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某三甲医院临床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源,针对如何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提出应对措施。 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三甲医院临床一线值班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层次护士的压力大小有差异,年龄越大、职称、学历越高值班护士压力越大(P<0.05),护士压力与科室收治病人复杂程度及值班护士人数呈正相关。护士的主要压力表现在对病人的护理方面,参与调查护士这方面的压力情况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该三甲医院的临床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评分水平中等。护理管理部门须密切关注护士压力情况并且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关键词]护士;工作压力源;压力
1 前言
随着医疗体系、医院环境、人员配备及相关制度的改善,人们对住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护理的要求不断增加,护士工作的风险及压力亦随着上升[1],再加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三班倒的工作安排、不同的角色应对等都导致护士的工作压力增加。临床一线值班护士在夜班中要独自完成夜间的工作,还要面临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使得护士的压力在无形中较一般护理工作增大[2]。本研究通过向临床一线值班护士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护士在值班中的主要压力来源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佛山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CCU、重症医学科及消化内分泌科四个科室共92名年龄为20-60岁,平均30.5岁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参与临床一线并同意参加这项调查值班护士;排除标准:正在培训的护士、无一线值班经验的护士以及实习的护士。
2.2方法
2.2.1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内容由参与此项调查的护士基本资料以及中文版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Nurse Job StressorsScale,NJSS)两部分组成。①相关护士的基本资料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类型、年龄段大小范围、现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现工作职称层级、现所属科室以及至今工作第几年等。②中文版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由李小妹等[3]修订,包括有35 个条目,分成5 个维度:维度I是护理专业及工作维度,维度II是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维度,维度III是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维度,维度IV是病人护理维度,维度V是管理及人际关系维度,调查结果将使用4分评分法,护士工作压力量表的总分在35至140分之间, 35点表示无压力,36点-70点表示低压,71点-105点表示中压,106点-140 点表示重压,以低压及以上压力视为存在压力。得分越高表明护士在临床一线值班的工作压力程度越大,量表的Cronbach’s α系 数 为 0.98 [3] ,是我国国内最常用的护士职业应激源量表之一。
2.2.2方法
本研究采用电子问卷进行发放,共回收92份有效电子问卷数据,有效率100%。
2.2.3统计学方法
本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为使此调查更简练,均数用( x ± s)表示,分析方法分两种,分别为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时,会更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不同层次类型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情况。
3.1.1 不同年龄段的护士压力结果
不同年龄的护士压力得分不一样,总压力得分排名第一的是年龄30-40岁区间,得分是(79.18±23.72);排名第二的是年龄在41-50岁区间,得分是(76.49±17.68);排名第三的是年龄在51-60岁区间,得分是(72.00±11.35);最后是年龄在20-30岁区间,得分是(71.71±21.19)。20-30岁与31-40岁层次护士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段之间数据统计差异显现不明显。见表1。
3.1.2不同职称方面压力源结果
在压力总分上,主管护师得分(78.59±22.10)与副主任护师得分(78.75±15.44)较高,其次为主任护师(75.00±7.10)和护师(76.32±18.71),最后为护士(69.16±22.66)。统计学差异均不明显(p>0.05)。见表2。
3.1.3不同学历压力源情况
不同学历护士工作压力不一样,学历的越高工作压力值越大,且在值班时的时间工作量问题的维度Ⅱ、值班时对科室普通病人或病情突然转变的病人护理上的问题的维度Ⅳ、值班时各管理层人员对护士的建议意见及当时所需要面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维度Ⅴ及压力总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2 总工作压力源情况
本次调查中不同类型护士的总压力排名:在科室值班时病人护理上的问题的维度Ⅳ排名第一,得分是(23.70±4.16);值班时管理层对护士的建议意见及当时所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问题的维度V排名第二,得分为(17.17±3.62),排名第三的是维度I,护理专业及工作得分是(14.77±3.21),排名第四的是维度II,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得分是(11.66±2.57),最后一名的是维度III,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得分是(6.58±1.56),不同维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3.3 不同科室之间压力源情况
总压力得分中显示消化内分泌科以及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压力表示较大,消化内分泌科得分(76.43±23.73),重症医学科(75.23±14.15);其次是心内科,得分是(72.33±18.88),最后是CCU,得分是(69.83±20.31)。不同科室在工作环境一仪器设备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值班时对工作环境的满意认知及仪器设备是否充足和跟进时代方面的维度III中,消化内分泌科室与其他三个科室之间的压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内分泌科室与CCU及心内科在值班时的时间工作量安排问题的维度Ⅱ上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4讨论
4.1不同层级的护士压力增大趋势相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工作压力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职称越高,压力越大,与崔磊等人[4]在低年资护士工作压力源的调查与分析调查中的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现代护理模式改变,护理专业不断推陈创新有关,让中年以上护士在学习上的压力增加,表现出不能更好胜任工作。而年轻的护士工作时间虽然短,但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学习积极性高,能够更快适应并会尽力解决工作中的任何需求或矛盾有关[5]。本次结果显示护士的工作压力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文献[6]相似。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护士,自我定位高,他们对工作的期望水平高[7],导致压力增大;学位越高,期望在医院获得同事,领导,医生等认可的心理越迫切[8]。但是,中国目前的管理模式无法合理地按照教育的水平安排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的心理需求无法令人满意,从而增加了工作压力。
4.2护士的主要压力源表现在对科室病人的护理问题方面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工作错误的恐惧、护理严重疾病的患者、护理过程中患者的不合作、缺乏相关的教育知识以及护理患者的突然死亡是主要的压力。原因分析,除了重症医学科护士,其他参与调查的科室护士人力不足,未实行双人值班制;当护士值夜班时,要独自处理各种急性、危重和严重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消化内分泌科护士还要随时准备接收急性胃肠道大出血患者,护士不仅要照顾病人,还要面对病人的家属。这种高危、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导致夜班护士需要相应的高处理能力,导致护士的压力更大[9]。
4.3 不同护士对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不容忽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护士在值班时管理层人员对护士的建议意见及当时所需要面对处理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问题的维度V已成为值班护士的第二大压力来源。具体表现在医生过分批评护士,同事之间以及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合作方面。有研究表明[10],医护在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中常表示出“重视医疗而轻视护理”的现象;从以往的现象可以得出,医生护士在科室工作中各方面交流较少且认知上存在差异[11],从而导致相互之间存在隔阂的状况;而随着护理人员能力的提高,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时,对护士工作的要求也会提高。因此,当值班护士在临床的工作效率没有达到医生的理想水平时,他们就会受到医生的批评和指责。随着时间的流逝,护士因经常被否认而感到心里不平衡,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压力增大。其次是护理管理者的管理协调问题,一些研究[12]表明,护士缺乏同事之间的支持和理解,上级的良好管理,导致护士身体和精神上的各个方面都容易产生压力[13]。
4.4 经常倒班,社会地位不尽人意
在本次调查中,护士在护理专业和工作问题上的压力位居第三,主要集中在频繁轮班,护士认为护理工作在社会上处于低下的领域。国内大多数医院护士没有自由选择轮班时间的权利,当前医院内一线临床值班护士工作模式为单班工作模式;夜班护士少。在夜班工作时,他们经常遭受患者的误解和冲突,导致投诉[14]。结果,更加加重了护士害怕在夜班期间独自面对护理工作的心理负重,这进一步增加了工作压力。由于心理负担过重,他们感到自己不适合夜班,这使他们对值夜班感到恐惧[15]。再加上长期的夜班,扰乱了生物钟及其生命顺序,这些因素会使护士在轮班工作中承受更大的压力。
5建议与应对措施
5.1 舒缓护士工作压力
不同层级的护士压力与其基本情况呈现正相关关系,应对方式有所不同,年资低的护士可以通过在工作之余采用培养兴趣爱好、向他人倾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16];年资稍高一些的可以通过给予他们通过相同层级的经验交流,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节知识,从而培养出积极的心态,应对工作上的压力[17];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增强心理抗压的能力对护士本身是只有益处而无害处的。因为,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够对任何要求或场合都应对自如。所以可以通过巩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来缓解护士的发展危机[18]。 面对年轻护士,可定期安排对年轻的护士进行知识及临床操作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并熟练掌握各种急救程序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制定重症患者和常见病危重病的预案,可以有效减轻护士在救护期间的心理压力。
5.2加强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者应从管理角度给予临床一线值班护士更大的关注与引导,实施良性激励措施,对护士进行分级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为了减轻护士的压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可以通过调整一线值班的护士人数,单值值班配二线值班模式,适时和适当地增加值班人员的数量[19],分担科室繁重的工作。
5.3加强医护之间的联系
国外的研究表明,医生和护士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护理质量的改善、医疗成本的降低、医疗结果的改善以及护士对于工作的积极性都有良好的效果[20] 。医生护士这个团队在工作上的良好合作气氛,从而满足护士在工作上被认可后的心理[21],这进而减轻护士在工作上的压力。
5.4提出倡议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社会各界应倡导尊重和照顾护士;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政策,为护士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和晋升职称的良好机会; 医院须采取措施鼓励护理人员自我完善措施。 同时,要全力确保护士的后勤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全院形成“尊重护士,照顾护士”的氛围,开展心理教育、讲座,研讨会等课程。适量适时的体育活动可以指导护士减轻压力并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总 结
总之,参加调查的临床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处于中等压力状态。各级护理管理者须认真对待这种情况,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切实有效的改善措施,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促使临床护理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但这项调查有一些不足之处,参与调查的护士分布在心脏科,消化内分泌科,CCU和重症医学科五个科室。这些部门都是医院中更为关键的部门。相关工作压力对比不明显,以及所收集的样本不足,问卷设计不充分,不完整,不能反映医院护士的实际工作压力。希望将来在类似的研究中对其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魏 家 秀.试 论 影 响 夜 班 护 士 身 心 健 康 因 素 及 自我 对 应方 法[J].中国 保 健营 养,2 01 4,2( 中 ): 6 4 2
[2]李 蓉,余 悦,张 晓 锋.夜 班护 士 压 力 源 分 析 及 应 对 措 施[J].世界 最新 医 学 信 息 文摘,2015,15(62):149.
[3]李小妹,刘彦君. 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4-8.
[4] 崔蕾,周金娜,肖蔓 . 低年资护士工作压力源的调查与分析[J].全科护理, 2015 ,13 (2): 182-183.
[5]Tan T,Zhou H,Kelly M.Nurse- physician communication-an integrated review[J].J Clin Nurs,2017,26(23-24):3974-3989.
[6]叶小健,陈红敏,范敏等.本科护生岗位定位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2):27-28.
[7] 王金玲,孙雅博,张建梅,等.不同学历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的调查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11(22):112-114.
[8] 毕玉娟.80后本科护士毕业五年内离职经历的现象学研究.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415-417.
[9] 许佳佳,商临萍,罗钟亮.护理科研管理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9,23(26):2357-2359.
[10]童飞飞,陆志方,谢立中.我国医护管理制度性差异与医护关系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4):30-33.
[11]任春艳,马晓雯,谢红等.医护合作关系对护士工作投入影响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6):754-758.
[12]周雁荣.系统性压力管理对心脏外科ICU护士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10):1432-1436.
[13]谭莉,邓平基,田苗,等.护士人际冲突处理形态与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0):1564-1568.
[14]孔 婕.夜班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 0 1 2,10(1 5 ): 14 0 2 一 1 40 3.
[15]梁春萍,梁业梅,梁雁芳.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护理工时统计推进夜班双人值班制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3上):852-854.
[16]王德红,刘静,李淑桂 . 护士职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应对措施 [J]. 特别健康,2017(14):232.
[17]魏斌,张红,于明明.结核科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压力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8,16(34):4325-4328.
[18]陈静.不同职称的临床内科护士工作压力源的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5):565-566.
[19]徐兰,柏玉华,双人值班模式在老年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9):3010-3011.
[20]Rodts MF. Nurse-physician collaboration.Orthopaedic Nursing, 2008,27(2):93.
[21]孙漫菲,童丹,冯志仙.医护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8,33(6):110-113.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