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区域性社会群体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模式,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重视。道真县位置优越,连接成渝,辖区内多民族聚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已成为引导民俗旅游的桥头堡。本文从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入手,着眼于民俗旅游可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区域性社会群体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模式,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重视。道真县位置优越,连接成渝,辖区内多民族聚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已成为引导民俗旅游的桥头堡。本文从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入手,着眼于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首先分析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和条件,其次明确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对策,希望对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的研究和具体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道真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
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大众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旅游者更加关注旅游景观景点、旅游产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实现自我精神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重视产品的观光性和吸引性,还应重视文化内涵的开发。
  民俗旅游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特殊人文旅游方式,已成为宣扬本地区民俗事务、民俗风情、民俗资源、民俗特征的重要力量,其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独特的民俗风情、时代特点,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追求个性化的心理特点,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已成为宣传区域民俗的重要窗口和促进旅游发展的活跃力量。
  道真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区域内多民族聚居,少数人族占区域内总人口数的73.7%,仡佬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区域面积广阔,有接连起伏的山脉和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使道真县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资源。但道真县在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低、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市场活力不足和人才资金缺乏的劣势,为此,如何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道真县民俗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开发中去,进一步提高道真县民俗旅游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持续力是本文的着力点。

  1.2研究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结合使世界经济向全球化、一体化迈进,而民俗文化在经济浪潮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功能,与主流文化渐渐趋同。为此,开发民俗旅游,展现某一区域性独具特色的文化不仅能够展现本地区民俗文化魅力,还能够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需求。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研究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开发道真县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吸引游客来此参观,满足游客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还可以促进道真县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民俗旅游的研究,并结合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具体实践操作中提供参考意见并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分析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每问题提出合理化参考意见,可以促进道真县仡佬族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道真县民俗旅游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1.3相关概念

  1.3.1道真县
  位置优越:道真县属于遵义市辖区,处在贵州省北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道真县与贵阳市、重庆市的经济交流,市场较为广阔,为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市场资源。
  民族聚居:道真县区域内多民族聚居,少数人族占区域内总人口数的73.7%,仡佬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民族传统,这成为民俗旅游的主阵地和宣传点。
  地形地貌:道真县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降水量多。区域面积广阔,且多为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溶蚀地貌,有接连起伏的山脉和相对闭塞的自然条件,这为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
  旅游资源:道真县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自然景点仙女洞、阳溪茶条坝、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还有以仡佬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情山寨、村落和古聚居地。这些构成了道真县旅游的基础,也是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基础。
  综合以上,可见道真县具有以下优势:位置优越、多民族聚居、自然环境良好、旅游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这些内外条件共同作用为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的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发展。
  1.3.2民俗旅游
  改革开放后,民俗文化与当地旅游开发逐渐融合,作为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点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国内史书典籍《汉书董仲舒传》有文字“变民风,化民俗。”这里“民”指大众,“俗”指习惯的意思,民俗指的是大众的行为习惯。学者高丙中在著作中指出民俗是大众长期生活后形成为较为普遍的文化生活。可见,民俗是大众的一种生活,他产生于大众日常的群体性生活中。1989年学者何学成在国内开创性提出“民俗旅游学”的观点。他从事物发展和联系的角度出发,指出民俗旅游学主要研究的是民俗和旅游的发展,二者的结合使民俗旅游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旅游资源按特性可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学者保继刚认为,旅游资源分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和含有文化因素的存在,它能够吸引大众参观旅游。
  近几年,我国民俗旅游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如苗族的花山节、回族的“古尔邦节”,他们以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契合点,开发民俗节日旅游;北京中华民族园、无锡的唐城等,他们多为复古式的民俗旅游开发以此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旅游开发的主体多样,国内民俗旅游开发大多与山水、建筑、饮食文化、博物馆、公园和山寨相结合;形式由单纯的旅游观光到吸引旅游者积极地参与体验转变;民俗文化产品由单一、零碎向种类繁多,有所创新转变。这体现了国内民俗旅游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吸引游客,扩大民俗旅游市场,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1.3.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经济长期发展模式,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不对当前环境和下一代的需求产生危害。这一理念最早是在1972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成为与会国家共同讨论的发展观念之一,现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我国一直关注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于1995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强调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目标。

  第2章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民俗旅游作为近几年兴起的高层次旅游方式,为旅游业的发展加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也能满足旅游者追求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特点,丰富旅游者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民俗旅游改变了传统的以游览山川大河、建筑景观为主要的旅游方式,而近些年深圳民俗村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推动了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

  2.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俗旅游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风光和民俗特色、民俗生活方式为基点,开发民俗旅游的过程中不需要资金的过多投入,但能取得经济利益的高收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不断增加,一些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俗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可见,民俗旅游在增加国家外汇增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开发民俗旅游,可以促进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百姓收入,带动就业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2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旅游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引起XX和民众的重视。XX不仅提供资金支持,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更在政策、宣传上提供提供保障。外来游客来本地参观旅游关注本地民俗地文化内涵时,能够促进当地加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民俗文化史书典籍、民俗建筑物的保护,促进民俗传统工艺的发展。

  2.3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不仅给人们带来高物质的基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给人们面临着来自现代生活的压力,工作紧张,和同事关系不和谐,环境污染,使人们想回归自然,寻找人际之间单纯的关系。人们发现旅游是暂时解除上述烦恼,并能够愉悦身心的良好途径,在旅游当中,人们可以观赏壮美的自然风光,体会当地文化,感受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气息。而传统的旅游大多是观光式旅游,旅游者不能和当地亲身的接触,随着民俗旅游的兴起,旅游者不仅可以获得感官上的享受,还能够感受当地生活方式,更能够找到愉悦身心,满足精神享受的好办法。

  2.4加快城市化发展

  民俗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可以依托民俗旅游开发的契机售卖民俗工艺品,表演民俗技艺,开民俗餐馆等。不仅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带动旅游地人们的就业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XX在开发当地民俗旅游的过程中,扩大了民俗旅游的影响力,提高了XX的知名力度,XX依靠民俗旅游的收入扩大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宣传工作,可以扩大民俗旅游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民俗旅游和传统的旅游方式有异,不仅能够促进旅游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价值,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民俗旅游作为宣传民族精神风貌、民族文化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民俗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利于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可以丰富旅游者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改善生活方式。

  第3章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条件

  道真县属于遵义市,紧邻成渝,便利的区域条件促进了道真县与贵阳市、重庆市的经济交流,市场较为广阔,为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市场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为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的开发的基础;道真县XX实施积极促进民俗旅游发展的政策,为旅游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可见,道真县开发民俗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

  3.1区域条件

  汉代有学者尹道真,精通“四书五经”,学识渊博,是南中早期教育事业的创立者之一,道真县便因尹道真而得名。道真县,全称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属于遵义市辖区,位于贵州省的北部,位置上紧邻成渝经济区,便利的交通可以促进道真县和成渝之前的交流,也为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市场动力。

  3.2资源丰富

  分析道真县的资源条件,就先从道真县具体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来分析。
  3.2.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道真县境内大娄山分支中文和东支自西南向东北横穿全境,海拔最高的山峰为麻抓岩海拔1939.9米,海拔最低处位于芙蓉江出口317.9米,相对高差1622米。地质结构以浅质板岩和砂岩为主,地貌以易于溶蚀的峡谷地貌为主,碳酸盐岩分布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雨较多,但因为境内多连绵起伏的山川,所以气候存在垂直起伏的状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8-16.4℃之间,良好的气候条件利于道真县开展民俗旅游活动。
  道真县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种,分别为金钱豹、黑叶猴、林麝和云豹,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五十多种,野生植物达一百多种。道真县水能资源丰富,芙蓉江蕴藏巨大水能,可利用水资源发电。境内自然的景区景点,分别为:然景点仙女洞、阳溪茶条坝和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以自然条件为依托,可以为道真县民俗旅游提供资源基础。
  3.2.2历史底蕴助力人文风采
  道真县人才辈出,古有学者尹道真,精通“四书五经”,学识渊博;抗战年代有为国家奉献、英勇抗日的熊先煜、刘家华。全县有常驻人口24万余人,世代居住的有仡佬族、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3.7%。
  道真县境内多连绵起伏的山川,较为闭塞的环境让道真县保持着较为古朴的传统民俗。仡佬族为道真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成产生活中,仡佬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吸收了多样的文化传统。仡佬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服装服饰、饮食文化、礼仪交往都体现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3.3政策护航

  道真县XX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把发展民俗旅游,实现民俗旅游产业化提上日程,并积极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提升。
  实现道真县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XX为指导。民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资金短缺、市场分配不均、产权归属不明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XX出面,依靠XX的力量解决。道真县民俗旅游虽发展还不完善,但道真县XX站在高起点上,以XX为主导,建立两个机构:一是“民族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从宏观上加强对民俗旅游软环境的建设;另一个是完善“民族研究所”,实地开展历史形成的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调查,整理并出版。同时做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向民族文化的方向转移的相关决定。可见,道真县在促进本县民族文化的发展上积极进取,为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第4章道真县民俗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道真县民俗旅游业不断发展,成为推动道真县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两面性,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道真县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如人意。主要体现在:

  4.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道真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的情况,缺乏相应的宣传,与现代民俗旅游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当地民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由于道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辖区内多绵延的大山,景点大多分布在大山中,一些景点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利,影响了当地民俗资源的开发和民俗旅游的发展。交通不通畅是影响道真县民俗资源开发和民俗旅游的重要因素,但道真县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及时的开发且效率存在底下的情况。道真县偏远山区基础设施环境较差,主要表现为接待能力不强,住宿条件差,旅游的旺季存在住宿紧张,哄抬房价的情况。由于这些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仍传承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善接待游客的环境,导致当地民俗旅游环境得到了破坏。

  4.2民俗旅游产品零碎,缺深度和创新

  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民俗文化产品的兴起。从道真县已有的民俗文化产品来看,文化产品款式差别不大,且缺乏创新。傩文化是道真县本土文化,傩文化的表演经常出现在道真县各个景点当中,但在各个景点的表演相差无几,一些表演节目能够满足游客追求观赏、猎奇、神秘的心里,但是一些节目经常出现,让游客很难再产生兴趣。相似的民俗旅游产品,导致了民俗文化产品竞争的激烈,利益降低。
  道真县文化产品的开发正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存在着产品设计单一,手工制作简单,多为拼凑的情况。民俗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只有少量傩文化的面舞、铜铃舞向游客开放,其余的民俗产品流落在民间,很少有人发掘。一些民俗产品没有进行市场开发,仅仅作为当地居民个人所有。而市场上存在的民俗文化产品又款式差别不大,随处可见,导致了民俗旅游产品缺乏深度的创新。

  4.3建筑历史悠久,保护意识弱

  傩文化作为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傩戏为主要代表的傩文化在道真县也有分布,但大多用于意识形态的迎吉辟邪。傩庙是傩戏的发展载体,但目前一些傩庙因为年代久远,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毁坏严重,对傩庙的维护力度不够,仅限于简单地修缮。虽然XX重视对傩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但是保护并没有取得重要性进展,傩庙很难恢复到起初的样子,现在做的仅是对傩庙进行简单地修复和处理。傩文化中存在以自然宗教帮助自我实现,同时兼有巫傩活动,但在无神论的冲击下,傩文化资源流传下来的较少,傩文化活动减少,多仅限于傩戏的表演。而现今当地青年对保护傩庙的意识淡薄,更有部分破坏文物。相关部门单纯为了经济收入,招商引资,但是忽视了对傩庙的保养和维修,最终得不偿失。

  4.4市场号召力弱,缺利益

  从道真县已有的民俗文化市场来看,来道真县旅游观光的游客存在不饱和的情况,导致个别旅游景区出现亏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道真县属于遵义市辖区,位置虽优越但偏远,距离成渝经济区近但仅有公路,这是市场号召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二是品牌优势弱,道真县虽然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但是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大,且附近的县市也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来此旅游的人数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道真县仅为县城,缺乏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住宿环境有待提高,导致来道真县旅游的游客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四是民俗文化产品没有竞争力,民俗文化产品是滞留游客观光,延长观光时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道真县文化产品零碎,产品设计相似,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吸引游客继续旅游观光。

  4.5民俗旅游开发缺乏人才补充

  人才的竞争是决定一个产业的关键性因素,而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人才是影响当地旅游发展的关键。现今,道真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缺乏专业性人才,偏远山区的民俗文化更需要来自人才的推动。以道真县为例,道真县属于遵义市辖区,较为偏远,城市化水平不高,交通较为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人才不愿到这些偏远地区工作,导致这些地区因为缺乏人才的推动而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主要聘用外来的人才,但由于外聘人才不能够深入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内涵,会导致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若对当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礼节不了解,将会不利于资源的开发以及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最终不利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5章道真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道真县基础设施是促进当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道真县民俗旅游地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的民俗旅游开发,还能够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真县民俗旅游景点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这边对XX提出了新的要求,XX应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开发商,以促进旅游景区交通的完善,促进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面对偏远旅游景区内部及附近住宿条件差,环境不好的局面,XX应该以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态度积极重视,与景区和旅游住宿提供者携手促进住宿条件的改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民俗旅游过程中,XX应该重视开发商和群众的作用,提高开发商和群众保护民俗文化和环境的意识,保证开发商和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保护民俗文化和环境当中去,从而实现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

  5.2科学设计,积极创新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进行消费,用于交通、门票、吃和住的基础性消费变化不大,相对稳定,而其他非基础性消费弹性大,一些游客在民俗旅游中,更倾向于购买民俗旅游产品,观看民俗表演,为此,开发适合大众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某些旅游发达地区,以中国香港为例,调查中,购物等非基础性消费占总消费的60%,而其他基础性消费,开支是非常有限的。可见,非基础性消费的经济利益和市场空间大。为此,道真县应该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引导游客积极正确消费,促进游客进行非基础性消费。
  道真县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着产品零碎,缺乏创新的劣势。道真县应该积极开发文化底蕴浓厚,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物品,如民族服饰、视频、民俗器具等,扩大民俗物品的开发深度。民俗纪念品作为带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物品在增加地区经济收入,宣传地方民俗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道真县在开发民俗产品的过程中,应该整合市场资源,开发民俗产品多样化,并在形式上积极创新,突出特色,并在产品价格上做好定位。

  5.3提高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

  道真县历史资源丰富,不仅有汉民族历史文化和建筑物,更有以仡佬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建筑。保护道真县历史文物需要XX、社会、开发商和民众共同努力。XX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性文件,XX在社会各项活动中扮演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所以,历史文物得出保护要以XX为主导,道真县XX应该加强对历史文物的资金支持,定期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物定期检查,并维修,积极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开发商在积极改建旅游景区,改进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应积极对社会负责,不仅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更应该在修建景区的过程中有效的保护好当地的历史文物;民众应该加强自身认识,了解历史文物作为一种有形的资产,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所以,保护道真县历史文物,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高认识,加强资金支持,有效监管,共同促进道真县历史文物和保护和民俗文化的发展。

  5.4整合资源,联合营销

  针对目前道真县在民俗旅游文化上市场号召力弱的情况,一是道真县各个旅游景点应该加强联合,整合资源,联合营销。道真县应充分的发挥电视、报刊等传统的作用以及现代自媒体微信、QQ的作用,加大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仡佬族和傩文化旅游会,给民俗文化提供更高更大的发展平台,同时将道真县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动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发展。二是道真县可以加强民俗旅游的品牌建设,加强道真县民俗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应该把道真县的民俗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形象展示在外,发展区域特色品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好道真县仡佬族文化和傩文化的推介。三是整体发展,打造道真县傩文化和仡佬族民俗文化发展,应把景点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当地民俗文化。道真县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可以充分利用这三大少数民族的优势,整合资源,在民俗旅游发展中,加强体验性项目,这将会产生零散的旅游景点不能达到的效果,最终将会推动当地民俗旅游的发展。

  5.5重视人才,提高软实力

  当今社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和扩展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打造道真县傩文化民俗文化之旅,提升民俗文化品位,需要重视并培养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所以,在道真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把道真县民俗的保护与民俗的开发放在相同的位置。对道真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需要:一是培养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专业管理人才,可以对民俗旅游管理人员及相应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的水平,也可以积极与高校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订单培养”,同时也可以培养一批了解道真县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培训。二是仡佬族文化和傩文化人才培养。由于道真县傩文化不符合现代主流文化的发展,愿意学习仡佬族文化和傩文化的人越来越少,道真县仡佬族文化和道真县文化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仡佬族文化和傩文化艺人处于老龄化阶段。所以,XX应该积极培养傩文化和仡佬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人才,适当鼓励积极学习民俗文化的人才,积极与高校建立培养人才模式,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人才市场。

  第六章结语

  近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者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层次,更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建以及城市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道真县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俗旅游产品零碎,缺深度和创新、建筑历史悠久,保护意识弱、市场号召力弱,缺利益、民俗旅游开发缺乏人才补充的劣势,为此,本文从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结合道真县的实际,提出道真县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产品科学设计,积极创新、提高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整合资源,联合营销、重视人才,提高软实力的观点,希望为道真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道真县民俗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11
  [2]贵州省旅游局.民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贵州旅游规划指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3]陈燕.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与模式[J].云南电大学报,2009,(6):75-78.
  [4]宋兆麟.民俗与民俗旅游论坛——切勿把民俗庸俗化[J].民俗研究,1995,(1).
  [5]王旭.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N].贵州日报,2007-12-27.
  [6]保继刚,楚义芳,彭华著《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7]梁钊韬,张寿棋《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见王宝文《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8]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2,(2)
  [9]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双月刊),1997,(2)
  [10]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贵州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201-202
  [11]刘兴祥.道真仡佬族傩戏:一朵瑰丽的民族民间文化奇葩[N].贵州民族报(第5版),2008-5-5.
  [12]李显书,曹绍甲,雷高峰.道真县域支柱产业的转型及重新定位——以成渝西经济圈为背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26期
  [13]《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道真仡佬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14]郭颖.《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学刊》,2002,1
  [15]李劲松,汤其燕.试论道真仡佬族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74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5月1日
Next 2020年5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