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贸依存关系时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学家学者研究国家经济的重要方向。中日两国的贸易依存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的贸易结合度可以发现,中国和日本的存在着紧密的贸易依存关系。通过对中日两国的贸易份额指数和贸易份额指数等经济指标的考察,不难发现,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关系逐年下降。通过分析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发现,中国和日本的双边贸易逐渐由以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产业互补性为主向由互补走向竞争的转变,两国的贸易体系也从垂直分工体系为主向水平分工体系转变,两国的贸易的结构不断优化完善。
关键词:中国,日本;贸易依存关系;合作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1.1.1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自然也很丰富,是经济强国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日本的科技技术发达,资本发达,也是经济实力很强的大国。中日两国合作的关系的历史久远,两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受到世界的关注。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贸易依存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决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以发展外向经济中的伙伴关系的经济体间的贸易依存度为主要考察指标。
日本一直都是经济强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位居世界四大经济体的地位,并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日两国贸易依存度不仅对两个国家产生重要影响,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两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日两国正常邦交以来,两国的贸易关系的进展速度很快,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日本已经连续10多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两国的政治关系对两国的经济关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两国政治关系的退化导致两国经济关系的倒退,根据研究数据表明,在2005年一月至八月这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增长率高达23.5%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对日本的增长率只达到10.3%,两国的贸易增长率由2000年的17.5%下降到2004年的14.5%。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下降,两国的贸易关系的依赖度是应该仔细分析的问题。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国内文献综述
中国和日本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两国比邻而居,对两国的外贸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刘宏青表示,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赖度快速下降,对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依存度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主要的原因有,经济结构的变动,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和其他经济体发展阶段的演进等外界因素外,还有中国自身的原因,比如,中国加入WTO,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开拓多样化的市场等非平衡的发展秩序的重组。张智革,吴薇(2010)在文中指出,外贸易依存度可以用来反映国际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苗永,杨新房,王亮亮等人在文章中指出。两国之间的投资,生产,贸易的相互依存度对中日两国贸易依存关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日两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经济背景下,只有两国积极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才有可能实现两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武阳则在文章中指出,由于日本当局在政治上采取的对华态度,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导致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下降,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对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产生重要的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会在矛盾与摩擦中微妙发展。
关志雄则在文章中提出,中日两国外贸关系的非对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这反映出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超过了日本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1.3.2国外文献综述
外国学者胡利斯钱纳将经济增长分为不同的阶段。在进口所需外汇量增长的影响下出口规模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工业化阶段,开放度提高会带动贸易依存度的迅速上升。在发达经济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第三产业,科学技术等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对外国的贸易依存度下降。
简丁伯从地理距离的远近角度分析两国的地理距离对两国的贸易依存度的影响,认为两国国家的地理距离与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呈现反向相关的关系。
西蒙库兹涅茨则认为,在国内人口众多,市场规模较大,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内需而非对外贸易,因此得出一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和该国人口的数量呈现反比关系的结论。
第2章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关系考察数据来源与指标设定
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易系数),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标准,基本的表达式为(ex+im)/gdp,指的是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1指标选取
2.1.1贸易份额指数
本文中的贸易份额排出了进口份额,只考虑出口份额。出口份额分为出口份额,品类出口份额两类,是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出口贸易对其他伙伴经济体市场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出口份额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品类出口份额的计算公式为,在
在公式中,k代表的是商品品类,i表示的是考察对象经济体,j表示的是伙伴经济体。在第一个公式中,Xij表示的是i对j的出口总额,Sij表示的是国别出口份额指数,Xi表示的是i的出口贸易额。在第二个公式中,表示的是i对j的k产品出口额,表示的是i的第k类产品向j的出口份额,表示的是i的k产品总出口额。
2.1.2出口贸易结构指数
出口贸易结构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出口贸易结构指数等于(EXGAO-EXDI)除以(EXGAO+EXDI)
在这个公式中,在全部出口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结构指数是1。在一个国家全部出口低技术附加值产品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结构指数是-1;
2.1.3贸易综合度指数
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含义为一个国家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它的计算公式为
在公式中,指的是a国出口总额;指的是b国进口总额,指的是a对b的出口额;则指的是世界进口总额。在大于100的情况下,说明a国和b国之间紧密的贸易联系,在小于100的情况下,说明a国和b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不紧密。
2.1.4贸易互补指数
贸易互补表示的是两国在相互进口的商品,商品结构、进出口的商品等方面存在着互补的关系。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自国家的比较优势发挥着作用。第二,由生产要素引起的各国产业结构的差距;第三,因为各个国家的消费水平、消费者偏等因素导致的市场容量大小。贸易性互补指数可以显示中国和日本两国的不同类别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贸易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计算。
2.2数据说明
文中的数据的主要来源为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UNCTADStat)1995~2010年间的贸易分类数据。
第三章中国对日本贸易依存考察
3.1贸易份额指数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对日本的依赖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初级产品,制成品等品类的出口份额都呈现出迅速下降的趋势,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基本不变[10]。
近些年来,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份额指数的平均变化率大于0,表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依存关系逐渐深化。

3.2出口贸易结构指数
中日两国的贸易结构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国的贸易结构为简单的垂直分工型,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主要为燃料,原油、纺织。原油和粗油的比重为45.1%,纺织品的比重为12.3%。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贸易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1世纪之后,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结构大大改善,出口商品以数码产品、IT产品为主。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结构由垂直分工转变为水平分工[11]。



通过对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主要是在低产品技术领域占有优势,日本的主要优势体现在高技术产品领域,两国在中间技术产品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12]。中国对日本进口服装,食品等生活用品的零售平稳增长[13]。
2010年以来,,在中国XX的经济刺激政策的促进作用下,日本在对中国的输出贸易大大提升,汽车输出上升了2.5倍,零部件,建设用地和矿山开采用的机器的输出提高了了2.2倍。在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下,摄像机等数码类相机的输出额也大大提升。汽车行业的增长率为81%[14]。
在中国向日本输出的贸易过程中,电视,手机等家电产品和作为生产原材料的铝,镁等金属是贸易输出热品。2010年上半年,中国食品的输入也大大提升。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影响下,劳动型密集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总额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3.3贸易综合度指数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两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大于1,表明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很紧密[15]。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贸规模的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是促使两国贸易关系紧密的重要原因。中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地理距离短,交通运输较为方便,日本成为中国最大出口目标国。两国的产业发展处在不同的阶段,产业的互补性也增加了两国贸易的可能性。
通过对图3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贸易结合度呈现下降趋势,日本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围绕2上下浮动,但总体上是上升趋势。其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贸易进出口和贸易对象国都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中国也加大了自主研发,所以对日本的依赖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二,日本的自然资源匮乏,劳动力价格高,对中国的劳动密集产品,资源性产品的依存度上升。日本国内市场小,近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较为低迷,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
第四章中国对日本贸易依存关系结论及政策启示
4.1中国对日本贸易依存关系结论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日本则出现经济停滞的现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和日本的贸易的依存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持续提高,另一方面为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降[22]。
第一,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资源要素禀赋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化。日本经济的的萧条导致了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近几年来,中国在工业制成品上的比较优势上升,出口的产品在品种上和数量上都持续增加,中国在初级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则逐渐减弱[23]。
第二,中国企业应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新科技,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尽量避免由于产品的同质性引起的竞争,争取双赢[24]。
第三,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划分中日两国之间仍属于垂直分工[25]。
第四,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较为低级。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中,服装类纺织品的比重较大,然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等电子类等商品的比重较大[26]。
第五,双边贸易不平衡。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附加值较低,两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差异较大。
4.2改善中国对日方市场依赖的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应该借鉴吸收日本产业和竞争政策中的优势,为潜力型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高附加价值的出口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国应该制定重点行业的政策,来增强市场竞争力,把产业划分为当前支柱产业群,今后主导产业群和未来战略产业群三个产业群,根据市场的变化,运用XX的宏观调控,做出战略,方针,政策上的调整。[27]。
第二,中国应该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是不断的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充分显示了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性。中国应该在重视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重视国内市场,争取实现市场多元化中“量”和“质”的全面提高;在重视市场多元化的同时,注意把握市场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协调,同时也应该发展产品多元化。最重要的是应该努力地贯彻市场多元化战略,有效的规避国际贸易摩擦。
第三,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创新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自主创新,产品研发的力度,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28]。
结论
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资源结构,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化促进了两国经济贸易上的合作,两国在贸易上的良好发展既能够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全球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东玥.中日贸易互补性研究[D].辽宁大学.2009.
[2]刘宏青.中国对主要东亚经济体的贸易依存考察[J].亚太经济.2012(5):54-59.
[3]周立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1期:56-60.
[4]李昌南,陈默.中日贸易依存度和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建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5-9.
[5]李昌南,陈默.中日贸易依存度和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建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5-9.
[6]刘宏青.中国对主要东亚经济体的贸易依存考察[J].亚太经济,2012(5):54-59.
[7]苏振东,周玮庆.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对称影响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42-47.
[8]张俊娟.中韩贸易结合度及互补性分析[J].商业时代.2007年第20期:37-38.
[9]曹守峰,马惠兰.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年8月:94—99.
[10]余振,沈铭辉,吴莹.非对称依赖与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10年第3期:15—19.
[11]周立人.中日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1期:56-58
[12]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
[13]中国经济网.海关信息网:中日贸易出现下滑政治因素仍不容忽视[OL].2013—1—17
[14]马丽娟.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日贸易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第12页
[15]臧旭恒,王立平.张继海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29-39页
[16]申海波.日本的经济衰退现状与结构性改革前景[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2月:40—45
[17]李嘉慧.中日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时代经贸.2012年第10期第80页
[18]战楠.中日贸易特点与趋势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8—9
[19]王扬阳.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外资.2012年第8期:28-30
[20]曹桂珍.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区域差异[D].华南理工大学.2011:33—45
[21].冀东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22期:29-33页
[22]尚鸣.中日贸易依赖关系之新变[J].中国外资.2005年第2期:41-43页
[23]陆根尧,王晓琳.中日自由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1期:64-76
[24]何奇频,王小进,张海燕.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J].现代商业.2008年第35期第117页
[25]姚晖,邹庆峰.东进日本——中日制造业比较与两国产业分工合作[J].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3年第10期:21-25页
[26]曹倩婷.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商业.2009年第20期:80-81
[27]王茁.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学术论坛[J].2009年9月:284-285
[28]黄慧群.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外资.2012年12期第28页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