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击行为作为一种不良适应行为,影响儿童的品德发展、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育教学。内疚情绪会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小学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越深刻,那么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是不是就越弱?儿童的攻击行为和其对内疚情绪的理解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本研究使用访谈法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盐城某乡镇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内疚情绪的理解和攻击行为现状进行了考察,主要从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的受教育情况等维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1)在年级维度上,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差异显著,5年级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要显著高于1年级和3年级;在人际交往情境和学业情境中,5年级是儿童内疚情绪理解能力快速增长的关键期。
(2)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内疚情绪理解呈负相关;小学儿童越能理解内疚情绪,其攻击行为就越少。
关键词:内疚情绪理解;攻击行为;小学儿童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儿童的攻击行为都是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在小学中,儿童互相中伤、辱骂、打架的现象更是多见。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儿童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攻击行为的影响。如果儿童在童年期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那么他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反社会人格以及抢劫、吸毒、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一种不良适应行为,影响儿童的品德发展、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育教学。
当个体做出伤害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时,个体会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即内疚,内疚会驱使个体停止自己的侵犯行为,并对造成的伤害作出补偿或者纠正自己行为,以减弱这种痛苦体验。内疚引起的弥补行为通常对受害方有益,与道德行为相关联,有较高的亲社会性。相关研究表明,内疚情绪对亲社会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童年期具有内疚倾向的儿童在成年后,更愿意做与道德行为相关的工作如社团服务等[3]。而且内疚情绪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必然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那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较强的小学儿童,其攻击行为会相对减少吗?小学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越深,他们的攻击行为是不是就越弱?通过故事访谈法和量表法,探究儿童内疚情绪的理解和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为攻击行为的干预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1.2概念界定
1.2.1内疚情绪理解的含义
施承孙认为内疚是指个体做出侵害别人的行为,行为违反道德准则并产生良心上的反省,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刘烛烛[5]认为内疚是良心中一种重要的情感,包括体验和认知。张晓贤认为内疚情绪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一种,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的参与,通过反思他人或者社会规则的评价而产生,包括内疚、尴尬、羞耻、自豪、嫉妒等。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条件包括自我过程的参与和自我归因。自我过程的参与包括自我表征、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只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或想法不符合社会规则时才会产生自我意识情绪。自我归因是指将情绪的产生归因于内部影响时才会产生自我意识情绪。内疚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内疚情绪的理解也包括自我过程的参与和自我归因,表现为个体感觉到“难过、后悔或内疚”,对消极结果归因是责任定向归因。此外,内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个体产生内疚后,通常会引起个体帮助受害者这种行为倾向,表现为个体会在事后做出弥补或纠正行为,已有研究表明,与内疚最常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倾向是弥补。张晓贤]认为内疚情绪的理解就是指事件发生时,个体能意识到这种负性体验(包括意识到自己有或他人有),同时能对导致负性体验的原因进行责任定向推测,并且能做出弥补或者改正行为。
张晓贤[9]等认为,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个体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的认知;第二层次为个体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的认知,并将这种体验归因于自己的责任即责任定向;第三层次为个体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的认知,并将这种体验归因于自己的责任,同时预测自己将产生弥补性的行为。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要求儿童能理解他人的要求,能用道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内化这些规则[9]。
1.2.2攻击行为的含义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1]。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攻击行为有不同的分类[1]:(1)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仇视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两种。(2)根据行为的起因不同,可将攻击行为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3)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攻击行为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对被攻击者直接实施攻击行为,如踢人、打人、损坏或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攻击他人的行为,如辱骂、讽刺、起绰号等;关系攻击是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或者破坏他人的社会关系而对他人进行的伤害,如散播谣言。关系攻击和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不同,通常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1.3研究现状
1.3.1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方法来看,探究内疚情绪理解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故事访谈法,通过给被试讲述自编故事,让被试回答几个问题来进行,如张晓贤[9]和徐琴美[10]等人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此外还有临床访谈法和量表评价结合的方法[11],在被试回答问题的同时,让被试对故事中的小朋友的做法进行评分。国外Grazyna[12]唤起儿童内疚情绪的方法则是让主人公破坏了一个有价值的物品。
张晓贤[9]向老师和家长做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人际交往情境和学业情境是最能诱发小学生内疚情绪的两种情境。学业情境主要有两类,第一个是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标准;第二个是在班级比赛中因为没有表现好拖班级后腿使班级名次落后或者成绩较低。人际交往情境则主要涉及对别人造成伤害的行为,特点是损人不利己。总体上,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是这几种情境的特点。
从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来看,徐琴美[11]研究发现,5、7、9三个年龄阶段的大部分儿童对内疚情绪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对于内疚情绪第二、三层次的理解,与9岁儿童的人数相比7岁儿童的人数要少。张晓贤[9]发现:1到3年级是小学儿童在学业情境中对内疚情绪理解的快速发展期;而3到5年级则是小学儿童在人际交往情境中的快速发展期。
从内疚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来看,张晓贤[9][10]研究发现,最可能诱发小学生内疚情绪的情境主要有学业情境和人际交往情境;相较于人际交往情境,在学业情境中,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内疚情绪;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还有其他因素如人际因素中的教师评价能促进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教师评价能促进5岁儿童对内疚情绪第一层次的理解,同时能促进7岁和9岁儿童对内疚情绪三个层次的理解。
1.3.2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
从攻击行为的研究方法来看,孟爽[1]用改编过的由教师评定的儿童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问卷来测量儿童的攻击行为,赵冬梅[13]使用Masten等编制的班级戏剧问卷来测量儿童的攻击行为,此外,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BussAH和PerryM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也可以用来测量儿童的攻击行为[14]。本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行为因子来测量儿童的攻击行为。
从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来看,简福平[15]认为儿童的身体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而言语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行为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是公认的事实,在两岁多就可以看出,女性在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行为要低于男性;女性更多使用间接攻击和言语攻击,而男性更多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更是如此。关于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孟爽[1]的研究结果与简福平[15]不一致,孟爽认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以及攻击行为总分均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国外Hubbard等人[14]的研究结果一致。
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栾程程[16]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与父亲的教养方式和宽恕呈负相关,父亲积极的教养方式能降低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小学儿童的宽恕与主动性攻击呈显著负相关,宽恕干预能有效降低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孟仙[17]等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小学高年级儿童对父母的亲子依恋程度逐渐降低,而其攻击行为逐渐增加;家庭依恋类型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攻击行为也有影响,双亲依恋安全型的儿童攻击行为最低,母亲安全父亲非安全型次之,父亲安全母亲非安全型随后,攻击行为最高的是双亲非安全型;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儿童相比,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儿童有着更高的攻击行为以及较差的亲子依恋关系。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先单独抽取《儿童行为量表CBCL》“攻击行为”部分制成问卷,使用分层随机抽样向盐城某乡镇小学1、3、5三个年级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3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22份,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的“攻击行为被试人数”;然后,分析攻击行为问卷数据,从这322份问卷中筛选出高攻击行为被试17人,对这17位被试的年龄、性别、是否独生、父母亲学历进行匹配,从问卷得分显示低攻击行为的被试中相应选取22人,一共是39位被试进行内疚情绪理解的故事访谈,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1的“内疚情绪理解被试人数”。
表1被试的具体构成情况


2.2研究方法
故事访谈法
以张晓贤的调查访谈结果作为依据,自编4个情境,人际交往情境和学业情境各2个。人际交往情境考察的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良行为指向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了与人际交往情境相对应,学业情境用的是第二类情境,即团体竞赛中由于自己表现不好导致团体成绩低下,都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依据内疚的定义,编写故事时包括了两个要素:(1)故事中产生了消极结果;(2)正是主人公的不良行为导致了消极结果,主人公应该负责[9]。具体的情境故事见附录。
每位被试都听到或者看到4个情境故事,人际交往情境和学业情境各2个,每个故事都要回答相应的3个问题:(1)某某小朋友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如果被试不能回答,则让其选择:难过,高兴)。(2)为什么她/他会有这样的感觉?(3)接下来她/他会怎么做[9]?在第一个问题中回答了难过、内疚或后悔,则表明被试理解了内疚的第一层次,记1分;在第一个问题中回答难过、内疚或后悔,并且在第二个问题中回答责任定向,则表明被试理解了内疚的第二层次,记2分;在第一个问题中回答难过、内疚或后悔,在第二个问题中回答责任定向,并且在第三个问题中回答弥补或纠正行为,则表明被试理解了内疚的第三层次,记3分。如果被试在第一个问题中回答不出难过、内疚或后悔,则记0分。
内疚情绪理解一共有2种统计方法:(1)对被试达到每一层次的次数进行频率统计,并计算其占两类情境故事的百分比。具体情况见表3。(2)在每一个情境故事中,达到第一层次的记1分,达到第二层次的记2分,达到第三层次的记3分。将每位被试的4个访谈故事的得分相加再除以4得到“总平均分”;将每位被试的2个人际交往情境故事的得分相加再除以2得到“人际交往情境平均分”;将每位被试的2个学业情境故事的得分相加再除以2得到“学业情境平均分”。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总体分析和总的年级差异比较利用的是“总平均分”;不同情境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差异分析和年级差异分析利用的是“人际交往情境平均分”和“学业情境平均分”。在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内疚情绪的理解进行偏相关分析时,因为攻击行为用的是问卷的总粗分,为了对应攻击行为的分数,内疚情绪理解用的是每位被试4个情境故事的总得分。对故事访谈法获得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发现其α信度系数为0.622。
儿童行为量表
由X心理学家T.M.Achenbach和C.Edelbrock编制,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单独抽取“攻击行为”部分编成问卷,家长填,共有29道题目,19到29题为选做题,女生选做19到25题,男生选做26到29题。每道题目按0、1、2三级计分,没有反向计分题目。得分低于20分处于正常范围,超过上限则可视为具有攻击行为。《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行为问题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77~0.79,效标效度为0.61~0.76,内容效度、平行效度良好,对异常儿童的鉴别能力较好[18]。
2.3研究过程
单独抽取《儿童行为量表CBCL》“攻击行为”部分制成问卷,使用分层随机抽样向盐城某乡镇小学1、3、5三个年级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36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22份,从这322份问卷中筛选出高攻击行为被试17人,对这17位被试的年龄、性别、是否独生、父母亲学历进行匹配,从问卷得分显示低攻击行为的被试中相应选取22人,一共是39位被试进行内疚情绪理解的故事访谈。其中,1年级和3年级被试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考虑到5年级被试有单独阅读故事的能力,对5年级被试采用的是问卷填写的形式。
用问卷得到攻击行为的数据后,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和不同父母学历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采用的是单因素方差分析,而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差异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
用访谈得到内疚情绪理解的数据后,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层次差异分析利用的是通过的人次和所占百分比,其年级差异采用的是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情境中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差异分析采用的是配对样本t检验。
3研究结果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结果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整体状况
表2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总体分析


由表2可知,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层次(得分范围为0~3)的平均分为1.99分,最高分为3分,最低分为0.8分,标准差为0.81。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差异比较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层次差异分析
每个被试都接受4个故事访谈,人际交往情境和学业情境各两个。对39个被试达到每一层次的次数进行频率统计,并分别计算其占各自情境故事的百分比,结果如表3:
表3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层次差异分析


由表可知,无论是人际交往情境还是学业情境,达到第一层次所占百分比最多,其次是第二层次,达到第三层次的人数百分比最少。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年级差异分析
对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总的年级差异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总的年级差异比较


由表可知,在0.05水平上,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年级差异显著。
对内疚情绪理解的年级差异做事后检验,结果见表5:
表5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总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结果


由表可知,5年级对内疚情绪的理解与1年级和3年级都差异显著,5年级是内疚情绪理解能力快速增长的关键期。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总的年级差异显著,那么不同情境下的内疚情绪理解有年级差异吗?进一步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
表6不同情境中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年级差异分析


由表可知,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小学儿童对内疚情绪理解的年级差异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在学业情境中,小学儿童对内疚情绪理解的年级差异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对人际交往情境和学业情境的年级差异做事后检验,结果见表7:
表7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不同情境差异事后检验结果


人际交往情境中,在0.05水平上,5年级对内疚情绪的理解与1年级和3年级都差异显著;学业情境中,在0.01水平上,5年级对内疚情绪的理解程度与1年级差异显著。
小学儿童在不同情境中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差异分析
利用“人际交往情境平均分”和“学业情境平均分”对不同情境下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的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
表8不同情境下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差异分析


由表可知,不同情境下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差异不显著。
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状况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整体情况
对322名小学儿童在攻击行为因子上的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其中低于9分的视为低攻击行为,9~20分为正常范围,高于20分视为高攻击行为,结果如表9所示:
表9小学儿童攻击行为行为的总体分析


由表可知,当前小学儿童攻击行为最高27分,最低0分,平均分8.02,标准差6.25。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差异检验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检验
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如表10:
表10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比较


由表可知,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检验
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如表11:
表11小学儿童攻击行为行为的性别差异比较(M±SD)


由表可知,小学儿童攻击行为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攻击行为差异比较
对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2:
表12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攻击行为差异比较(M±SD)


由表可知,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检验
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小学儿童进行攻击行为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3:
表1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检验


由表可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差异不显著。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内疚情绪理解的相关分析
对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内疚情绪的理解进行偏相关分析,并排除性别和年级因素带来的影响,结果如表14:
表14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内疚情绪的理解的偏相关分析(r)


从表14可以看出,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带来的影响后,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内疚情绪的理解相关仍极其显著,在0.001水平上呈负相关,即儿童的内疚情绪理解能力越强,他们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少。
4讨论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讨论
无论是人际交往情境还是学业情境,达到第一层次的人数百分比最多,其次是第二层次,达到第三层次的人数百分比最少,这与张晓贤[1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是因为,小学生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还在发展,每个人的经历和大脑发育情况都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理解内疚情绪,随着内疚情绪理解层次的升高,对其理解难度也越来越大,能理解每一个层次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少。
对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做总的年级差异分析,发现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发现,5年级是内疚情绪理解能力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时期,这可能是因为5年级的儿童渐渐接近青春期,身体快要发育,并且经历的事情渐渐多了对各种事物的理解也渐渐加深,环境也渐渐发生变化。
继续对不同情境下的内疚情绪理解做年级差异分析,发现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小学儿童的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年级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发现,5年级与1年级和3年级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这说明3年级到5年级这段时间是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快速发展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9]。在学业情境中,小学儿童的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年级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发现,5年级与1年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9]。
不同情境下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差异不显著,这与张晓贤的研究[9]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本研究设置的故事中缺少教师评价这个因素。张晓贤的研究表明,人际因素如教师评价能促进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这是儿童在学业情境中更能理解内疚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讨论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整体情况讨论
与苏林雁等人于1996年制定的湖南常模[18]相比,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其攻击行为水平都要高于常模,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1)常模样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分布均衡,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所占比例都在30%左右,而大学(含大专)是18.4%,比例大致相等,差异不大;而本研究的被试是乡镇小学的学生,父母学历则差异较大,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大学所占比例偏小,导致本研究的父母学历整体较低,被试的攻击行为水平较高;(2)苏林雁用DSM-Ⅲ-R剔除了异常儿童;(3)从1996年到2017年,已有20年时间,相比于1996年,现在的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较高,利用孩子周末娱乐的时间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情况普遍存在,挤压了孩子娱乐放松的时间。父母期望大,压力大而娱乐休息的时间又少,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所以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相对较高。(4)如今网络的发达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暴力电影,若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会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这或许是本研究被试的攻击行为要高于常模的另一个原因。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差异情况讨论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与孟爽[1]的研究结果相似。这或许是因为1到5年级这个阶段,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也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没有太大变化,所以导致他们的攻击水平相当。
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即男生和女生的攻击水平相当,这与前人研究不一致,可能与问卷的题目设置有关。《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攻击行为”部分的29道题目中,1到18题为必做题,19到29题为选做题,女生选做19到25题,男生选做26到29题,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或许就是这样被消掉了,所以导致性别差异不显著。
不同父母学历的儿童的攻击行为以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差异都不显著。我们通常认为学历越高的儿童其攻击行为越少,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与非独生子女的相比,非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更少,但本研究结果却是他们的攻击行为无差异。这或许是因为,父母学历和是否独生并不是攻击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他们是通过影响其他直接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等来影响攻击行为,所以从这两个变量中看不出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差异。
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和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讨论
总体上,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与其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即儿童的内疚情绪理解能力越强,他们的攻击行为就会越少。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对内疚情绪的认知会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内疚情绪的认知越深刻,儿童越能体会到侵犯行为对他人的伤害,攻击行为就会越少。
当个体做出伤害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时,个体会产生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即内疚,内疚会驱使个体停止自己的侵犯行为,并对造成的伤害作出补偿或者纠正自己行为,以减弱这种痛苦体验。对于内疚情绪理解能力较好的儿童来说,做出攻击行为等同于产生内疚情绪,接着就是弥补或纠正行为,这种弥补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联系。已有研究表明,内疚对助人行为有促进作用,并且Baumeister[20]等人也认为内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促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张晓贤[19]认为内疚情绪可以增加亲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每当个体做出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他就会产生内疚这种痛苦情绪,接着是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只有他做出了亲社会行为,他的痛苦体验才会得到减弱。当个体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时,他后面的一系列反应就相当于是个体对自己做了一次负强化,每一次的攻击行为都指向亲社会行为,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他的攻击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亲社会行为就会越来越多。
5结论
(1)在年级维度上,小学儿童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差异显著,5年级儿童对内疚情绪的理解能力要显著高于1年级和3年级;在人际交往情境和学业情境中,5年级是儿童内疚情绪理解能力快速增长的关键期。
(2)小学儿童攻击行为与内疚情绪理解呈负相关;小学儿童越能理解内疚情绪,其攻击行为就越少。
参考文献
[1]孟爽.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1-45.
[2]常慧青,潘运.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研究述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02):81-85.
[3]杜灵燕.内疚与羞耻对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4-8.
[4]施承孙,钱铭怡.羞耻和内疚的差异[J].心理学动态,1999,7(01):35-38.
[5]刘烛烛.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内疚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1-5.
[6]张晓贤.儿童内疚情绪与初级情绪的发展差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4-19.
[7]张晓贤,桑标,洪芳.9-11岁儿童对社会性害怕和内疚情绪的理解[J].应用心理学,2010,16(04):349-355.
[8]BERTI,AE;GARATTONI,C;VENTURINI,B.Theunderstandingofsadness,guilt,andshamein5-,7-,and9-year-oldchildren[J].Genetic,Social,And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2000,(3):293-318.
[9]张晓贤,桑标.小学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1):9-15.
[10]张晓贤,徐琴美.人际因素促进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04):942-945.
[11]徐琴美,张晓贤.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3):29-34.
[12]Grazyna,K.,Robin,A.B.,Natasha,B,J.,Amanda,L.H.,&Jarilyn,W.GuiltandEffortfulControl:TwoMechanismsThatPreventDisruptiveDevelopmentalTrajectori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2):322-333.
[13]赵冬梅,周宗奎,孙晓军.小学儿童互选友谊的发展趋势及攻击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12):1266-1274.
[14]郭薇.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99-200.
[15]简福平.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5:54-55.
[16]栾程程.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宽恕的中介作用及干预[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1-4.
[17]孟仙,余毅震,刘卓娅,张萍.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08):901-903.
[18]苏林雁,李雪荣,万国斌,杨志伟,罗学荣.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湖南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01):24-64.
[19]张晓贤,桑标.儿童内疚情绪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02):314-320.
[20]Baumeister,R.F.,Stillwell,A.M.,&Heatherton,T.F.Personalnarrativesaboutguilt:Roleinactioncontrol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J].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95(17):173-198.
附录
家长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家长:您好,我是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诚邀您参加一项关于您孩子行为表现的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谢谢!
本问卷将由我收起来,不会经过他人之手,所搜集的数据仅做科学研究之用,问卷中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本问卷所有问题的答案没有好坏之分,请您按照您孩子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不必有任何顾虑。完成后请检查一下是否有漏题。再一次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孩子的基本情况(请在符合情况的选项上打“√”或者如实填写)
性别:男女
是否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父母学历情况:父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
母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
问卷一
以下是描述您孩子的项目。请根据最近半年的情况回答。本问卷使用以下标准表明您孩子表现的符合程度。请在符合您孩子情况的选项上打圆圈
0=无此项表现1=轻度有或有时有此项表现2=明显有或经常有此项表现
1.需要别人经常注意自己 0 1 2
2.在家不听话 0 1 2
3.在学校不听话 0 1 2
4.不与其他儿童相处 0 1 2
5.易嫉妒 0 1 2
6.经常打架 0 1 2
7.不被其他儿童喜欢 0 1 2
8.经常尖叫 0 1 2
9.夸耀自己或胡闹 0 1 2
10.固执、绷着脸或容易激怒 0 1 2
0=无此项表现1=轻度有或有时有此项表现2=明显有或经常有此项表现
11.情绪突然变化 0 1 2
12.常常生气 0 1 2
13.话太多 0 1 2
14.常戏弄他人 0 1 2
15.虐待、欺侮别人或吝啬 0 1 2
16.乱发脾气或脾气暴躁 0 1 2
17.威胁他人 0 1 2
18.说话声音特别大 0 1 2
19.喜欢争论 0 1 2
20.喜欢吹牛或自夸 0 1 2
21.常常哭叫 0 1 2
22.破坏家里或其他儿童的东西 0 1 2
23.觉得或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 0 1 2
24.冲动或行为粗鲁 0 1 2
25.爱哭诉 0 1 2
26.好做白日梦或呆想 0 1 2
27.撒谎或欺骗 0 1 2
28.对别人身体进行攻击 0 1 2
29.咒骂或讲粗话 0 1 2
非常感谢您的作答,请您检查一下是否有漏题,谢谢~
四个情境故事:
阅读下面四个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回答三个问题,将你的回答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星期六,妈妈让天天带着妹妹到公园玩,到了公园以后,天天却在一旁快乐地玩起皮球,没有看好妹妹,所以妹妹不小心摔了一跤,还摔破了腿。
问题1:请问天天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问题2:为什么天天会有这样的感觉?
问题3:接下来天天会怎么做?
2.操场上,洋洋正在进行接力比赛,可洋洋却在想别的事情,因为他没有及时接过接力棒,所以本来领先的小组落后了。
问题1:请问洋洋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问题2:为什么洋洋会有这样的感觉?
问题3:接下来洋洋会怎么做?
3.中午吃饭的时候,丁丁在教室里跑着玩,撞到了同学苗苗,苗苗的热汤倒在了手上,结果苗苗的手烫伤了。
问题1:请问丁丁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问题2:为什么丁丁会有这样的感觉?
问题3:接下来丁丁会怎么做?
4.学校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知识竞赛,班里的同学都在努力准备,但是豆豆却在一边玩。因为她没有好好准备,在比赛中表现太差,所以他们班得了倒数第一。
问题1:请问豆豆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问题2:为什么豆豆会有这样的感觉?
问题3:接下来豆豆会怎么做?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