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以B市地区的公民为例

摘 要

公共管理不仅是xx和XX的责任,同样也是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公民不了解自己应履行的这项义务,也不知道应如何履行这一义务,这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论文将B市作为研究对象,以行政管理知识为基础,探讨了B市公共管理环节当中的公民参与问题,遵循着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B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参与脚步及提升参与效果的有效策略。本文首先对B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主要表现为城乡公民参与不平衡、特殊公民群体参与少、普遍参与意识较薄弱、受教育水平影响结果、XX管理引导力度差五方面的问题;最终针对问题提出了B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对策,建议依托人大制度实现全民参与、保障特殊人群的公民参与权、以社区为单位提高参与度、面向全社会开展普法教育、发挥XX的引导管理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民;XX;参与

1.绪论

1921年中国xxx正式成立,自此以后中国xxx就走成了一条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更是将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本,作为重要的工作导向原则和宗旨来看待,随着近些年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政治地位的显著提升,国内的政治舆论型事业越来越向好的方面发展。xx和XX在从事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时候,会更多的强调公民参与,为此也设置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希望能够广泛的听取人民的意见,真正的将以人民当家作主这句口号落实到实处,并真正的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而为此我们也提出了服务型XX和简政放权等种种口号,这些都是xx及XX在公共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转变,同样也是中国XX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之处。

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论文以行政管理知识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公共管理环节当中的公民参与问题,遵循着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我国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参与脚步及提升参与效果的有效策略。

2.理论基础

2.1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针对XX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一方面强调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即公共权力必须履行公共职能; 另一方面强调对公共权力(权威)的监督、制约和规范,强调运用公共权力(权威) 的科学方法 。

2.2 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2.3 B市介绍

B市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末,B市市总面积22190平方千米,下辖5个区、15个县、4个县级市,设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副地级白沟新城,常住总人口1186万人,拥有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17所高校。2019年完成生产总值3772亿元。

3.B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情况

3.1 城乡公民参与不平衡

虽然B市XX目前已经实施了鼓励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对策,也在地方XX官方网站渠道上开辟了更多的民意收集渠道。但是受限于长时间以来的城乡建设差异,B市城乡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时候,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具体表现为B市城市公民的参与激情和参与度相对较高,最终的参与结果和反馈效果也相对较好;而农村公民的参与兴趣则相对较弱,且他们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时,往往不知道应采取怎样的渠道和怎样的手段,因此导致最终的参与结果差强人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B市农村居民更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B市城乡公民参与不平衡是摆在这一现状面前的最大阻碍,农村公众都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认为公共管理应当是顶层设计的问题,应当隶属于xx和XX,自己由于能力缺失及占位不同并不能够去参与其中。同时也在实际调查当中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公民认为公务管理和自己的距离过于遥远,自己只需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好好务农、认真打工、遵纪守法即可,并不需要承担额外的公共管理义务。这样的思想严重阻碍着我国农村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更使得最终的参与结果难以得到认可。

3.2 特殊公民群体参与少

由于近些年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东部与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越来越显着,这造成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和西部人口流动到了城市和东部当中去,B市作为华北地区的城市,同样产生了人口外流的问题。每年B市在确定选举人员的时候,却总是以户籍作为主要依据这些流动人口,或者说这些常年不在家乡的人口,他们似乎缺失了自己的选举权利。

据国家人社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截止至2019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维持在了2亿以上,而且这个趋势是在不断增长的,这说明在未来我们将面临着更多的流动人口选举权丧失的问题,他们长期工作在外很难与户籍地进行联系和沟通,当户籍地的选举工作开展以后,往往早已经忽视了这部分流动人口。而流动人口自身大多对于选举责任的认识相对比较淡漠,他们对于户籍地所组织开展的选举活动往往漠不关心,所以他们也并不会为了投选票而返还到户籍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户籍地的选举活动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而所处地点又并不为他们开放选举的大门,这使得我国这两三亿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在选举环节当中丧失了发言权和投票权,而这是对流动人口合法权利的一次漠视,这也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人民的初衷背道而驰。

3.3 普遍参与意识较薄弱

在B市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当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就是社区自治,可结合现实金融矿缺口发现,B市的社区自治规模仍相对较弱,无论是社区公民的参与意识薄弱,还是社区公共管理工作的行政职权过强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公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制度上的严峻阻碍。在国家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如何实现群众参与是关键,而这就需要依托于各个社区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格局。当前B市社区居民在参与治理的过程当中,呈现出主动性不高,参与效果较差等显著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B市社区居民自治管理体系的创新。

结合在B市的实际调查可以发现,虽然B市内各个社区都会设置社区委员会,也会组织一些社区居民民主协商活动,以发挥居民的自治作用。可是这些活动往往效果较差,最终不了了之,甚至一些农村地区的社区并不会组织开展这方面的活动,而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当中,也普遍表现出参与积极性较弱的问题,同时由于社区仍然隶属于XX行政管理的最基层一环,所以在社区治理环节当中,最终的决策前很大程度上还是归于地方XX机关的。XX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也使得居民所提出的各项意见建议很难被采纳,直接造成居民的参与兴趣被打压。

3.4 受教育水平影响结果

参与能力同样会限制着最终的参与结果,并不是每一名公民都能利用去参与到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环节当中的,这对于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及个人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B市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实施九年义务支教与,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公众的素质处于一个基本达标的水平线以上,在面对不同事物时,由于自身所处的角色地位不同,以及自身的学历水平不同,在看待这一问题时的角度自然也会产生较大的区别,当然我们不能够一刀切的认为文化素质偏高的公民可以更好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同样我们也不能够完全否定教育水平偏低的公民他们的公共管理能力应意识到当公民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是他们的看问题视角都是有所不同的,一些富人阶级他们往往很难了解到底层贫苦民众的所思所想,而受教育水平偏低的公民,他们又很难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全局角度去考虑公共管理的方向。个人素质及社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直接使得参与的公众能利益产生较大的差异,而这也很有可能使得公民在参与公共管理活动时丧失其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

3.5 XX管理引导力度差

我国的法律及社会制度赋予了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但对这份权利的行使,制度上仍然是不健全的。因此B市公众想参与公共管理时,却不知自己是否符合主体资格、参与的内容是什么、应如何参与等。没有相应的规范指引公众,公众很难能参与其中,这必然会造成许多假公众参与的公共管理,这种没有制度规范的公共管理欠缺合法性。

另外,公众在参与公共管理中时间成本占了很大的比重,时间成本又进一步引出了物质成本。B市XX在公共管理中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配置的再分配与大多数公众的利益无直接影响,而过高的成本给公众产生一种花自己的钱干预自己无关的事的假象。事实上,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成本过高,正是公众怠于参加公共管理的首要原因。

4.B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对策

4.1 依托人大制度实现全民参与

首先需要做到加强宣传,使B市公民了解到参政议政的重要性,不断的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B市XX目前在宣传时可以依托本地的《莲池周刊》、《B市日报》等传统媒介,也可在B市卫视节目上进行宣传。但更多的是需要使用网络媒体手段,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的力量进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实时跟踪报道,并以此为依托上传篇幅较大无法被传统媒体所上传的信息。

其次,还需要建立健全旁听制度。通过邀请一些公民代表进入到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开展过程当中,以旁听的方式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整个议程和流程,了解各位委员的各项提案,这是对于公民知情权的一次有效保障。而在这种旁听制度上,我国需要将其落实成为一种基本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增强其体系化特点和规范化特点,建议形成听证制度,并将其作为实现民主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人民群众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也使得他们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且在听证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广泛的去收集公众的意见,了解到公民对于各项提案和各项发言的看法与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做到广泛的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广泛的进行吸收和采纳,这样才能够使得公民旁听和听证制度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4.2 保障特殊人群的公民参与权

随着近些年三农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现代化的农村体制,使得原本松散的农村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紧密起来,而这种基层的组织结构稳定和紧密也对于选举范围的拓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在B市的县一级和乡一级的组织单位当中,即便在更高层级的市一级和省一级选举环节当中都完全可以实行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

目前需要特殊对待B市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强调对他们选举权利的保障。建议采取改革B市选民登记制度的方法,按照选民的户籍地及所在地进行实名登记,并通过选举期间选民的所在地进行选举资格的发放,避免因人口流动而造成的选举权丧失问题。在这方面需要与B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采取全国网络户籍登记的方式,实时监控每一名选民的流动情况,从而为其提供相应的选举权利。

4.3 以社区为单位提高参与度

在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进程当中,社区无疑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好推进居民参与度的环节。为此当前需要以B市内的各大社区为单位,尽可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以居委会为核心,向社区逐渐辐射,并充分发挥三老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老干部,老教师和老党员,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当前社区在职能上也需要去行政化,而是需要逐步转移为社区的基层活动,考虑一些便民利民的项目上马,并以此为依托征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这样的内容与社区居民的切实利益紧密相关,更能激起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兴趣。而随着行政职能的进一步弱化,社区也需要考虑构建更加民主的协商治理体系,以前一阶段所提到的三老群体作为主要的引领带动方,然后发挥本社区内所有居民的集体智慧,并对居民所提出的各项意见建议作出有效回馈,增强B市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自信心。

4.4 面向全社会开展普法教育

面向全社会开展普法教育,这一责任应当由B市主流媒体自觉承担起来,尤其是一些大型网站——例如微博微信平台或者是一些行政论坛,都需要肩负起普法教育的重要社会责任。通过多多制作一些公益短片或拍摄一些微电影,来呼吁社会公民都参与到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环节当中;也可考虑利用简单动画的方式,在低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群体当中开展普法教育,使得孩子们早早的就意识到自身应享受的各项权利以及肩负的各项业务。这样的普法教育更能够保证全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使得B市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

4.5 发挥XX的引导管理作用

现在B市在公众参与公共管理上就欠缺很多制度规范。例如法律赋予了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但是大部分公民仍不知在何渠道去正确行使,甚至没见过选票。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非常健全的公众参与的制度,诚然这些国家的公众参与的自主意识很强,但若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是无能为力的。除了相应的规范制度,形式上这些国家大部分通过民间组织即NGO来实行。

公众参与成本看似有成千上万种,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即时间与利益。而相对于利益成本,B市XX可以根据公众不同需要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满足不同公众需求,对症下药。B市XX可以在通过强化公众对所参与公共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使公众以此来获得精神及心理上的满足感;也可以通过一定途径,直接或间接的提高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收益率,以达到公众利益上的满足。只有让参与公共管理的公众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更高效率的完成参与内容。

结论

如何可以保证服务型XX的构建,如何可以真正使得人民当家作主,本人认为就是需要保证公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充分参与,当然这也是公民政治权利当中的一种,无论是参政议政还是选举权,这些实际上都属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任何人不得对其进行侵害和剥夺。但结合现实状况却可以发现,由于B市在这方面的宣传引导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很多公民、尤其是一些身处偏远落后地区或自身受教育水平偏低的公民,他们在参与公共管理事务时的兴趣及积极性都相对较弱,在社区一些公共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也相对较少,而这是不利于B市全民监督和全民参与的公共管理体系打造的。

参考文献:

[1]商海生.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提升[J].区域治理,2019(35):222-224.

[2]魏莉莉. “动员-参与耦合型”社区治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吴伟伟.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J].管理观察,2019(14):65-66.

[4]赵学利,吕红.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探究[J].国际公关,2019(04):131.

[5]辛斯童. 参与式预算:乡镇预算制度创新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6]陈剑.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04):216.

[7]张峰源.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探究[J].纳税,2019,13(05):290.

[8]王怡昕. 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制度困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9]王玉梅.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高新区,2018(07):220-221.

[10]曾焕奎.论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03):102.

[11]范昱东.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01):210-211.

[12]李漫姬.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评《公共管理导论》[J].新闻战线,2017(24):158.

[13]王俊燕. 流域管理中社区和农户参与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14]方振邦,姜颖雁.地方XX绩效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02):10-17.

[15]张东芸. 安宁市XX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6.

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以B市地区的公民为例

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以B市地区的公民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1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586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17日
Next 2023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