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赛前训练是重大比赛前最后一个阶段的训练,同时对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耐力项目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和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武汉皮划艇俱乐部的男皮组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访谈法进行分析。同时,为实现皮划艇项目运动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打造科学化训练平台,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跟踪记录法,详细记录俱乐部皮划艇队男皮组优秀运动员为期4个月的训练负荷,整理归纳形成本研究结果。
关键词:皮划艇;赛前训练;减量训练
1前言
赛前训练对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的提升、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的重要性,已
被广泛认可。项目的不同,如耐力项目、冲刺与爆发力项目、精准度项目和集体项目,所对应的赛前训练,无论训练量、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等,以及赛前训练
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改善程度,均有所不同,而且整个过程也相对较难控制。因
此,赛前训练实施的合理与否,直接关乎运动员能否在理想的时间点上出现最佳
的竞技状态。 尽管孟关良、杨文军在雅典奥运会获得了男子划艇 500M 双人金牌,但在这两名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 2012 年奥运会,我国皮划艇成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没有获得奖牌,这说明,我国皮划艇项目仍属于一个典型的“潜优势项目”。 根据 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皮划艇项目的成绩统计:12 项静水项目和 5 项激流回旋项目,共 17 枚金牌,主要被德国、匈牙利、法国和加拿大等队瓜分,而我国运动员连一项前三名都没有。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在《赛前训练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很多优势或潜优势项目在大赛中失败,我们的教练员更多时候将其归结为运动员经验不足或心理不过关,却忽视了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状 态,以及造成竞技状态一般甚至糟糕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好好研 究国际最前沿的运动训练成果,没有认真对待赛前训练。目前国内对皮划艇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训练,而针对赛前训练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查阅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平台发现,研究皮划艇项目赛前训练的研究只有 9 篇,其中研究激流回旋的文章有 5 篇,2 篇赛前赛后的生理生化研究,赛前高原训练 1 篇,1 篇心理研究,而静水项目赛前训练的研究几乎没有。以上数据反映出国内皮划艇项目的赛前训练研究很少,研究的侧重点不平衡,且深度不够,基本局限在宏观理论的阐述,较少涉及到具体的训练负荷与实施安排,所以对皮划艇项目赛前训练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国家皮艇队男皮组K1-1000m、K2-1000m和K4-1000m三条艇的重点队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跟踪记录法
本研究主要是围绕国家皮划艇队男皮组在备战2019年五项国内外重要比的
全部训练内容进行的。并且全程详细记录和汇总了各方面的训练内容、方式,方
法等,具体内容为训练形式,训练内容,总训练时间,有效训练时间,艇速、桨
频、公里数、力量重量、动作形式、热身活动,放松活动以及恢复再生活动和拉
伸等。
2.2.2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通过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和谷歌学术等网络平台,检索关键
词:“减量训练”、“训练负荷”、“训练量”、“训练强度”,以及“kayaking”、
“tapering”、“reduced training”、“training load”等搜到大量文献,然后筛选,挑选出相关文献查阅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了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
籍,为顺利进行该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2.2.3 访谈法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同国家队中方和外籍教练员、科研人员,就赛前训练
的负荷安排、赛前测试安排、运动员等展开讨论。
2.2.4 数理统计法
对国家皮划艇男皮组40周的训练安排、训练内容、测试结果、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予以统计。
2.2.5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训练资料、访问情况,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类比等方法进行逻辑
分析,得出结论与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国家队男皮组2020年重大比赛简介
为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本次国家队男皮组组建于2018年12月,于2019年第50个自然周开始集训。 2019年国家皮划艇队所要参加的国内外重大比赛有:3月底(第13个自然周)于上海举办的春季冠军赛;赛前训练只有一次,因此,本文将对以上的二次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给予分析与讨论。
3.2 春季冠军赛阶段训练负荷结构特点
图1是国家队男皮组春季冠军赛赛前阶段的整体训练负荷趋势图。春季冠
军赛赛前的训练一共有两个阶段,分别为:高原训练提升阶段(第6—9周)和赛前阶段(第10—13周)。
图1 春季冠军赛额九丹整体训练负荷趋势图
图4.2给出了高原训练阶段水陆训练负荷量比例情况,其中水上训练占了 32%,陆上训练占了68%,可见高原训练主要发展了队员的一般能力。
图2 正常训练阶段(6-9周)水陆占比图
3.2.1 整体训练负荷变化趋势
如图 1 所示,高原训练阶段共 4 个自然周(第 6—9 周)。第 6 周训练时间为 14 小时,第 7 周训练时间为 25 小时,第 8 周训练时间为 23 小时,第 9 周的 训练时间为 22.7 小时,总训练时间为 84.6 小时。赛前阶段(第 10—13 周)共 24 天,第 13 周为比赛周,但比赛前 3 天同样进行了训练。第 10 周训练时间为 11.3 小时,第 11 周训练时间为 18.3 小时,第 12 周的训练时间为 16.3 小时,第 13 周前三天的训练时间为 7.1 小时,总训练 时间为 53 小时,两个阶段负荷量相差 31.6 小时,约 37%。因此,进入减量期后整体水陆负荷量下降了约 37%。 表1给出了春季冠军赛赛前阶段水陆各项训练的负荷量。高原阶段四周水 上训练负荷量分别为:280min、520min、400min、320min,共 1520min。减量期 四周水上训练负荷量分别为:360min、660min、559min、224min,共 1803min, 减量期水上负荷量比高原阶段水上负荷量增加了 283min,约 15.7%。 高原阶段四周陆上负荷量分别为:560min、990min、980min、940min,共 3470min。减量期四周陆上负荷量分别是:320min、335min、420min、200min,
共 1275min,减量期陆上负荷量相比高原阶段陆上负荷量下降了 2195min,约 63%。 因此,减量阶段负荷量的下降主要集中在陆上训练。
表1春季冠军赛赛前阶段水陆各项训练的负荷量
周 | KB | GA1 | GA2 | GA3 | 阻速 | WA | ATT | 跑步 | 拉伸 | Fmax | Faus | 总量 | % |
6 | 40 | 180 | 0 | 0 | 0 | 60 | 60 | 80 | 180 | 240 | 0 | 840 | 一 |
5% | 22% | 0% | 0% | 0% | 7% | 7% | 10% | 21% | 28% | 0% | |||
7 | 30 | 340 | 0 | 0 | 90 | 60 | 180 | 200 | 210 | 390 | 0 | 1510 | 0% |
2% | 23% | 0% | 0% | 6% | 4% | 12% | 13% | 14% | 25% | 0% | |||
8 | 0 | 240 | 0 | 0 | 100 | 60 | 180 | 200 | 210 | 390 | 0 | 1380 | -9% |
0% | 17% | 0% | 0% | 7% | 4% | 13% | 14% | 15% | 29% | 0% | |||
9 | 0 | 240 | 0 | 0 | 120 | 60 | 180 | 160 | 210 | 390 | 0 | 1360 | -10% |
0% | 18% | 0% | 0% | 9% | 4% | 13% | 12% | 15% | 29% | 0% | |||
10 | 40 | 260 | 0 | 0 | 0 | 60 | 0 | 50 | 120 | 150 | 0 | 680 | -55% |
6% | 38% | 0% | 0% | 0% | 9% | 0% | 7% | 18% | 22% | 0% | |||
11 | 40 | 330 | 120 | 60 | 50 | 60 | 60 | 75 | 180 | 60 | 60 | 1095 | -27% |
4% | 30% | 11% | 5% | 5% | 5% | 5% | 7% | 16% | 5% | 5% | |||
12 | 63 | 224 | 156 | 60 | 50 | 6 | 60 | 60 | 180 | 60 | 60 | 979 | -35% |
6% | 23% | 16% | 6% | 5% | 1% | 6% | 6% | 18% | 6% | 6% | |||
13 | 40 | 95 | 0 | 87 | 5 | 0 | 0 | 20 | 120 | 0 | 60 | 427 | |
9% | 22% | 0% | 20% | 1% | 0% | 0% | 5% | 28% | 0% | 14% |
图 3是该阶段水上专项训练强度分布情况。皮划艇项目的训练分为水上训 练和陆上训练。水上低强度训练有:补偿划(KB)、基础耐力 1(GA1)、基础耐 力 2(GA2);高强度训练有:基础耐力 3(GA3)、阻力速度划(SKA/SKM)和比赛强度划(WA)。 表 4.4 给出了每周水陆各项训练负荷量及其所占该周总负荷量百分比。高原 阶段水上 KB、GA1、GA2、GA3、SKA/SKM、WA 平均每周所占总负荷量百分比分别为:1.7%、20%、0%、0%、5.5%、4.7%,平均每周水上负荷强度为 31.9%。 减量阶段水上 KB、GA1、GA2、GA3、SKA/SKM、WA 平均每周所占总负荷量百 分比分别为:6.3%、28.5%、6.8%、7.8%、1.8%、3.7%,平均每水上负荷强度为: 51.9%, 因此,进入减量阶段后,水上负荷强度增加了 20%。
图3整体水上专项训练分布图
图 4是该阶段陆上训练强度分布情况。陆上低强度训练有:功能性协调训 练(ATT)、跑步和拉伸;高强度有训练:一般最大力量(F-max)、一般力量耐力 (F-ausd)。 由图可知,除一般力量耐力在最后阶段有安排外,其余陆上训练均呈下降趋 势。总体来看,经过四周的高原训练后,春季冠军赛赛前减量阶段的高强度逐渐 以水上专项训练为主。 由表 4.4 可知,高原阶段陆上 ATT、跑步、拉伸、F-max、F-ausd 平均每周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1.25%、12.25%、16.25%、27.25%、0%,平均每周陆上负荷强度为 67.5%。减量阶段陆上 ATT、跑步、拉伸、F-max、F-ausd 平均每周所占 百分比分别为:6.25%、6.25%、20%、8.25%、6.25%,平均每周陆上负荷强度为 47%。因此,进入减量阶段后,陆上负荷强度降低了 20.5%。
图 4整体陆上训练分布图
3.2.2 减量阶段训练量、训练强度变化趋势
图 5给出了赛前减量阶段水陆训练负荷量比例情况,水上训练的比例占到了 57%,陆上训练占 43%,可见进入减量期后,水上专项训练成为该阶段的训练重点。
赛前减量期(10-13周)水陆训练比例图
春季冠军赛赛前减量阶段共 24 天,分三个阶段:调整期、负荷期和恢复期。
图 4.6 是减量期水上训练分布情况,由图可知,水上训练量的变化分别为70.9km、100.3km、80.5km 和 31.9km;大强度训练量分别为:12.9km、28.3km、 20 20.2km 和 3.9km,因此,减量期水上训练负荷的变化为:量、强度均先升后降。
图6 赛前减量阶段陆上训练强度分布情况
图6是春季冠军赛赛前减量阶段陆上训练强度分布情况,陆上训练量分别 为:320min、435min、420min、200min;力量训练时间分别为:150min、120min、
120min、60min。因此,减量阶段陆上训练负荷量先增后减,负荷强度逐渐下降。
图7 赛期减量阶段陆上分布图
整体来看,春季冠军赛赛前减量阶段(第 10—12 周)的训练负荷变化情况
为:水陆训练量增加,水上训练强度升高,陆上训练强度降低。
3.2.3 训练手段、课次的变化趋势
表2是皮划艇项目的强度等级划分,分为水上训练强度等级和陆上训练强 度等级。
表2德国专项训练主要负荷强度等级
术语 | 桨频 | 心率 | 乳酸 | 内容 |
KB | 68-70 | 145-164 | < 4mmol/L | 补充训练,用于训练间歇 |
GA1 | 68-70 | 145-164 | 4mmol/L | 发展基础耐力,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
GA2 | 80-86 | 165-180 | 7mmol/L | 发展有氧耐力,在要求强度下巩固技术 |
GA3 | 88-94 | 175-190 | 7-12mmol/L | 在接近比赛的条件下巩固技术 |
SKA/SKM | 最大 | Hrmax | 6-8mmoI/L | 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划桨技术动作 |
WA | 比赛桨频 | >190 | >9mmol/L | 200-500-1000m比赛距离的比赛训练 |
ATT | 陆上训练,发展协调性能力和力量耐力 | |||
F-ausd | 力量耐力训练 | |||
F-max | 发展一般最大力量 | |||
跑步 | 发展一般有氧耐力 | |||
拉伸 | 改善柔韧、预防肌肉拉伤 |
皮划艇项目的训练类型主要分为水上训练和陆上训练,不同训练阶段水陆训
练课次的安排均有其特点。通过统计与分析赛前阶段水陆训练课次的变化,可发
现训练手段和训练课次的变化规律。通常,把水陆训练中的低强度训练课次和高
强度训练课次分开统计,从而找到训练手段的变化规律。 表 2是国家队男皮组赛前 6 周高强度训练课次分布情况。由图可知,一般 最大力量(Fmax)和阻力速度划(SKA/SKM)的训练课次在减量阶段之前(第 7—9 周)每周的课次均为 3 次和 2 次,进入减量阶段后(第 10—12 周),两者的课次 开始减少,均为每周 1 次;一般力量耐力(Fausd)的训练在减量阶段的 3 周出 现,每周 1 次;比赛强度(WA)训练课次整体保持不变,最后一周多加了 1 次; 基础耐力 3(GA3)在最后两周出现,课次分别为 3 次和 1 次。 由此可见,进入减量阶段后,水上高强度训练的手段和课次增多,陆上高强 度训练课次减少,整体来看,水陆高强度课次的变化主要围绕着水上专项训练展
开。
表3水陆高强度训练课次变化趋势表
GA3 | SKA/SKM | WA | F-max | F-ausd | |
6周 | 0 | 0 | 1 | 3 | 0 |
7周 | 0 | 2 | 1 | 3 | 0 |
8周 | 0 | 2 | 1 | 3 | 0 |
9周 | 0 | 2 | 1 | 3 | 0 |
10周 | 0 | 2 | 1 | 2 | 1 |
11周 | 3 | 1 | 1 | 1 | 1 |
12周 | 1 | 1 | 2 | 1 | 1 |
13周 | 1 | 1 | 0 | 1 | 0 |
表3是水陆低强度训练课次分布情况。从表中可知,进入减量阶段后,补偿划(KB)、基础耐力 1(GA1)和基础耐力 2(GA2 的课次增加。功能性协调训 练(ATT)、跑步和拉伸的总训练课次小幅减少。整体来看,该阶段水上低强度课次增加,陆上低强度课次减少,突出水上有氧能力的提高。
表4水陆低强度训练课次变化趋势表
Kb | GA1 | GA2 | ATT | 跑步 | 拉伸 | |
6周 | 1 | 7 | 0 | 1 | 2 | 6 |
7周 | 1 | 4 | 0 | 3 | 3 | 7 |
8周 | 0 | 3 | 0 | 3 | 3 | 7 |
9周 | 0 | 3 | 0 | 3 | 3 | 7 |
10周 | 1 | 3 | 0 | 0 | 1 | 4 |
11周 | 1 | 6 | 2 | 1 | 3 | 6 |
12周 | 3 | 4 | 3 | 3 | 3 | 6 |
13周 | 2 | 2 | 0 | 0 | 1 | 2 |
春季冠军赛阶段训练总结:1.春季冠军赛赛前训练的安排采用了“3+4”的 节奏,即 3 周大量,接着 4 周减量,随后进入比赛。2.高原训练后的第 10—13 周为赛前减量训练阶段,减量持续时间为 24 天。3.进入减量阶段后,整体水陆 负荷量降低了 37%,其中水上负荷量增加了 15.7%,陆上负荷量降低了 63%;水上负荷强度提高了 20%,陆上负荷强度降低了 20.5%。4.减量期内,水上负荷量、强度均呈增长趋势,陆上负荷量、强度均呈降低趋势。5.24 天的减量期中,14天的负荷期集中在减量中期,前 7 天为调整期,最后 3 天为恢复期。6.进入减量期后,低强度课次逐渐减少,高强度课次的增加或变化以该阶段上强度的手段或课次为主。
3.2.4 重点队员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为了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产生的负面影响,对运动训练进行科学的监
控,以及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评定,赛前一周左右,通过对男
皮组队员的身体机能状态进行测试,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该阶段训练负荷的大
小、运动员的疲劳程度,从而综合判断运动员赛前的状态。
1. 血清肌酸激酶(CK)变化趋势
血清肌酸激酶(CK)位于肌细胞内,对肌肉供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清肌酸激酶值的升高,意味着肌细胞膜受到损坏,该酶会离开肌细胞。通常,大强度或高强度训练会导致血液中血清肌酸激酶的数值显著升高,肌肉组织受到破坏。因此,血清肌酸激酶能够评估大强度训练后运动员身体的恢复情况,尤其是减量训练中肌肉损伤后的恢复情况。 在赛艇和皮划艇的训练中,血清肌酸激酶通常是陆上力量训练负荷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除李xx的整体CK值偏低外,其余6人在高原大负荷训练的第7—9周CK值普遍偏高,尤其是第9周,5人的CK值达到峰值水平,表明高原训练阶段队 员进行了大负荷力量训练。进入减量期后,从第10周开始,队员整体CK值呈小幅上升趋势,便第十三周最后三天的训练中,同样也安排了60min的一般最大力量训练,这也是部分队员在最后阶段CK值出现小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2. 血尿素氮变化趋势
通常,血尿素氮的变化情况反映该阶段内运动员身体疲劳程度的恢复情况,反映着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性。从减量训练阶段的第 10 周开始,4 名队员的 BUN 值变化出现升高,2 名队员在第 11 周 BUN 达到最大值,第 12 周 1 名队员的 BUN 达到最大值。减量阶段中男皮队员的 BUN 值变化较为复杂,部分队员 BUN 值仍旧偏高,第 10—12 周进行了大量的有氧 GA1 和 GA2 训练,表明减量期中的水上训练的负荷量并没有下降多少,队员疲劳恢复状况不理想。
3. 血红蛋白(Hb)变化趋势
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直 接反映运动员在训练中机体运用氧的能力。 队员整体的 Hb 值呈下降趋势,表明在春季冠军赛前男皮队员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没有从疲劳中完全恢复过来,有氧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对于耐力项目而言,运动员没有处于较好的竞技状态,这也是减量阶段出现基础耐力 1(GA1)训练量较高、第 11 周基础耐力 1(GA1)达到 5 小时之多以及最后两周增加补偿划(KB)的主要原因,教练组希望通过赛前增加基础耐力 1 训练量 来改善有氧能力(见图 4.3、4.6),但效果并不理想。 整体来看,经过 24 天的减量训练后,男皮组队员的身体机能恢复较一般, 其中 CK 出现明显降低,部分队员 BUN 值在最后一周降低,部分偏高;血红蛋白值整体下降,表明队员在赛前的有氧能力较差。
3.3世界杯阶段训练负荷结构特点
国家皮划艇队为备战 5 月的世界杯捷克站和匈牙利站,在春季冠军赛结束后 便进入了为期 5 周的训练,因此,该阶段 5 周的训练是世界杯前的赛前训练。 图8是国家队男皮组备战 2018年世界杯前 5 周训练负荷的分布情况。本 次世界杯赛前训练负荷安排采用了“3+3”的节奏,即 2 周大量,紧接 3 周减量。
图 8世界杯整体负荷训练结构
图9给出了备战世界杯阶段前三周(14—16周)水陆训练比例情况,其中 水上训练占51,陆上训练占49%,从负荷量来看,水陆训练较为平衡。
图9 正常训练水陆阶段占比
3.3.1 整体训负荷变化趋势
第 14—16 周水陆负荷量分别为 11.1 小时、17.1 小时、17.3 小时,共 45.5小时;减量三周水陆负荷量分比为 15 小时、15.1 小时、14.1 小时,共 44.2 小时,两阶段相差 1.3 小时,表明进入减量阶段后,水陆整体负荷量降低了 2.8%。 表 4.8 给出了世界杯赛赛前阶段水陆各项训练的负荷量。第 14—16 周水上训练负荷量分别为:373min、525min、490min,共 1388min。减量期(第 17—19 周)三周水上训练负荷量分别为:362min、369min、376min,共 1107min。相比 前三周水上负荷量,减量阶段的水上负荷量减少了 281min,表明进入减量期后, 水上负荷量下降了 20%。 第 14—16 周陆上负荷量分别为:292min、503min、550min,共 1345min。 减量期(第 17—19 周)三周陆上训练负荷量分别为:535min、535min、470min, 共 1540min。相比前三周陆上负荷量,减量阶段的陆上负荷量增加了 195min,表 明进入减量期后,陆上训练负荷量增加了 12.6%。因此,减量阶段负荷量的下降 主要集中在水上训练。
表4国家队男皮组世界杯赛前阶段训练负荷结构变化(单位:min)
GA1 | GA2 | GA3 | 阻速 | WA | ATT | 跑步 | 拉伸 | Fmax | Faus | 总量 | |
14 | 203 | 170 | 0 | 0 | 0 | 0 | 42 | 120 | 130 | 0 | 665 |
30% | 25% | 0% | 0% | 0% | 0% | 6.3% | 18% | 19.5% | 0% | ||
15 | 420 | 63 | 20 | 22 | 0 | 60 | 113 | 120 | 70 | 140 | 1028 |
41% | 6% | 2% | 2% | 0% | 6% | 11% | 11% | 7% | 14% | ||
16 | 396 | 48 | 16 | 22 | 8 | 120 | 60 | 180 | 70 | 120 | 1040 |
38% | 5% | 1.5% | 2% | 0.8% | 11% | 5.8% | 17% | 7% | 11% | ||
17 | 254 | 68 | 18 | 22 | 0 | 120 | 55 | 180 | 60 | 120 | 897 |
28% | 7.6% | 2% | 2% | 0% | 13% | 6% | 20% | 6.7% | 13% | ||
18 | 220 | 102 | 18 | 22 | 7 | 120 | 55 | 180 | 60 | 120 | 904 |
24% | 11% | 2% | 2.4% | 0.8% | 13% | 6% | 20% | 6.6% | 13% | ||
19 | 300 | 45 | 20 | 11 | 0 | 60 | 50 | 180 | 60 | 120 | 846 |
35% | 5.3% | 2.3% | 1.3% | 0% | 7% | 6% | 21% | 7% | 14% |
表4是世界杯阶段水上专项训练分布情况,基础耐力 1(GA1)、基础耐
力 2(GA2)进入减量阶段后(第 17 周)开始大幅下降;阻力速度划(SKA/SKM)
和基础耐力 3(GA3)在两个阶段均基本保持不变,比赛强度划(WA)在第 16、
18 周有安排。
图 10整体水上训练专项分布图
表4给出了每周水陆各项训练负荷量及其所占该周总负荷量百分比。第
14—16 周 KB、GA1、GA2、GA3、SKA/SKM、WA 平均每周所占总负荷量百分比分别为:36.3%、12%、1.1%、1.3%、0.3%,平均每周水上负荷强度为 51%。 减量阶段水上 KB、GA1、GA2、GA3、SKA/SKM、WA 平均每周所占总负荷量百分比分别为:29%、8%、2.1%、1.9%、0.3%,平均每周水上负荷强度为:41.3%。因此,进入减量阶段后,水上负荷强度降低了 9.7%。图10是世界杯阶段陆上训练分布情况。整体来看,力量训练变化幅度不大,一般力量耐力(Fausd)基本保持不变,一般最大力量(Fmax)在第 15 周出 现明显下降,随后四周趋于稳定。拉伸在第 16 周出现大幅升高,最后三周保持 不变。功能性协调训练(ATT)在最后一周出现大幅下降。 由表9可知,第 14—18 周陆上 ATT、跑步、拉伸、F-max、F-ausd 平均每 周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6%、23.1%、15.3%、11.1%、8.3%,平均每周陆上负荷强度为 63.4%。减量阶段陆上 ATT、跑步、拉伸、F-max、F-ausd 平均每周所占 百分比分别为:11%、6%、20.3%、6.8%、13.3%,平均每周陆上负荷强度为 57.4%。 因此,进入减量阶段后,陆上负荷强度降低了 6%。
图 11整体陆上训练分布图
3.3.2 减量阶段训练量、训练强度的变化趋势
图12给出了世界杯赛前减量阶段水陆训练比例情况,相比上一阶段 (14—16周)的训练,水上训练减少,占了42%,陆上训练比例增加,占到了58%,表明减量期的训练并没有以专项训练为主,而是发展陆上一般能力。
图12 赛前减量阶段(17-19周)水陆训练占比图
世界杯赛前减量阶段共三周(第 17—19 周),图 4.16 是减量三周水上训练 负荷的分布情况。从水上负荷量来看,第 17 周共划 82.6km,第 18 周共划 97km, 第 19 周共划 90km;水上大强度负荷量分别为:9.6km、11km、7km,因此减量期 水上训练负荷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
图13 赛前减量阶段水上训练分布图
图 13是世界杯赛前减量阶段陆上训练分布情况,从训练时间上来看,前
两周的陆上训练时间均为 535 分钟,最后一周的训练时间出现下降,为 470 分钟, 减量三周陆上负荷量呈下降趋势。 从陆上训练内容来看,前两周的训练内容相同,最后一周的陆上训练没有安 排一般最大力量(F-max)和功能性协调训练(ATT),一般力量耐力(F-ausd) 训练减少三分之一,陆上训练强度明显下降。
图14 赛前减量阶段陆上训练分布图
3.3.3 训练手段和训练课次的变化趋势
表5是世界杯赛前阶段高强度训练课次分布情况,进入减量阶段后(第
17—19 周),阻力速度划(SKA/SKM)课次保持不变,基础耐力 3(GA3)、一般力量耐力(F-ausd)的训练课次呈增加趋势。总体来看,进入减量训练后,水上专项高强度训练课次增加,陆上大强度训练课次基本保持不变。
表 5水陆高强度训练课次变化趋势表
GA3 | SKA/SKM | WA | F-max | F-ausd | |
14周 | 0 | 0 | 0 | 2 | 0 |
15周 | 2 | 3 | 0 | 1 | 2 |
16周 | 2 | 3 | 1 | 2 | 1 |
17周 | 3 | 3 | 0 | 1 | 2 |
18周 | 2 | 3 | 1 | 1 | 2 |
19周 | 3 | 3 | 2 | 1 | 2 |
表 6是世界杯阶段水陆低强度训练课次分布情况,从减量阶段来看,基础耐力 1(GA1)的训练课次大幅减少,基础耐力 2(GA2)的训练课次小幅增加。其他低强度训练课次基本保持不变。因此,该阶段训练课次的调整主要在水上。
表6水陆低强度训练课次变化趋势表
GA1 | GA2 | ATT | 跑步 | 拉伸 | |
14周 | 3 | 4 | 0 | 2 | 4 |
15周 | 9 | 4 | 1 | 3 | 6 |
16周 | 6 | 2 | 2 | 2 | 6 |
17周 | 4 | 3 | 2 | 2 | 6 |
18周 | 4 | 4 | 2 | 2 | 6 |
19周 | 3 | 4 | 2 | 2 | 4 |
世界杯阶段训练总结:1.世界杯阶段赛前训练的安排采用了“3+3”的节奏, 即 3 周大量,接着 3 周减量,随后进入比赛。2.第 17—19 周为赛前减量训练阶 段,减量训练持续时间为 21 天。3.进入减量阶段后,水陆负荷量降低了 2.8%, 其中水上负荷量减少了 20%,陆上负荷量增长了 12.6%;水上负荷强度降低了 9.7%,陆上负荷强度降低了 6.0%。4.整体赛前期较短。减量期内,水上负荷量、 强度呈“先升后降”态势,陆上训练量、强度均呈下降趋势。5.21 天的减量期中,7 天的负荷期集中在减量中期,前 7 天为调整期,最后 7 天为恢复期。6.进 入减量期后,低强度课次基本保持不变,高强度课次的增加或变化以该阶段训练重点的手段或课次为主。
3.3.4血清肌酸激酶(CK)变化趋势
因客观条件原因,比赛周 3 天的训练没有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减量阶段的第 28、29 周男皮队员的 CK 值处于较高水平,第 29 周有 5 人达到峰值。从图 4.24 可以看到,第 27、28 周进行了共 420min 的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也正因为如此,队员的 CK 值出现快速上升,随着最后 3 周训练量的下降,CK 值开始逐渐降低,第 31 周降至最低
1.血尿素氮(BUN)变化趋势。第 24—25 周的 BUN 值处于较高水平,原因是这两周的水上(GA1、 GA2、SKA\SKM)和陆上(Fmax、Fausd)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最大的。进入减量期后,BUN 值开始逐渐升高,第 29、30 周的 BUN 值出现明显升高,原因是水上安排了 GA3、WA 强度训练。,减量阶段中“负荷期”安 排较为合理,整体疲劳恢复较好,表明减量效果理想。
2.血红蛋白(Hb)变化趋势。减量期 前队员的 Hb 值变化较为复杂,而进入减量期后,第 28—29 周 Hb 值整体小幅下 降,只有一名队员小幅升高,但第 29—31 周所有队员的 Hb 值均呈上升态势,这 与 3 周的 GA1、GA2 和跑步训练不无关系。Hb 的变化趋势表明男皮队员经过该阶 段的减量训练后,有氧能力获得不同程度改善,表明减量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整体来看,世锦赛赛前阶段男皮组队员各项指标正常,疲劳的恢复、有氧能 力的改善均较为理想,队员在赛前的身体机能和竞技状态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国内外皮划艇教练员赛前训练访谈总结
1.接受访谈的教练员对年训练量、训练负荷的调整和影响赛前减量效果的评
价基本相同。即年训练量在4000—6000米;减量持续时间为2—3周;减量阶段负荷量减少40%—60%;训练强度保持或升高;训练频率不变或降低。对年最大能力测试、有氧测试安排及测试次数的回答基本一致。
2.减量模式的运用、影响赛前训练的因素以及赛前减量阶段运动能力测试、
比赛距离和强度训练的安排,教练员之间的回答差异性较大。
4.2建议
1.进入减量期后,负荷量的降低主要集中在陆上训练;水上训练负荷强度
升高,陆上训练负荷强度降低。
2.四次减量期内的训练均分为“调整期”、“负荷期”和“恢复期”,水上训练负荷呈先升后降趋势,陆上训练负荷整体呈下降趋势。
3.减量期内的低强度课次逐渐减少,高强度课次的变化以水上训练为主,
主要集中在减量阶段的负荷期。
4、相对而言,世界赛期间的正常训练和减量训练安排更为合理,赛前生理
生化指标显示男皮组队员的身体机能和竞技状态处于最佳水平,这也是男皮组3
条艇在世锦赛中获得最好成绩的主要原因。
5、从国内外教练员接受访谈总结来看,目前,静水皮划艇赛前训练的焦点
主要集中在训练负荷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 刘军, 陈先忠. 静水皮划艇项目生理生化监控研究进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 29(12):4.
[2] 曹同钢, 刘红军. 一种皮划艇赛事拦水闸:, CN112663571A[P]. 2023.
[3] 付金磊, 王晶. 分析皮划艇运动训练的问题及对策[J]. 2023.
[4] 张小虎. 平均分段战术在皮划艇比赛中的重要性[J]. 2023(8).
[5] 陆长春. 皮划艇科学训练管理技术研究[J]. 体育风尚, 2020(11):2.
[6] 陈泽. 影响皮划艇激流回旋水平的因素及其对策[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10):2.
[7] 于伟. 青少年皮划艇静水项目体能训练初探[J]. 当代体育, 2023(6):3.
[8] 丁富学, 王宇. 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过程中负荷监控及特征[J]. 2023(6).
[9] 王维. 国内外皮划艇200m奥运项目大赛成绩比较研究[J]. 2023(3).
[10] 宋旭, 刘扬, 游永豪,等. 2013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成绩分析[J]. 2023(5).
[11] 刘海清. 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比赛训练速度特征的研究与分析[J]. 2023(12).
[12] 李岩. 皮划艇运动训练特征及有效性探索[J]. 体育风尚, 2023(7):2.
[13] 张翔, 宁方堂, 孙强,等. 东京奥运周期皮划艇静水项目竞技格局及发展趋势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 2023, 43(3):5.
[14] 董侠.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成长阶段训练研究[J]. 体育风尚, 2023(4):3.
[15] 陈志江.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征与方法探索[J]. 当代体育, 2023(17):2.
[16] 李章丽. 青少年皮划艇静水项目体能训练初探[J]. 2020.
[17] 喻世华. 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应用研究[J]. 体育视野, 2023(7):2.
[18] 黄志鹏. 皮划艇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实验研究与分析[J]. 2023(2018-5):201-202.
[19] 赵云雷,姜小丽. 高校休闲皮划艇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中山大学休闲皮划艇队训练实践与效果分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21):2.
[20] 莫海清. 试分析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征及方法[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19):3.
[21] 张博. 浅析激流皮划艇运动员比赛制胜的因素[J]. 体育风尚, 2020(2):1.
[22] 靳尤江, 张定凤. 自然水域皮划艇与泳池皮划艇体验对比的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3, 9(1):12.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