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诗、文言文作为我国悠久的中华文化象征,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具体展现。近年来教材内容增加古诗、文言比重,小学作为学习基础阶段,对于古诗、文言的理解,字词句意理解尤为重要。但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文言词义教学更重视的是初、高中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低,近年来也频繁出现一些词义解释错误,产生“以今律古”现象。所以希望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借鉴法、归纳法的研究方法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以今律古”的现象,找出易出错的词例,以此找出解决方法,为古诗、文言提供教学依据,优化字词教学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关于古诗、文言字词教学设计富有个性的理论知识与理论依据。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以今律古;古诗文;词义
引 言
古诗、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诗有利于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精髓,感受我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词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一种稳定的刻板印象结构。然而,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词汇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变化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促成了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1]在面对全国大面积语文教材的统一改版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新部编教材中最显著变化就是古诗、文言文比例明显增加,意味着学生接触古诗文、文言文机会增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想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那么自身首先就要学富五车。
但是,从近几年小学阶段古诗字词教学现状来看,常出现以现代汉语词义去解释古代汉语现象。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教师观念问题,教师文学素养有限,没有意识到古诗字词教学的重要性,对字词没有深刻了解就去教学生;其次,教学方法问题,多数教师将古诗教学单纯作为考试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背诵古诗内容,对诗词字义不注重深刻体会与积累。面对此情况,我将以小学语文部编12册教材中古诗、文言文字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找出教材常用字词进行调查研究,借鉴法将教学字词解释意思与其他参考书做参照,归纳法归纳出其中典型现象,用经验总结法找出原因,以减少类似情况,希望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古诗字词教学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
(一)以今律古概念界定
所谓以今律古,即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古文中某个字、词。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字是一种语言的最小构词法,而字的音、形、意从古到今已发生很大变化。《广雅疏注》开篇有言:“小学有形、有音、有意,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3]那么在不同时期就要用最恰当的意思去做以解释。
钱道本认为:所谓“以今律古”,是指在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中,没有从旧时实际出发,而纯粹以今日的概念、观点、背景、标准等去解释旧词语、记录史实、评价历史的现象。[4]然而现在总是纯粹用现在的释义胡乱解释字词,诗句等,这一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普遍。一方面,不同体裁的古诗文越来越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 6 个年级 12 册共选古诗文 132 篇,占所有选篇的 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 55 篇,增幅达80%。[5]其次,小学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要给学生注入一种正确的字词解读观。
以今律古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而是从古时候起就已存在。这里所谓的古和今,并不是古代和现代,有一个极为明确的时间切线,而只是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一对相对概念。“古乃有古,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6]例如;李白《静夜思》一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对于“床”字的解释总是习惯用现在的说法解释为,供人休息、睡觉用的床,将诗句解释为站在床边看着天上明亮的月亮。实则该词真正的意义应该解释为“井上围栏”才合适。再如,《论语》中“学而优则仕”中“优”的释义,多数人解释为优等,出众的意思,学习很好了就可以去当官,但意思真是如此吗?《说文》解释为“优,饶也”为充足,富裕之意,学有余力才能去当官。如果硬是用今义去揣测古义,只会造成牵强附会的现状,让人贻笑大方。
(二)以今律古判断标准
语言文字无处不在,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用的多了,歧义也就出现了,随之也就产生了古义与今义之分。对于古今义的判定,根据赵克勤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中所阐述的, 简而言之古义即“不管是上古、中古还是近古所产生的意义, 只要与今义不同, 都可称为古义”, 今义即“词的现代意义, 也包括词的近代意义, 有时候也包括近古、中古甚至上古所产生的意义”[7]一些普遍适用的古义在现在还在使用,也可以称之为今义。
对于词义的古今变化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类:在发展历程中没有发生意义变化,例如“小、牛、羊”等
第二类:字词意义在发展到今义的过程中古义完全消失的,例如“抢”
第三类:在发展历程中发生词义扩大或者缩小,例如“集、红”等
在以今律古这一现象中,看似用今义解释字词、诗句毫无破绽,符合逻辑,但实则是因为字词词义改变过于微妙,不易让人发现其中错误,从而步入以今律古的误区中,针对这一现象对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古诗文古今词义做一探析,以古诗中注释为今义,以古诗时代背景所蕴藏的字义为古义作为划分标准。
二、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编排特点及文学素养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编排特点
1.文学素养与语文素养双兼顾
基于语文课程性质,小学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语上采取颠覆性改变,旧版本教科书都是采取段落式导语设计,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师教学无从下手。部编教材采取“双线组织单元设计”,在导语内容中以简洁明了的句子直言道出本单元两条主题线,隐性的人文主题和显性的语文要素,直接点明文学素养与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2.侧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
语文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承担的教育责任重大,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 选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节日、民俗等来集中体现这一功能。[8]
从语文书本内容可以看出对国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视。古诗文的篇目增加不少,在教科书中占比提升,文言文内容在低年级就开始编排,且数目多,部编版教科书有112首。部编版教科书从低年段开始编入古代蒙学课本中的精髓和浅显易懂的文言短句,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丰富知识的需求,文言文数量不断增多。对于文言诗词的记诵积累,在一年级下册有所要求,三年级上册开始一共编排14篇。除此之外还体现在课文内容识字的教学上,更倾向于字理字据的教学,倡导科学识字,大力抨击毫无根据的识字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变化,字词也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特别是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有些字可能不仅意思改变了,读音也存在截然不同的读法,在现在的汉语使用下很强调“以今律古”这一现象,这里既有词义的问题,也有词义与用法的问题。首先分析词义方面问题,有些文言词语有固定意思,在时代变更推动下,不明原义,出现截然不同的解释,又恰好适应了时代背景以至于被广泛使用流传。“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就是很好的印证。再者,词义与用法上,可能古义造字使用为动词词性,而现在很多将词性活用,以改变它的意思,使其词义发生偏移。学生的思维是单纯的,他们容易对古诗中一些词或现象产生以今律古的情况,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即是老人节,学生会用现在的观念认为,王维一个年轻小伙子,为什么要去过老人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是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有些学生望文生义,看到“踏歌声”一词便认为李白在岸上用脚踩节奏,唱歌送别汪伦。此类现象还有很多,这样的误区对学生学习极为不利。所以,为避免词义解释上发生以今律古现象,要想给学生传授正确有趣味的古诗文、文言内容,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与训诂意识,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以及语言事实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避免产生以今律古错误。
综上所述,新版部编语文教材编排特点侧重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新阶段的教学势必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需要坚持历史的正确性,严肃对待。
(二)文学素养重要性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从行为、语言、交流表现出来,在文学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文学经验或素质。“以今律古”产生的很多情况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古代的文学常识不了解和知识匮乏,所以犯了错误,如果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自然会减少“以今律古”的错误。语文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感,语感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9]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可以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以今律古”现象
语言是交流工具,人与人之间每天都需要沟通,组成语言最小单位是汉字。汉字是世界文化园林中年岁最长的文字,虽历经3000多年的时间洗涤,但是字义注释在教育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大作用。而今,这一点只在高中教学中更为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字义的解释都存在不求甚解的情况,用现代的词义解释古诗名句,造成“以今律古”的现象,对字义没有深入了解,这一情况令人甚是担忧。造成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字词义的教学在教育中未得到普及与重视程度不够。
鉴于此,我将以小学1–6年级语文部编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文以及文言、名句中常见字为研究对象,对小学语文教学字词释义所产生“以今律古”现象,进行探析。
(一)不明本义产生以今律古现象
“词的本义, 指的是根据字形结构 (一个单音词就是一个字) 和古代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最早产生的意义。”[10]即最原始造字所代表的含义。本义通常是产生在久远的古代社会甚至是原始社会,在代代相传之下,每个人会或多或少改变字的含义,很多字的意思就被扭曲,造成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字原义,进而产生以今律古现象。
《论语》作为小学高年段的国学经典书目,都是文言古文,句意较难理解,其中有一句“学而优则仕”通常只要让人来翻译,绝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答案都是:学习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但是这阐述的真的是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吗?实则“学而优则仕”还有前半句,在理解句意中需要整个句子一起解释,以免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同时句中关键字优,更应该了解其本义在进行理解。原文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1]多数人解释为做官做得好了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就可以去做官。可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才出现的,也是因为科举制的产生,也伴随着读书与做官的关系论述出现,而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科举制,又何来学习与做官之说!这样解释两句话是相互矛盾的。经过查阅资料,优最早是充足、富裕的意思,并非现在普遍解释为好、优秀义,经过相关考证,优解释为优良是汉代后才普遍使用的意思。所以依据本义把句子翻译为白话文,应该是做事了有余力了就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就可以去做事,这样解释才能更好的体现彼此关系。至于现在产生的优良、优秀的新的意义,现在的教育讲求功利性,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好工作,通过读书获取名利,才会产生“学而优则仕”新的定义。
现在看来“红”就是大红色,是一种强烈而又明显的颜色象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会带给人一种喜庆又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感觉。因为对于初读古诗,而又没有见过杏花的人而言,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大红色的花,大红色显得春天的生命异常旺盛,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春天的活力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其实杏花它是一种白色花瓣略带红晕的花朵,浅红色的杏花。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12]原来代表粉红色。后来词义有所变化,用来泛指各种红色。
综上所述,社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环境,政治时代背景、经济条件、文化观念等都会造成词义变化,在释义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词义的产生,体会词义经过时间演变,才能准确理解古诗句意,以免产生“以今律古”现象。
(二)词义缩小产生以今律古现象
词义缩小顾名思义即是和词义扩大相反的一种变化。最常见的应该就是“臭”字。《说文》和《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一般气味的总称,再看“其臭如兰”中“臭”通“嗅”,也指气味。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臭名昭著”“臭不可闻”等成语所特指的就是难闻的气味了,明显其义由大变小。
再如“子”字,孟郊《游子吟》体现了慈母对游子的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子”单纯解释为儿子,而成语“妻离子散”,则是解释与妻子分离,与儿子和女儿分散 。其中“子”不分男、女范围更大,不仅指儿子,而且也指女儿,由此看来,词义在发展过程中对象范围缩小了,其意思也缩小了。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单个字的字义变化上,词语中也有,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义“丈夫”专指“妻”的配偶。[13]在一些数词中也有此类现象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中“三千”并非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这不合情理,而是同古义如《战国策》“鲁仲连辞让者三。”表示多数或多次,是一个泛指,代表内心愁苦之多。而今义则指特定数目三,如果按照今义翻译该句古诗,真的能精确度量出是三千的长度吗?
再看“行人”一词,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意思?现今解释最多的就是“在路上走的人”,很少知道还有不同的意思就造成“以今律古”。学习传统节日时会学到清明节古诗,有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在雨水的氛围渲染,路上行走的人伤心欲绝,乍一看解释还算通,但是仔细琢磨诗的意境又觉得有些奇怪。王建《望夫石》诗:“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解释为出外打仗或远游的人,杜牧远离故乡到池州刺史,这时他也还是在旅途中,正好遇上了这样的节日气氛,所以这里的行人应该解释为旅人,指代杜牧自己本人更为贴切。
综上所述,基于一词在古义有繁多的解释,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生的积累做准备,在现今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搜集相关资料,寻求最恰当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警惕,避免望文生义,造成以今律古错误。
(三)词性变化产生以今律古现象
词语是发展变化的,有些词语的词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词性中词义感情色彩变化可分为中性词、褒义词、贬义词之间相互转化,以及词性相互转化。“明哲保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14]
夏日里看到大片的荷叶一定会想到杨万里描写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此的美景用这句诗赞扬在适合不过,文中用一个“穷”字展现荷叶的姿态,同古义为穷尽、完结之意,而现今很多词语如“穷困潦倒”“穷苦”“穷人”等词则是解释为缺乏财物之意。
在教学中也不乏词性解释错误的现象。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最”在课堂教学中最经常被理解为程度副词,而这句古诗还有一个版本,也可读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所以由此可见,“最”与“正”二字相互通用,“最是”理解为时间副词“正是”更为恰当。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方”字也为同理。
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色烟柳满皇都”中“处”容易解释为方位名词,处所、位置。可是如果句子中以地点来解释,文句是不会通的,又怎么能看出它的句意。这里的“处”应该作为时间名词解释,表示时候,这样一解释,整个句子就豁然开朗了。
综上所述,一词包含多性,只有一个词性是不可能的,它还会会生出许多引申义,还可相互转化,如果只知道词的一个意思,教学中没有结合不同词性进行相互比较,就不能保证诗词的正确性而“以今律古”。
(四)词义转移产生以今律古现象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概括反映的本来是甲类客观事物,演变后,变为概括反映乙类事物,词的指称对象不同了。[15]在《说文》中“汤,热水也”。古义指开水,又如《墨子·备梯》中“薪火水汤以济之。”也是该义,发展到现在一般指人在餐桌上喝的菜汤和汤水,有了特指之意。再如“羹”,最早人们主要吃羊肉,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很好吃。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现在所指的汤。[16]所以在古诗学习中也需要注意词义转移这一现象。
《守株待兔》是小学中必学篇目,出自《韩非子•五蠹》,通常用这个故事批评那些想要不劳而获的人。为什么会使得有人想要不劳而获呢?原因是因为有个人某一天遇到了“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白得了一只兔子的好事。兔子自己好端端的就这么跑着撞死在树桩上了。有人就会发现了这句子解释奇怪之处了,哪里出现的跑的意思?不是只有走吗?“走”理解为“行走”是现在的意思,事实上“走”是会意字,金文字形象拆开来看上部是甩开两只手跑着的人,原来是“跑”,还有“走马观花”也容易出现以今律古误释“行走”。还有“株”我们通常理解为量词,形容树的根数,这就使得教学中出现把“守株待兔”理解在一棵树旁边等待兔子。《说文》“株,木根也”。会意字,从木,朱声。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是树桩的意思,虽然用今义理解似乎也解释的通,但是在无形中却传授错误的知识,误导学生。
杜牧《秋夕》与韩翃《寒食》中都提到了“烛”字,现在都解释为蜡烛。事实上“烛”本义是古代照明用的火炬,和它的起源有关,最原始人们先是用火把照明,到了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蜡烛,如果不深入认识这一个字,很容易就会“以今律古”。又如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用去字尽显孤独。《说文》“去,人相违也。”本义离开,现在多认为“到某个地方去”,例如去学校,去公园。两者词义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
《赠刘景文》中描写一幅“荷尽”、“菊残”的景色,用荷与菊来勉励朋友,古诗用“盖”象征荷叶,原文注解车盖。现在容易被误解为“盖子”。诗人做诗都讲求字字推敲,要用上最恰当的字来让古诗显得生动,精炼。解释为“盖子”这样看来似乎没有缺少诗句中比喻的成分,但是却少了描绘荷叶的那份生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古诗黯然失色,失了趣味。在古义中“盖”有雨伞的意思,荷叶盛开之时不正是有如雨伞的形状,用“盖”来体现荷叶最恰当不过了。
综上所述,产生“以今律古”现象原因主要有不明本义、词义缩小、词性变化、词义转移几种,在部编教材中可以找出很多例子。词义是一个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学校教学现状的一个直接呈现形式。词义意思有很多,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此类现象。
四、“以今律古”现象解决策略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热爱科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开拓自己的知识面。[17]不断帮助学生拓展语文文学知识,扩大他们对于古诗、文言的热爱,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一)丰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言知识的学习已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是重视学科素养培养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与基本理论知识,加强理解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语文古诗、文言知识的解读,进行深入了解,拥有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历史的观念,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今字词的意思不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要有发展意识。训诂学可以起到对古诗、文言字词解释去伪求真作用。从新版的全国语文教材来看,提高训诂能力势在必行。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中,“山东”一词语经常会造成“以今律古”误释现象,被认为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其实对于略有训诂常识或者文学常识的教师来说,都会知道“山东”原来是个词组,“崤山以东”的意思,后来演变成一个词,即现在的“山东”,经时间的推移由词组演变为词。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言教学中,辅之以训诂知识,增加教师训诂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身为教师或许不能博览群书,做到贯通古今,但是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是有利学习成长的,有许多可以参阅的资料,如《辞源》、《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都是很好的工具书。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做好教学准备,用《教参》做辅助书籍,借助电脑查阅古文字相关的材料,对字的古义,词性,文化背景进行查找,在与其他工具书相互比对,这样教师可以勤查字词资料,大大提高字词解释的正确率。例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盖”和“盂”容易造成误释,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先参阅《教参》,其中对于“盖”和“盂”分别解释为“篷盖”和“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上网查阅“盖”和“盂”文字常识,盖表示“以干草编织物遮盖空器皿”。盂是“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不会出现误释,还可以给学生普及相关文学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学习训诂学、文字学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及基本功,同时可以教授学生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教师需要做好语文教学反思,增加文言古诗教学经验。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比如说,学校请文学鉴赏的大师到学校开讲座,语文教师聆听大师的经验,借鉴性的吸收到自己的教学中去。[18]也可以多开展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等。
(二)增加学生字词义积累,为中学阶段文言学习打好基础
要想高楼建的好必须先打好扎实的基础,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过程中要不断积累,促进发展。中学阶段文言、古诗鉴赏是一块艰涩难懂的知识,在学习初期就给学生培养词义发展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积累、更新知识,为中学阶段古诗、文言学习奠定基础。
形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19]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字词,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教师如果仅从字音、结构、笔顺来讲解汉字,学生会感到枯燥,打击孩子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教师如果适当运用形训方法使识字变得生动而有趣。汉字是使用文字符号来记录文字,而不是直接或简单地表达声音。如果老师只从发音、结构、笔画顺序等方面进行汉字教学,学生会丧失兴趣,打击孩子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艺术,可以使识字生动有趣。例如“厌”是一个出错高频字,现在大多理解为讨厌、厌倦的意思。厌是形声字,是“吃饱”、“满足”的意思。再理解《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不会把句子理解错误,掌握了厌的本义,又可以迁移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生动有趣的识字,又能准确掌握生字词所记载的词的本义,加深词义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也可以触类旁通,增加积累,为中学阶段文言学习打好基础。
五、结论
古诗、文言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体现。随着时代变化,国家也加强对这方面内容的而重视。本文以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古诗、文言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经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明显“以今律古”现象,教师教学没有准备,专业知识不过硬,文学素养不足,望文生义,上课时把错误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没有判断力,在错误的字义理解下死记硬背和默写,打击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教师要有发展的观念,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毫无准备,凭借个人经验给学生上古诗课,用现在的词义解释古代词语,而导致“以今律古”现象的出现。
经过查阅文献,比较探究就发现了不少“以今律古”的词例。首先最容易出现错误原因是不明本义出现的“以今律古”现象,如文中提到的“优”本义为充足、富裕,而非现在优秀义,相同情况字还有“走、厌”等。其次是对于词义的扩大以及词义缩小出现的变化时,没有进行判断,而出现文学错误,例如古代“江、河”表示的是长江和黄河,在古诗中就只能理解为固定的意思。最后词性的变化也可能引起误释,褒贬词性不同,评价主体也发生变化,例如“穷”。教材中还有“床”“红”“优”“臭”“烛”等常见字,不仅出现在古诗、文言中,词语,成语也有类似情况。且从古到今,在词义变化中发生的变化不是单一的,不论是词义扩大或是词义缩小,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许多典型案例。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要加以对古诗、文言字词的重视,贯彻正确解读词义的教学理念。如《辞源·前言》提到:“结合书证,重在溯源……释义力求简从、确切,并注意词证的来源和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20]
教师要加强古诗、文言的教学功力,首先在识字教学方法上可以先下功夫,进行科学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对字掌握,加深对词本义的理解。教师教学准备要充足,不理解的词义与文学常识要积极借助工具书与网络工具查阅,古诗教学强调的是意境的塑造,词义没有理解透彻何谈对古诗理解,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透彻学习了,避免出现“以今律古”错误,才能让学生不断积累词义,为中学阶段文言学习打好基础。不论是学生或是教师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不断突破。
综上所述,“以今律古”是古诗、文言教学常出现的错误,许多词义变化不易觉察,教学时尤其要重视音、形、义的密切配合,正确解释词语的意思,使古诗教学和文言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致谢
时间是指间沙,一晃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短短两年学习中,可谓满载而归,期间要感谢很多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首先我要感谢赵峰老师,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老师在学术方面有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灵活的治学方法深深感染了我。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篇论文从选题到研究结束,都包含了老师的心血。
参 考 文 献
[1]韩美美.浅谈古今词义变化——以《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中的部分名物词为例[J].语文学刊,2011(23):72-73.
[2]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P1
[3]段玉裁.广雅疏证序.载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页
[4]钱道本.第二轮修志应避免“以今律古”现象[J].中国地方志,2014(02):13-16.
[5]王本华. 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 语文教学通讯(26):7-10,共4页.
[6]《默觚下治篇五》,《魏源集》(上册),第48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7]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106-118.
[8]刘亚华.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教育视界,2018(02):18-21.
[9]陈小平.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阅读和口语交际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J].教育视界,2017(18):10-15.
[10]蔡丰, 汪丽萍. 浅议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以不明本义为例[J]. 艺术科技, 2014, 000(006):179-179.
[11]姜荣华, 汤贝. 孔子的出仕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J]. 高教学刊, 2016, 000(021):255-256.
[12]王雅观. 《山海经》颜色体系探究[D].
[13]宁雪东.浅谈汉语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J].克山师专学报,2004(04):37-38.
[14]王裕成.汉语古今词义变化例谈[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3):55-57.
[15]秦才芬. 浅谈词义演变的缘由[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3(6):295-296.
[16]覃觅.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羊”部字义类分析考察[J]. 河池学院学报, 2013(6):33-37.
[17]苑秀中.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角色的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18]曾文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鉴赏与练笔研究[D].
[19]李小莉, 黎煜. 浅议学习训诂学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00(018):71-71.
[20]《辞源》.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合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 年 10 月修订张一版。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