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本土心理学研究,深入中国传统价值观儒家价值观,结合时代发展现状,探讨其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大学生328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儒家传统价值观量表和人生态度量表进行研究。结果:(1)男女性别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谦让守分(t=2.992,p<0.01)、面子关系(t=2.656,p<0.01)、克难刻苦(t=2.251,p<0.05)以及人生态度的人生意志(t=2.573,p<0.05)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生源地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谦让守分(F=-3.778,p<0.05)、面子关系(F=6.848,p<0.01)、克难刻苦(F=5.468,p<0.01)以及人生态度的人生意志(F=3.419,p<0.05)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年级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面子关系(F=3.240,p<0.05)以及人生态度的人生体验(F=3.898,p<0.01)和人生意志(F=5.724,p<0.01)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家族主义与人生信念总分(r=0.354,p<0.01)、人生体验总分(r=0.351,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34,p<0.01)呈显著正相关;(5)谦让守分与人生信念总分(r=0.338,p<0.01)、人生体验总分(r=0.269,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70,p<0.01)呈显著正相关;(6)面子关系与人生信念总分(r=0.334,p<0.01)、人生体验总分(r=0.228,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92,p<0.01)呈显著正相关;(7)团结和谐与人生信念总分(r=0.324,p<0.01)、人生体验总分(r=0.353,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09,p<0.01)呈显著正相关;(8)克难刻苦与人生信念总分(r=0.411,p<0.01)、人生体验总分(r=0.347,p<0.01)、人生意志总分(r=0.300,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男女性别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维度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生源地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维度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年级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维度面子关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男女性别在人生态度维度人生意志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生源地在人生态度维度人生意志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人生态度的3个维度中,大学生年级在人生态度维度人生体验和人生意志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儒家传统价值观五个维度与人生态度三个维度两两呈现正相关。
关键词:儒家传统价值观;人生态度;大学生
前言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两次“认知革命”与一次“文化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对其内部作用机制的认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在我们的文明发展底蕴下,对于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我们发展的方向。文化是社会里一群人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表现在其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人们所遵照的行为准绳[1]。而文化心理,指的是人在一定语境中对一定文化刺激做出的该文化所规定的反应[2]。由于其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不断革新,其发展也表现出了一种趋向。在心理的研究中,文化不但被看作是一种外部的变数,更是一种内在于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这一课题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从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
儒学文化是中国的主要文化,它为中国的各个阶级提供了一个长久以来被视为“正统”的文化内涵系统。儒家文化的一种表现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儒家传统价值观核心的观念形态。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封建时代,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并没有被淘汰,其中的一些正面价值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非常接近。中国传统价值观理念内生长存,延绵数千年而不绝。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中国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演变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它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近几年来[4]。国内学者对儒家传统价值的研究多采用量表与问卷法。
当前,大学生们正处在一个人生的转型期,毫无疑问,他们是一群思维活跃、行动力非常高的青少年,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不是非常的丰富,但是他们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却有更强的敏感性,也具有更好的接受能力,他们也会适当的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面对身心健康发展、人际和谐交往、学习生活方面和职业发展等生命问题时,他们会产生不同的观念意识,并逐步分化成不同的特殊群体。而这类人不但有着各自的生活观和生活态度,而且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大相径庭[5]。
综上所述,探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以探索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关系。以儒家价值观为研究导向,有助于发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向,从而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1文献综述
1.1价值观
1.1.1价值观的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学科对价值观的讨论都有各自的切入点,并由此产生了各自独特的观点:哲学以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出发来探讨价值观;教育学则主要探讨人们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以及怎样发生变化的,从而提出一些措施;人类学对价值观的探讨则是把社会的整个大环境与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社会学则从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环境变更这一视角来探讨价值观是如何变化的;心理学则从价值观的心理构成要素、形成过程、内在效能以及如何测量来进行研究[6]。
国外,1951年克拉克洪对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7]。从这一定义开始,是否“值得的”看法成了衡量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标志,为以后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思想和理论精髓。1973年罗基奇认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7]。罗基奇的概念使人们把价值观和态度两个概念清晰的区分开来,并把方式、手段、行为结果本身也认为是一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另外价值观的研究领域,对以后价值观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施瓦茨在1987年提出了“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景的目标,他们在重要性上不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8],为价值观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国内,袁仁贵认为“价值观是社会群体中人们所共同具有的对于区分好与环、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人们意愿的观念,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于什么是好的或是不好的根本看法,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所特有的应该希望什么和应该避免什么的规范性见解,来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9]。相较于前者将价值观外化为群体式观念,杨国枢把价值观看作是一种偏好,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的偏好[10]。在前两者对于价值观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个体的观念,黄希庭提出价值观是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与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11]。再后来,许燕认为价值观是指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人们对事物及行为的意义、效用的评定标准,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12]。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的主题,认为价值观是以个体需要为中心的,按照个体对事物所理解的重要性,包含有文化、情感、认知、信念等因素的相对稳定、持久的进行评价和抉择的观念系统[13]。
1.1.2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是社会里一群人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表现在其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群体人们所遵照的行为准绳[1]。克拉克洪在探讨价值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一种文化核心的观点,即传统价值及其附庸价值的观点。霍夫斯特德对此持赞同态度,并在对40种近代民族文化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该模型的中心,有一种社会准则,它包括了社会上各大团体的价值观体系。社会团体也许会发生变化,比如家庭、教育制度、政治、法律等等,但是社会准则,包括价值观,却很难发生变化。霍夫斯特德引用了很多历史实例,说明了犹太人,吉普赛人,巴斯克人等不同的文化团体,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改变,例如丧失了独立性,被放逐,甚至丧失了语言,其文化形态却始终保持不变,并进一步指出,价值是个人和团体的特性,团体是文化的前提[14]。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结果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是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作用与教化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有社会性的。虽然这种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性,人类社会才具有了文化和价值。正是由于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才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处在文化和价值所赋予他们的规范、准则和行为方式之中。故而,本研究立足于价值观,将其与几千年主流文化相结合,以儒家价值观作为衡量指标,探讨其影响机制。
1.2儒家传统价值观
1.2.1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概念
传统价值观,一般是指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糅合墨、法、佛、道、理等众多思想体系的一种观念形态,是几千年来在我国封建社会始终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在中国二千年多年的历史中,儒家以其经世致用的“入世”思想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从中国的历史看,儒家传统价值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从当代社会看,儒家传统价值观并未过时,儒家传统价值观积极部分和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相似[15]。
1.2.2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研究
在国外研究中,最先对儒家文学做出研究的是Kahn,他在《世界发展,1979及以后》书中提出“后儒家假说”提出了四个要素:(1)家庭中特殊的社会化;(2)具有帮助所认同之团体的倾向;(3)具有阶层感;(4)认为人际关系具有互补性[16]。几年后,Hofheinz与Calder在他们的《东亚锐锋》一书中,提到儒家伦理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共同源头,而他们所谓的儒家伦理,就是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他们将“家族主义”视为东亚社会的主要特征。除了强调家族主义,他们还强调重视教育、勤奋节俭、尊重XX等。莱丁在他们提出的理论基础上,扩展了理论的内容,并且将他们具体化,莱丁认为,对于根源性因素构成的种种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了13个心理学方面和思想的概括:(1)自律与节制;(2)尊重教育;(3)重视技能学习;(4)对工作认真;(5)勤奋努力;(6)家庭责任感;(7)社会相互性;(8)金钱意识;(9)认同团体;(10)有阶层感;(11)爱护面子;(12)认知的传统;(13)公司为家庭所有[17]。有许多学者运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中国人的价值观,例如:霍夫斯塔德曾用一个包括五个维度的量表来测量全世界四十儿个国家的受雇人员,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同时,Berger亦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儒家伦理是东亚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当年,Weber在《中国的宗教:儒家与道家》书中强调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受到遏制的因素是儒家伦理。学者Berger指出,Weber所说的儒家伦理,是指中国封建君主时代儒吏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并非是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儒家行为伦理。他将后者称为世俗化的儒家思想(vulgar confucianism),包括一系列促使人们努力工作的信念和价值观,一种无条件、毫无保留地对家庭的付出,以及一连串注重自律和节俭的行为准则。Weber的观点在于一种良好的工作伦理的形成依赖于世俗化的儒家思想,进而影响增进生产力的功能。基于此种理由,Berger强调世俗化的儒家思想或伦理是促进东亚社会快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8]。
国内学者对于儒道传统价值观的研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心理研究的“本地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价值在其中的作用。港台学者在初期对中国传统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沿袭了国外更加关注实证研究的习惯,编制了一大批关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量表。例如:80年代Michael参与编制的《中国人价值观调查》量表。还有杨因枢等在《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编制了多个传统文化量表,其中孝道量表深入分析了孝道的主要因素,认为团结和谐因素、繁衍家族因素、兴盛家道因素以及——体感因素是家庭主义的最主要内容。同时杨国枢等研究者们发现,中国人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来认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比较认可社会、关系、情境的价值观取向[19]。肖水源、杨德森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测量》中详细分析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主要有四个方面:(1)有为与无为;(2)利与义;(3)欲与理;(4)利己与利他[20]。黄薛冰、张亚林、杨德森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测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价值观,并认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有助于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倾向方面,研究发现改变、改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更可贵的是具有长期稳定的效果[21]。关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该敬畏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结合社会现代化发展,有重点地辩证地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弃其糟粕,舍弃陋习与消极意义上的传统文化。
1.2.3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测量
目前大多对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研究采用的量表为杨国枢所编制的“儒家传统价值观量表”,该量表主要是参考Bond的中国人价值观量表,Kahn和Redding的后儒家假说,以及Lau的中国人之物质主义的想法发展而来。Bond所编制的中国人价值观量表,包含范围广泛,囊括内容全面,一共有二十几个项目。学者Kahn提出来了对目前中国人的组织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四种传统价值。根据这些作者所提示的传统价值,再加上长久研究中国人的思想及行为所获得的了解,设计了40个题目。根据受试者对于以上四十个题目的反应,经过主成分因素分析的抽取因素后,最后抽取五个维度。这五个因素间的相关均在0.53与0.78之间,显著大于0(p<0.001),显示此五个因素是互有关系,而非彼此独立[18]。
表1儒家价值观的维度
1.3人生态度
1.3.1人生态度的概念
我国学者李洁指出人生态度从哲学来看是人对待客观事物、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从心理学来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表现为社会实践中人们对人生诸问题的认知如看法、评价等;或表现为社会实践中人们对人生诸问题的情感,如喜欢与厌恶、尊敬与蔑视、悲观与乐观等;还表现为人的行为倾向积极应对与消极逃避、奋斗与松弛,这三重划分认知情感行为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同并得以应用[22]。相较于前者将人生态度的结构进行独立的划分,学者袁书等人[23]将人生态度定义为个体对人生持有的一种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倾向,与实现人生目标相联系,包含认知、情感、行为意向3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将人生态度看作一个相联系的整体。故本研究采取的后者对人生态度的定义,将对其进行整体中包含结构的研究。
1.3.2人生态度的研究
在国外研究中,Frankl认为,“每个人主要关心的不是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而是对人生的有意义的探索”。根据弗兰克尔的后勤治疗理论,对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的追求被认为是个人生命的本质。另一方面,Yalom认为,个人必须创造人生的意义,然后将自己致力于创造人生的意义。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观点,他将存在感简化为寻求快乐是生活中的最高目标。人生中的意义是对自己的生活和活动以及所赋予它们的价值和重要性的一种高度个体的感知、理解或信念。意义和目的与秩序、公平、连贯性、价值观、信仰和归属等术语有关。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对上帝的爱和向他移动是人生意义的潜在因素,并认为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进化的主要因素[24]。鲍迈斯特提出,通过首先满足对价值、目的、效能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就可以获得意义感。其他人则指出了日常决策和行动Maddi或自我超越在创造意义中的重要性。总之,人生态度被视为一个积极变量——幸福的指标,适应性应对的促进者,或治疗性成长的标志[25]。
在国内研究中,人生态度是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下,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看法,它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关。在我国,梁漱溟是一位比较有系统地探讨生活态度问题的专家和学者。他将人生态度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追求自己需要的事物,也就是人对物需要的满足;第二种生命态度,是指人活在世上,要承受过多的痛苦,从而产生了“厌恶”的心态,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心态;第三种生活态度就是,一个人要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地去生活,并且要对生活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26]。李洁在研究中指出,“人生态度的结构系统是一个多方面、多维度的,它的组成成分是人生认知评价、人生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倾向,按人生态度的认知因素可以分为理性型和非理性型;按其情感指向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按其行为指向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27]。”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态度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角度来进行的。本研究的观点在于,生活态度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形成的态度,是一个不断改变、发展的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生态度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新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实现伟大复兴”到“推进伟大事业”再到“创造伟大工程”,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生动实践,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新时代所弘扬的时代精神也对人们的人生态度起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人们对新时代的要求、所弘扬的时代精神等都会打上时代烙印。
1.3.3人生态度的测量
国外最初研究人生态度的心理学领域的工具主要是人生态度剖面图修订版(LifeAttitude Profile-Revised,LAP-R)。由Reker编写的LAP-R是由六个因素组成:目的、一致性、寻找目标、意义空虚、选择、接受死亡。然而,LAP-R由于文化差异可能无法测量我国的大学生。国内学者李洁编写的人生态度量表由人生认知评价、人生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倾向三个分量表构成。然而,此问卷测出的是特定的人生目标,比如“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出人头地”,似乎把人生态度当成了人生目标,而且,此问卷缺乏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效度分析数据。
而本研究采取的是由学者袁书等人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人生态度的问卷,该问卷包括人生信念、人生体验、人生意志3个因素。这3个因素不仅反映了中西方人生态度的结构差异,而且体现了人生态度在人生观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从对“人生信念”这一认知成分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中西方人生态度在结构上的差异。“人生信念”是有关大学生人生态度的认知成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所持人生观点、信念、人生观等方面的主观认识与评价,它是一个人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人在思想认识上对自己或他人所持观点、人生观等方面的确定与不确定,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与行为表现。我们接着从对“人生体验”这一情感成分的分析,它涉及到大学生面对挫败的宽容及内心和谐,是大学生承受挫败的情感基础,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最后,我们从对“人生意志”这一行为成分的分析,它涉及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努力行为,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
和其他问卷比起来,此问卷更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测量,原因在于:此问卷是从我国大学生对人生态度的实际看法出发,所编写的题项可以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真实特点。目前,关于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在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有些研究者把西方关于人生态度的理论移植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造成了理论与实际脱节;②有些研究者对学生生活经历了解不足,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缺乏足够的认识。故而,该问卷可以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可靠工具,将有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研究,如考察大学生人生态度的特点、形成和改变的问题[23]。
2问题提出
2.1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在逐步成为强国,五千年的底蕴也在时刻绽放光彩。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民族发展的立身之本。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项学科,每一个研究的使命,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土心理学研究是心理学发展与进步的必由之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与现实层面看,有很多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心理学思想。通过研究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的发展脉络,更符合我们的文化,也更适合中国人民。
中国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态度,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非常关键。立足于本土化的心理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其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其影响下面对人生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与生活方式。在了解其机制后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积极生活。
2.2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儒家传统价值观在维度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的人口学变量上存在部分显著差异;
假设2:人生态度在其维度人生信念、人生体验、人生意志的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假设3:儒家传统价值观五个维度家族主义、团结和谐、克难刻苦、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和人生态度三个维度人生信念、人生体验、人生意志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大学生,使用问卷星对大学生群体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共计收取368份,在筛选掉数据不全、回答时间过短(小于72秒)、规律性作答等无效问卷之后,对问卷均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分数分布在正负三个标准差之间的数据,获得有效问卷共328份,问卷回收率为89.1%。
3.2研究工具
3.2.1儒家传统价值观问卷
该量表由学者杨国枢编制,共40个项目,按照“完全不重要、有点重要、相当重要、非常重要”的1-4分评分等级进行测试。包括五个维度: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该量表是测量儒家传统价值观的依据,例如,梁世钟在《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调查研究》中自编量表以及张静在《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测试的五个维度可解释总变量为47.2%,五个维度的信度分别为:0.87,0.82,0.71,0.84.0.6。0.6<α<0.87之间,量表信效度良好。
3.2.2人生态度问卷
该量表由袁书、黄希庭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的人生态度问卷,包括17个题目、3个因素:人生信念、人生体验、人生意志。为了避免被试的回答趋向于中性定势,本研究问卷采用6点评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6“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的人生态度越积极。人生信念有6道题项,表现为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人生体验有6道题项,表现为大学生对生活的内心体验,以及面对失败或挫折的情感反应和情绪调节。人生意志有5道题项,表现为大学生追求人生目标的意志,以及将人生目标寓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三个因素的信度分别为0.86,0.83,0.79,量表信效度良好。
3.3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中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4结果
4.1描述性统计及人口学差异检验
4.1.1大学生人口学变量描述性统计
根据回收的328份有效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4.1.2儒家传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2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男女性别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家族主义、团结和谐维度中以及在人生态度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体验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谦让守分(t=2.992,p<0.01)、面子关系(t=2.656,p<0.01)、克难刻苦(t=2.251,p<0.05)以及人生态度的人生意志(t=2.573,p<0.05)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
4.1.3儒家传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3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是否独生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维度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中以及在人生态度维度人生信念、人生体验、人生意志中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4.1.4儒家传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
注:*P<0.05,**P<0.01,***P<0.001
由表4可知,生源地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家族主义、团结和谐维度中以及在人生态度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体验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谦让守分(F=-3.778,p<0.05)、面子关系(F=6.848,p<0.01)、克难刻苦(F=5.468,p<0.01)以及人生态度的人生意志(F=3.419,p<0.05)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
4.1.5儒家传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由表5可知,年级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维度中以及在人生态度的人生信念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面子关系(F=3.240,p<0.05)以及人生态度的人生体验(F=3.898,p<0.01)和人生意志(F=5.724,p<0.01)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
4.2儒家传统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相关分析
将儒家传统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各维度做Pearson相关分析,整理数据如表6。由表6的结果可得家族主义与谦让守分总分(r=0.515,p<0.01)、面子关系总分(r=0.463,p<0.01)、团结和谐总分(r=0.863,p<0.01)、克难刻苦总分(r=0.656,p<0.01)、人生信念总分(r=0.354,p<0.01)、人生体验总分(r=0.351,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34,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谦让守分总分与面子关系总分(r=0.752,p<0.01)、团结和谐总分(r=0.570,p<0.01)、克难刻苦总分(r=0.721,p<0.01)、人生信念总分(r=0.338,p<0.01)、人生体验总分(r=0.269,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70,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面子关系总分与团结和谐总分(r=0.465,p<0.01)、克难刻苦总分(r=0.747,p<0.01)、人生信念总分(r=0.334,p<0.01)、人生体验总分(r=0.228,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92,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团结和谐总分与克难刻苦总分(r=0.601,p<0.01)、人生信念总分(r=0.324,p<0.01)、人生体验总分(r=0.353,p<0.01)、人生意志总分(r=0.209,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克难刻苦总分与人生信念总分(r=0.411,p<0.01)、人生体验总分(r=0.347,p<0.01)、人生意志总分(r=0.300,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人生信念与人生体验总分(r=0.561,p<0.01)、人生意志总分(r=0.590,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人生体验总分与人生意志总分(r=0.562,p<0.01)呈显著正相关。
5讨论
5.1儒家传统价值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
儒家传统价值观总分均值为3.05,高于理论的均值2.5,表明大学生对于儒
家传统价值观的认可度较高。大学生儒家传统价值观在均分相关性为:团结和谐>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克难刻苦>面子关系。体现大学生对于儒家价值观的“家族主义”和“团结和谐”两个因子更加认可,中国的亲情和家庭观念对学生影响相对更大,这与张静结果一致[13]。说明大学生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亲情、家庭和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们的重视,符合我们千年来的文明传承。
5.1.1儒家传统价值观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
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5个维度中,大学生男女性别差异在3个维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这3个维度是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在谦让守分取向上,男生均值为2.88±0.457略高于女生均值2.70±0.514,与理论均值相比两者均值均值都有所下降。猜测可能原因在于儒家的传统观念里,强调要遵守社会规范,以礼和义约束自己的言行,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然而随着现代化思维的变化,对于礼和义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男女生的思维较以往也更加独立,更加拥有自我。故两者均分有所降低。而女生降低更加明显可能原因为现在的社会包容性更强,对于女生更加尊重,所以女生的变化更明显[28]。
在面子关系维度上,男生均值为2.71±0.492,女生均值2.56±0.461。说明男生更加注重保有财富、上下关系以及人情世故。一方面在于传统观念影响,男生的心理自尊水平更高,对自己的期望值也更高,往往比较会追求完美,另一方面,男生对于社交需要的水平较女生更高,故男生均值更高[6]。
在克难刻苦维度上,男生均值为2.76±0.485,女生均值2.67±0.472。说明男生更加具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亦能冒险犯难、追求创新。原因在于在传统观念中由于封建时代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男性又在体力上普遍优于女性,因此往往作为一种支撑的存在。而现在虽然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是以往数千年的这种观念仍然影响着男生与女生态度。
由于男女生的比例接近于1:2,故不排除数据的结果是由于数量差异所导致。
5.1.2儒家传统价值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讨论
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5个维度中,大学生生源地差异在3个维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这3个维度是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在谦让守分取向上,城市均值为2.66±0.474,乡镇均值为2.88±0.580,农村均值为2.77±0.478,乡镇的大学生更有谦卑的精神。在面子关系维度上,城市均值为2.49±0.424,乡镇均值2.78±0.574,农村均值为2.61±0.448,乡镇大学生更加重视面子以及人情往来。在克难刻苦维度上,城市均值为2.59±0.438,乡镇均值2.85±0.532,农村均值为2.72±0.469,乡镇大学生的刻苦精神水平更高。城市大学生接触环境多为小区生活,邻里之间的交往可能更少;而农村的大学生上学多为住校,交往以家庭、学校交往为主;乡镇的大学生接触的环境不像城市那样淡漠,又不像农村大学生那样简单,乡镇大学生的环境可能更接近我们传统的生活环境,故其得分更高。
5.1.3儒家传统价值观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
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5个维度中,大学生年级在1个维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个维度是面子关系。大四均分为2.75±0.445高于大一均分2.60±0.458、大二均分2.53±0.490、大三均分2.57±0.492,这可能因为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其他人接触的范围拓宽,接触外界的事物增加,受到外界各种价值观等影响更大。大四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加独立,更加自我,对事物的看法更加有主见。处事风格也更加成熟,更加注重人情往来。大一均分高于大二、大三可能大一初入校园,更加在乎他人对其最初的看法。
5.2人生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
5.2.1人生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
在人生态度的3个维度中,大学生男女性别差异在1个维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个维度是人生意志。男生均分为4.13±0.760,女生均分为3.89±0.827。男生在人生态度的行为意向成分,涉及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努力行为方面略高于女生。不考虑因人数比率导致结果的话,可能是因为男生的行动力更强,一件事情相较于去想,男生更喜欢采取实际行动来达到目标。
5.2.2人生态度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讨论
在人生态度的3个维度中,大学生生源地差异在1个维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个维度是人生意志。乡镇大学生的均值4.21±0.863,高于城市和农村,表明乡镇大学生将人生目标寓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更加明显,城市的大学生出生于罗马,他们的行动强但又没有那么迫切,乡镇的大学生行动力更强是因为他们离目标也许不是很远,努力一下也许就会成功,农村大学生是改变命运的第一代,有动力但又明白道路可行而止。
5.2.3人生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
在人生态度的3个维度中,大学生年级差异在2个维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这2个维度是人生体验和人生意志。大四的人生体验均值为4.54±0.723,要高于大一、大二、大三,而大一均值为4.35±0.863与大二均值4.34±0.654相差不大且均高于大三均值4.13±0.780。在大学生面对挫败的宽容及内心和谐,大四由于心态的成熟心理弹性会更大一些,能够更好的调节自己,情绪更加稳定。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初入校园,生活的体验刚刚开始,情绪较大三会更加放松。大四人生意志均分为4.3±0.903要显著高于大一、二、三,可能是大四心智的成熟,更加注意如何做,行动力提升。
5.3儒家传统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相关分析
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的5个维度中,家族主义与人生信念(r=0.354,p<0.01)、人生体验(r=0.351,p<0.01)、人生意志(r=0.234,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国的亲情、家庭观念比较重,传统价值、传统伦理对大学生的影响甚深,家族主义分数越高,大学生明确生活和工作的各项职能,调节各种情绪,树立人生的目标感越强;谦让守分与人生信念(r=0.334,p<0.01)、人生体验(r=0.269,p<0.01)、人生意志(r=0.270,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谦卑的姿态是我们保持生活的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谦让守分的分值越高,越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人生;面子关系与人生信念(r=0.334,p<0.01)、人生体验(r=0.228,p<0.01)、人生意志(r=0.292,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面子关系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面子关系值越高,大学生越会关注生活中的问题,采取和善的态度,创造更好的社会;团结和谐与人生信念(r=0.324,p<0.01)、人生体验(r=0.353,p<0.01)、人生意志(r=0.209,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团结和谐的分值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会带来更好的人生价值;克难刻苦与人生信念(r=0.411,p<0.01)、人生体验(r=0.347,p<0.01)、人生意志(r=0.300,p<0.0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有苦有甜,又苦又甜,只有拥有迎战生活的决心才会更好的寓于生活。良好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方面都有其正向的导向作用。
6结论与不足
6.1结论
大学生男女性别差异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维度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生源地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维度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年级在儒家传统价值观维度面子关系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男女性别差异人生态度维度人生意志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生源地在人生态度维度人生意志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人生态度的3个维度中,大学生年级差异在人生态度维度人生体验和人生意志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儒家传统价值观五个维度与人生态度三个维度两两呈现正相关。
6.2研究不足
第一,在样本的选取方面,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问卷星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虽然收取问卷较为方便,但由于部分研究对象的配合度不够高,导致筛选出来的有效样本容量较少。且无法有效把控样本人口学变量的数据,导致性别、是否独生、生源地数量差异明显,造成了人口学变量上数据分布不均的现象。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有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发放量表可以收集到数据类型的信息,对个体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无法进行直接获取。
第三,数据分析方面,本研究只采用简单的一系列统计方法进行研究,之后可以用更加高级的统计手段对各个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检验。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