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在工作中对衬衫式袖口的态度。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3.75%的研究对象不喜爱衬衫式袖口,衬衫式袖口的主要弊端为袖口污渍不能清洗干净、冬天里面的长袖衣服露出、流动水下洗手时沾湿袖口,研究对象不喜欢佩戴衬衫式袖口的原因包括:不清洁、易形成污渍并难以清除、污渍影响美观、易成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等等。结论:护士服袖口的设计除了形象象征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避免污染、保护自身安全以及便于护理操作。但是衬衫式袖口反而由于其种种弊端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不便,与其初衷背道而驰。临床上应该针对衬衫式袖口的弊端加以改进,使其更适合护理工作。
[关键词]护理人员;衬衫式袖口;医院感染
前言
南丁格尔首次创作护士服时,以清洁、整齐并利于清洗作为原则[1]。传统护士服也是“白衣天使”的象征,代表着对生命的尊重、健康、纯净以及医学的圣洁[2]。一直以来的传统护士服多是衬衫式袖口[3],成为护士形象象征的一部分。然而,在现实护理工作当中,衬衫式袖口极易携带医院内各种病原微生物且极易被药液、血液等有色液态物污染。而且治疗、护理前后需要常规洗手,袖端常处于潮湿状态,适宜的温湿度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不仅容易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而且增加了护士自身感染的机会。相关调查[4]显示袖口上的菌株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多是条件致病菌,但是由于患者的免疫功能较弱,也容易造成医院感染。
近年来各医院对医护人员手的病源体传播导致医院内感染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对护士袖口的污染重视程度相对薄弱,并且袖口与胸前、腹部相比是护士服污染率超标最严重的部位[5]。针对这些情况,本研究通过调查护士对衬衫式袖口的看法,探讨衬衫式袖口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护士服的改革提供依据,以减少由于护士服袖口引起的交叉感染,保护护士的自身安全。
1方法与对象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3月对深圳市某三级医院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份。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实习护士,排除标准为:工作服不是传统衬衫式袖口的护士(如手术室、ICU护士)。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是自行设计的问卷。该问卷是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护士在工作中护士服衬衫式袖口的主要现状设计而成。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包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科室);衬衫式袖口的现状(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护士对衬衫式袖口的态度。
1.3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星发放并回收问卷。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对象发放问卷,并采用统一指导语对每一位研究对象说明问卷填写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
2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48名研究对象中男性7例,女性41例,其他基本资料见表1。
表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项目 | 选项 | 人数 | 百分比(%) |
年龄 | ≤25 | 44 | 91.67 |
26-40 | 3 | 6.25 | |
≥41 | 1 | 2.08 | |
性别 | 男 | 7 | 14.58 |
女 | 41 | 85.42 | |
学历 | 大专及以下 | 2 | 4.17 |
本科 | 45 | 93.75 | |
硕士及以上 | 1 | 2.08 | |
职称 | 护生 | 37 | 77.08 |
护士/护师 | 9 | 18.75 | |
主管护师 | 1 | 2.08 | |
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 | 1 | 2.08 | |
科室 | 内科 | 16 | 33.33 |
外科 | 11 | 22.92 | |
急诊科 | 3 | 6.25 | |
妇科 | 8 | 16.67 | |
儿科 | 8 | 16.67 | |
社会健康服务中心 | 2 | 4.17 |
2.2衬衫式袖口的现状
2.2.1 衬衫式袖口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认为衬衫式袖口在形象美观、避免污染无菌物品、保护自己安全以及便于护理操作的重要程度见表2。
表2衬衫式袖口的重要性(百分比,%)
项目 | 不重要 | 比较重要 | 重要 | 非常重要 |
形象美观 | 25.00 | 37.50 | 31.25 | 6.25 |
避免污染无菌物品 | 20.83 | 35.42 | 35.42 | 8.33 |
保护自己安全 | 12.50 | 37.50 | 33.33 | 16.67 |
便于护理操作 | 16.67 | 31.25 | 39.58 | 12.50 |
2.2.2 衬衫式袖口存在的问题
39.58%的研究对象袖口污渍不能清洗干净,75.00%的研究对象有出现冬天里面的长袖衣服露出的情况,85.42%的研究对象有出现流动水下洗手时沾湿袖口的情况。容易被污染是衬衫式袖口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表3所示调查中,85.42%的调查对象在为患者翻身时容易污染袖口,77.08%的调查对象在搬运患者时容易污染袖口,66.67%在整理床单位时容易污染袖口。另外,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41.67%的调查对象护士服清洗的频率为每2~3天清洗一次,50.00%的调查对象清洗的频率为每1周一次,剩余8.33%的调查对象清洗的频率为每2~3周一次。
表3容易污染袖口的情况
以下哪种情况容易污染袖口 | 人数 | 百分比(%) |
搬运患者时 | 37 | 77.08 |
为患者翻身时 | 41 | 85.42 |
整理床单位时 | 32 | 66.67 |
新生儿科恒温箱操作时 | 18 | 37.50 |
其他 | 1 | 2.08 |
2.3 护理人员对衬衫式袖口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93.75%的调查对象不喜爱衬衫式袖口,不喜爱的具体原因见表4。
表4不喜爱衬衫式袖口护士服的原因
不喜爱衬衫式袖口护士服的原因 | 人数 | 百分比(%) |
不清洁 | 17 | 35.42 |
易形成污渍并难以清除 | 37 | 77.08 |
污渍影响美观 | 23 | 47.92 |
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 26 | 54.17 |
其他 | 4 | 8.33 |
3讨论
3.1 护士对衬衫式袖口的态度及原因
本研究中,93.75%的调查对象不喜爱衬衫式袖口,其原因包括不清洁、易形成污渍并难以清除、污渍影响美观、易成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易形成污渍并难以清除。
衬衫式袖口护士服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避免污染、保护自己安全以及便于护理操作。但是现实工作中,衬衫式袖口与其存在的初衷恰恰相反,反而成为污染媒介物[6]。本研究中39.58%的研究对象表示袖口污渍清洁消毒过后仍不能清洗干净,形成顽固性污垢,虽消毒过后病原体清除,但是影响护理人员形象美观,影响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信任和配合[7]。因衬衫式袖口较宽松且没有弹性,冬季护理人员护士服内的长袖衣服极易露出。同时临床护理工作中,每次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后护理人员进行常规洗手,导致衬衫式袖口比较潮湿甚至沾湿袖口,温湿度适宜各种病原体生长[8],不仅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同时还增加了护理人员自身感染的机会。
本研究还发现,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时最容易污染袖口。然而护理人员除了需要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外,还需要完成大量的无菌性的治疗工作。虽然护理人员会在操作前对手进行消毒并且戴上无菌手套,但是却忽略了污染严重的袖口在无菌区域内跨域甚至触碰无菌物品而造成的污染。在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恒温箱操作也是护理人员袖口污染发生的主要来源[9-10]。
3.2 衬衫式袖口现存问题的解决办法
3.2.1 及时更换和清洗护士服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11],护士服穿着的第1天袖口的细菌污染量为6.11±3.56cfu/cm2,到护士服穿着的第3天细菌污染量可达到23.69±12.31cfu/cm2,超过国家规定普通病房物体表面带菌标准(10cfu/cm2)。而本次调查结果中有一半的研究对象的护士服每1周清洗一次,甚至8.33%的调查对象每2~3周清洗一次,而染菌量与护士服穿着时长呈正相关,其袖口的细菌污染量必定已超过国家标准。建议清洗频率改为每日一次,同时增加护士服的供给数量,若被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12]。另外,袖口的细菌污染量还与季节和地区气候相关[13],应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增减清洗的频率。
另外,不同科室护士服袖口的细菌污染量也有所不同,有研究[14]调查显示急诊科护士袖口的污染量最大,ICU最少,与急诊科环境较为开放,流动人口多,空气中带菌微粒多有关。而ICU环境较密闭,流动人口少,空气消毒更为严格,空气中带菌微粒少,相对护士袖口污染量较小。所以,除了护士服的及时更换和清洗,还应注重病房的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的带菌微粒。
3.2.2 改进护士服袖口的设计
衬衫式袖口宽大无弹性,易被污染,冬季内衬也易露出,威胁护理人员自身安全。所以,现在有部分护理人员会采取用胶布缠绕的方法来防止袖口露出,但是这样做既不美观也不方便。有研究者自行设计了双袖口式护士服(见图1),内袖口为松紧袖口,后端与外袖口的后端平齐,内袖口前端略短于外袖口,一方面保持原有的美观,又能够有效的防止冬季长袖露出,保持内袖口清洁,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污染[15]。
图1
3.2.3 其他解决方案
另外,也有相关研究[16]尝试让护理人员使用加长的改良版一次性手套,即在普通薄膜手套的基础上加长手套至肘关节上 10 厘米,结果显示使用前后袖口细菌超标率由78.76%降至29.76%。但一次性手套容易在为患者翻身或整理床单位时滑脱破损[17],且可能在脱手套后发生二次污染。另外,英国于2007年出台的《医生工作着装规范》[18]内出现“裸露出肘部以下的皮肤”的要求,要求医生穿着短袖白大褂,禁止穿长袖白大褂。虽然穿短袖可以直接避免袖口污染,但秋冬季节病房温度较低不适宜长期穿短袖。
结 论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护士并不喜欢衬衫式袖口并且认为护士服清洗频率较少。衬衫式袖口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容易被污染、污渍不能清洗干净和不能保护自身安全。目前临床使用的衬衫式袖口也应该针对其存在问题加以改进,使其更适合护理工作。所以,本研究提出及时更换和清洗护士服、改进护士服袖口的设计以及其他解决方案,并且认为双袖口式护士服方案比较可行。
本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深圳市三级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样本量偏小,对于不同科室的调查针对性不足,列出的解决方案较少,缺乏临床试验对比,难以选出最佳方案。今后应该扩大样本量,对于不同科室进行针对性问题的收集与分析,查找出更多解决方案并且进行临床试验对比。
参考文献:
[1]李文.变化中的护士服[J].中国卫生人才,2019(11):68-69.
[2]史楠,刘玉村,王颖,杨尹默,李海潮,杨柳,刘新民.教学医院创新职业伦理教育形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04):475-476.
[3]唐志娟,吴秀霞.基于功能性与实用性的护士服零部位结构创新设计[J].天津纺织科技,2015(03):46-48+45.
[4]陆登辉,冯禹,易金平,卓平.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工作服细菌污染监测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02):117-119.
[5]田军,徐桂英,石秀敏,邹朝萍.医务人员的隔离衣袖口的污染情况的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2(05):385.
[6]李箭,韩炜,赵苏芳,曾伟杰,刘一梅.医院工作服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08):739-740.
[7]林旺冰,邹燕芳.对现今护士服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职业,2014(36):171-172.
[8]刘菊秋,栾冰,毛聃.护士服袖口与前襟细菌污染调查结果[J].当代医学,2009,15(09):111.
[9]李小玲.护生工作服袖口对新生儿暖箱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16,2(01):52-54.
[10]丁明娥.衣袖隔离套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05):508-509.
[11]黄菊,郭忠容.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工作服病菌污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04):189-190
[12]施源,曾丽娟,蔡晋,汪莉,李敏.新生儿病区工作服细菌学监测结果与改进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0):130-131.
[13]郭蕾.护士工作服双袖口的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20.
[14]施雁,袁秀玲,钱引娣,毛雅芬.护士工作服衣袖端细菌污染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9(12):33-35.
[15]毛选教,陈鲜琳,施正夏,陈原.医务人员工作服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579-3581.
[16]刘媛,昊晶.浅谈护士工作服应用改良版一次性手套前后细菌污染量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50.
[17]孙岩,高斌.医用手套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10):940-944.
[18]胡方金,胡艳琴.医护人员工作服病原菌污染研究及其进展[J].当代医学,2015,21(19):5-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