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学生的学习拖延是一种在无意或有意的情况下不能完成任务的行为倾向。学习拖延对小学生的学习及其他行为会产生不利影响。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发现小学生存在参加活动不积极、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拖延行为,且学习拖延与任务性质、动机因素、自我管理、人格特质等因素紧密关联,并且对学生学业、教师教学、同伴交往、父母管教和学校管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拖延的行为,应采取完善学生认知、设定合理任务、反思同伴交往、完善教师教学、学校制定约束、加强家长教育等矫正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拖延;原因:矫正:策略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此项研究主要是专注于小学生学习拖延这一方面,通过收集调查问卷和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学习拖延产生的原因,以及探索得出对策与策略,为实际的小学教育中能够解决相应的拖延问题提供方法。
1.1.1研究目的
研究是为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拖延、学习拖延的形成原因以及矫正策略,并了解学习拖延的影响因素,运用适当的策略来矫正这种行为,以便预防此类行为的产生,最终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结合了国内外对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理论研究,根据实际调查到的问卷资料和小学生学习拖延的情况,作了相关的探讨。从入手了解问题到制定策略,为解决小学生学习拖延难题,提供了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将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
2.实践意义
对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研究有利于以下多方面的发展:
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存在的拖延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积极完成课业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有关理论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利于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榜样。同时也便于家长进一步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帮助孩子改掉拖延的毛病。
在学生发展方面,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拖延行为,有利于小学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2概念界定
本研究主要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拖延这三个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
1.2.1小学生
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接受教育的人,根据阶段的不同可以把学生分为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等等,所以,顾名思义,小学生指正在小学接受教育的孩子。
1.2.2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些活动或者做某些事情的一些无意识的表现,主要是个体的思想的外在表现,是个体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个人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存在的,二是慢慢形成的,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并且会在活动中无意识的表现出来。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好的行为习惯不容易形成,而坏的行为习惯十分容易养成。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影响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甚至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1.2.3学习拖延
“拖延”的汉语意思是延长时间,不迅速处理;延长,指在开始或完成一项外显或内隐的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拖延使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无法完成,或者目标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才刚刚启动。拖延本身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行为,既受到客观行为的制约,又伴有主观的情绪变化,最突出的情绪体现就是焦虑、抑郁,人们无法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违背的是自己当初的理性意愿,属于非理性的心理认知行为。学习拖延则是学生在学习的阶段对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产生的一种拖延行为。
第二章小学生拖延行为的现状
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教师问卷里面调查的是教师所带班级中学生的拖延情况,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拖延行为,了解教师认为影响学生拖延的因素是什么,并试着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另一个由以家长为主体搜集的问卷调查的是学生在家中的拖延情况,了解学生在家长是否存在拖延,了解影响孩子的拖延因素是什么,了解家长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拖延问题。
2.1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小学生拖延行为的现状、成因及策略研究,通过对问卷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下图表方便了解基本情况。
第一,关于教师的教龄、学历与任教年级统计如下(图1、图2、图3)。
图1教师教龄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教师大部分教龄不超过三年,资历深教龄长的教师比较少,说明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年轻力量占主体地位,因此可以得出小学生的学习拖延与资历浅的教师有紧密的联系。
图2教师学历情况
由图可知,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以本科为主,少部分是本科以上或是专科以下,说明学历以本科为主的教师,可能在小学生学习拖延这个问题上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决问题,学历可能存在欠缺。
图3教师任教年级
由图可知,教师任教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他们学生拖延行为的认知上存在年级偏差。
第二,关于家长的孩子所处年级调查情况。
图4孩子年级情况
由图可知,参与调查的100位家长中,大部分家长的孩子在读1-2年级,少部分家长的孩子在读3-4年级、5-6年级,不同在读年级的孩子拖延情况不一样。
2.2小学生拖延行为现状调查
第一,关于教师布置任务的调查情况统计如下(图5)。
图5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情况
由上述图可知,参与调查的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能积极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绝少数小学生经常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另外也有占比30.43%的学生有时不能完成任务,剩下23.91%的学生一半可以完成任务。关于教师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们的表现都是不同的。
第二,关于家长视角下小学生作业完成现状调查情况统计如下(图6)。
图6学生完成情况
由图可知,在家长的视角下,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的比重占有一半,有40.63%的孩子偶尔没有完成课堂作业,占比6.25%的孩子总是提前完成课堂作业,剩下的3.13%的孩子经常没有完成作业。总是提前完成作业和经常没有完成作业的所占比例总体较小。
第三章小学生拖延行为的形成原因
本研究针对上述关于小学生学习拖延原因的分析调查做出以下总结:
3.1学生自控力差
图7影响学习拖延的自身因素
图中所展示的数据表明在影响拖延行为的学生自身因素主要是因为迷恋玩耍和游戏,并且自身时间管理能力弱没有时间观念也占较大的比重。可以得知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很多学生因为贪玩而耽误了任务的完成,形成了学习拖延。再就是学生的自身管理意识较差,也导致了学习拖延的产生。
有些时候,学生拖延只是单纯行为层面的。但是,在拖沓的行为背后,其客观的原因往往缺乏时间观念,缺少计划性和做事没有条理,又或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注意力没法集中。很多学生从小自理能力差,上学后除了学习和作业什么也不做,不懂得安排和规划。如果父母不让孩子自己考虑和承担一些事情,孩子就不会独立起来,条理性就会很差。还有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上课或者写作业比较吃力,在知识点无法弄懂的时候写作业也会拖延。学生自身的原因还表现在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上,害怕任务不能完成时的自尊心受挫。或者是自我概念过于强,以主观先行的意识判断任务的难易程度,暗示自己无法完成并且造成了拖延。
3.2任务性质较难
图8影响学习拖延的任务性质因素
在任务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中,任务难度占据最大比重,任务的难度在绝对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而任务类型和任务数量对学生的学习拖延影响较小,任务的完成期限对学生学习拖延的影响最小。
任务难易程度、任务趣味性、任务情境都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拖延的重要因素。当学生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学习任务时,会认为自己没有信心去完成,简单的作业可以先做,但是一些大难题找不到解决的方法,造成学习的拖延。当学生在收到任务指令的时候,会主观判断自己对任务的喜好程度,不想做的不喜欢做的就不会动手做,如语文课上老师让小明背诵一首古诗,小明是班上的英语尖子生,早读总是爱读英语,尤其不喜欢语文,那么此时小明对背诵古诗的兴趣就不是很强烈,不愿意去背诵不喜欢的不擅长的科目,选择逃避或者是将任务搁置,延期完成。任务情境也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愿意动脑思考。
3.3错误模仿同伴
图9影响学习拖延的外部因素
在外部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同伴关系的数据基本持平,如图所示同伴关系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影响最大。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学生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教育氛围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身边伙伴的影响。在同伴关系中,小学生容易将自己和他人作比较,擅长模仿同伴的行为,同伴关系在小学生拖延的形成息息相关。小学生的学习拖延受到教师行为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相对较小。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认知能力增强,同伴行为成为小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是小学生社会行为的强化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的反应方式对于主体的行为具有强化或负强化的作用。同时,同伴也是小学生评定自己行为的一个参照物。学生会开始自发地模仿别的学生的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同伴交往尤其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小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龄的伙伴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另一方面,青少年想从同伴、集体对自己的反应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因此,这一时期的同伴交往往往影响主体一生的发展。
3.4教师鼓励缺少
在小学生的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头作用,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神圣的,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每天认真备课上课,在学生回答问题很对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夸奖,那么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面会更积极地动脑筋思考问题,也会更加爱戴老师热爱学习。相反,倘若老师忽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没有将所有学生公平对待,也只是草率地讲解基本的知识点,那么学生内心会很无助,认为老师对自己存在偏见,今后的学习中热情会减少,写作业也变得拖拖拉拉。
3.5学校教育欠缺
图10影响学习拖延的学校教育因素
据图可知,学校教育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唯分数论”的考试模式,可以推出学校现有的教育模式可能不适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最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拖延。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拖延,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班集体的规章制度对小学生的学习拖延的影响相对较小。
学校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受到学校教育的约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6家庭环境干扰
家庭教育是学生启蒙时期乃至以后的教育,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如果家庭教育是失败的,那么孩子早期的智力和情感会受到创伤.
第四章小学生拖延行为的消极影响
根据上述的原因分析和习惯调查了解,对小学生学习拖延行为在不同方面的消极影响作出如下说明:
4.1影响学生学业
小学生的学习拖延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自身会造成消极影响。在学校的时候,当学习拖延产生,如课堂上当学生落下老师已经讲过的知识点或者练习没有完成,那么学生在教师后面的讲解中不能紧跟教师教学进程,注意力不能得到集中,学生容易跟不上学业进度,影响最终学业情况。之后在同班同学的学习成绩竞争上会产生学习压力,情绪也会因为学习成绩而变得焦虑,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家的时候,学习上的拖延会导致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变差,自控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4.2影响教师教学
小学生的学习拖延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教学会造成消极影响。如学生的学业拖延会影响到教师对整个教学的规划,当大部分学生在很多知识点层面都没有很好地掌握时,教师就需要额外付出精力和时间、调整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填补对知识的空白,教师的教学进程会被打乱,不利于教师对整个班级学习上的管理。学习拖延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看法,不利于树立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好的形象。
4.3影响同伴交往
小学生的学习拖延一定程度上对同伴交往会造成消极影响。小学生正处于结交朋友的时期,而在同伴交往的时候,彼此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对方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拖延容易使同学产生模仿的想法和行动,对同伴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因为学习拖延而产生的学习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交友的压力,大部分孩子喜欢跟成绩优异的、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交朋友,而学习上存在拖延的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在这时会受到同伴的排挤,最终影响到交友活动。
4.4影响父母管教
小学生的学习拖延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管教,不利于家长对孩子形成好的态度和好的对待方式。
4.5影响学校管理
小学生的学习拖延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方面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学校集体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
第五章小学生拖延行为的矫正策略
针对上述分析,本研究对上述关于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策略调查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更加完善的矫正策略。
5.1完善学生认知
图11教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策略
由图可知,鼓励学生多动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互评作业和学习新知之前设置疑问完成任务各项均占有部分比重,综合来看,都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地位,也体现了民主平等到良好师生关系。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改变他们对事物和自身的认知,只有付出才会得到回报。可以督促学生自学,为其制定或者是让他们自己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表,安排好每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要敢于挑战,结果不是正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要有敢于思维的过程,学生还要学会在日常的学习任务中找到犯过的错和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一一去解决,在这里笔者很支持学生每门科目准备一个错题集,把每次作业的错题都搜集好,认真改错,以前的错题学生在掌握之后能够建立起自信心,有利于减少拖延行为,对完成任务变得更加积极。
5.2设定合理任务
教师或者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合理任务,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也不能超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任务布置。也可以设置良好的任务情境,营造愉悦的课堂提问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减少拖延行为。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布置任务,教师有时布置得作业太多,学生往往要做到十一二点才能完成,这样会使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形成拖延的习惯。同时,教师也不能布置太枯燥任务,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把学生困在课桌与课椅之间完成教师布置的枯燥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学生往往会为了玩而选择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抛之脑后,形成学习拖延的习惯,等老师要检查时才会着急完成,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布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实践任务,这样小学生才能不拖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5.3树立同伴榜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既要学习他人的优点,也要摒弃同伴的缺点,将同伴作为参照标准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本身的特点。小学生的同学与同伴养成的习惯对小学生自身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小学课堂中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好的榜样会使学生相继模仿其优秀的特点。所以在班级中可以表扬没有拖延行为的学生,发挥其榜样作用,其他学生会对榜样进行模仿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这也说明了班级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班集体中的大部分学生没有拖延行为,那么少部分学生受到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拖延行为会得到改善,所以要树立同伴榜样作用,建设不拖延的班级学习环境。
5.4教师完善教学
转变教师角色和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准分为若干小组,给每一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各个小组的组员通过课外预习和组员共同合作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展现自己的学习结果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还应该提高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前者是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后者则能够将更专业的学科知识以更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可以“寓教于学”,学生可以学得更加轻松,对知识也更加渴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
5.5学校制定制度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规则的制定为学生外在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规范学生行为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规则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学生有拖延行为,归根到底是自身没有受到约束。小学生年纪还比较小,处于活泼好动爱玩的状态,自控力也相对较差,如果没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拖延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约束那么学生自身的拖延行为将会一发不可收拾,俗话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是这样,坏习惯的形成也是如此。长此以往,学生的拖延行为没有得到制止和改善,就会形成拖延的坏习惯,甚至会伴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或者以后的行为处事中。所以,学校应该制定约束学生拖延行为的规章制度,制止学生的拖延行为,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
5.6加强家长教育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等多方面的发展。家长不能代办孩子的所有事情,不能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给予恰如其分的夸奖,帮孩子找到信心。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远离学习拖延,如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锻炼孩子完成任务的速度等等。可以开展家长学校,让各位家长学习如何改善孩子的拖延行为,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也可以家校联合,多多开展家校互动,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中的那些方面有拖延习惯,并和学校教师联合,改善学生的拖延行为。
总结
小学生学习拖延的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有很多研究都表明了其重要性并且作了深入探讨。本研究立足于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了小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及原因。在分析调查数据之后,得出了小学生的学习拖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自控能力差、任务性质较难、错误模仿同伴、教师鼓励较少、学校教育欠缺、家庭环境干扰等因素。依据这些原因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完善学生认知、设定合理任务、反思同伴交往、教师完善教学、学校制定制度、加强家长教育等等。
由于阅历有限,本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偏多、缺乏联系实际,问卷调查的结果及所提出的矫正策略仍然需要在实践中去完善,没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希望今后能更多地接触小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继续进一步探究小学生学习拖延的形成原因及矫正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67-70.
[2]李蒙蒙.小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与原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李新.小学生师生关系对于学习动机与学业拖延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常若松,马锦飞,张娜.小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3,29(04):82-85.
[5]张顺民,冯廷勇.拖延的认知神经机制与基因:行为-脑-基因的多角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3):393-403.
[6]郑治国,刘建平,董圣鸿,蒋艳,廖华.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时间管理倾向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06):786-792.
[7]陈秋珠.初中生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3):100-106+123.
[8]张传花,司继伟,张宝成.学习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1):106-109.
[9]王国燕.初中生学习拖延现状、原因及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倪士光,李虹,黄琳妍.学习拖延的整体化研究视角:传统与创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5):545-553.
[11]王晶.学业拖延类型与时间管理倾向、压力应对策略的关系—控制源的中介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2]郑素瑾.中学生学习拖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13]宋梅歌,苏缇,冯廷勇.拖延行为的时间取向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7):1216-1225.
[14]李先锋,张新萍.拖延行为的心理解读和自我改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60-64+160.
[15]王有智.西北地区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1):20-24.
[16]曾玲娟.小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0(09):50-51+49.
[17]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9-12.
[18]顾正兰.怎样矫正孩子的拖延习惯[J].价格月刊,2000(04):41.
[19]陈莉娟.浅谈学生学习中的惰性习惯及矫正策略[J].教育探索,2016(10):28-33.
[20]樊琪,程佳莉.学习惰性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06):1458-1460.
[21]吴彩芳.认知行为联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34(04):90-92.
[22]许小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良学习习惯矫正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3]石瑞峰,张晓玲.注重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1):12-13.
[24]贺彬.目标化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57-58+63.
[25]郝宝贵.高中英语课堂口语纠错态度对比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6]李丙冉.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师反馈话语运用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7]冯清.认知行为团体辅助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8]Sophie H.Cormack,Laurence A.Eagle,Mark S.Davies.A large-scale tes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rastination and performance using learning analytics[J].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20,45(7).
[29]Abbas Abdollahi,Neda Maleki Farab,Sana Panahipour,Kelly A.Allen.Academic Hardiness as a Moderator between Evaluative Concerns Perfectionism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20,181(5).
[30]Iris Franz.Unintentional procrastination,self control,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J].Education Economics,2020,28(5).
[31]Solomon,L.J.&Rothblum,E.D.:AcademicProcras-tination:Frequency,and Cognitive-behavioral Cor⁃relates[M].Journal of Counseling,1984:503-509.
[32]Briody,R.: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D].Doctoral Dissertation,Brandeis University,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80:590.
[33]Ferrari J R,Emmons R A.Methods of procrastina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s elf-control and self-reinforcement[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5(10):135-142.
[34]Pychyl T.A,Lee J.M,Thibodeau R,et al.Five Days of Emotion: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Procrastination.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0,15(5):239-254.
[35]Loewenstein G.(1992).The fall and rise of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temporal choice.In G.Loewenstein&J.Elster(Eds),Choice over time(pp.3-34).New York:Russell Sage Foudation.
[36]Ferrari,J.R.,Özer,B.U.,&Demir,A.(2009).Chronic procrastination among turkish adults:Exploring decisional,avoidant,and arousal style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9(3),402–40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0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