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汉语经过了悠久的发展历程之后,其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日益丰富。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其动物词汇的意义与内涵起初也是由中国传播并发展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日两国的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也逐渐产生了差异。近年来,中日两国人民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逐步增大。因此以动物词汇为切入点,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来探究中日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的异同,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语言中的动物形象以及其使用偏好,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对中日语言中的动物词语展开研究,以两国的谚语及民间故事中的动物词语为例证,从文化传播误差、人文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差异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两国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差异的文化心理成因。期待在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都对对方国家的文化、动物词汇所体现的感情色彩有了解,以此促进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无碍交流,减少甚至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时的误区。
关键词:动物词汇;跨文化交流;中日文化对比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从古至今,语言一直被视为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对各国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动物词语作为日常用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随着历史的不断行进,中日文化差异日渐增大,因此中日两国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差异自然也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中日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差异及其文化心理成因,从十二生肖出发,阐明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差异。此研究对于中日两国的跨文化交流不仅有着理论参考价值,也有着实践意义,当不同国家的人们了解并正视彼此的文化差异,才能促进民族之间的无碍交流,进而使全球文化融会贯通。
(二)研究现状
汉语经过了悠久的发展历程之后,其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日益丰富。而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其动物词汇的意义与内涵起初也是由中国传播并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日两国的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也逐渐产生了差异。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网站,发现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例如:陈菁晶(2011)、曲明月(2015)以中日谚语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了中日两国动物的形象。姬颖(2019)、尚榕(2006)等学者则着重于中日动物词汇的文化信息,对动物词本身的文化信息进行研究。王胜波(2018)、李鑫(2018)、杨柳(2017)、孟芳(1998)、郁建生(1998)等学者以中日民间动物报恩故事为切入点,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动物报恩观。罗亮(2016)、吴昊(2015)、王凤娇(2014)、唐莉(2014)等学者则着重比较一种动物在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然而,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极少发现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即较少根据中日语言中的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本文对中日语言中的动物词语展开研究,以两国的谚语及民间故事中的动物词语为例证,研究两国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差异。
(三)研究意义
本文对于中日语言中动物词语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了解和认识汉语和日语中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的差异,期待在两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都对对方国家的文化、动物词汇所体现的感情色彩有了解,以此促进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无碍交流,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时的误区。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从中了解中日两国动物词汇感情差异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中日语言中的动物词语文化意象以及动物词语使用偏好。
2.走访调查法
使用抽样法,笔者从在日华人留学生及日籍友人中选取了定量调查对象,通过同调查对象电联、面谈等方式,获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二、中日语言中十二生肖动物的文化意象对比
中日两国各具有许多独有的文化特征,这些带有民族色彩的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于同一事物的文化意象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化意象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与民间传说有关,经过历史的洗礼,它们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着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而日常用语中经常使用的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象,自然会无法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某些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象上也是如此。本章节将以十二生肖为例,分析研究中日语言中动物的文化意象差异。
(一)意象基本相同
1.虎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被称作“寅虎”。
虎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骁勇善战的将领被人们称为“虎将”,三国时期,刘备麾下的五员猛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便被称为“五虎将”。中国人爱虎,给小孩戴虎纹的帽子、穿虎头鞋,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得像个小老虎。古今的书法、绘画大家也爱画虎写虎,创造出了很多别具匠心的艺术作品。
而人们在爱虎的同时,也畏惧着虎,老虎潜藏于山林之中,是天生的食肉动物,生性凶残,非常危险。例如:
(1)伴君如伴虎。
出自清朝的《说呼全传》。将君王比作老虎,形容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
(2)虎口拔牙
出自元朝弘济的《一山国师语录》。比喻做非常危险的事。
(3)养虎为患
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
(4)虎口余生
出自战国时期的《庄子·盗跖》。意即绝处逢生。
以上成语都证明着虎在人们的认识中,是勇猛的象征,也是凶残危险的动物。
而在日本,也有许多关于虎的俗语、惯用语。比如说:
(1)「虎は千里往って千里返る」
老虎一日往返千里。形容老虎勇猛强壮。
(2)「虎に翼」
意同“如虎添翼”。比喻能力强的人得到了支持变得更加强。
(3)「虎を養いて自ら患いを遺す」
意同“养虎为患”。指的是老虎凶残危险。[徐微洁.汉日动物形象特征比较研究——以十二生肖动物为视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5):111-114.]
(4)「虎を野に放つ」
意同“放虎归山”。比喻把坏人放走,留下后患。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的“虎”的文化意象大致是相等的。
2.龙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五,被称为“辰龙”。
虽然龙文化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也以龙的传人自居,并且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被海内外熟知,但龙文化却并不只在中国传播。
在中国,龙是吉祥、祥瑞的代名词。因为人们对于自然的恐惧,图腾上的龙的形象被人们当做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灵。为了彰显统治者的正统性,后世的统治者又将帝王与龙的形象融合。到了隋唐,因为佛教文化以及印度龙文化的传入,“龙”与佛教中的龙,道教中的龙等意象进一步融合,龙的文化意象日渐成熟。在现代中国社会中,“龙”已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它摆脱了封建迷信,成为了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日本龙的形象虽然受中国的影响颇深,但在中国龙文化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也演变出了自己独有的龙文化,因此中日两国的龙的文化意象,大致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和龙”是中国龙文化与日本自身的八岐大蛇文化融合的结果,在日本,龙与蛇的概念比较模糊,在佛教的神话故事中,经常出现龙和蛇互换的情况。并且比起中国的龙来说,既是龙神也是蛇神的“和龙”也有着妖异的色彩。
在中国,龙作为人与神之间的纽带收到了人民的敬仰与膜拜,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形象与文化内涵是经过了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最终形成的。龙作为象征祥瑞的神明,也被统治阶层用作皇权的象征。而在日本,龙文化终究是外来的文化,因此不可能被当做统治者的象征,经过不断的融合演变,而产生的“和龙”成为了有着佛教背景的外来神明。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的“龙”的文化意象大致相同。
3.蛇
蛇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六,被称为“巳蛇”。在人们心目中,蛇是狠毒、阴险的动物,并且也都有“蛇妖”的概念。
在汉语中有许多与蛇有关的成语,如:
(1)蛇蝎心肠
出自元朝的《抱妆盒》。形容人心肠狠毒。
(2)牛鬼蛇神
出自唐朝的《李贺集序》。泛指妖魔鬼怪。
以上成语都象征着蛇的残忍、可恶。但也有《白娘子》中善良单纯的蛇妖白娘子,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娲的形象也是人身蛇尾的女神。
日语中也有许多与蛇有关的俗语,例如:
(1)「蛇に噛まれて朽ち縄に怖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经历了一次失败后十分害怕同样的失败。
(2)「蛇に見込まれた蛙」
被蛇盯着的青蛙。比喻吓得不敢乱动。
(3)「薮蛇」
指自找麻烦。
以上的例子说明日本人把蛇当做了令人害怕的事物。以及:
(1)「蛇のような奴」
像蛇一样的家伙。比喻人阴险狡诈。
(2)「蛇の曲がり根性」
蛇曲折的本性。形容钻牛角尖、容易记仇的人。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的“蛇”的文化意象基本相同。
4.羊
羊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八,被称为“未羊”。不管是在中国人或是日本人的眼里,羊都是一种非常善良、温驯的动物。
在中国古代,羊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代表着吉祥、祥瑞的瑞兽,如:
(1)三羊开泰
出自《周易·泰》。在民间是一句吉祥的话,祝愿诸事顺遂。
但因为羊通常会被强大的肉食动物捕食,因此羊同时也是可怜、弱小的代名词,如:
(1)替罪羊
“替罪羊”一词为舶来品,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替罪羊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刘毓敏.再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155-156.]
(2)虎入羊群
出自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比喻强者肆意欺凌弱者。
(3)羊落虎口
出自元朝朱凯的《昊天塔》。比喻处于险境,有死无生。
日本人虽然较少饲养羊作为食物来源,但在日本人心目中的羊也是柔弱、老实的动物,如:
(1)「羊の歩」
羊的脚步。引申义为逐渐靠近死亡。
(2)「羊頭狗肉」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名不副实。
(3)「屠所の羊」
案板上的羊。在汉语中,也有相同意思的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羊”的文化意象大致相同。
(二)意象部分相同
1.鼠
鼠作为十二生肖之首,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人类的历史上看,鼠与人类共生的同时,也成为了人类的敌人。鼠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灾厄。因此人类对于鼠的感情可谓是亦恨亦喜、亦畏亦敬,在不同的国度,人们对于“鼠”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版本。其中有一种说法是,鼠能排在十二生肖之首是因为它利用了猫,因此到了后来,老鼠见了猫是抱头鼠窜。不过这只是传说,但因为老鼠平时给人的印象都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因此,人们对老鼠的厌恶毋庸置疑。如中国的成语:
(1)胆小如鼠
出自《魏书·汝阴王天赐传》。形容非常胆小。
(2)梧鼠技穷
出自《荀子·劝学》。比喻才能有限。
(3)贼眉鼠眼
出自清朝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4)鼠目寸光
出自清朝蒋士铨的《临川梦·隐奸》。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5)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在日本,大多数人也认为老鼠是喜欢小偷小摸的动物,如「国に盗人、家に鼠」。但在日语中,老鼠的读音「ねずみ」,也有「寝ず見」的写法,意即夜晚不睡觉,守护人们,这与老鼠夜行的性质相符。日本人也称睡觉为「稲積む」,称起床为「稲上ぐ」,取「寝」的谐音「稲」来避讳。在日本,老鼠被人们当作岁神的使者,老鼠与稻荷神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秀文.日本“鼠”民俗的传承及其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06):501-503+508.]现在日本称新年为“正月”,岁神在日本是五谷之神,人们在正月祭祀岁神,祈愿来年五谷丰登、财源滚滚。人们在十二月底需要进行“大掃除”,尤其重视厨房。还需要准备“門松”,门松是由松、竹、梅三种植物制作而成的装饰,放在门口两边作为岁神来宅中的地标。以及“しめ縄”,放在门口,传说中有辟邪的效果,这样岁神才能安心地来家里。最后是“鏡餅”,放在家里重要的地方,作为岁神来家里的位置。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语言中“鼠”的文化意象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
2.兔
兔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被称为“卯兔”。在中日两国的人民心目中,兔是机敏、可爱的象征。中国有“玉兔捣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有“狡兔三窟”,将狡猾的人比作兔子。
提起兔子,在神话传说最为出名的便是玉兔与嫦娥的故事。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多重在描写嫦娥、吴刚等人物的故事,而日本人则将月亮上偶现的黑影想象成是兔子在捣年糕。日语中的「兎の糞」表示的是人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而汉语中也有表示同样意义的俗语,即“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日语中兔子也能用来形容胆子很小的人,而在汉语中同样意义的成语是“胆小如鼠”。日语中也用「兎小屋」形容住的地方狭小,用「兎耳」形容人消息灵通,通常为贬义。
因此中日两国“兔”的文化意象部分相同。
3.马
马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七,被称为“午马”。
在古代中国,工业尚未发展成熟,而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马便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之一。经过驯养的马在将领征战时普遍被运用到战车上,“御驾”、“千乘之国”等词语便是因此而出现的。汉语中也有“快马加鞭”、“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这些都表明“马”在中国人心中是敏捷矫健、迅捷灵活的形象。
而在日语中,也有「牛を馬に乗り换える」一说,意即钝牛换快马。
在中日两国,马都可以用来指代人。在中国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在日本,则有:
(1)「野次馬」
野次马。指爱管闲事的人。
(2)「馬の骨」
马的骨头。指不速之客。
(3)「馬の脚」
马脚。指龙套演员。
(4)「馬太郎」
马太郎。指不聪明的人。[徐微洁.汉日动物形象特征比较研究——以十二生肖动物为视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5):111-114.]
通常都是较负面的比喻。中国说人的脸长用的是“马脸”,在日本同样意思的词则是「馬面」。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马”的文化意象部分相同,也有许多差异。
4.猴
猴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九,被称为“申猴”。
在中国,因为“猴”与古代的官职“侯”谐音,被当作吉祥的动物。在神话中,日月神都是猴神,《山海经·四次三经》中记载道:“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司天之厉及五残。”但汉语中也有许多贬义色彩的含有“猴”的习语,比如说:
(1)心猿意马
出自汉朝魏伯阳的《参同契》。形容心思已经不在这里了。
(2)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比喻在没有人才的情况下,稍差点的人也能扛大梁。
(3)猴急
形容因为急于做某事而焦急的模样。
而在日本,人们认为猴子是聪明灵敏的动物。如:
(1)「猿知恵」
猴子的智慧。
(2)「猿も木から落ちる」
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意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但与中国相同的情况是,日语中也存在许多贬义色彩的含有“猴”的习语,如:
(1)「猿が仏を笑う」
猴子嘲笑佛祖。形容人不知尊卑深浅。
(2)「猿の尻笑い」
猴子嘲笑别人的红屁股,但是自己的屁股也是红的。意同“五十步笑百步”。比喻和别人有差不多的错误,只是程度上没那么严重,却嘲笑别人的人。
(3)「猿が髭揉む」
猴子捻着胡子装人。意同“狗鼻子插大葱,装相”。比喻装模作样。
因为猴子的「猿」音同缘分的「缘」,日本人家门前常常挂着一串由五只小猴子布偶做成的装饰,祈愿吉祥如意。「五猿」的读法也可以是「ござる」,意即「お客が御座る」,寓意顾客盈门,因此从商的人家也常常将猴子的装饰挂在店内,祈愿生意兴隆。在日本民间,猴子也被尊为安产之神、水神、山神等。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猴”的文化意象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5.鸡
鸡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十,被称为“酉鸡”。
自古至今,中国社会常常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而鸡便是这“六畜”之一。《韩诗外传》中记载道:“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万建中.鸡年说鸡[J].生命世界,2017(06):76-81.]在计时器发明之前,因为鸡主要的作用便是报时,被人们当作“报时神”,也被称为“司晨鸟”。公鸡的“公”与功名的“功”谐音,打鸣的“鸣”与功名的“名”谐音,鸡冠的“冠”与官员的“官”谐音,因此公鸡在当时也寓意着功成名就、加官进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鸡是有着“五德”的家禽。凤的形象便来源于鸡。传说中鸡是日中之鸟,日出鸡鸣,能够祛除魑魅魍魉。[李建萍.鸡趣杂谈——中国鸡文化[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7(06):60-61.]但汉语中也有一些贬义色彩的含有“鸡”的习语,如“鸡肋”、“落汤鸡”、“杀鸡儆猴”等。
在日本,鸡被称为「長鸣鳥」,由此可见鸡在日本人心目中是驱散黑暗的神鸟。但因为它的鸣叫也寓意着春宵之夜的结束,因此鸡出现在和歌的唱词中时,往往被当作“忌讳之鸟”。日语中有「ひよこ」,意即雏鸡,等同于汉语中的雏鸟,意为不能独当一面的新人,「鷄冠にくる」,鸡冠竖起来了,意为怒发冲冠,等等。其余与“鸡”有关的词语大部分来自汉语。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鸡”的文化意象部分一致,也有不同的地方。
6.狗
狗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十一,被称为“戌狗”。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中,物有善恶之分,可以预知吉凶祸福。在《古今读书集成》中,有许多描述“白狗”的记载,在中国古代民间的传说中,有“王者仁德则见白狗”的故事,这说明“白狗”在当时寓意着吉祥。狗有着忠诚的根性,在汉语中便有“犬马之劳”,“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等习语。但汉语中更多的是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含有贬义色彩的习语。
在日本,人们则更多地认为狗是知恩图报、忠诚护主的动物,在石器时代的遗存中,未曾发现马、牛等其他家畜,只出现了狗的遗骸。《三国志·魏志三十·倭人传》中记载道:“其地(倭国)无牛马虎豹羊鹊。”因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早年的狗便是“绳文犬”,它们可以协助人类狩猎,也被作为食物和祭品,同时,它们也是宠物。在近现代,也有诸如《忠犬八公》、《为你取名的那一天》等许多以狗作为主人公的作品。虽然日本也有「權力の走狗」、「犬畜生」等,但人们还是更多地认为狗是聪明、可爱而忠诚的动物。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狗”的文化意象部分一致,汉语更偏向于贬义色彩,而日语则更偏向于褒义色彩。
7.猪
猪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十二,被称为“亥猪”。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化中的“猪”文化对历史进程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张伟力,丁月云.论中国猪文化可以水煮历史(上)[J].猪业科学,2015,32(02):125-126.]猪在中国象征着吉祥如意,比如说在我国北方和部分少数民族,人们在春节时用“肥猪拱门”图案的剪纸装饰家宅,希望肥猪驮着金银珠宝和粮食拱门而入,祈愿来年人财兴旺、五谷丰登。“猪”字与祝福的“祝”谐音,有祈祷来年福运之意,因此又被称为福运使者。但在中国人民也认为,猪也是肥胖、蠢笨的动物。
在日语中,豚小屋的意思是肮脏杂乱的房间,汉语中也有同样意思的词:“猪圈”、“猪窝”等。虽然中日两国都用猪来骂人,但汉语中的“猪”更偏向于形容人肥胖、蠢笨,而日语则更倾向于形容人肥胖、贪吃。日本人没有中国人这么讨厌猪,虽然认为它貪食,但也认为猪是健壮的动物。日本的《新明解国语词典》中记载道:「イノシシは古代日本の肉食獣であった。」,意即野猪是古时日本的食肉动物。在快速地向前跑的时候,猪不会转变方向,因此日语中有「猪突猛進」一词,用来比喻盲目、莽撞地前进,也有「猪武者」一词,用来比喻不观察敌人情况就向前冲的武士。虽然这两个词都用猪来比喻莽撞的人,但仍能看出“猪”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勇敢无畏的动物。
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猪”的文化意象部分一致,但也有很大的差异。
(三)意象大不相同
1.牛
牛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二。“牛”是农耕社会的标志性象征,早在上古时期,我国的《山海经》中便有大量记载。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神农氏炎帝便是牛首人身的形象。在广西壮族聚居地一带,每年的正月初一有让小孩在河边牵石牛回家的习俗,以祈祷这一年里牛丁兴旺、少病少灾。在江浙地区,姑娘出嫁时新郎要在花轿前牵一头黄牛,为新娘开路。因为人们相信“牛”象征着吉祥,用牛开路可以保护新娘,辟邪消灾。[王媛媛.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02):83-88+148.]在中国民间,牛也被称为“神牛”,我国传说中的龙便有着牛头蛇身,牛郎去天上找织女时也披着老牛的牛皮,在中国文化中,牛也象征着力量与神力。人们常常用“老黄牛”形容人不辞辛劳、勤勤恳恳。
而在日本牛却经常被形容为「怠惰」「だらだら」,意即呶呶不休,日语中有俗语道「食べてすぐ寝ると牛になる」,意即吃完了就睡会变成牛。而「牛の涎」、「牛の小便」则用来形容人做事拖泥带水、磨磨蹭蹭。但在西日本也有着许多与牛有关的信仰与习俗。斗牛等民间活动至今也在新泻县、隐歧岛等地区流传。[徐微洁.汉日动物形象特征比较研究——以十二生肖动物为视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5):111-114.]由此看来,中日两国“牛”的文化意象大相径庭。
三、中日文中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对比
中日两国人民在与动物相处、共存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两个不同国家语言中的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产生差异。
(一)中日谚语中的动物词汇感情色彩对比
谚语指的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作为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谚语总是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色。谚语是汉语整体中的一部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在日本,谚语也被人们称为熟语,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应用范围广泛、内容形式固定等特点。中日谚语是凝结了两国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从语言表达上来看,各具特色,非常有研究价值。比如说汉语中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日语中有相同意义的谚语:「花は木、人は武士」。中国人认为吕布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赤兔便是吕布的爱马,而日本人则以樱花为花中之王,武士为极致高洁之人。可见,中日谚语有同为东方国家的同源之处,但因为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差异。在中日两个国家,都有不少包含动物的谚语。
1.鼠
在中国,人们通常用老鼠来形容做了坏事、鬼鬼祟祟的人,是阴险狡诈、贪得无厌的代名词。如:
(1)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出自XXX的《反对党八股》。比喻人人都痛恨害人的东西。
(2)老鼠看仓,看个精光。
如果让老鼠看守粮仓,正是给它机会大吃大喝。比喻监守自盗。
而在日语中,老鼠则有着在背地里说人闲话的小人的形象。如:
(1)城狐社鼠。
指在安全的主君身边做坏事的人。意即狐假虎威。
(2)国に盗人、家に鼠。
国贼家鼠,用老鼠来比喻对一个集体有害的人。
(3)頭の黑い鼠。
因为头发是黑色,所以把自己家中偷东西的人比作老鼠。例:「今回のことは、頭の黒い鼠のしわざだと思う。」我认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自家人干的。
在日本,老鼠也可以预知火灾、占卜吉凶。如:
(1)鼠が居なくなると火事になる。
老鼠不在的话会发生火灾。
(2)鼠社によりて貴し。
即使想把藏在神社中的老鼠消灭掉,也要担心神社被烧掉。因此人们对神社的老鼠可谓是束手无策。用来比喻仗着君主的威望任意妄为的小人。
2.虎
在中国,虎通常被当作是权势和力量的象征,并且虎的力量一直被人们敬畏着。如: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不历经艰险,便不能取得成功。也指实践得真知。[王萌.对外汉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典故熟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出自《水浒传》,形容明知道做某事很危险,却义无反顾。
(3)初生牛犊不怕虎。
出自《庄子·知北游》。刚生下来的小牛就像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敢作敢为,连老虎都不怕。
而在日本,虎的形象也是带有王者之风,威严勇猛的动物。如:
(1)虎を野に放つ。
意同“放虎归山”。意指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2)虎の尾を踏む。
踩在老虎的尾巴上。意同“如履薄冰”,形容非常危险。
3.兔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兔子是温和、胆小的素食动物。如:
(1)兔子不吃窝边草。
出自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别在家门口做坏事,也引申为坏人不在自己的地盘上做坏事。
(2)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兔子不撒鹰。
出自明朝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形容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决不罢休,没有看到真正的目标,绝对不放出自己的底牌。
而日本人因为受了唐代文化的影响,民间也流传着嫦娥与玉兔的传说,早在《古事记》中便有“因幡之白兔”的记载,人们把月亮上的黑影想象成是玉兔在捣年糕。日本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今昔物语》中,也有“舍身行善,行菩萨道”的玉兔的故事。如:
(1)烏兎怱怱・烏飛兎走。
出自唐代诗人韩的《春愁》。兔走乌飞,亦作“乌飞兔走”。
乌兔意即日月,形容时光飞逝。
(2)始めは処女の如く、終わりは脱兎の如し。
出自《孙子·九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形容军队驻扎还未行动时就像闺中姑娘一样安静,行动起来就像兔子一样敏捷。
(3)兎の昼寝。
出自《兔子和乌龟》。兔子过分轻敌,睡了一觉而输给了乌龟。比喻因为疏忽而导致的失败也用来比喻总是在睡觉的人。
4.狗
在中国狗的形象有两种,一种为褒义,认为狗是忠诚的动物。如:
(1)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
出自宋朝释梵琮的《偈颂九十三首》。母亲再丑,儿子都不会嫌弃她,家里再穷,狗也不会嫌弃。教育人不能忘本。
(2)狗见人贫死也守,人见人贫亲也疏。
就算主人落魄,狗也会护着主人直到死去,但人却并非如此。
而中国谚语中也有许多狗的贬义形象,认为狗卑贱、仗势欺人。如:
(1)狗眼看人低。
形容一个人高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是一句骂人话。[鲁迅.狗的驳诘[J].学习与辅导,1986(02):28.]
(2)人敬富的,狗咬破的。
人对富有的人抱有敬畏之心,狗只追着衣衫褴褛者撕咬。
在日语中,情况与在汉语中相似,有褒贬之分。狗的褒义形象是忠诚护主、可爱灵敏的宠物。如:
(1)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
养了三天的狗尚且知道报恩。意即不能忘恩负义。
(2)犬は人に付き、猫は家に付く。
狗寄托于人,猫寄托于家。形容狗的忠诚,猫的恋家。
在日本也有一些谚语描写了狗的贬义形象。认为狗无知、凶恶、卑贱。如:
(1)狡兔死して走狗になる。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意同“狡兔死,走狗烹”。比喻需要的时候把你当块宝,没用的时候马上扔掉。
(2)犬の逺吠え。
狗在远处狂吠。比喻胆小的人只敢在背后说坏话。
(3)家の前の瘦せ犬。
家门前的瘦狗。比喻狗仗人势。
(二)中日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感情色彩对比
孔夫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在中日两国民间都有数不胜数的与动物有关的民间故事,故事的内容与含义有其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也有差异。在两国的民间故事中,关于“猴”的民间故事数量繁多,关于“鸡”的民间故事则多数反映了中日两国报恩观的不同。
1.猴
在中国,关于“猴”的民间故事多如牛毛。如:
(1)《树梢猴心》
现今流传在民间的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讲的是猴子因为救了乌龟而和这只乌龟成了朋友,乌龟的妻子想长寿,欲得猴心,于是乌龟和龟妇计划将猴子邀请到家里趁机取心,可在中途乌龟却将计划道出,猴子说自己把心挂在了树梢上,让乌龟带自己去取,不曾想猴子爬上树梢后,乌龟原以为猴子要为自己取猴心,猴子却不再下来了。还有一个版本是龙王得了心慌病,要乌龟拿猴子的心来。
两个版本都反映了猴子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着聪明而敏捷的形象。
这个故事在日本民间也有流传,但日本民间流传的两个版本其中之一是说龙女病了,要猴肝治病,另一个版本是龙王的妻子怀孕了,想吃猴肝补身子。并且泄密的过程和中国民间流传的版本有微妙的差别,是水母和一些小鱼在途中告诉了猴子龙王要取它的肝,所以猴子逃脱后,水母被剥皮抽骨。
(2)《白猿献寿》
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许多作品中都有“白猿”这一意象的出现,如《补江总白猿传》、《山海经》、《封神演义》、《吴越春秋》中都有对“白猿”的长寿与神力的描写。“白猿献寿”这一典故出自晋朝葛洪《抱朴子》以及唐朝小说《续江氏传》。典故大意为:一只位于云蒙山的猿猴得知母亲身患重疾,为了缓解母亲的疾病白猿只身去孙膑的园子里偷取桃果被抓获。猿猴向孙膑跪泣道自己家内有重病的母亲想吃桃子,孙膑见猿猴虽为动物尚知孝道,便起了怜悯之心,将桃子赠与白猿并放之归山,白猿母亲吃下桃子后,大疾痊愈。随后猿猴为报此大恩,便将藏于山洞内的兵书赠与孙膑。此后孙膑成了齐国一代虎将。[徐紫云,刘梦.《补江总白猿传》白猿形象探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1):10-14.]因此到了后世,人们也将猴作为长寿的象征。
(3)《西游记》
在中国,人们最不陌生的便是《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甚至被赋予了“人”性,他勇于斗争、不畏强权,有着顽强的斗志,也是一位爱憎分明、胆识超群的英雄好汉。可见在中国人的认识中,猴是非常聪明而且勇敢的动物。
在日本也有许多与猴有关的故事,如:
(1)《猴蟹合捣年糕》
猴子和螃蟹商量好要一起捣年糕,猴子说需要一根捣年糕的杵,让螃蟹去砍一根,可是螃蟹拿着杵回来时却说还不够直,要螃蟹再去砍一根直一点的。在螃蟹离开时猴子自己捣好了年糕,想爬上树自己一个人私吞。猴子运用自己聪明的特性企图独吞食物的故事在日本民间还有许多个版本,故事中的猴子都有着狡诈、贪婪的形象,但故事的结局多为猴子最终没有得到食物,食物被同伴吃掉了,并且因为羞耻,变成了红脸红屁股的样子。
(2)《大猫和小猫》
大猫和小猫捡到了一大一小两个饭团,两只猫为了吃大的那个吵了起来,这时猴子介入,提出要帮它们公平分配食物,把两个饭团放到称上,重的那个就会被猴子咬一口,接着再称一次,猴子心里的如意算盘是,这样循环往复,两个饭团都会落入猴子的肚子。在故事的开头,猴子往往运用计谋想要谋取私利,但在故事的结局中猴子往往得不到食物,面貌也遭破坏。在日本人眼里,猴子的聪明和狡猾无异,以一种贬义形象存在于民间故事中。
(3)《狸与猴与水獭》
狸、猴与水獭捡到了一袋盐、一升豆子以及一张席子并商量如何分配,狸说:“猴子要能看到四面八方,可以把席子铺在树上。水獭将盐撒到池塘里就能让鱼浮起来。”接下来,猴子将席子铺在树上,可是它站在席子上时席子却滑了下来,猴子的腿摔骨折了。[赵静.日本民间故事猴形象考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5):6-7.]在这个故事中猴子被欺骗而摔断了腿,这表明在日本民间故事中,猴子也有着不善于动脑、盲目认同他人的形象。
2.鸡
在中国和日本民间都流传着“金鸡报恩”的故事。在中国浙江省雁山一带便流传着“金鸡峰”的故事:从前有个农夫叫做李少贵,有天他的妻子上山砍柴时,发现有条大蛇在捕食一只山鸡,她便赶走蛇救下了这只鸡,没想到这只鸡是一只能生出金子来的金鸡,金鸡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每天都到李家下一个蛋,每一个蛋里边都有金子。后来有财主想抢这只金鸡,金鸡被打伤了,最后死在了仙姑洞前的山坡上。李少贵夫妻为了纪念它,用金鸡生下的金子修了一座“金鸡桥”。[张洪梅.从中日茶文化对比探讨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34+40.]
而在日本民间流传的“母鸡报恩”的故事中,作者则讲述了从前有一户人家的母鸡知道猫要谋害这户人家,便不断啼鸣提醒人,可人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把母鸡扔进海里要淹死它,母鸡在临死前请求艄公帮忙捎信给主人,最后母鸡的话灵验,主人将猫杀死了。
在这则故事中,就算主人把母鸡扔进海里要淹死它,它在临死前却依然记着主人的养育之恩,体现了浓厚的日本文化特征。主人将无辜者扔进海里已是无德之举,可母鸡却以德报怨。这体现了日本人思维的特点,主人对母鸡有恩,就算把鸡淹死了,母鸡也会报恩于主人。中日这两则民间故事中的母鸡同是报恩者,但在“报恩”这一观念上,日本的故事中缺乏了对“德”的考量。
反观中国的“金鸡报恩”,故事中的李少贵夫妇是心地善良的仁义之人,李少贵妻子先救了金鸡的命,所以金鸡才以金蛋报之。从利益的角度上看,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报恩者更计较得失,先施恩,后才有报恩,而日本民间故事中的报恩者只要人对自己有恩,便不计得失地报答。
这也体现了在中日两国和鸡有关的民间故事中,鸡都有着知恩报德的形象。
从以上例句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与动物有关的中日谚语中,动物词语的感情色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日本的谚语更多从狭义的角度切入,这体现了日本人偏向于形象具体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谚语更多从广义的角度切入,体现了中国人偏向于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
中日两国的民间故事反映着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文明,体现着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体现着整个民族的思想特征。由于民间故事正代表着人内心的想法与欲求,因此动物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如《西游记》、《聊斋志异》,人们赋予动物以人性,动物便能够表达人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从例证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两个国家,同一个动物所代表的形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恰恰反映出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
这充分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国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经历过不同的历史,因此两国人民有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性格特征,这导致了中日文中的动物词汇具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及感情色彩。
四、中日语言中动物词汇感情色彩差异的文化心理成因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语言是由其文化、历史构成的集合体,同时语言也是组成一个国家文化主题的最核心的一部分,而构成语言的词汇背后便蕴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底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在许多地方都有同源之处,在遣唐使之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洗涤,中日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出现了许多或微小或显著的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文化传播误差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在汉代便开始了。据文献记载,在晋武帝太康年间,中日的《千字文》、《论语》便经由韩国的百济等人传至日本。隋唐时期,因为日本的朝野人士对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兴趣,所以多次派遣遣唐使,包括僧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访问学习。[张鉄弦.談唐代書法与中日文化交流[J].文物,1959(08):41-42.]但因为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由于母语结构、思考模式、历史文化的差异,难免会经过带有偏差的消化和理解,因此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结论和说法,导致最终的结果似是而非。
(二)人文历史背景
中国古时社会是农耕社会,人们多以农事作为题材创作诗词、画作和谚语,在农耕文化以及畜牧文化中生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善于将农产品、家畜以及加工产品作为喻体创作。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五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渔业的盛行,其民间作品自然多以捕鱼、海洋作为题材。日本文化则体现了较高的融合性,在文化方面,日本受中国影响颇深,至今日本依然在使用繁体的汉字,80%的日语发音是由汉字发音演变而来的。
中日两国虽然曾有过密切的文化交流,但是不同的历史造成了两国人民不同的文化性格特征。与中国相似的是,日本人也非常重视礼仪,但日本的“礼”与中国的“礼”却不尽相同。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思想进入日本,与日本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形态,可谓是中西合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X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观念进入日本,之后日本的“礼”便少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而变得更加民主自由。
(三)思维方式差异
中国人非常注重传统,自古至今,许多流传下来的作品中都有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国的“礼”着重于友爱与沟通,而日本人崇尚人与人互相谦让,多了几分距离感和规则感,希望尽量避开冲突。
并且日本人有着深重的等级观念,下级对上级毕恭毕敬,不敢直言。以及日本民族文化中的耻感文化,他们以受人赞赏为荣,以被人排挤为耻。
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很可能导致两个民族之间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自然也反映到了两个国家的语言中,从而导致了相同词汇的感情色彩差异。
五、结语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塑造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不同注定将造成不同民族间语言的差异,而构成语言的每个词汇背后都潜藏着深远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及整个民族的形象。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日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感情色彩差异,但不仅是中日之间,不论是哪个民族,在认识并与其他民族交流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受到自己民族的思维惯性的影响,这种思维定式可能会在跨文化交际时,阻碍人接受和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
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时的误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并正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积极接受并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其次,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才能有自身对于新事物的一套客观评判标准;最后,要了解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兼容并济,弘扬传统文化,接纳外来文化,才有助于民族与国家之间无碍交流,促进全球文化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徐微洁.汉日动物形象特征比较研究——以十二生肖动物为视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5):111-114.
[2]刘毓敏.再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155-156.
[3]王秀文.日本“鼠”民俗的传承及其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06):501-503+508.
[4]万建中.鸡年说鸡[J].生命世界,2017(06):76-81.
[5]李建萍.鸡趣杂谈——中国鸡文化[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7(06):60-61.
[6]张伟力,丁月云.论中国猪文化可以水煮历史(上)[J].猪业科学,2015,32(02):125-126.
[7]王媛媛.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02):83-88+148.
[8]王萌.对外汉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典故熟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9]鲁迅.狗的驳诘[J].学习与辅导,1986(02):28.
[10]徐紫云,刘梦.《补江总白猿传》白猿形象探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1):10-14.
[11]赵静.日本民间故事猴形象考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5):6-7.
[12]张洪梅.从中日茶文化对比探讨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34+40.
[13]张鉄弦.談唐代書法与中日文化交流[J].文物,1959(08):41-4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