林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设计期间,黄晓林老师为我带给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黄晓林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没有这样的帮忙和关怀和熏陶,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此向黄晓林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三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忙的心理学系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貌美如花、专业过硬、涉猎广泛的郑笑宇老师,才华横溢、腹有诗书、气质如兰的钱淼老师,学术一丝不苟、教学严谨认真的宋爽老师,平易近人、善于结合案例教学的李翀老师以及虽未谋面久仰大名的丁一冰老师,也要感谢李旻昊老师、姜英娜老师和刘寒凌老师曾经对我们的教导,感谢他们三年来的辛勤栽培。在他们的悉心帮忙和支持下,我能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那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好友、同学们以及参与调研的初中生们,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与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忙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