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融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

 摘要:融资而言,许多国家或者地区的首要融资方式是银行信用融资,但其实商业信用融资早在其之前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信用融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商业信用融资具有诸多优点,例如融资快捷,耗费不高,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等。商业信用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适用较多,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商业信用融资在我国的运用程度比较低。这是因为商业信用融资在我国的发展体系还并不完善,正是这一缺点限制了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商业信用融资的制约因素多,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偏向于选择商业信用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消沉状态,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也受到了各方阻碍,XX为了处理这些经济问题发行了货币紧缩政策,这一政策的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上市公司的商业贷款,许多公司在这危机下面临融资困难的难题。在这萧条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上市公司只好运用商业信用融资来集聚资金。这一融资方式为我国上市公司解决了融资困难的难题,促进了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融资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商品交易的早期,货币和货物以两种方式支付。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这两种交易方式的弊端日渐显现出来。慢慢地商业信用融资就出现在市场上,并广受大众欢迎,这种融资方式的出现在当时大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二者之间的关联日益加强,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关的价值联系。在这一系列的价值联系中,公司不仅与银行有着经济往来,而且还从价值联系的上下两端获取资金的供应。商业信用融资就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价值联系。该融资方式是通过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从而连接公司之间的信贷。伴随着商业运作的出现和变化,是一种自然的融资方式。商业信贷融资可以通过优化资本流动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它还可以影响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订单量和订单间隔,并节省供应链的成本。因此,善用商业信贷融资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周转困难,而且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这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上市公司在国外被称为上市公司,其财务状况和其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披露。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理论。融资理论是现代企业融资的重要研究领域。 其理论在于资金来源,获取资金的方式,资本结构和成本相关方面的问题。公司资本不超过三个来源:XX,债权人和股东。近年来,虽然商业信用融资在我国上市公司之间运用广泛,但是它并没有物尽其用,其真正的价值功能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就是我国商业信用融资与发展较好的国家信用融资的差距。本文章打算从融资理论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在商业信用融资有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方面进行考察研究。

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在商业信用融资方面完全发挥出其真正价值的融资理论。商业信用融资虽然已在我国多处实施,但是它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还是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弊端,比如说它不如债券融资的融资规模大,还有它也不及普通股融资的融资效率快,这些缺点都是商业信用融资在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我国上市公司的信用融资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使我国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从而完善企业融资理论。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还是偏少,此文为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提出了建议。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下,商业信用融资多应用于中小企业,我国上市公司运用的少,因此要建议上市公司也要充分发挥出商业信用融资的价值,这样一来,既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商业信用的根本动因

Schwartz(1974)认为商业信用融资能够有效地降低营运成本。

Ferris(1981)认为商品货物交易的时期是具有不定期的,因此货物的买方必须在整个时期内提前准备好资金,因此他提出了商业信用与资金的支付是可以分开进行的,企业可以交易完成后支付资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L.Y.Ouyang(2005)发现,交易双方在达成一致的商业信用时,如果货物的买家推迟付款的时间或者按照双方达成的现金折扣付款,这种情况下的交易成本会降到最低。

1.2.1.2商业信用既能降低成本的又能促进融资

Brick&Fung(1984)研究得出,商业信用融资的使用方向(买方或卖方使用)取决于买方和卖方的边际税率。边际税率高的一方可以灵活运用商业信贷将应税资金转移到较低的边际税率。当事人(可以是买方也可以是卖方)并减少征税时的应纳税额,从而可以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缴纳最低的税费。

Biaisetal(1993)认为商业信用融资相比于银行贷款更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能够及早的获取资金。

Summer&Wilson(1997)收集了几十家实际信贷数据,其认为商业信用融资是最容易获得并且回报率也是最低的。

Rajan(1997)通过对X诸多公司的数据研究,X中小企业相对于银行贷款更愿意选择商业信用融资,而上市公司或者发展规模较大的公司则倾向于提供商业信用融资。

Danielson&sCOTT(2002)的研究显示,一些企业融资受到了银行信贷的限制,这种处境的企业则会倾向于选择商业信用融资。

MariaRodriguez(2006)认为,商业信用融资可以减少商业信贷用户和商业信贷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是与传统企业不同的外部融资的新渠道。

1.2.1.3商业信用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

Maksimovic(2001)通过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国家运用商业信用的难易程度,以及分析比较商业信用融资与银行金融信贷机构的影响因素。以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为主的国家,企业会提供更多的信用融资机会。

Sons(2003)认为商业信用的实施情况与时间、价格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商业信用融资在实际运用阶段的现状

景永平和包立馨(2002)提出了我国的商业信用融资需要进行管理的意见。

岳意定和厚福宏(2005)阐述了商业信用的根本动因,并对我国商业信用融资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陈庆宝(2006)详细分析了商业信用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形势,列举出了商业信用融资具有快速便捷风险小的优势,并认为此融资方式更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

江涛(2007)简要阐述了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

周燕(2009)详细分析了商业信贷与金融机构信贷在风险以及资金维持时间方面的区别,并总结出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更适用于商业信用融资,这种短期借款时间短,操作快捷。银行金融机构更适合为时间较长的贷款企业提供服务。

苏存,马力(2011)通过研究日本诸多中小企业的信用融资状况得出研究理论,并把此经验理论转用到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上,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2.2.2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关键研究

童盼和陆正飞(2005)研究表明了商业信贷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作用。

李斌和李江伟(2006)认为,商业信贷将受到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非国有企业的商业信贷使用率高于国有企业,经济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企业的商业信贷使用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相对发达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领域。

刘晓英(2008)指出公司的发展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商业信用,效益发展好的公司就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反之,在企业生产链底端的公司就会有较差的商业信用。

王平和张亮(2009)研究分析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研究得出,企业的流动性直接影响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流动性越强,企业的商业信用越低;企业对客户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能否给予客户更多的商业信用。处理好企业、供应商、客户这三者的关系,必定会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

刘康兵、夏宁(2011)指出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运用的频率较高,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运用频率会逐步递减。当企业发展到稳定阶段还是会增加商业信用的运用频率。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许多研究者对商业信贷融资应用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瓶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经验。同时,它也丰富了国内商业信贷融资的文献。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内研究人员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商业信贷融资的因素,指出了中国企业充分有效利用商业信贷融资的途径。它是国内商业信贷融资文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前的研究基础上,不计其数的海外研究者在竭尽全力的研究商业信用与货币资金的联系。研究表明,商业信用融资和货币资金与企业自己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俄罗斯企业的研究发现使用商业信贷的公司更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对日本制造业是否具有互补性或替代性的检验取决于其他条件,例如企业自身的财富。学者们对商业信贷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相应的依据。这些研究成果为未来的商业信贷分配做出了巨大贡献。

  1.3 研究方法

本篇文章通过规范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阐释商业信用融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以下是这三种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

(1)将规范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起来分析:本篇文章的理论知识部分是应用了规范分析法,将商业信用融资与金融机构融资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在比较中突出商业信用融资的优势。

(2)将归纳分析法与经验借鉴法结合起来分析:本篇文章使用归纳法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介绍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现状。

第四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问题以及原因。

第五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对策以及建议。

第六部分为结论,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展望。

 2 相关理论

  2.1融资比较优势理论

商业信用是各个商业主体之间交易的信用方式,商业信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预收预付、信用折扣、赊销等形式。在金融体系方面,商业信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诚信,因此商业信用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商业信用的建立还需要社会道德的维持,这种不稳定性发展关系不得不需要专业制度机构的约束。如若没有专业制度机构的限制,社会道德的却是必然会影响商业信用的建立。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首先由大卫里卡多提出,他在“政治经济与税收原理”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根据融资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或生产成本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技术的作用。在贸易过程中,每个国家都要权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比较产品的优缺点,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由于各国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的产品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国家更倾向于出口优质产品和进口劣质产品,从而提高彼此的生产效率。

  2.2商业信用融资配给理论

商业信贷融资简单来讲就是一条供应链。该供应链如同关系网,是指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三者之间的联系,供应商又与客户之间形成关系。每一方的经济利益都是相互连接的,供应链不仅是货物联系,还包括资金和信息。供应链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金融信贷。

商业信用融资的指挥涉及到买卖双方,不会有其他人的参与。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有多方参加,有银行,有贷款人还有中间担保商。商业信用融资是一种短期借款,在这融资的过程中,是基于买卖双方的诚信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这中间不需要担保商的担保,因此,在此过程中诚信与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有一方诚信缺失就会导致整个商业信用过程崩盘。

商业信贷融资既快捷又稳定。商业信用融资的融资速度较快,它的涉及方只有两方,双方只要达成共识即信用融资完成。商业信用融资是一个整体,它需要包含的方面较多,有货物联系,有资金往来还有相互之间利益的联系。商业信用融资的稳定在于它将两者的经济利益捆绑起来,这样双方就能达成长期共识,增强了未来二者合作的稳定性。

商业信贷融资对风险敏感。银行信贷的提供是根据银行根据设定的条件选择信贷主体,经严格审查后授予合格企业。但是,在此过程中,银行不了解业务运营的真实情况,提供信贷的银行不能花费更多的成本来监督或限制公司的日常运营。因此,银行信贷风险不易控制。与银行信贷相比,商业信贷提供商因为是日常生产和经营的供应商,对银行业务运营和财务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受信任的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商业信贷提供者更有可能中断货物供应和其他降低风险或损失的手段。

  2.3 资产转移理论

保持资产流动性的,也叫转换能力理论。资产转移理论认为,加速流动的资产能促进银行的流动性,所以,保持资产流动的最优办法就是保持资产的可转换。

从全新的角度剖析商业信用融资的根本动因,Burkart在比较融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因为原材料相比于现金来说更难转让,货物的卖方可以比银行更大程度的减少货物买方的诚信道德问题。货物的卖方具有使用原材料的优势。获取银行信用贷款有困难的企业可以运用商业信用贷款的方式增加银行信贷机会,对于发展不好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来说,不管是银行金融信贷还是商业信用贷款,会受到一定的信贷限制。

Fabbri做出了大胆的假想,购买的一方需要同时购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形式的货物。通过演练研究得出,货物的卖方能比银行享有更多的追回渠道。此项假设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非信贷配给企业运用商业信贷的根本原因。由此可以得出货物的卖方因为有比银行享有更多的回收优势,卖方就可以优先偿还资产。卖方既享受优先还款权利,商业信用贷款的利率还远低于银行贷款,那些没有信贷配给的公司优先选择的融资方式必然是商业信用融资。信贷配给业务是否选择商业信用贷款还要看卖方货物的特点。当卖方的货物流动性强,具有较高抵押价值时,买方会运用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如若情况相反,买方会运用救济信贷配给的商业信用贷款。

  3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商业信用融资远远不及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欠发展的商业信用融资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的低效率缓慢发展。在此情况下,需要纠正出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问题。找出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差距所在,及时解决问题。

3.1商业信用融资总量不多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呈上升趋势,商业信用融资正在逐步被企业所接受。目前,我国商业信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商业信用的使用总量还不多。本文总金额的样本选择是根据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分类的江苏上市公司(由于业务性质的差异,金融业从本文中的样本中删除)。2012 – 2017年所有商业信贷融资项目金额分析了江苏省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现状。

表3-1 江苏上市公司2012-2017年商业信用融资项目金额汇总

项目 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预收账款 商业信用融资
合计数 853982429.85 248076643.53 517044822.02 1619103895.39
平均值 18035.33 61358.13 37196.18 112639.85
最大值 3079700 20901500 7440519.73 24115300
结构分析 52.74 15.33 31.93 100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统计结果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江苏上市公司主要依靠应收账款项目在使用商业信贷融资过程中获得短期资金使用权。从使用商业信贷融资总额的角度来看,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融资第一使用的是应付账款,第二是预收账款,第三是应付账单。其中,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商业信贷融资总额为应付票据商业信贷融资总额的4.22倍和3.04倍。应付账款期末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和2012 – 2017年预收期末余额分别为2012年商业信贷融资总额的42.74%,13.33%和35.23%。根据商业信贷融资的平均值和最大值的比较得出江苏上市公司之间在运用商业信用融资方面有着很大的悬殊。

表3-2 江苏上市公司年商业信用融资各项期末余额

年度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商业信用融资
2012 1464.04 3000.42 1777.29 6241.75
2013 1759.45 3839.49 2333.65 7932.58
2014 2085.74 4678.91 2703.61 9468.26
2015 2480.87 5885.36 3481.80 11848.03
2016 2634.03 10296.70 6102.13 19032.86
2017 3981.83 13451.32 8039.03 25472.17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统计结果

表3-3江苏上市公司年商业信用融资各项期末余额

应付票据比例 环比增长率 应付账款比例 环比增长率 预收账款比例 环比增长率
0.23 0.48 0.28
0.22 1.2 0.48 1.28 0.29 1.31
0.22 1.19 0.49 1.22 0.29 1.16
0.21 1.19 0.5 1.26 0.29 1.29
0.14 1.06 0.54 1.75 0.32 1.75
0.16 1.51 0.53 1.31 0.32 1.32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统计结果

自2012-2017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贷融资总额逐年增加。 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贷融资总额为2012年的5.54倍。2012年至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利用应付账款进行商业信贷融资。应付账款和商业信贷融资总额从2012年的48%上升至2017年的53%,2016年甚至达到55%。即应付账款的商业信贷融资是商业信贷融资的主要现象。中国上市公司。根据应付账款增长率,商业信贷融资应付账款增长最快的是2014和2016年,其增长率在2017年下降至1.45倍。这一增长率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有关程度。可以证明,商业信贷融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应付账款类似,提前收到的资产负债表已从2012年的28%增加到2017年的35%。不同之处在于该比率在2012-2017年期间没有波动并且一直在上升。这与我国上市公司的收款政策密切相关。如今,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预付款账户的使用是上市公司优势的体现。与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不同,中国上市公司使用应付票据融资的比例从2012年的23%下降到2017年的13%,大幅下降。虽然商业信贷融资项目总量有所增加,但应付账款的商业融资状况并未发生变化。2017年,应付账款占商业信贷融资总额的比例为52.83%。应付工具的商业融资比例为12.51%。

  3.2 我国上巿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成本较高

商业信贷融资成本可分为三类:免费信贷,现金折扣融资成本和延期成本。 商业信贷融资的典型形式是应付账款。 本小节以应付账款为例。 成本不是商业信用的必然产物,其外观取决于具体情况。 当现金折扣明确且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付款时,公司需要承担一定的商业信用成本。

表3-3 样本公司 2011-2016年应付账款周转期

年度 应付帐款期末平均值 营业成本期末平均值 应付账款周转期
2011 40628.13 263689.77 55.48
2012 45186.36 255196.43 63.74
2013 54023.52 275262.78 70.65
2014 61276.63 274502.28 80.36
2015 68939.35 303010.86 81.91
2016 74936.37 326616.44 82.60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统计结果

由表 3-3 可以看出,应付账款周转期由 2011 年至 2016 年是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式,最低为 55.48 天,最高为 82.60 天。而上文提到的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商业信用折扣期一般为 10 天、20 天、30 天,连应付账款周转期最小值 55.48 都大于目前最长的信用折扣期 30 天,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在商业信用的运用中,很少有公司在折扣期内付款,大部分公司享受不到现金折扣,从而产生较高的机会成本。另外信用期限多为 60 天,超过60 天产生展期成本,上市公司不仅不能享受现金折扣,可能还需要支付额外的利息,甚至甚至于引起法律诉讼或法律赔偿。从表中数据发现,除了 2011 年最低值没有超过信用期 60 天,其余 2012-2016 年期间都超过了信用期 60 天。这无疑会大大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进而增加其运营负担。

  3.3 商业信用融资对营业收入贡献不大

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而言,商业信用融资可以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收益。

表3-3样本公司年商业信用融资对收入的贡献

期间 营业收入期末平均值 商业信用融资期末平均值 商业信用融资期末平均值
2011 322395.77 31485.85 9.77%
2012 314490.87 34078.35 10.84%
2013 337548.70 38706.20 11.47%
2014 341731.58 42502.23 12.44%
2015 380462.46 48948.90 12.87%
2016 410808.83 56770.71 13.81%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统计结果

通过表可知,2011-2016年期间,样本公司的经营收益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商业信用融资平均值也在不断增加,此外指标上涨的还有商业信用融资期末平均值/营业收入期末平均值,这一指标意思是随着年份的增长每100元的收入中商业信用融资的高低,我们清晰的看出商业信用融资比例是不断增大的,这充分表明样本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涨幅要远远超过营业收入涨幅。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我国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对企业的营业收入提供多大的帮助。

  4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4.1.1金融体系与商业信用结合程度不高

我国的金融体系与商业信用结合程度不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对商业信用贷款的不完全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用风险,同时约束了商业信用贷款的规模。以下方面表现在:

金融机构商业信用贷款可选择的服务类型很少。可选择的服务类型主要集中在票据和银行转账的接受上。服务类型相对单一,非金融机构的商业信贷业务很少。单一服务种类使商业信贷提供者无法轻易应对应收账款,严重影响商业信贷供给量,也影响商业信贷融资总量。非金融机构是发达经济体发展商业信贷融资的主力军。但是,中国的非金融机构在商业信贷方面的业务很少,从根本上减少了商业信贷融资的方式,商业信贷融资的来源受到很大影响。

金融机构对商业信贷服务并不十分热衷。商业银行出于预防风险,对接受草案的要求更为严格。正是由于严格的条件,一些企业在申请商业银行时无法获得使用承兑汇票的权利,并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许多经济指标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规定的条件,不能获得使用承兑汇票的权利。商业银行的避险风险和拒绝接受门外人员的策略阻碍了汇票的发行,商业票据的流通也不顺畅,商业信用融资的规模也大大削减。

纸张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和经济发达的票据市场中,银行和商业票据各占很大比例。由于商业承兑汇票风险高,投资回报率低,商业银行服务数量少,商业承兑票据的发展会引起我国公司不均衡发展,间接的抑制了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融资总量。比起有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我国票据市场融资没有物尽其用。也就是说,中国的纸张市场仍然起着商品流通服务的作用。纸张市场的不均衡发展会抑制中国纸张市场融资规模的壮大,长此以往,致使我国商业信用融资市场发展缓慢。

4.1.2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也小有成就。首先,有关部门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机制;其次我国的征信系统的得到了建立与维护,无形中形成了信息关系网,资源信息得到了共享;最后,我国的社会信用市场得到发展,有更多金融信用机构出现,信用服务类型也增多。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社会信用规模小,基础设施也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社会信用活动的规模。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家公司是由国家直接控制把握的,社会市场一直由卖方掌控,市面上根本不会出现商业信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更改,市场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贷款的优势日趋凸显,发展商业信用规模是大势所趋。然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还并不完善。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买方还是会选择用现金。久而久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信用达不到均衡状态,社会信用还是会处于低迷阶段。

社会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虽说有些地方或部门建立有关的法律规定,但是就全国这个大整体来看,这些法律规定涉及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系统性的商业信用体系一方面包含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设定,另一方面还有XX相关部门的监督审查和企业与个人的征信系统的建立。诚信属于道德范畴,虽然法律法规倡导这种原则,但是并没有将这一道德原则列入法律范畴,因此,即是违反了这一诚信道德规范也不能将其列入犯罪的行列。制定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在执法过程中不执行法规是违反信任的另一个原因。例如,一些地方XX倾向于为了自己的利益保护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对其财政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拖欠了小企业的支付。这种长期大量欠款是信用制度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是信用法最迫切需要的方面。

信贷管理和服务业发展缓慢。用于评估信贷管理行业绩效的主要指标是逾期应收账款与总交易量的比率以及无效成本率。逾期应收账款与总交易量的比率与无效成本一样高。规范信用管理和服务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系统和大规模的信贷管理服务是信贷管理组织的保证。信用管理其实本质上就是管理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发展较好的国家差距较大,归根结底,我国信用服务类型较少,花费高。我国企业不会甘愿冒险花更高的成本去选择商业信用融资。由于我国商业信用服务还处于未完善的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征收风险,信用保险和保理服务在初期和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不成熟阶段。总之,非标准信用管理行业和欠发达的信贷服务阻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2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4.2.1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单一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大部分公司都是国家控股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股改为上市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由XX掌握。企业的资金来源都是由XX有关部门直接拨款或者直接向商业银行贷款,这些企业一直处于XX庇护之下,只需专注于企业质量发展,根本不需要担心资金问题。在国家政策与财力的大力支持下,这些上市公司轻而易举的获得了贷款以及证券资金。

随着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准入资格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证券市场对风险的把控也越来越严格。这样一来,由国有企业演变而来的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就没有以前那么顺畅。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上市不再局限于在国内的发展,企业得冲向世界,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遇到国外的许多竞争对手,无论是在物力、人力、财力方面都得与之抗衡。这时我国上市企业就凸显出资金不足的竞争劣势。这些上市公司除了到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借款以外就想不到其他融资渠道。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无法扩大融资的规模, 致使商业信用融资的缓慢发展。

4.2.2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意识不强

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举步维艰,企业管理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发行新股和贷款的经济标准。为了解决财务困难,通常通过国有股权来偿还大量供应商的资金。上市公司不仅无法解决财务困难而且还失去信用。因此,为了防范风险,信用人仔细选择支付方式和合作者。整个社会都存在信贷危机。

在没有外部硬约束的情况下,少数企业将持有侥幸心理,在存在债务偿还压力的情况下将违约支付。基于我国破产法的不完善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破产几乎不存在的事实,很多公司还运用应付账款来破产重组,这样一来商业信用资产就会受到重创。

4.2.3上市公司与供应商的联系不紧密

我国上市公司在运用商业信用融资时,要注意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一来可以更加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二来可以运用商业信用的方式来减少投入资金,降低了企业的现金压力。相反,不能保证供应商关系不良,不仅仅是购买商品的质量和及时的交货率。企业通常需要使用现金来结算付款。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营运资金需求增加,公司价值下降。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原因主要是:一,一些公司通常对供应商的利益施加不合理甚至严厉的要求,并在对方不符合条件时采取极端措施。对供应商征收巨额罚款。当矛盾发展成不可调和的情况时,供应商会选择放弃客户。其次,公司利用其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与供应商协商不合理的付款条件。当付款期超过供应商的能力时,它将选择放弃客户。

  5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建议

  5.1 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外部政策

5.1.1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要想发展好商业信用融资,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体系能促进商业信用融资的发展。通过考察研究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商业信用融资市场,商业信用融资的建立必须以金融体系为基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商业信用也能帮助完善金融体系。

5.1.1.1 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起关键作用的是金融机构

第一,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金融机构。制约商业信用融资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会事先根据上市公司的征信情况以及资金的营运能力对该公司作出信用的评价。在此期间,金融机构要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作出评级,在评级的过程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得有失公平,为本机构和上市公司提供最真实的信用信息。如若该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信用评级,金融机构可以为该上市公司作担保,促进了交易的完成。

5.1.1.2 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还需要金融体系的监管

商业信用融资的使用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独特的优势来监督商业信贷融资的使用,以降低商业信贷融资的风险。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通过独立地位在道德风险方面降低商业信用融资。我国金融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市场的基金筹算中心。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在银行建立账户和资金往来数据来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企业经济能力作公平公正的评估。商业银行也可以像独立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和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信用融资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商业信用融资的监管控制力度。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在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运用商业信用后,就失去了对商品本身以及商品价格的拥有权利。商业银行可以控制买方账户中的资金流动,因此信贷企业使用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更为安全。例如,在预付交易的情况下,如果买方将预付款转移到商业银行开立的特殊账户而不是直接转移到卖方的公司账户,商业银行会在完成时将货币作为第三方转移给卖方。交易。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或收款的监管。例如,如果条件得到满足,他们应该增加对不合理拒绝支付的处罚,同时减少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

5.1.2注重票据市场的发展

5.1.2.1健全票据市场

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单一,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商业票据作为短期融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我国的上市公司需要多多了解有关商业票据相关的信息,我国上市公司也可以选用商业票据。票据市场的逐步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种类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也要规范化,在适当的时候,加强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频率。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票据市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立票据市场。

一方面,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应当作为传统票据市场的主力军。票据市场正在逐步被接受,应当加强商业汇票的使用,扩大票据融资规模。银行本票也在票据市场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市场要大力推行银行本票,与此同时也可推行上市公司发展各个类型的票据,例如有时间短的短期票据,数额较大的大额票据以及不需要中间人担保的无担保票据。票据市场要规范化,建立专业的票据市场。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无纸化票据市场,将无纸化票据的各个环节做到完善,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统计库,方便企业或者金融机构查询数据。无纸化票据的发行、以及贴现的相关规定都要加强,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行票据的种类和规模来管理无纸化票据市场。

总的来说,要想扩大票据市场的规模,就必须增加不同类型的票据,管理票据市场的中间机构也必须规范化。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科技文化的发展,发展无纸化票据市场是大势所趋,也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5.1.2.2我国得拓宽融资媒介

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票据市场发行了商业票据,不是基于商品交易的真实性。融资工具与真实性工具相对立。目前,我国的票据法规定,真实性工具,即商业票据,必须由交易双方根据强烈的交换关系或债权的义务发行和转让。近年来,中国实行的金融工具是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是对中国法案法的基本补充。融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信用工具,相当于信贷。它是一种具有诸多优势的融资方式。今天,中国在使用金融工具方面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并对其发行单位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只有那些声誉良好的上市公司才能获得金融工具,这就是原因所在。已发行或转让融资工具的企业可以凭借扩大商业信用融资的规模。

  5.2 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内部对策

5.2.1融资理念需要创新

5.2.1.1 了解融资环境,适当改变企业的融资方式

一方面,证券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我国相关的法律部门严格规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加剧了企业及其负责人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责任。在这种证券监管环境下,再加上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形势惨淡,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筹集资金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及时了解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享有监督管理职能的金融机构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一职能,企业还款就更加艰难的。所以,金融机构提升了企业的营运能力,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对企业贷款的数额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防范风险。总的来说,我国的上市公司需要时刻关注外部融资环境,还需要企业加强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证券市场的变化。外部融资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归根结底,企业还是得要拓宽融资渠道,改变企业的融资方式,不要局限于原有的融资形式。我国的企业还得做到保持诚信道德,只有拥有良好的信誉,企业才能更大程度的改变融资方式,扩大融资规模。这样,企业就能向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

5.2.1.2企业要改变融资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的双重竞争压力,这时的企业更应该拓宽自己的融资视野,改善固有的融资方式。企业原有的长期融资理念需要改变,企业可以利用信用融资的方式进行短期融资,这样一来,既拓宽了融资渠道又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融资。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我国的上市公司应当发挥出商业信用融资的最大价值。只有这样,我国上市公司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5.2.2合理改善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分配

5.2.2.1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增加资金利用率

企业能否及时偿还债务与企业的营运能力息息相关。良好的盈利能力意味着企业的财务杠杆较低,经营风险较低,信誉良好。可以看出,企业的良好盈利能力将不可避免地为其带来更多的外资。因此,提高企业资本回报率是获得商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之一。上市公司应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以保持更充足的现金资源。

5.2.2.2 根据期限调整融资分配

商业信贷融资属于短期融资,它的流动性较强。 商业信贷融资时间的管理可以通过询问来调整。 通过监测支付时商业信贷融资的分配,匹配商业职业融资相应的资产,将商业信用融资的分配达到最高合理化,并根据实施情况改变融资分配。

  6 结语

  6.1 结论

本篇文章是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的,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实证参考方法,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现状、问题以及建议,更深层次的分析了商业信用融资。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江苏省上市公司的融资数据,由现象到本质的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根本问题。这篇文章总共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商业信贷融资相关的理论。第三部分是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融资的现状,现状包括了融资总量不高、成本较高、以及对营业收的贡献不大。第四部分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只要是有内部问题和外部原因这两种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提出的建议,第六部分就是总结分析。

  6.2 不足

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我的论文已经基本完成。纵观全文,本篇文章或多或少有一些瑕疵与不足,由于能参考的资料有限,所以此文对商业信用融资现状的研究不是特别的透彻,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其次,对研究的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所提出的建议不是特别全面,需要加以改进。

  6.3展望

针对本文的问题和不足,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广泛参考相关文献,使本文的理论研究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加强数据的收集,扩大样本数量。让本文的实证研究更加广泛,通过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未来,我们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商业信贷融资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封威威.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6

[2]邓青阳,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

[3]李菡.我国A股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杨薇.我国中小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及管理对策[D].江西财经大学,2016.

[5]张光利,韩建雷.商业信用还是负债融资-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0).

[6]应千伟.金融发展、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成长-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

[7]刘尧飞.基于AHP分析法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企业经济,2014(3).

[8]应千伟,蒋天娇.市场竞争力、国有股权与商业信用融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9)

[9]刘晓英.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7.

[10]谭伟强,商业信用:基于企业融资动机的实证研究[J].2006(12).

[11]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6.

[12]徐小斌,自信用视角下企业商业信用规模决策研究[D],重庆大学经济与工

商管理学院,2009:110-115

[13]陈建中,肖甲山供应链模式下商业信用融资决策探讨[J],财务与金融,2008(03):10-12

[14]胡改导,王东方我国商业信用票据化和结算票据化研究[J],金融研究,1997(8):53-56

[15]王平,张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研究[J],经济问题,2017(05):66-68

[16]于丽萍,黄小原等基于商业信用的收入共享契约与供应链协调[J],运筹与管理,2009(08):43-46

[17]余明桂,潘红波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2018(08):117-120

[18]候利燕,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运用及其风险防范[J],财会研究,2008(10):62-65

[19]叶栋梁企业规模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生产力研究,2008(02):38-39

[20]柳絮,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22-25

[21]刘程蕾,田治威.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绩效研究[D],会计之友,2010(12):83-86

[22]姜涛,浅析商业信用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7第34期:43-45

[23]Billings J,Kretz S E,Rose R,Rosenberg S,Sullivan M,Fowles J,Weiss K B. National Asthma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Program working group report on the financing of asthmacare.[J],2016,(03):54-55

[24]Zhe Sun,Tsvi Vinig,Thomas Danial Hosman. The financing of Chinese outbou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s there a distortion betwee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6,(02):13-15

[25]UruguayanHe.The study on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Heterogeneity” of the Neighbor Enterprise and the Financing Efficiency of S Mes in China-Empirical Data [J].Open.Journalof Applied Sciences,2017,07(04):33-35

[26]Spiros Bougheas,Simona Mateut,Paul Mizen. Corporate trade credit and inventories: New evidence of a trade-off from accounts payable and receivabl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8,33(2).

[27]Georg Caspary. Improv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financing of larg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what role for leaders?[J]. Corporate Governance,2016,(01):88-89

商业信用融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

商业信用融资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193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1月18日
Next 2022年11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