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研究将重点探索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肺结核咯血病人治疗方面的影响,为提高肺结核咯血患者的预后情况提供新的护理思路及理论依据。具体方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的肺结核咯血病患共十八例(就诊时间:2023年4—9月),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其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方式。一组为实验组,其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还需要使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对其进行护理,此处两组人数相同,各九例。对照考察两组患者治疗质量及预后情况。结论:经过对照考察表明,不论是在诊疗质量上,还是在预后效果上,实验组都比对照组优异,此处P<0.05,两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借助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来护理肺结核咯血病患,可为治疗质量的提升带来帮助,因此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 肺结核咯血 人文关怀 治疗质量
第一章研究背景
作为慢性消耗性肺病之一,肺结核是由结核菌感染而导致的,其传染性较强。通常在患病后,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病患都会咯血。所谓咯血,指的是在喉部以下呼吸道出血,由口腔咯出的现象。多数患者为少量咯血,只有很少的病患会有大咯血现象出现,但存在以下现象之时,都可以视为大咯血。第一,一次出血量不低于三百毫升,不超过五百毫升。第二,频繁咯血,一天内超过五百毫升咯血量。第三,每天咯血超过六百毫升。第四,因咯血而窒息。第五,因咯血而导致血容量减少,需紧急输血。能够发现,当严重之时,大咯血甚至会导致病患死亡。所以,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及时观察这类病患的病情,同时结合病患实际情况来对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进行运用,这是促进疾病好转、改善病人预后的重要举措。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健康观念的改变所带来的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体制改变等;以及临床实践中必须结合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使护理心理学的诞生成为时代发展护社会进步的必然。通过针对患者一般的心理反应和不同患者的心理特性,制订相对应的护理计划,然后借助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来对其进行护理,不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还能够形成更好的护患关系。
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后,笔者主张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以此来验证其有效性,具体研究情况为: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一般资料
此次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的肺结核咯血病患共十八例(就诊时间:2023年4—9月),从性别来看,其中有六例为女性,其余皆为男性,年龄为43-68岁,平均为(56.28±8.29) 岁;每次咯血量在300ml的患者为16例,24 h咯血量>500ml的患者为3例。经胸部CT检查等多项检查诊断,确定其都属咯血。从临床表现来看,除了咯血以外,病患还有烦躁、低热等症状存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9例),对比两组间资料,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2.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肺结核咯血护理,作为护理人员,其需做的工作包括:第一,对其咯血的颜色、性状等情况进行记录。第二,对患者进行相关饮食及日常生活活动宣教,如严禁患者进食温度过高的食物,洗热水澡等,防止其局部温度太高,否则其出血量只会更多。第三,将关于此类疾病的知识、治疗程序介绍给病患,如此在对其进行护理以及治疗之时,其才会更加配合。第四,监测病患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对于咯血情况比较严重的病患,必须确保其呼吸道不会阻塞,一方咯血之时出现呛咳等情况。第五,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如果病患属于急性咯血病患,那么在出血过程中是不能够饮食的,否则就会令病情恢复受到影响。实验组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还需要使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对其进行护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一样,同时不同病患的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在开展护理工作之时,必须对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进行充分运用。另外,为了病患治疗期间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护理人员还需要通过沟通来对其进行安抚。具体操作如下:
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有关疾病认知、情绪、人格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同时对病患情绪变化情况进行密切关注,了解病患是否有什么心理问题存在,如此制定的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才会更加科学。
护理人员需要重视人文关怀,为病患提供良好的诊疗环境,如此病患才不容易生出怀疑、焦虑之心,同时,作为医护工作人员,其需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去接触病患,对病患为何焦虑、烦闷进行了解,同时借助一些手段比如心理支持等来对病患进行引导,令其将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并对病患提供支持,令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医院环境进行适应,如此护患关系、医患关系才能够往良好的方向发展。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用简洁语言介绍检查以及治疗手段,告诉病患相应的疾病知识,令病患做好心理准备,令其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焦虑情绪是肺结核咯血患者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焦虑是个体面对模糊的、无法预期后果是所出现的复杂情绪体验。引起患者焦虑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当患者与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朋友分离,不能适应陌生的医院环境;不明确疾病的转归以及预后情况;对诊疗措施的过度担忧。另外,同病室病友对医护人员的消极评价、个体以往形成的对医护人员的不正确的认知会加重患者的焦虑。需要注意的是,轻度焦虑能调动机体的防御机制,对患者是有益的,但是长期严重的焦虑会影响患者的诊疗与康复。如果护理人员能够在病患刚到医院之时,以亲切的态度去接触病患,向其介绍病区,就可以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可以指导患者携带自己常用物品入院,这样当病患在医院诊治之时,才会感到足够舒适。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必须为病患提供帮助,令其形成良好的医患、病友关系,并让其亲人、朋友经常探视,满足患者的归属需要,使患者获得积极的情感支持。在各项诊疗、护理、检查前,做详细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疑虑,积极配合。在病区开小课堂,向病患宣传疾病知识,对其进行引导,令其知晓疾病和情绪反应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如果病患存在突发咯血情况,护理人员还需要想办法令其恐惧心理得以消除,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必须给以肯定性正向性的解释、安慰、保证、鼓励以及积极地心理支持,避免让病患接收到消极暗示。进行各项治疗及护理过程中要获得病患信任,除了需要仪表端庄外,技术也必须过硬,除此以外,其还必须以严谨态度面对工作,如此才会令病患产生安全感,此时其护理、诊疗依从度也才会提升。
在疾病初期,患者刚刚得知自己患病时,往往会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出现怨恨、愤怒等情绪。在诊疗过程中,当患者治疗受挫、病程延长以及对医护不满时也会出现愤怒情绪。愤怒可导致患者的攻击行为,是引发医患、护患冲突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应该引导患者接纳和认真对待疾病。耐性倾听患者的诉求,及时给予纾解、鼓励支持以及心理疏导。使用行为治疗技术,指导通过冥想、松弛疗法等缓解情绪。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沟通时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主动热情地关心患者,视患者如同自己的亲人;对病患人格表示尊重,如此其尊重需求才能够得到满足。
当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病程拖延、久治不愈以及家庭经济和患者个性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患者的抑郁情绪。长期严重的抑郁可能引发患者的自杀倾向,并严重地影响疾病的诊疗和康复。作为护理工作者,需要对病患表示关怀,同时对其进行鼓励,令其将心中的苦恼倾诉出来,在其倾诉之时,护理人员需要想办法对其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在病区内或病室内组织安排适当的娱乐活动,比如:读书会,棋战、养生操等,转移患者注意力,调节和改善患者的心境。协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取得患者家属、朋友和同事的支持,开展病友交流会,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患者,发挥榜样作用;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详细的解释和积极正向的引导,改变患者负性认知,增强治疗的自信心。
如果病患存在突发大咯血情况,必须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急救护理,同时疏导其心理,做好相应的沟通,对病患进行鼓励和安抚,为了令病患受到的不良刺激尽可能少,需要及时将病房血渍清理干净,同时将出现大咯血的先兆、应当注意什么都告知病患及其亲属,防止出现窒息问题。
实际上,从病患入院开始,到其出院为止,不论是宣教环节,还是诊疗或者护理环境,都需要用到个性化心理干预举措,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其进行运用之时,除了需要确保护理形式足够丰富、灵活以外,还必须确保内容容易被病患接受,如此其治愈信心才会增强。在借助此护理手段对病患进行护理之时,护理人员不能够按部就班地开展护理工作,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步骤进行调整。
2.3 观察指标
此次选择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 19.0 软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病患在护理之前以及护理之后的输血量、生活质量、止血时长等。主要进行t 、χ2检验,分别用x±s 、例数(%)表示计量、计数资料。如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记为P<0.05。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生活质量、焦虑、恐惧、危险性积分指标比较情况
通过表1能够发现,在未对这类病患进行护理之时,P>0.05,也就是说它们在各类指标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对实验组病患进行护理后,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病患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在焦虑等三类指标方面,其积分则更低一些。此时P<0.05,存在明显组间差异。
表1肺结核咯血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焦虑、恐惧、危险性积分比较
组别 | 例数 | 生活质量 | 焦虑 | 恐惧 | 危险性积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实验组
对照组 | 9
9 | 64±10
61±10 | 88±6
81±7 | 56±7
56±7 | 43±5
50±7 | 63±8
63±8 | 46±6
54±7 | 10.2±2.3
10.3±2.3 | 3.0±0.9
6.5±1.4 |
t值
P值 | 0.0118
0.9905 | 4.9836
<0.01 | 0.0164
0.9869 | 4.4422
<0.01 | 0.0143
0.9885 | 4.44834
<0.01 | 0.0701
0.9442 | 12.2401
<0.01 |
3.2输血量、止血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比较情况
通过表2能够发现,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输血量等三类指标方面要更低一些,此时P<0.05,存在明显组间差异。
表2 肺结核咯血患者输血量、止血时长、住院时长指标比较
组别 | 例数 | 输血量(ml) | 止血时长(H) | 住院时长(d) |
实验组
对照组 | 9
9 | 385±40
455±40 | 10.5±2.5
15.8±2.6 | 9.4±1.1
14.4±2.2 |
t值
p值 | 7.1847
<0.01 | 8.3770
<0.01 | 11.9170
<0.01 |
3.3止血效果指标比较情况
通过表3能够发现,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这方面的效果更好,此时P<0.05,存在明显组间差异。
表3 肺结核咯血患者止血效果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
例数 | % | 例数 | % | 例数 | % | 例数 | % | ||
实验组
对照组 | 9
9 | 6
4 | 66.7
44.4 | 3
2 | 33.3
22.2 | 0
3 | 0
33.3 | 9
6 | 100
66.7 |
第四章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肺结核临床症状之一,咯血存在发病快,难以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容易导致病患失血性休克等特点。当病患出现咯血症状后,不但其身心状态会受到影响,还会造成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配合度的下降,此时病患想要早日回复病情就会变得十分困难。由此可见,要想做好对这类病患的护理工作并不容易,此次选择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来护理这类病患,研究发现,在未对这类病患进行护理之时,P>0.05,也就是说它们在各类指标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对实验组病患进行护理后,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病患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在焦虑、恐惧、输血量等指标方面,其要低得多,止血效果则要更好一些。能够看到,借助个性化心理护理手段来护理肺结核咯血病患,可为治疗质量的提升带来帮助,因此其具备推广价值。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