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随着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贷款平台不一而足,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就是“校园贷”。“校园贷”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恶劣、灰色空间巨大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健康良性发展。为此,本篇文章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对广州高校在校大学生“校园贷”认知和风险防范进行问卷调查,揭示了广州高校“校园贷”发展的现状及相关风险成因,并根据产生原因来提出构建广州高校“校园贷”风险防控机制的办法,为营造更加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关键词:校园贷,调查分析,广州高等学校,风险防范
第1章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高校“校园贷”研究背景分析
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泛起与发展逐渐被社会所认可,人们所感受,网上贷款平台层出不穷。然而网络贷款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比如作为其中一种的“校园贷”让大学生不能安稳的学习与生活,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因为“校园贷”所带来的困扰而选择自杀等极端的行为方式来摆脱这种困境[1].
校园贷,是网络贷款平台以借贷门槛低,操作程序简单,无抵押物,放款速度快,贷款费率高,隐蔽性强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的线上贷款业务。校园贷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恶劣,灰色空间巨大的特点,其形式多样迎合了高校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校园贷在“排忧解难”的路上渐行渐远,逐渐显露出了诸多的问题。
1.1.2研究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平台对准了高校学生群体,以P2P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逐步渗入校园,宁静的校园环境成为网络借贷平台争夺的地盘。广东省广州市是一个聚集了许多大学的城市,包揽了本科、专科、公办、民办等近百所高等教育院校,有数十万个大学在校生。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广州市也是全国一线城市,经济十分发达,思想观念超前,消费水平高。大学生极容易受到外界冲击而参与“校园贷”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可以通过对广州高校学生“校园贷”使用及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揭示广州高校“校园贷”发展的现状及相关风险成因,根据产生原因来提出构建广州高校“校园贷”风险防控机制的办法,为营造更加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学者李雁冰、顾海亮(2017)表示“校园贷”现仅是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贸易借贷这一含糊的概念,其实“校园贷”的本源是特地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没法上交学费而支应的贷款,利息全部有国家补贴[2]。学者赵忠亮(2016)在《校园贷类借贷平台监管问题研究》内容里对“校园贷”的发展过程做了较详细的分析,说明了国家对“互联网+”的鼓励以及大学生消费观的转变的必要性,让“校园贷”短期内成为社会热点。其中,2015年和2016年出台的相关金融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校园贷的发展,同时我国对信用卡业务的限定为网络贷款平台提供了利好的前提[3]。学者汪荣晖、李铁峰(2016)在《浅谈高职校园里“校园贷”的问题现状及对策》文里,以“校园贷”恶性现势为引言,简要分析阐述了专科高校“校园贷”学生有比较强的消费需求,专科高校“校园贷”存在门坎低、风险高的广泛问题,“校园贷”有些平台审核欠严格等是引发校园贷现在局面的首要因素。[4]。
我国学者研究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与事实结合、调查与分析结合的形式,力争论证严密,观点鲜明; 研究资料是根据国家权威部门、权威资料、实际调查为前提,信息来源可靠、真实客观。对“校园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举措进一步探讨。
1.2.2 国外研究
M. Friedman(1957)指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会以长远的眼光来考虑,预测到将来的收入,因此会容易出现超前消费。Merton(1971)重新定义了消费金融:在特定的金融环境中,如何利用所拥有资源来尽可能的让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得到满意[5]。学者张凯琳(2018)在《学生借贷平台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对国外学生借贷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做了总结。提到X的学生借贷门槛高,其借贷是以完成学业为主,在X大学生都有较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对比于我国校园贷非常简单便捷的审核流程和非常低的申请门槛,X对大学生贷款的资质要求算严格[6];同时提到新加坡的P2P“校园贷”情况,其是与银行合作的提供适用于大学生的相关借贷业务,这益于新加坡大学生借助P2P平台获取资金。学者黄丽、徐婉莹(2017)在《从国外学生贷款运行机制看我国校园贷发展》内容里对非我国“校园贷”进展做了评述,提到国外以SoFi、CommonBond、goHenry为学生的主贷款方式,即使其发展还不太完善,但其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为大学生服务的出发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7]。
国外关于“校园贷”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是其监管主体明确;二是其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三是其采取了市场化利率机制等。为此,结合我国“校园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可选择性的借鉴国外的有关做法以完善当前的问题促进大学校园健康发展。
1.3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收集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来开展此次的研究内容。
问卷调查法:本文用以发放问券调查的方式归纳广州高校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状况,并根据相关结果对其归纳整理;结合此次的问卷结果对广州高校学生用“校园贷”状况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资料收集法: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高校“校园贷”的研究情况和成果,借助其成功的经验,为广州高校“校园贷”的预防措施给予参照。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是摆出客观事实,说明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本文揭示了广州高校“校园贷”的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概括,提出相关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3.2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阐述了当今高校“校园贷”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以发放问券调查的方式收纳广州高校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知状况,并根据相关结果来归纳整理;第三部分主要对广州高校“校园贷”的发展情况及现有的问题加以分析,具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促进校园健康有序运行,针对广州高校“校园贷”问题提出相关防范措施;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文的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成果,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展望。
第2章 广州高校“校园贷”认知和发展状况数据分析
近几年,随着高校“校园贷”问题的频频发生,加强对大学“校园贷”问题调查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抽取广州市10间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共2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抽取的样本中涵盖了重点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的各年级各类专业学生,通过QQ、微信等方式共发放263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到有效问卷250份,填写无效或未填的问卷共13份,此次发放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5%。在这250份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有55份,大二学生有61份,大三68份,大四有66份;其中男生116份,女生134份。此次调查的年级和性别分布较均匀,此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能确定本课题的数据分析和得出来的结论具有说服力、具有研究价值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2.1广州高校大学生资金需求状况分析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的开支主要是依靠父母的支持,有些同学会在课后兼职赚取零花钱。大学生主要开支为饮食、生活必须用品、服饰、化妆品和交际消费,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生活费不够花的现象,有些同学会在课后兼职赚取零花钱。
2.1.1广州高校学生获取生活费的情况
据调查研究(见图1),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每月的消费集中在1500元上下浮动,主要来源于父母的支持。
图1 广州高校学生每月消费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48%的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家庭资助1500~2000元,所占的比例最大;28%的学生每个月家里赞助1000~1500元,所占比例次之;另外,8%的学生每个月家庭赞助1000元以下,10%的学生家庭赞助2000~2500元,6%的学生家庭赞助2500元以上。由此可见,目前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的平均消费水平为1500元左右(见图2),这与广州当地的生活消费标准基本吻合。
图2 广州高校学生每月家庭赞助费用情况
2.1.2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兼职收入的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通过兼职赚得资金的情况(见图3),69%的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通过兼职赚得资金为500元以下,15%的学生每个月通过兼职赚得资金为500元~1000元,7%的学生每个月通过兼职赚得资金为1000~1500元,6%的学生每个月通过兼职赚得资金为1500~2000元,3%的学生赚得资金为2000元以上。 由此可见,广州高校学生的赚钱能力还是比较弱的,这其中跟学生家庭条件、学习任务轻重、社会履历不足以及工作能力欠缺等有关系。
从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支出情况上来看,52%的学生每个月支出在1500~2000元,这与48%的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家庭赞助1500~2000元生活费这个占比比较接近,这可以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资金来源途径比较狭窄,学生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还是来自家庭的赞助,学生的消费主要是日常生活开支,所以大多数广州高校学生的消费资金与其家庭赞助的资金基本对等。
图3 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兼职赚得资金的情况
2.1.3广州高校学生消费支出的分配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州高校学生主要消费为生活日常开支,有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日常资金不充裕,有的大学生甚至出现资金不够花的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广州高校学生消费支出的分配情况(见图4),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将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于日常生活消费,这部分所占比例最大;10%的学生将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于考取证书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就业竞争力;12%的学生将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于旅行以增长自己的见识、亦可放松心情;6%的学生将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于购买电子产品以解决生活刚需;2%的学生将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于自主创业以锻炼自己的社会谋生能力;5%的学生将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于其他花费。
图4 广州高校学生消费支出分配情况
在占广州高校学生生活费最大比例的日常生活消费中调查了解到(见图5),学生的日常饮食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53%,学生购买生活用品的资金占日常生活消费的16%,学生用于社交的费用支出占日常生活消费的15%,学生在游戏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10%,学生的其他消费占日常消费的6%。
图5 广州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的分配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广州高校学生日常资金是否充裕的情况(见图6),有过半的学生出现资金有时不够花的情况,但也有小部分的学生表示资金经常短缺,资金不充裕的占比超过80%。调查结果显示广州高校学生资金不够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购买服饰、化妆品和社交,分别的占比为33%、30%。由此可见,广州高校学生比较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和培养人际关系,这种消费风气持续就容易使他们出现超额需求和超前消费的行为。另外,旅行所占资金不充裕原因的15%,购买电子产品所占资金不充裕原因的13%,其他原因占9%,这几个方面的不合理消费也会使他们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
图6 广州高校学生日常资金不充裕的原因
2.2广州高校大学生对“校园贷”状况认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也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散布到大学校园中。金融机构和平台看中学生群体对资金需求旺盛且没什么防备心理,把握住了这个商机开始将产品和业务打入大学校园这个市场,很多大学生不知一些“校园贷”产品背后隐含的玄机和圈套。根据调查结果,大于50%的学生了解“校园贷”的危害性大;有20%的学生了解过P2P网贷,有55%的学生是通过身边同学了解到“校园贷”的贷款方式的,有30%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来了解的,这两种方式是学生接触了解到“校园贷”的主要方式。
2.2.1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特点的关注状况
借贷门槛低,操作程序简单,无抵押物,放款速度快成为“校园贷”的主要关注点,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比较看重“校园贷”的便捷性。
依据调查数据,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特点的关注状况(见图7),有50%的广州高校学生关注的是“校园贷”办理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这一特点,占到了一半;有21%的广州高校学生关注的是“校园贷”只需依靠个人信用方可贷款;有16%的学生关注“校园贷”无抵押;有10%的学生关注“校园贷”的隐蔽性强;有3%为其他原因。这个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还是比较不谨慎,办事贪图方便快捷,“校园贷”正是迎合了大学生这一特点成为许多资金短缺大学生的诱饵。
图 7 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特点的关注状况
2.2.2广州高校学生通过“校园贷”获取资金的状况
广州大学生使用“校园贷”进行贷款的金额普遍在2000元左右,贷款资金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占65%、购买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充值18%、投资创业9%,也有小部分学生还会使用“校园贷”贷款学费,这个数据结果与前面广州高校学生消费支出分配情况、广州高校学生日常资金不充裕的原因的数据结果匹配度较高。
从调查数据得知,广州高校学生通过“校园贷”获取资金的状况(见图8),超过七成的学生贷款金额为1000~2000元、2000~3000元,分别占32%和39%,从金额上看,还是数额比较小的,这与学生的偿还贷款能力相关联;另外,15%的学生贷款金额为1000元以下,10%的学生贷款金额为3000~5000元,4%的学生贷款金额为5000元以上。
图 8 广州高校学生通过“校园贷”获取资金的状况
依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州高校各年级协商贷款金额情况(见图9),大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对资金需求不同所以贷款金额也会有所差异。大一、大二的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任务较重,主要还是以学业为主其他娱乐活动等较少为此所需要的资金也比较少,为此他们的贷款金额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了六到七成,少部分学生贷款金额超过3000元;到了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了对旅行、社交等追求较高了,且面临毕业有的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需要资金,为此超过一半的学生贷款金额主要集中在5000元以上,贷款金额在3000~5000元的也要一部分,但与大一、大二学生不同的是只有小部分学生的贷款金额在3000元以下。
图 9 广州高校各年级学生贷款金额情况
2.2.3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期限的选择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贷款期限较短会较受大学生的欢迎。从广州高校学生选择“校园贷”的期限情况来看(见图10),90天到360天这个区间期限比较受学生青睐,占比超过了六成,其中有26%的学生青睐选择90~180天的期限,有35%的学生青睐选择180~360天的期限,这项数据表明,广州高校学生还是不愿背负过太长时间的还款期限的,还款期限较短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会较小;另外,90天以下的期限太过于短,短时间内资金周转不过来也不适合大学生,只有15%的学生青睐90天以下这个期限;有18%的学生选择360~720天的贷款期限,4%的学生选择720天以上的贷款期限,说明大家还是不太喜欢期限长的贷款。
图 10 广州高校学生选择“校园贷”期限的情况
2.2.4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审批时间的选择状况
大学生都是在资金欠缺时、而且也是比较急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校园贷”。依据调查数据,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审批时间的选择情况(见图11),有八成的学生表示会选择“校园贷”审批时间在7天以内的。其中,65%的学生倾向于选择3~7天的审批时间,这个占比最大,15%的学生倾向于选择3天内的极速贷款。另外,13%的学生倾向于选择7~14天,7%的学生倾向于选择14天以上,可见贷款审批时间越长越不受学生欢迎。
图 11 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审批时间的选择状况
2.3广州高校大学生对“校园贷”的使用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校园贷”在广州高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据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广州高校学生对“校园贷”有不同程度地知悉,也有小部分的大学生接触过“校园贷”。
根据调查显示,广州高校学生使用校园贷的情况(见图12),大部分同学还是有了解过“校园贷”的,只有16%的学生从未了解过“校园贷”。42%的学生表示对“校园贷”了解过一点,30%的学生表示对“校园贷”了解较清楚,12%的学生表示使用过“校园贷”。在对广州高校使用过“校园贷”的性别情况来看(见图13),男生比女生的人数多,其中,男生占59%,女生占41%,由此可得出,男生的消费水平比女生高、对资金的需求比女生大。
图 12 广州高校学生使用校园贷的情况
第3章 广州高校“校园贷”风险成因分析
综合前面第二章的调查数据结果可得出,广州高校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主要还是来源于父母,有些同学会在课后兼职赚取资金补贴日常花销。他们的主要花销为生活日常消费,有8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手头的钱不充裕,有的大学生甚至出现家庭赞助的生活费不够花、出现超额消费的情况;广州高校学生关于“校园贷”的认知方面,借贷门槛低,操作程序简单,无抵押物,放款速度快成为“校园贷”的主要关注点,他们把贷款来的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日常开支、维持社交、购买电子产品、创业等;在对“校园贷”期限和审批方面,贷款期限较短会较受大学生的欢迎,90天到360天这个区间期限比较受学生青睐,占比超过了六成,且大多数学生会选择7天以下审核时间的贷款项目;纵看各年级学生贷款金额情况,低年级学生贷款金额较少在3000元以下占比较大,高年级学生贷款金额较大在3000元以上占比较大。这个调查结果跟2015年8月发表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中的有关分析结论的看法是一样的[8]。近年来社会经济呈良性发展,广州的消费水平也逐渐升高,广州高校学生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出现超前消费,为此出现了一些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贷款机构,然而因大学生群体缺乏网贷风险意识、网贷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学校等教育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关“校园贷”的负面事件。
3.1大学生消费不量力而行易出现超前消费
3.1.1超前消费概述
超前消费是指当下的经济能力不能够购置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分期给付、透支等方式进行消费[9]。如今购物网站纷纷联手推出分期付款、打白条,可以超前消费的商品包括数码产品、运动装备、服饰化妆品、食品饮料、家具家电等,应有尽有,这样的外界条件给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诱惑,促使了各类校园不良网络贷款平台的诞生。
3.1.2大学生产生超前消费的原因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品质也变得更有追求,在校园里容易出现追潮流、追新款、虚荣心强、爱攀比、盲目追求奢靡的生活等情况,特别是对电子产品和高档化妆品的追求,但他们家庭赞助的生活费不足于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因此易出现超前消费的行为。再者就是有些大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自己手头资金的使用没有合理的规划,常常出现上半个月花钱大手大脚导致下半个月钱不够花而出现超前消费的行为。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30%的广州高校学生有过超前消费的行为,他们通过网络借贷或网络分期进行消费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3.2大学生群体缺乏网贷风险意识
回首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贷”负面事件,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网贷消费风险的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据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父母赚钱来之不易,缺乏理财意识,对金融知识也涉足很浅[10]。对个人征信、贷款利息多少、贷款条件等没有过多的去在意关注其背后可能带来的危害。为此对于打着“校园贷”借贷门槛低,操作程序简单,无抵押物,放款速度快的旗号来吸引缺乏网贷风险意识的大学生参与,倘若对相关的网贷机构和网贷项目没有甄别意识和习惯,那么大学生很容易就上了不良网络贷款平台和中介的当,致使卷进高利贷的漩涡,泛起“利滚利”“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中。从前面的调查数据来看,广州高校学生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家庭赞助,小部分同学会在课后兼职赚取少许资金补贴生活费用,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基本是没有稳定的收入的;而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又处在广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对社交、高档电子产品、高档化妆品、高档鞋包服饰、旅行、创业等存在客观需求,如果大学生群体缺乏相关的风险甄别意识和能力,盲目的使用“校园贷”进行消费后果将会亡羊补牢。
3.3网贷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线上消费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借贷平台看上了大学生群体,以P2P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等形式慢慢走进大学校园,“校园贷”负面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了网贷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3.3.1网贷行业监管不到位
“校园贷”主要是通过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资金的借贷,无抵押在线交易,双方线上协商,属于纯粹的信用借贷交易。我国网络贷款这个行业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发展迅速,但是在网贷的监管方面跟不上该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监管滞后的状况,在金融监管上对网络贷款机构没有设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准入门槛,曾较长时间处于“三无”状态,有不良贷款商家钻法律漏洞为大学生提供不合理网贷业务。很多“校园贷”商家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容易忽视监管,鲁莽的在大学校园里发展网贷业务。
3.3.2征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仍不完善,还是处于建设完善这一阶段中,这样的状态是不利于不能促进网贷行业的良好发展。据了解,很多网贷业务是不需要授权个人央行征信即可进行借贷活动的,即该信贷机构没有与征信系统接通挂钩,这样便不能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给予一个客观的评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借贷活动显然是不严谨的,有着一定程度的潜在风险。虽然这两年来网络贷款机构在不断的完善并试着去建立一个行业内部的征信系统,但进度还是较慢,成效还是不够显著。
3.3.3 “校园贷”平台运作欠规范
“校园贷”平台在运作上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首先,“校园贷”平台对大学生的信用情况审核欠规范,很多借贷机构审核流程不严谨,没有进行严格规范的信用状况评估,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还款能力就肆意的放款,这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批贷款的形式、流程和标准出入有点大。其次,“校园贷”平台对贷款的大学生没有规范的担保机制,主需要学生提供担保人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即可很马虎欠规范。最后,“校园贷”平台对学生贷款业务手续的利息、服务费、违约金等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高很多,可见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成本很高。
3.4学校等教育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
一系列高校“校园贷”事件的背后,学校等教育部门的宣传工作不到位也是“校园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更关注的是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情况,对学生课后的生活日常的关注比较欠缺,甚至有些高校觉得大力宣传“校园贷”耗时耗力却效果微乎其微,认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有一定的好坏辨别能力,没有在校园里宣传普及这方面的教育,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很多学生对金融基础知识懵懂,抵不住诱惑去触碰“校园贷”。
第4章 广州高校“校园贷”的风险防范机制
综合前面第三章的分析,为了营建良好健康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解决“校园贷”负面问题势在必行,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强化高校网贷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优化网贷行业的外部环境及加强对大学生网贷平台的监管。
4.1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群体,其拥有差别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首先,其有着较强的消费需求,再者,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消费受到较大的限制[11]。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有些大学生因此陷入“校园贷”的泥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第一,理性消费。不要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还有,需尽可能的避免情绪化消费,由于一时的不冷静而发生冲动消费。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有计划的理性消费。
第二,用之有度。尽量做到消费支出与自己的固有的生活费及收入相吻合。
第三,勤俭节约。要懂得父母赚钱的艰辛,消费不要没有节制,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第四,提高自身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而言,除了物质上的消费享受之外,在精神上的追求是更具有实质性的东西,为此要多读书多实践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
4.2强化高校网贷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
4.2.1 高校做好金融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贷风险意识,必须要做好金融基础知识的宣传交易工作。
第一,设置金融基础知识普及课程和讲座。围绕了解金融基础知识和正规金融产品、树立正确金融消费和投资保险理念、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借贷、防范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等内容展开给学生普及教育。
第二,举报金融知识相关的比赛活动。以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举办与金融知识相关的比赛活动以此来激励大学生群体对学习金融基础知识的兴趣,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
4.2.2 高校做好“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工作
为确保“校园贷”打击防范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法律效果、社会效果、舆论效果有机统一,净化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稳定,应做好“校园贷”的风险防范工作。
第一,高校要认真梳理分析涉及“校园贷”问题的违法犯罪线索,证据,筑牢工作基础,为打击行动做准备。高校应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相关工作,确保打击整治行动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校园活动管理,严格规范,管控校园房贷行为。对打着教育培训、就业培训、岗前培训等旗号的机构组织,要严格甄别其来历背景,运作模式及信用评价等情况,坚决防止“校园贷”相关机构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推销服务。
4.3优化网贷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一,“校园贷”的审核制度应该标准化。网上借贷平台应该充分评估大学生的还款能力、信用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条件是否具备贷款资质再进行放贷业务。倘若高校学生的资质没有达到可放贷的要求,平台应严格遵守《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切不可为了谋取利益跨越审核标准不负责任的对其进行发放贷款。
第二,应优化“校园贷”的信息披露。XX需要出台有关大学生贷款的政策制度,明确大学生的贷款条件、贷款额度、还款利息、还款年限等细则并在各高校和给各贷款机构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普及。应要求网贷公司必需公开披露与学校等教育部门签署的相关协议。
4.4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管
第一,应规范“校园贷”的审核制度。网上借贷平台应该充分评估大学生的还款能力、信用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条件是否具备贷款资质再进行放贷业务。倘若高校学生的资质没有达到可放贷的要求,平台应严格遵守《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切不可为了谋取利益跨越审核标准不负责任的对其进行发放贷款。
第二,应优化“校园贷”的信息披露。XX需要出台有关大学生贷款的政策制度,明确大学生的贷款条件、贷款额度、还款利息、还款年限等细则并在各高校和给各贷款机构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普及。规定相关的网贷平台必须公开披露与相关教育机构签订的关于大学生网贷许可协议。
第三,应向监护人告知并核实借贷情况。“校园贷”平台应主动告知借贷者监护人其借款数额、借款期限、还款利息等相关信息,并明确借款存在的真实风险,以免其监护人因事先不知情而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第5章 结论
本文通过对广州高校“校园贷”的发展做了以下研究:分析了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资金需求状况(获取生活费的情况、兼职赚得资金的情况、消费支出的分配情况)、对“校园贷”的认知及使用状况(对“校园贷”特点的关注状况、通过“校园贷”获取资金的状况、对“校园贷”期限及审批时间选择的状况、)和分析了广州高校“校园贷”的风险成因(大学生易出现超前消费、大学生群体缺乏网贷风险意识、网贷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完善、学校等教育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并针对这些风险成因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机制(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强化高校网贷安全教育等)。
以上研究揭示了广州高校“校园贷”产生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成因,根据产生原因来提出构建广州高校“校园贷”风险防控机制的办法,为营造更加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也给其他地区的高校“校园贷”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此次调查的范围还不够大和样本量还不够多,只收集了广州10所高校共250份有效的问卷,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不够完善,后期有机会将会做更大范围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分析,提供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最后,希望高校“校园贷”相关的负面事件发生的越来越少,校园氛围越来越积极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宽余,吴应珍,余文博,张玉峰,李杰仁.大学生网贷认知及其风险防范调查分析——基于甘肃农业大学的调查数据[J].法制博览,2018(31):71-72.
[2] 李雁冰,顾海亮.不良“校园贷”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观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4):104-105.
[3] 赵忠亮.校园贷类借贷平台监管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5):198-199.
[4] 汪荣晖,李铁峰.浅谈高职校园里“校园贷”的问题现状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6,26(34):351.
[5]M.Friedman.A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
[6] 张凯琳.学生借贷平台现状及发展建议——基于国内外校园贷对比分析[J].中国市场,2018(15):41-42.
[7] 黄丽,徐婉莹.从国外学生贷款运行机制看我国校园贷发展[J].现代商业,2017(10):144-146.
[8] 张杰,穆舒.大学生网贷认知及其风险防范分析——基于天津高校的调查数据[J].征信,2017,35(04):22-26.
[9] 李彦亭,龚思月,李丹旸.当代大学生采用“金融手段”进行超前消费原因研究——以上海高校大学生为例[J].当代经济,2018(07):122-123.
[10]侍术凯,杨茹舟.大学生视角下校园网络贷款情况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7):70-71.
[11] 王金华,魏丽艳.浅析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5):114-117.
[12] 曾晓光,刘新玲.高校网络借贷平台研究文献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87-90.
[13] 晏蕾.浅议校园贷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9):121-122.
[14] 王金华,魏丽艳.浅析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5):114-117.
[15] 后雪峰,王烁生.粤东高职院校“校园贷”调查分析及风险防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3):55-58.
[16] 洪秋雨,朱达砚,陈璇.“校园贷”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3):45-47.
[17] Merton.Optimum 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Rules in a Continuous-Time Mode[R]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1(33):373-413
致谢
大学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这几年来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老师的教诲与指导,师兄师姐和同学的帮助历历在目,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总使我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我是幸运的,能结识这么多的良师益友,顺利、愉快地完成学业。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