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生态美学探析

摘 要

生态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将生态因素添加到生态美学当中,使生态学和美学相互交叉。它是以人类生态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价值为导向并重新理解审美现象和规律的美学研究。学者们希望自然与人类不再对立,而是平等的对待自然并能够让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状态。文章利用生态美学的有关理论对《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美学因素。小说中的生态美学因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整体生态环境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而且对生态建设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一 、引 言

20世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XXX,科技和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比如:森林砍伐导致原始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破坏自然资源,导致各种矿产资源的枯竭。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以及沙尘暴频发是过度放牧的后果。一些人认为“人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其实这一系列生态危机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困境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趋势恶化程度的加剧,“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不断的被人类进行反思。前“人类中心主义”把人摆在第一位,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可以治服自然。并且为了治服自然不惜以自然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并不长远的发展,把人类当成一切,轻视自然的价值。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崇拜是导致许多生态问题的根源,也是因为这样,人们逐渐开始加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一些新的观点被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学者提及,就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不尊重自然规律是阻碍人类发展的根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理解使人类发展陷入一个窘境。他们对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的人类可以征服并统治自然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其中最著名的观点之一是莫迪提出的人要与自然进行和解、合作,而非站在自然的对立面,随意掠夺自然资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源头上处理人类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等种种问题。

生态美学在跨越传统认识论的狭隘观,把人、自然、社会组成的整体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之后,又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研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多种审美观。“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曾繁仁先生构建自己的生态美学观的时候,不仅将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美学关系包含在内,还将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包含在内,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生态美学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

里快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从多个维度出发传播了他的生态思想。他是内蒙古当代文坛上卓有成效的作家之一。它的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文艺批评、报告文学等,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高。《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描写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亲情、友情,还有神奇的天地人兽和谐与灵性的理想张扬,展现了极具古典美的草原自然风光,无不体现着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以及精神生态美。

二、《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自然生态

草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自然之美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蕴含着自然的原始观点与朴素的生态意识。自古以来,内蒙古就以其广袤无垠的草原风景征服了走进它的所有人。草原的云和水,都能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生命激情和灵魂荡漾。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以及动物的灵性来体现蒙古草原的自然生态美。

(一)宁静祥和的草原

天然的自然美指的是没有人为痕迹出现、是一种纯自然的自然美。从狭义上讲,那就是自然之美。天然的自然美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天文景观,就是可以供人进行欣赏的天文气象景象,如雷、电、雨、风等。二、季节变幻还有昼夜交替之美,即这种自然美是由于季节更替和昼夜变化而导致的,如午后与夜晚的交替、午夜与清晨的更替等。三、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原始景观,如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山花野树等。四、自然生命力之美,如飞禽走兽等生物的生命之美。小说中将这几种自然美都包括在内。

首先,作品的开篇以及每一章的开头几乎都涉及到景物描写,而且这些景物描写都呈现出了一种自然美。比如小说的开篇“水草肥美的季节,草原上水流草青,花香四野,偶尔有微风吹过,…………”在这一画卷中所选取的意象本身就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之美。草原、江河、树林是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山水,作者将这些意象结合起来,草原深处,水天相接,蓝天白云,水草肥美,花香四野构成一幅天然优美的风景画。

其次,作品中显现出了一种季节更替与昼夜变化之美。草原的清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骏马的嘶鸣,老牛的哞叫声,羊圈里的骚动,牧马人飞驰而过……这一切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美妙的晨景图。草原上暮秋的景色,“草原暮秋的黄昏,在经历了黎明的含蓄和白昼的奔放后……”草原的夜晚则呈现出了一片静谧、安详。温暖的和风,悬浮着的月亮,星星睡去了更衬托出了草原夜的宁静。这段环境描写将草原夜晚的宁静祥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清晨生机勃勃的草原景观到日落下婉约动人的景色再到夜晚的宁静,体现出了一种日际变化之美。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草原中的野花、清河、湖泊组成的动人画卷,向人们展示了草原的纯洁和美丽。所有这些都源于自然的创造,是自然的产物,可以引起人们对草原自然美的震撼。

(二)充满灵性的动物

自然美的四种类型就包括自然生物之美,如鸟、兽、虫、鱼等等。在小说中也体现出了这种自然生物之美。小说中涉及的自然生物包括牧羊犬、马以及老鹰等等。即便动物无法与人类直接沟通交往,这些动物却能在人类面临危难之际遇与人类心灵相通,给予人心灵深处的慰藉。

动物们的灵性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草原上的动物能够融入到了牧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陪伴在彼此的左右。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的出行几乎都要靠着牲畜们的帮助,他们靠着牧羊来维持生活。每当夜晚的时候,牧羊犬就变成羊群们的守护者,代替着人们看守着羊群。

草原民族是一个善于摔跤和博克的民族,在这项活动当中包含着多种动物的步子,包括狮步,虎步和鹰步。而牧民们为了练习这些特殊的步子时常需要进入山林之中与动物们为伍,像它们学习。就像勿拉布和为了学习鹰步而走进大山深处,与老鹰们为伍,向它们学习鹰步。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便学会了与鹰沟通。久而久之,鹰和人类便建立起了默契。在这之后,当勿拉布和想去追寻蒙面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所以老鹰们心有灵犀,适时的飞过来帮助他。老鹰们不仅帮他画出了蒙面人的活动轨迹,并且帮助他找到了适合过夜的洞穴。

在草原上人们的出行几乎都要以马为交通工具,马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就是这样,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与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一种特有的默契。在哈希尔图刚找到勿拉布和的时候,勿拉布和以为他是敌人。但是勿拉布和的紫溜神骏和哈希尔图的飞鬓马却相对而立,轮番地用脸挨着脸,亲密的厮磨着,随后,又突然同时抬起头来,微微扬起前蹄,嬉戏着,发出一阵低低的嘶鸣。这一幕让勿拉 布和特别兴奋,因为凭借着紫骝神骏特有的灵性,它是不会与一匹陌生的马随意亲热起来的,尤其是马背上的主人与自己的主人处于敌对状态的时候。所以他从这点上断定哈希尔图并不是他所想的那种人起码不是一个坏人,后来他们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最后哈希尔图还帮勿拉布和洗清了冤屈。草原的美不仅表现在其优美的自然景色,草原生物的灵性也为草原增添了一种和谐之美。

有机的生命的美有着一种生气灌注的和谐,这与理性之美相契合。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具备了情感,表现出了一种它们独有的灵气和生气,体现出一种自然美。

三、《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社会生态

鲁枢元认为:“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性的人与其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生态系统被称做社会生态系统。研究这一系统的学问被称做社会生态学。”

随热按自然生态系统很重要,但是社会生态系统对人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人类作为生态平衡发展中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与他人共同构成的社会体系,劳动与交往已经成为具有自然属性的人的存在的证明。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古时代的人们“尊天敬地”,把天地当作生身父母以及祖宗祖先。在他们看来,只有遵循了天地间自然的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可以天长地久、国泰民安。

首先,小说中的人们一直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中,草原一天的景色变幻其实与牧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有着相似性。清晨的草原一切都苏醒过来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昏的草原,落日渐渐向山的那边落下,给草原涂上一片绛紫;夜晚的草原,有着温柔的和风,静谧的星空,这一切衬托出了草原夜晚的宁静。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仅如此,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一直很注重对草原的保护,他们深深的懂得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哈希尔图临走以前帮巴达玛额吉找到一片草原,只要不让牲畜随意践踏,这一片草原就会年复一年的维持下去。这片草原本来就是为了方便巴达玛额吉放牧,但是她因为害怕过度消耗这片草原而不辞辛苦的将羊群赶到离家很远的草原。但其实只要在把草原上放牧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这片草原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了。

其次,动物们表现出来的灵性也印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小说当中,自然界的动物都充满着灵性。他们能够在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人们度过难关。当王府的卫士为了找到勿拉布和而放火烧了整片森林,但是这片大火却被勿拉布和他们以及一群马和鹰扑灭。要不是那些老鹰,结果必将是林毁人亡。正是因为那群老鹰和马的帮助才保全了那一片古老的森林。如果那场大火没被扑灭,那么有可能危及周围的草原,以及以山林为家园的禽兽的绝迹,导致干旱、风沙降临草原,最终扰乱周围牧民安宁的生活。

鲁枢元认为:“从生态美学的立场出发,如果像“盖娅假说”所设想的,把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地球看做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个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的物质之间不断跨越疆界、不断相互渗透、自行运动着的大系统,而不是把人与自然设置为紧张对立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也许会得到新的解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如果其中一环被破坏了,那么这个整体将不复存在。那场大火就印证了人与自然界其实是相互渗透的关系,人与自然并不是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恰恰相反,人与自然其实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离自然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态系统当中,人类与自然逐渐剥离开了。而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并没有出现。相反,小说展示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局面。老子哲学的要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小说中,人们遵循着自然规则,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老子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遵循自然万物的规则。牧民们则遵循着自然规律,在草原上牧羊的数量一直遵循着草原的承载量;当草原上的生物遇到危险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挺身而出。这充分说明了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对自然的亲近以及他们对老子思想的实践。

(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概括来说,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在这里描绘的是一幅睦邻友好、安宁的理想社会。

小说当中描绘了一个睦邻友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存在着两个部落,这两个部落一直和睦共处,共繁共荣,牧民们更是互帮互助,婚配联姻。当两个部落因为草场边界问题而纠纷不断的时候,他们秉持着友好、协商、和解的原则进行谈判。在部落内部,牧民们更是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当双方因草场边界问题而起纠纷的时候,王府双方各派出特使进行磋商,他们始终在维护着草原的安宁和和谐。

而在草原内部,不乏有一些人为了获得向朝廷输送人才的机会而破坏社会原有的安宁,但是同样也有一群人在为构建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而努力。当勿拉布和蒙受冤屈的时候,哈希尔图挺身而出,一心想要帮助他。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人,他们都在为维护社会的安宁而努力着,比如,桑杰扎布和一些牧民一直帮助着巴达玛额吉和锡林塔娜,让哈希尔图勿后顾之忧的去帮助勿拉布和。最终,他们讲安宁归还给了草原 ,维护了草原的和谐安宁。那松巴图登上王位之后,一直想提拔桑杰扎布他们,想以此来保持草原的安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松巴图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君主,在他上位之后他还免除了牧民们三十年的赋税,从而造福了当地的牧民。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会给百姓带来安宁,幸福的生活。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珍惜“和谐”。从造字法就可以看出来,“和”由禾苗和嘴巴组成。由此可见,它和饮食一样重要。由“和”构成的词有很多,诸如和平、和顺、和睦等。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和谐社会有着一种向往。同样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描绘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当与其他部落相处时,他们始终遵循着睦邻友好的原则,和另一个部落的人们和睦相处。在自己的部落,君主也一直在替牧民们着想,牧民们更是互帮互助、友善和谐。

小说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它为人们接近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范例,而且也为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四、《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精神生态

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文艺学》中指出,精神生态不仅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关涉到整个生态系统。它属于生态学的一部分,是一门探究精神性的主体(人)和他的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关注精神领域的同时,也引导和规范着与之相关的自然和社会领域,从而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以及精神生态整体的和谐一致。

(一) 自我价值的追寻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高度繁荣,但是精神生活显得有些匮乏。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下,人们失去了内心世界的平衡,这是一种“精神真空病”。它是指“现代人既失去了动物的自信本能,又失去了文化上的传统价值尺度,生活失去了意义,生活中普遍感到无聊和绝望”。我们反而在小说中看到他们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追寻。

蒙古族人向往英雄精神,把成为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追求。《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是一部反映草原英雄的长篇小说。勿拉布和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搏克手,他有着强壮的身体,并且拥有诚实正直的性格,也是因为他的性格使他赢得王爷的信任。但是在护送呼和心和伊莉娜省亲的过程中,呼和心和伊莉娜遇害了。在那之后,勿拉布和被当成凶手追捕。从此之后,他便蒙受冤屈,开始了他的逃亡和追寻凶手的生涯。为了找出凶手,他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勇敢贯穿始终,当自己的名誉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执意找到凶手。而哈希尔图在目睹了那一场凶案之后,他正直的性格使他不忍心看到英雄受到冤屈,他全心全意的想要帮助勿拉布和。在找到勿拉布和之后,他们两个人并肩作战。为了引出凶手,勿拉布和在掩护他的过程中不幸中箭身亡,这也更加坚定了哈希尔图找出凶手的决心。最终,哈希尔图为了再次引出凶手,不小心饮下被人下了毒药的酒,最终吐血而亡。哈希尔图用自己的生命将正义和公道归还给了草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都在追寻着自我价值。他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为别人着想,他们以以追寻自我价值为信念,构建着自我的精神世界。

(二) 精神世界的构建

鲁枢元指出存在的“疏离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小说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作者笔下的草原、山川、湖泊等都充满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小说中的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心灵相通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模式,也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的重视。小说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亲近,以及他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追寻都体现着他们对精神世界的建构。

我们每天都住在高高的楼房,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处处体现出他们的善意,其中锡林塔娜是善的代表。在哈希尔图离开家之后,一直都是她在照顾巴达玛额吉,不仅帮助她牧羊还照顾着她的起居。在巴达玛额吉担心哈希尔图而不安的时候她一直在宽慰着巴达玛。并且在等待哈希尔图回归的时候,她还和巴达玛一起找到了一个适合他们藏匿的场所,并且一直是她在布和打扫。而且,生活在她们周围的人也充满着善意,他们也处处帮助着巴达玛一家。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之间相处的融洽。

“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则表现在信仰的丧失,理想的丧失,自我反思能力的丧失。”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人格和自我认同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摧毁。相反,在小说中人们并没有疏远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中的南斯勒玛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在情感方面表现出了直白、坦荡的性格,她对哈希尔图的爱慕从来就没有掩饰着。从她的表白方式以及她的日常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洒脱自信、恣意坦荡,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于理想,哈希尔图一直向成为草原上的英雄,守护草原的安宁,所以他始终在帮助勿拉布和。在生活中,他并没有丧失自己的理想而是一直在为之奋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疏离,而是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一种外在和谐,而“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人类拥有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人性”是一种内在和谐。也就是说,这种内在和谐是人类最本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自然原始的状态。他们过着原始自然的生活,当勿拉布和以及哈希尔图在躲避王府的追捕而藏进山洞里,在这里他们就像野人一样,靠采集山林里的野果以及飞禽走兽为食,靠溪流和山涧的泉水解渴。可见,他们的生活充满着原始的气息,展现了他们淳朴的人性。回归人的内部自然是回归生态自然的精神前提,只有重建精神生态的平衡,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者在小说中肯定与推崇蒙古族乐于助人、仗义疏财、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特质,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富足。也许草原民族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无法在现代的经济模式下实行,但他们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草原文化精神相得益彰,值得我们进行“效仿”。

五 、结语

在里快的《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中,映入眼帘的是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印在脑海里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小说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刻画,更体现在它构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中。

物质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给自然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要想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我们就要和自然和平共处。人类生存的最佳状态是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去融入自然,从而让自然融入人心,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精神境界。《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对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关系,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扭转当前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建设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 文

  1.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   里快.《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
  4.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1
  5.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52—155
  6.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3
  7.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5
  8.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0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着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参 考 文 献

[1]里快.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10

[3]党圣元 刘瑞弘.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

[5]鲁枢元.自然与人文[M].学林出版社,2006

[6]徐恒醇.生态美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臧丽丽.里快草原小说论——以<狗祭><大漠悲风><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8]渠成成.新时期草原小说的生态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4

[9]王娟.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观[D].安徽大学,2013

[10]白安迪.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11]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M].孙周兴 译

[12]袁鼎生,生态审美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3]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J].东方丛刊,2005

[14]李欣复.论生态美学[M].南京社会科学,1994

致 谢

大学四年的生活过得真快,一晃而过,现今回望这几年的生活,心中感慨万千。完成学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们最终还是离离校更近了一步,感慨良多。在此,我想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经纬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平时的论文面改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我,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我,从选题、定题开始,论文准备阶段的资料搜集、开题报告、任务书等种种环节,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且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老师的无私帮助与耐心指导,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老师。同时,也感谢四年来语言与文化学院的各位老师们,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最后也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我的许多鼓励、帮助和陪伴,为我们即将到来的新起点加油。

《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生态美学探析

《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生态美学探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33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12日
Next 2022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