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近年来,中小学课后教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大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作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年轻家长往往因为追求职业理想和生存上的需求,无法满足放学后对于孩子的接送与陪伴。目前,我国课后教育问题在城市地区已得到较大改善,然而,乡村地区的课后教育问题依然严峻。因此,本文选择内蒙古呼伦贝尔完工镇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探析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开展的现状。本次调查,主要从基本情况统计、课后教育参与情况、课后时间利用率、课后教育内容情况、完工镇小学与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比较分析,进行着手,调查研究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开展的现状,进而发现了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校方对课后教育认识不到位、家长缺少家校联合教育意识、家长教育观念的倾斜、政策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参与政策未建立等。根据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如:合理利用课后时间、有序安排课后内容、群策共促乡村课后教育发展、转变家长强化认识家庭教育、构建乡村课后教育模式等。希望本文能够为呼伦贝尔市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如何利用都能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意义。

关键词:课后教育;农村学校;家校联合

 第一章 绪 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课后教育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对已有的“校内托管”或“学校托管”概念更新为“课后教育”。明确确定了学校为小学学生课后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主体,并担当起了小学生放学后教育的管理责任。同时要求了各区教育主管部门,引导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进行课后教育管理工作[]。

熊熊; 刘宇佳(2019)在《X中小学课后教育的兴起之路、发展之困与经验之谈》对于课后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所谓课后教育指学校课程教育之外的放学后对于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在具体功能上,当前课后教育主要包含“教育”与“托管”的双重含义,表示在功能上兼顾学生的身体安全看护和个体发展[]。

郝向宏说,“课后教育进展得如何,不但关系到未来人才成长得如何,而且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在本文的研究之中主要引用的“熊熊;刘宇佳”学者的研究结论,课后教育指的就是在学生课余时间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包括在放学之后、节假日期间,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包括文化课程教育以及体育课程教育。

  1.1.2 农村中小学

农村是相对于都市地域的叫法,也广泛特指农业区,有乡镇、村庄等,以经营农业产业为主的劳动力聚集的区域,乡镇人口呈分散聚居,拥有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

农村中小学校是指位于乡村地区的学校,总归口工作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负责,县财政部门全额拨款教育经费[]。

 1.1.3 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1)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是我国统一进行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应当进行的教育,是我国给予保护的公益性事业。其实质是我国根据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子女和青少年进行的规定期限的强制性教学的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强制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按照国家的具体规定,当前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视听儿童是7岁-16岁。

(2)农村中小学地区界定

在地区的角度进行划分,农村中小学是属于乡镇一级农村为单位所成立的公办小学。区分城乡学校的标准由学校所处管辖范围而定。

 1.2相关政策背景

中小学生课后教育这个问题最早是由于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而产生的。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2月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教育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要“着力推进缓解中小学过重上课时负荷,大力支持中小学广泛展开课后教育工作[]。”这是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也是提高高等教育品质的重大措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学校要进一步强调以德为首、全面发展、面对每个人、终身求学、因材施教、言行一致、和谐发展、合作共处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八个基本原则。教育信息化要求校园信息化,学校从教师的工作思想、机制到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必须升级[]。课后教育联系着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家庭和社区社会三者生活关系,是传统教育的升级点。因此课后教育也能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其教育意识与水平,在管理上充分与社会交流,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发展、给家庭良好的服务、履行更多的社会职守,推动校园现代化,并且于2019年2月、2019年8月陆续颁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小学课后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为课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初步指明了方向[]。

 1.3 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3.1 有助于家校联合教育的实施

课后教育在一定程度帮助父母们解除了实际困难。课后教育的主要受益人群为中小学生、父母和社会群众,对课后教育也具有很大的社会认同度。该校通过将学校课程内部、教学内外、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集成,为有需要的学生创造了学习发展的机遇,给有能力的老师们创造了合适的契机;课后教育时间被塑造成学生提高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乐土,从而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拓展和教育的有利补充[]。家庭秉承“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合作格局。

 1.3.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充分做到了将智力活动与体能项目有机的融合起来,实现了训练与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目的,从而让学生的基本理念思想与基本活动体验在特色的活动项目中得以升华。

 1.3.3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十九大”的召开全面强调要落实乡村振兴教育,当前,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乡村振兴建设,而其中加强乡村教育质量是其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一直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都十分明显,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而言,很多家庭都宁愿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让孩子在城里上学。而通过课后服务教育的改革,对于提升农村小学基于质量有重要的帮助,通过该举措的有效落实,对于提升农村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供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帮助。

 第二章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呼伦贝尔完工镇小学为例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发展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呼伦贝尔完工镇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发展现状,收集当地中小学课后教育服务的相关数据,期待掌握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2.1 完工镇小学简介

完工镇小学位于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学校由建校初期的无固定校舍的私塾式小学发展成为民族学校。现有教职工129名,其中专任教师118名,在校生118名。校舍面积11908平方米。多年来,完工镇小学遵循教育创新与寻求发展的要求,本着“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之路。几年来,该校一直坚持以“三个”方面为指针,贯彻以素质谋生存、以特色求得发展,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办学理念,宗旨为建设为名校,以培养精英为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造中进步,力图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现代的教育科学体系、现代的教学手段、规范的办学活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优良校园与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办学品位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管理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德育、家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依法治校进程逐渐加快,2010年教育数字网络平台进一步健全,我校配备了“班班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校逐步向“办学高品位,教师高水平,教学高质量,学生高素质,管理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2.2 调查问卷设计

  2.2.1 问卷设计

本文对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的研究以实证分析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验证结论。本文重点研究对象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完工镇小学,运用科学抽样的方法和原理,对学生、家长、老师进行问卷调查。教师问卷主要侧重于该校课后教育的课程和师资等方面,家长和学生问卷主要侧重于对课后教育评价和教育需求方面。问卷题目以填空题、选择题(单选和多选)、简答题等题型构成。问卷题目内容主要分为基本情况和课后教育情况两部分。

2.2.2 问卷发放

学生问卷发放范围为3年级到6年级,教师和家长问卷发放范围仍为1年级到6年级。教师问卷为电子版,通过学校教师微信群里发送问卷星的形式发放给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为纸质版,学生问卷由学生在班级做完现场收回,家长问卷由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填写,第二天收回。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除教师和一年级家长外,其他回答问卷者都是课后教育参加者。本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0份,其中教师50份,学生120份,家长160份,回收率92%。

 2.3 调查过程

首先,借助运用校园图书室和网络查询国内外的有关文件材料,对有关中国农村中小学生课后教育的有关核心问题加以总结与归纳,从而基本了解学术论文与期刊研究的背景、现状。其次,通过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完工镇小学研究调查,对老师、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把握内蒙古呼伦贝尔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的现状。并通过问卷式调查收集和分析,总结了农村中小学校课后教育的状况,并发现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4 调查结果分析

  2.4.1 基本情况统计

本次调查样本的基础信息来源于调查问卷,如表2-1所示。

表2-1参与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调查人员基本信息表

身份 项目 选项 人数 比例
学生 性别 65人 54.2%
55人 45.8%
年级 三年级 25人 20.8%
四年级 32人 26.7%
五年级 33人 27.5%
六年级 30人 25%
父母 年龄 25-35岁 120人 75%
36-45岁 30人 18.8%
46-55岁 9人 5.6%
55岁以上 1人 0.6%
学历 初中及以下 30人 18.8%
高中 70人 43.7%
大专 40人 25%
本科及以上 20人 12.5%
每学期教育花费 500元以下 30人 18.8%
500-1000 80人 50%
1000-1500 30人 18.8%
1500-2000 15人 9.3%
2000元以上 5人 3.1%
教师 年龄 20-30岁 20人 40%
30-40岁 15人 30%
40-50岁 11人 22%
50岁以上 4人 8%
教师类别 普通教师 19人 38%
班主任 10人 20%
行政人员或兼职行政 5人 10%
实习教师 16人 32%

通过样本信息可知,完工镇小学的学生家长文化知识水平处于中等,家长在每学期的教育花费上多为500-1000元,由此看出完工镇小学家长对于孩子教育还是较为积极的,原意花钱投资教育;教师当中年轻教师和实习教师较多。

 2.4.2 学校课后教育参与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在学校课后教育参与情况上,学生类别中,低年级参与率为20%;中年级参与率为30%;高年级参与率为50%。在未参加课后教育的原因上,5%的家长表示,自身有能力为孩子进行学业辅导;8%的家长表示参加与否尊重孩子的意愿;40%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45%的家长表示收费不合理;2%的家长对课后教育的政策有疑虑。

在教师类别中,教师参与课后教育的方式,55%的教师是听从学校安排,45%的教师是自己自愿参加。在教师参加课后教育的原因上,17%的教师参与课后教育是因为学校对教师的贴补和勉励政策、20%的教师参与课后教育是因为愿意帮助学生课后学习;45%的教师参与课后教育是因为学校安排;18%的教师参与课后教育是因为可增进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如表2-2所示。

表2-2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参与情况

项目 选项 比例
学生参与情况 低年级 20%
中年级 30%
高年级 50%
未参加课后教育原因(家长) 自身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辅导 5%
尊重孩子意愿 8%
安全问题 40%
收费问题 45%
对政策有顾虑 2%
教师参与课后教育的方式 学校安排 55%
自愿参加 45%
教师参加课后教育的原因 学校对教师的贴补和勉励政策 17%
愿意帮助学生课后学习 20%
学校统一安排 45%
可增进交流,深入了解学生 18%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家长处于安全问题、收费问题等方面的原因拒绝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这对于学校课后教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阻碍的,对于乡镇地区的家长而言,在课后教育方面能够真正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额比较少。有相当的一部分家长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学识的有限不能够充分认识课后教育的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师方面,可以看出,众多教师参与课后教育还是出于学校的硬性规定,教师的意愿度不高直接影响了课后教育开展的效果。

2.4.3 课后时间利用率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在课后时间利用率上在校内与在校外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校外课后时间利用率,写作业的利用率为85%;预习/复习的利用率为10%;素质拓展的利用率为5%。在校内课后时间利用率,写作业的利用率为40%;预习/复习得效率为20%;素质拓展的效率为40%。如表2-3所示。

表2-3完工镇小学学生课后时间利用率

项目 选项 利用率
校外课后时间利用率 作业 85%
预习/复习 10%
素质拓展 5%
校内课后时间利用率 作业 40%
预习/复习 20%
素质拓展 40%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在校内的课后教育要优于校外的课后教育,校内的课后教育使得学习结构更加科学,学生作业和素质拓展利用率持平,学生预习/复习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升,校内课后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筑牢基础,同时巩固不足,校内的多种形式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兴趣素质,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2.4.4 课后教育内容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在学校课后教育内容设置上,30%的安排是看护学生安全;40%辅导学生作业;10%发展兴趣特长;20%组织体育活动。在实施课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上,60%的学生基本可以在校完成家庭作业;22%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9%的学生培养了其他兴趣爱好;4%的学生感觉学习负担加重;5%的学生无较大变化。在参加课后教育给孩子和家庭有带来的变化上,45%的家长表示孩子的作业及时在校内完成,缓解父母辅导功课压力;30%的家长表示接送时间冲突问题得到解决;10%的家长表示,孩子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和兴趣爱好;15%的家长表示,亲子互动时间变多,家庭关系更和谐。如表2-4所示。

表2-4完工镇小学课后教育内容情况

分类 项目 选项 比例
学校 课后教育实际开设内容 看护学生安全 30%
辅导学生作业 40%
发展兴趣特长 10%
组织体育活动 20%
课后教育对学生影响 基本可以在校完成家庭作业 60%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22%
培养了其他兴趣爱好 9%
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4%
无较大变化 5%
家长 参加课后教育给您的孩子和家庭有带来的变化 孩子的作业及时在校内完成,缓解父母辅导功课压力 45%
接送时间冲突问题得到解决 30%
孩子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和兴趣爱好 10%
亲子互动时间变多,家庭关系更和谐 15%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完工镇小学在课后教育的开展上,以学生安全看管与学生作业辅导为主,对于素质拓展和兴趣培养较少。但课后教育的开展也使得学生的作业完成较好,减轻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负担。在课后教育的老师当中,发现完工镇小学的课后教育老师多数集中在自己本年级老师或本校实习生身上,在志愿者和社会的第三方力量较少,这种情形不利于课后教育的长期开展,因为本校教师负担过重,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内心感受。

 2.4.5寒暑假课后教育安排情况

表2-5完工镇学校寒暑假课后教育安排情况

分类 项目 选项 比例
学校 课后教育实际开设内容 看护学生安全 10%
辅导学生作业 60%
发展兴趣特长 30%
组织体育活动 0%

结合当前完工镇中小学生寒暑假课后教育安排情况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在该地区的寒暑假课后教育项目的开展不足,只有10%的学校会在寒暑假期间看护学生安全,大部分学生寒暑假期间不允许有学生在小住宿。同时60%的学校在寒暑假期间会安排辅导学生作业,30%的学生会开展兴趣特长,而在体育活动方面,目前完工镇中小学还没有开展在该方面课后教育活动。

 2.5完工镇小学与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比较分析

  2.5.1东师慧仁简介

东师高新慧仁实验学校是长春市高新区管委会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位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超然街与超达大路交汇处。占地面积为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当前学校办学规模为45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2100名。其中:小学为30个班级,学生1350名;中学15个教学班,学生为750名。较高起点的教师队伍为日后全面开展高品质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占84%。其余16%为985、211师范院校毕业生,党员人数占60%。

  2.5.2完工镇小学与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比较原因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学校之间进行对比,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收集较为方便,完工镇小学是笔者家乡,东师所在的长春市是笔者求学的地方,笔者长期在两地生活以及求学,所以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较为方便。另一方面,东师慧仁能够代表长春小学当前课后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完工镇小学能够代表笔者所在地课后教育的最高水平,结合两所小学进行对比,能够看出两地最好的课后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5.3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开展情况

东师慧仁学校为进一步落实长春市《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新区相关通知要求,学校自2021年3月15日起正式开始实施课后教育。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工作在新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及学校领导班子统筹规划下有序开展。工作中坚持“学生自愿,全面发展,有效监管”的工作原则。在校方自主通知服务方法、服务项目具体内容的条件下,由学生家长自主选择是否加入课后教育。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合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设置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自课后教育实施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校长为课后教育教师多次召开动员会,明确教师责任,强化服务意识。学校将课后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建立严格考勤、监管、交接制度,领导班子逐层巡视,全面跟踪了解开展情况,并做以悉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学校在课后教育方面重引导,重思考,立足从"要求"走向"需求",从"单一"走向"多样",按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主动,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相互协调,相互鼓励,兼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因地、因校制宜的教学原则,从而切实降低了他们的压力,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为目的,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内容从实际出发,安排有作业辅导、自主阅读等静态课程以及社团活动、体育训练等动态课程。在课后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准备,组织学生完成作业、答疑、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减轻家庭作业完成时间过晚的负担;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扩大学生求知领域、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社团课程,丰富学生在校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增强体质,使学生获得全面锻炼。课后教育是政策所趋、民心所盼、育人所需。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学校不断细化服务细节,确保课后教育提质增效,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满意,让社会信赖。

  2.5.4比较与不足

第一,东师慧仁学校领导比完工镇小学领导注重学校课后教育的开展,多次开展了教师动员与培训大会。第二,形式多样性优于完工镇小学,东师慧仁学校课后教育内容从实际出发,安排有作业辅导、自主阅读等静态课程以及社团活动、体育训练等动态课程。第三,学生自由度高,学生可自由选择社团、阅读、体育、计算机、等多种形式。第四,东师慧仁学校不断对课后教育工作进行细化,不断完善,可持续性更高。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存在问题

  3.1 学校

  3.1.1 校方对课后教育认识不到位

农村学校对于课后教育的认识不足,将课后教育落实为任务型服务,在课后教育权责方面落实不到位。以完工镇小学为例,结合东师慧仁进行对比分析,东师慧仁对于课后教育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学校在配合方面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更高。学校在课后教育方面布置的较为完善,在课程质量以及课程种类方面都比较良好。

相对而言,在完工镇小学方面,学校对课后教育的应然价值理解不够,使得校方在开展课后教育过程中往往具有相互抵触的心态且关注程度不足,从而作为任务而进行服务。该校教师认为,课后教育只是该校常规教育时段的延伸,将家长本该承担的社会监督与教育责任转嫁给了学校,在将责任转移的同时学校却不能获取相关的服务权利与服务权益,单纯注重了学校责任,对校方权益与权力却存而不论,课后教育的品质就很难获得保证。

3.1.2 师资结构单一,参与意愿低

东师慧仁作为长春地区首屈一指的小学,在师资力量方面是十分充足的,并且在学校所制定的较为良好的福利条件之下,当前东师慧仁教师参与课后教育方面的意愿较强。相对而言,目前完工镇学校的课后教育的师资配置是由学校统一安排,考虑到学校老师更熟悉学生生活及校园的状况,同时还有教学费用支出这二个问题,在教师配置上大致上以学校老师为主,使得教师的构成较为单调。学校课后教育内容选择范围也较为限制,只有少部分学校老师负责承担文艺类、科技类等服务内容的教学任务,但这些服务内容又恰恰是学生想要参加的,教师供需严重不平衡。此外,在调查过程中,校方把任教老师分成了主教和助理,即由一名比较专门的本校老师利用学生前半段服务时间进行专门教学,后半段时间则由另一个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与巩固,在实际过程中很难帮助学生掌握多元化、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及教学内容,与对学生个性化的要求相背离。课后教育作为一个民生项目得以成功的进行,印证了全体老师的服务效率。但调查显示,一半的教师参与课后教育是因为学校的统一安排,不得不服从,自己的参与意愿并不强烈。

 3.2 家长

  3.2.1 缺少家校联合教育意识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因素,都要求必须与家长学校教育紧密协作,并保持一致的重视,以形成家庭教学合力,共同推动家校联合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家校合作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所追求向往的一个理想家庭教育模式,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正因为学校教育在小学生的时间与空间上占据了主导,所以学校功能也在无形中被夸张,而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职责也被大家所忽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剥离。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之中尤为严重,当前城市家长对于学生素质教育以及课后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大部分家长对于学生课后教育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当前农村小学的家长在该方面相对于城市家长而言表现的非常有限。大部分农村家长在课后教育意识中“局外人”的表现明显,使得农村家长常常把课后教育看做该校的本职工作,或是理所应当,不情愿或者抵制该校开展课堂以外的有关课后教育的教学活动,导致出现委托或让渡关系不明的情况。

 3.2.2 在家长教育观念的倾斜

在这种人才渴求的年代,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制约,成绩仍然是家长衡量学生培养的标准,判断学生能力的尺度,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不断地提出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变革教学考核方法,但仍然很难有所转变。

在当前城市家庭之中,家长对于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很多城市小学的孩子甚至在入学之前就开始参加各种特长班。但是农村因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在该方面的机构也非常少,大部分农村家长也没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尤其是在部分较为落后的地区,很多家长都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改变学生命运的关键。而随着农村学校课后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担任农村学生教育责任的学校来讲,更承担着所有的农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农民父母也以更放心的态度对于子女的发展。认为有了更安全的依靠。加上中国农村家庭教育需求难以统一,以及过高的期望值,导致老师们在实施课后教育时会因难以达到父母的需求而感到压力倍增。

3.3 XX

  3.3.1 XX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

由于课后教育推行时间较短,行业相关的政策和监管制度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相关政策性奖励或补贴,相关政策的不到位或缺失,不利于学生课后教育的后续开展。教师的工作量也因课后教育的开展而增加,当然还有教师工作量的不均问题,由于目前县财政上对学校老师通过课后教育提高绩效的费用还没有明确说法,而上级XX也没有设立课后教育的专项资金,所以学校也无法对老师这些增加的工作量进行补偿,进而会直接影响到学校老师授课的热情。

 3.3.2 法律制度不完善

鉴于目前出现黑托管、无故补习的恶劣现象,有必要加强建立法律法规的意识。课后教育由于其内容广、灵活、开放的特点,操作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同时也加大了学校规避风险的程度。课后教育活动的法律归属还不清晰,是不是属于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也不明了,是教育活动?又或者市场活动?为了保障校方和老师的权益,要通过建立法规来明确权责分配。

3.4 社会

  3.4.1 社会参与政策未建立

当前,我国政策法规中有关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活动都已有了比较规范的政策指引,但是关于学校课后教育教学性质定位、职责分配等的政策规定仍然是一片空白。课后教育工作由于其服务性、公益性,XX要求社会各界充分发挥职责,积极介入当中,为课后教育工作供应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资金保障。但由于缺乏XX的积极引导,校方工作缺少坚实的资金保障、有效的管理与激励。

 3.4.2 社会志愿者资源有限且不稳定

由于农村人才资源缺乏,导致愿意免费为乡村学生进行课后教育的社区义工更稀缺。第一,社区义工准入问题。校方身为义务教育单位,承担着维护学生安全及其品德培养的重大责任,我校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坚强的防线。当然也不排斥部分志愿者通过课后教育为我校的兴趣爱好班招生的情况。但是我校不应以老师具有招生的能力而对其否定,反而我校要抵制的是老师招了生就跑的这些危害学生们课后教育品质的活动。其次,社会志愿者在入校后的监督管理问题。校方对于进行课后教育的社会志愿者最基本的规定就是免费,因为校方与志愿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法律法规方面的制约,而是完全凭爱心、责任感的维持。学校师资主要来源于社会,很多老师都能够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坚持授课,不过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有的老师年龄太大、患病、工作繁忙等,一点小差错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学校的课后教育。正是这种时候校外社会志愿者的优势得以展现。资源的免费,且也相对少,希望学生能够有机会从课后教育中学到更多的课程,所以校方在管理时候就可以优先考虑社会资源,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后教育的品质,以及学校常规的教育。而作为管理方的学校有责任拟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问题的改善对策

  4.1 合理利用课后时间,有序安排课后内容

改变课后教育方式单调的状况,要求老师重视学生的课后活动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服务方法。教师通过观察主动发掘学生的特点,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以对学生的关心、信任、指导、支持、关怀等作为主要服务,全面认识、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并通过合理的服务与支持等举措,使学生的最大发展需要得以支持,进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但课后教育的目的、师资、教学内容、服务方式方法、社会评价标准等均与平时教学完全不同,不是常规教学的延续,因而自身也存在独特性。学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条件。所以笔者主张,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组织的初衷应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而进行的资源组合,是一种社会教育性服务。学校要充分明晰课后教育开展的目的、权责、服务主体,在家长、学生、学校中建立起统一的意识,多方联动从而达到课后教育育人的目的。虽然现阶段课后教育的开展工作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它却能给学生带来深远的的影响,这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全局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第一主体,就必须坚定好自身的职责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从多个方面强化教学意识和升级教学方法,开拓出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做好为国家广育人才的本职工作。

 4.2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群策共促乡村课后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和学校积极合作,不但能够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统一性,还能够实现家校共育内涵的优势互补,进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所以,学校要提高与家庭教育者的协同意识,主动构建好家校共育协作平台。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家长们也普遍想要更知晓自己子女在校园的表现,其表现不仅局限于学业方面,还想要知道孩子其他方面的状况,包括和同伴交往的状况、心理状态等,同时学校也期望家长们多反馈子女在家里的状况,把信息有效的交流,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家校共育平台的建立。把父母带到学校课后教育活动当中,和校方一同监督和实施学校课后活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亲子活动,推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而且保证小学课后教育实施的公平性。同时针对学生课后教育活动的设置以及服务费用的缴纳等问题,应主动邀请父母参与校方关于课后教育的决策问题,倾听父母的意愿与建议,父母是学生的监督人并有权享有知情权,这样就减少了在课后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父母和校方意见不和的问题发生。与此同时校方还要摸索引进社会志愿者资源的渠道,以找到一批具备能力并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具备一技之长的人员、取得县城XX以及市里教育文化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市里的高校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城市里的院校为例,艺术类师范生和有专长的大学生可以到本校参加课后教育,一方面大学生们可以增长学习经历,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掌握新的教学先进理论和知识技巧。学校应该多探索能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校长要关注志愿者们的心理状况,如个人发展情况、工作单位调整、时间调整、个人身体状况变化等,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与精神上帮助,进而形成良性的长期伙伴关系,并与志愿者们的朋友圈建立良好联系。

4.3 转变家长强化认识家庭教育

课后教育是教育性与服务性的统一,学校的课后教育需要更侧重于德育意义。而课后教育的成功顺利开展,与父母与家委会的主动配合与协助密不可分。学校管理者应利用教师培训、家长会等方法,协助老师、父母形成为中小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统一认识,老师的匠人精神和职业操守应贯穿于课后教育始终。为中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学校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考试成绩的提升。同时该校也要正确看待课后教育,形成课后教育的统一教育意识,家校共育发挥教学合力。增强家长的合作意识,家长要首先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始和根基。作为三大教育支柱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因此,父母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课后家庭教育,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并承担起孩子家长的责任,和孩子一同完成课后教育的活动。其次,父母要加强和校方的联合意识。因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深受家长、校方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作用,所以要争取把家长、校方和社会的力量团结到一块。家长要培养主动地参与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并主动地和老师们做好交流联系,及时反映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对班级所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应该尽量的亲历亲为,熟悉孩子的校内生活。最后,为了使学校完善课后教育,家长应主动反馈对学校的需求,让学校充分掌握学生的需要。

 4.4 有效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构建乡村课后教育模式

学校应充分使用本地的社会资源优势。如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校外活动场地,经常或不定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行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从而开展弹性乡土课程。对于课程的设置要倾听家长的诉求,并根据季节变化做出弹性调整。例如在农事繁忙时节,校方可以适度延长教育时间,依据气候的不同适当的调整活动地点,在春秋季多开展户外的课。同时课业设置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的需要,根据年龄智力发展特征设定不同深度的课后教育课程;例如为男孩多提供活动类课堂,为女孩提供较安静的课堂;为留守孩子们设有专门的心理陪护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上基本生活能力的课;对学业上有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为有特殊专长的学生提供符合其水平的拔高类课程。强健的体魄,是学生学习与生存的重要基石。由于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使学生对体育类学科有很大的认同感。体育类学科的课程不但可以强壮学生的体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而课堂中的团队精神,也是学生学习乃至今后工作中的必备品质。此类课程既可独立设置,在本学科上加以深化,也可融入到其他学科中,以提高学生实际的创新能力。农村学校在常规教学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下,通过课后教育也可深度地融入学校的现有教学教育资源,并能动的与学生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结合,各有侧重点,全面打造学生的学习空间。

 结论

农村中小学在资金、师资和课程资源的局限条件下,导致课后教育在执行中遇到很多障碍并影响其发展。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在有限时间按内不能快速解决的情况下,只有转变思维,不照本宣科,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才能有所发展。同时也不能仅仅地把课后教育当作日常教学任务之外的延长,更不能望而却步。只有农村中小学不依赖主观意愿而客观的评价自身的优缺点,长善救失,充分展现农村资源的重要作用,才能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课后教育体系。当今教育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既要打开校门引入社会教育资源。也要走出校园面向农村,开设相关本土资源课程;同时积极引入科技网络教育资源,增强知识贮备的同时也完善课后教育资源。课后教育资源的完善不仅使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还能提升学校的自身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具有特色的课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所帮助,也有利于迫使学校日常教育创新。校方应抓住课后教育的机会,探究教育体制创新改革。

 致 谢

我的本科生涯,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四年一瞬。

感谢我的指导教师王,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以及成文定稿方面,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细致的帮助和教诲。她的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终身受益。即便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也能耐心的解答我每一次的问题并给予我帮助和建议。再次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感谢同窗四年的同学,四年的风雨同舟,一千四百多个日夜的欢声笑语。感谢家人,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奶奶,对我的付出我无以回报。感谢每一位为我填写问卷的人。感谢一直没有放弃的自己。

行文至此,思绪万千。由衷的感谢帮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愿平安喜乐,万事顺遂。

参考文献

[1]王雪. 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的实施现状与对策探究[D].扬州大学,2021.

[2]史自词,李永涛. 澳大利亚中小学课后教育的发展之路和基本经验[J]. 比较教育学报,2022,(01):67-80.

[3]付卫东,郭三伟. “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教育: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1):68-76.

[4]余晓丹,陈超. 广州探索:“双减”困境与对策——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中小学课后托管与校外培训治理”圆桌论坛会议综述[J]. 现代教育论丛,2021,(06):91-92.

[5]张伟平,付卫东,李伟,曾新. 中小学课后教育能促进教育公平吗——基于东中西部6省(自治区)32个县(区)调查数据的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6-23.

[6]徐倩. 上海师大为中小学课后教育提供“一站式”教育资源[J]. 上海教育,2021,(31):51.

[7]刘宇佳,邬瑶瑶. X中小学课后教育计划发展动向及启示——基于《下午3点后的X》的思考[J]. 中国德育,2021,(18):41-45.

[8]黄凡. 家长期待:课程花样多平台操作易[N]. 中山日报,2021-09-23(003).

[9]潘辰午,任娇旸. 中小学课后教育实施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学校管理的角度[J]. 教育观察,2021,10(15):60-62.

[10]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宗波波,王宝森. “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 体育学研究,,:1-16.

[11]刘宇佳. 中小学课后服务与校外培训问题探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J]. 教育视界,2019,(19):12-15.

[12]熊熊,刘宇佳. X中小学课后教育的兴起之路、发展之困与经验之谈[J]. 教育科学研究,2019,(06):81-86.

[13]吴淑媛,刘东岳. 天津市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 天津教育,2018,(05):7-9.

[14]廖容. 多元协同:X中小学课后教育计划联盟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2017,(04):26-30.

[15]李恩华. 通过韩国中小学“课后教学”开拓国际汉语的新领域——以韩国仁济大学汉语教育中心为例[A].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12:576-584.

[16]Zelda Groener,Priscilla Andrews. Agency, access and barriers to post-school education : the TVET college pathway to further and higher learning[J]. Journal of Vocational,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9,2(2):

[17]Grice Jenny. Why are so many young people NEETs? Post-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 South Africa, Michael Rogan (Ed.)[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2019,115(7-8):

[18]Shirley Walters,Zelda Groener. Access,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and success for adult learners : rethinking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post-school education[J]. Journal of Vocational,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9,2(1):

[19]andby Jorunn S,Holbæk Helene,Lien Nanna.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rwegian school meal guideline: Development and reliability of two questionnaires to measure adherence.[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0,49(4).

[20]Bouck Emily C.,Chamberlain Courtney. Postschool Services and Postschool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2017,40(4).

 

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课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8月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858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8月6日
Next 2023年8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