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宋代玩具及其教育

摘要

宋代凝聚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演变,宋代玩具融合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按照性能划分,宋代玩具分为节令玩具、益智玩具和健身玩具,时令玩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元宵花灯、清明风筝、端午香包和七夕磨喝乐,这些玩具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会随着节日的到来而流行,随着节日的过去而被人淡忘。益智玩具对大脑智力开发有一定作用,比如燕几图和围棋,都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数理性,能够促使人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开发大脑。健身玩具多为体育活动,室外的有蹴鞠,室内的有投壶。宋代玩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其主要反映在如下四个方面:艺术教育功能、益智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情感教育功能。

  关键词:宋代;玩具;种类;教育功能;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点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文件表明,我国目前对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优秀文化遗产需要延续也需要见证,对宋代玩具进行研究本质上也是一次对宋代民俗文化的传播。

“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2]245将视角放在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提纲挈领上,会发现:宋代文化乃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其具有非常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作为体现宋代文化的一部分,对宋代玩具的研究是宋代文化研究中尤为重要的分支。宋代玩具作为宋代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见证了宋代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同时也是宋人用来进行教育的工具,具有娱乐性、逻辑性、益智性和数理性等功能。

玩具一词出自《梦粱录·夜市》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3]119从广义来理解,凡可以玩、看、听和触摸的实体器物,无论需不需要付出特别的一般等价物购买,且有着愉悦精神之价值的,都可以称之为玩具。无论是宋代还是其他朝代,玩具的教育功能大多作用于儿童身上,用于儿童启蒙,包含了人们对儿童成长的期冀。但玩具的受众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无论男女老少,只要适合,都可以玩玩具。也就是说,只要是适合拿来玩的,对人有娱乐作用的都可以称为玩具。本概念适用于本文所论述的宋代玩具。

 1.2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

关于宋代玩具的研究,王连海、王俊等前辈都有杰出的贡献。王连海《中国玩具艺术史》一书以艺术史和时代发展为线索,详细探讨了玩具的起源和分类、各个朝代的代表性玩具以及同一玩具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王连海《中华传统玩具民俗》一书从节令、信仰、商业多角度介绍了部分中国民间传统玩具,以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部分传统玩具的诞生与发展。王俊《中国古代玩具》一书则从玩具的历史、玩具的分类、玩具的功能和国内玩具市场入手,不仅细节地讲解了玩具的各种分类,也举例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玩具,介绍其历史来源和文化影响。

学术界对宋代玩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宋代具体玩具的研究,例如张金峰《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兰台世界》,2012年第28期)介绍了宋代民间风筝的游艺情况和功能;赵佳琪《风靡宋代的民间玩具——磨喝乐泥塑文化探源》(《民艺》,2019年第2期)和丛晓雯《两宋泥塑磨喝乐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21年)介绍了两宋时期泥塑玩具磨喝乐形象,讨论了泥塑磨喝乐在民俗生活中的发展情况;门丽《宋代蹴鞠的文化性和时代特征》(《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徐秀玲《宋代蹴鞠运动的繁荣及成因》(《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具体研究了宋代蹴鞠出现和流行的社会背景,具体的游戏规则以及宋代蹴鞠流行对社会的具体影响,韦立娜《蹴鞠空间的发展与演变》(《中外建筑》,2022年第255期)则研究介绍了宋代蹴鞠的空间特征。

对宋代玩具做整体研究的,例如宋玉美《宋代玩具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其中列举了大量的宋代玩具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玩具进行介绍,对宋代玩具的教育影响也有所分析;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主要从体育部分着手,其中也包含蹴鞠、投壶和垂丸等玩具的玩法规则介绍。

宋代玩具在文本中的体现的有,王海虎《从<棋经十三篇>看宋朝围棋》(《兰台世界》,2013年03期)基于宋代张靖的《棋经十三篇》,对宋代的围棋谋略和具体玩法进行了研究分析。

 1.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一部分从宋代的文明状态着手,研究传统玩具产生、流行与市民阶层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传统玩具的分类入手,按照性能分类对宋代玩具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分析玩具的教育功能。

最后部分是结论,宋代传统玩具在发展过程中融合时代风貌,形成独特的内核。文化跨越了时空,完成了传承。

 2宋代玩具的种类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277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文化演变,终于在宋朝达到了经济文化繁荣的巅峰,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程度,宋代玩具就是宋代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玩具历史悠久,与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创造密不可分。宋代玩具种类繁多,构思巧妙,造型夸张,色彩鲜明,是趣味性和观赏性并举的艺术品。玩具发展到宋代,已经具有诸多分类。若把分类视点放在玩具性能上,目前可分为时令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等。从制作材料来分,可以分为陶质玩具、木制玩具和布艺玩具。本文按照性能分类对宋代玩具进行阐述。

2.1时令玩具

时令玩具,亦可称之节令玩具。在大多数公认的语境中,其指代的是:

在特定的节日、时令(在宋人的意识形态里,“清明”等时令和节日是同构的)里出现的玩具。这种玩具的设计思路、传播环境常常与对应节日的典故、由来息息相关。例如春节可放的爆竹、元宵节可拿的花灯、端午节可佩的香包、清明节的风筝与七夕节的磨喝乐等等。这些玩具一般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通常作为节日的标志。因此时令玩具的时间性通常都非常强。它们并非一年常用的消耗品,会随着节日的到来而大量生产、广泛流通;也随着相应节日的过去而被搁置不闻。它们不仅仅只代表着一个节日的到来,也因为自身特殊的民俗性,成为了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文化本身。

 2.1.1元宵花灯

花灯有提灯、吊灯、壁灯等不同样式,主要以竹木为骨架制作,用纸或者绢布糊制为灯罩,经过珠宝羽毛装饰和彩绘以后成型。花灯造型美观,观赏性和趣味性并存。

“元宵节,正月十五,欢腾大节”,[4]89比之春节,宋代最为盛大、隆重、狂欢的节日是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记载了宋代元宵节的盛景:东风吹开了元宵夜会上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流星雨一般璀璨。满是雕刻和嵌满珠宝的马车在香气十足的街道路过。凤箫声到处回响,像玉壶一样的明月随着时间流逝光影转换,一整晚都是龙灯舞动的情景。柳永《迎新春》:“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宋·柳永《迎新春》)”《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开封府元宵节盛况:“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5]346

约摸冬至刚过,汴京宣德门前的御街上,开封府就用竹木搭好放灯的竹棚楼,并且用鲜花、彩旗、帛画加以装饰,这种竹棚叫做“山棚”,也就是柳永词中的鳌山,早早地便装饰起元宵街道,就可以看出宋代人民对元宵夜活动满怀期待。才到正月初七,山棚便已经开始张灯结彩,灯山点亮了汴京夜,小商贩们也早就开始售卖节日“周边”——各类肖形灯,像恋花灯、兔子灯等等,节日氛围暴涨。等到临近元宵,山棚左右会搬出两座巨大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塑像,皆以彩带装饰,身骑狮子、白象,并且从雕塑的五根手指中皆有水流喷出,形成了早期的喷泉。元宵夜人们可以对着菩萨塑像祈福,也可以在棚下商贩逛灯会看表演,皇帝也会带着妃子大臣来到城楼上,与百姓一起共同欢度元宵。宫内的侍女小馆会购买楼下小商贩的果子玩具呈宫中贵人,买东西多余的钱赏赐给小商贩们。这些多出来的钱不仅能够维持他们一段时间的生计,皇室出面完成的购买行为也给商贩们打了“广告”,实属与民同乐。

元宵夜流行两种灯,一种是可浮于水上,顺水而下的;另一种是旱灯,小者可持,大者可观。对于北宋东京城的放灯时间以及灯展盛况,《宋史》中有明确记载:“三元观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然灯。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采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阵百戏。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本国歌舞列于楼下。东华、或祐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悉起山棚,张乐陈灯,皇城雉堞也遍设之,其夕,开旧城门达旦,从士民观。后增至十七、十八夜。”[6]1163元宵放灯的习俗始于宗教,自唐朝官方特诏后变为一种制度,流传下来。

宋朝承袭了唐朝的放灯制度并且有所改进,唐朝放灯时间共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宋太祖乾德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7]336-337《铁围山丛谈》有:“盖乾德间,蜀孟氏初降,正当五年之春正月,太祖以年丰时平,使士民纵乐,诏开封增两夜,自是始。”[8]336-337将宋朝元宵夜放花灯的时间延长至五天,百姓们过节的时间也从三天变为五天。百姓游乐时间延长,相应经济也更一带盘活,张灯盛景为大多数宋代市民带来不同方面的利好。可以看出,花灯是宋代元宵夜一个非常典型且重要的文化实体标志。放灯时间的延长象征了宋代人民对元宵夜的重视与喜爱,也隐喻了宋代市民文化较唐朝之发展迅速,为明清市民文化发展导夫先路。

儿童在元宵夜“拦街戏耍,竟夕不眠。”[3]2花灯中有一种特别的肖形灯,深受其喜爱。肖形灯制作工艺与普通花灯几乎没有不同,用竹木或者金属丝编成骨架,用纸张糊制,加以彩绘,形成各式各样精美的灯。肖形灯不仅仅只有动物模样,也有莲花、山茶等植物模样,还有各种画本人物和仕女模样及绣球模样等。肖形灯中最为特殊的叫“车灯”,“车灯”在普通肖形灯的基础上安置底座,加上滚轮,系上绳索以后儿童便可以牵引自己的花灯玩耍走动,这样子便于携带也不易丢失,虽然叫“车灯”,但它的图形也是多种多样的,《白象花灯》一画中童子牵引的白象车灯精致华丽,象背上嵌有背座,座上一个藏蓝色宝瓶,瓶内放有如意、画戟,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中国玩具艺术史》中描绘李嵩的《观灯图》曰:“画面中五女五童共为十人,中间右侧的妇女为主人;左侧三人演奏乐器,分别是琵琶、萧、檀板,应为乐伎;近景少女应是侍女;童子五人有三人执灯,分别为兔子灯,瓜形灯和小灯笼。当时贵戚内眷赏灯节情景。背景搭灯棚一架,状若牌楼,悬三巨灯。……主灯的第一只,可见九个框面,推知全部应为26框,除天地框外,每框均做山水、人物绘画。精美繁复程度,至今来看,仍叹为观止。女主人背后有一桌,桌上置方形走马灯,此灯正面朝向左,侧面开“四合壶门”,通过壶门可见灯内立柱周围有持兵器人物,顶上可见立柱上的风轮。”[9]67此画上的走马灯,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文物中最早的走马灯形象,为宋代花灯研究提供鲜明的史料证明。走马灯是宋代花灯的一个典型代表种类,宋时又叫马骑灯,其在制作时大多用竹子扎成方形架子,中间安上轴和风轮,灯体部分则糊上纸人纸马,风轮转动就会让人物作奔腾状。宋代范成大《上元节物诗》记载:“映光鱼隐现,转影骑纵横”就是在描写走马灯走马转影的样子。宋时的走马灯有两种,一种是沙戏走马灯,利用流沙自上而下倾注的细沙为动力,驱使转轮,带动纸人纸马。另一种则利用灯烛点燃以后的热气,带动走马灯转影,将贴在灯上的图案带活,造出一副人马追逐,奔腾厮杀的影像。二者的源动力有所区别,但观赏效果大体相近,这些灯彩制作精良、玩法各异,为宋代市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

 2.1.2清明风筝

当代清明节融合了古代春季的三大传统节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古代民间主要以“寒食上坟”为主。上巳节则是举行“祓除畔浴”,青年男女聚集起来,街头唱歌江边宴饮。《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0]123写的就是上巳节时,青年们群聚踏青的美好情形。清明这一节气出自《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11]66清明节到时,春和景明,万物复苏,正是三两出行体悟春天的好时节。大人们喜欢带着孩子出城踏青,因而拉动了相应踏青物品的传播和消费,清明时节玩具和特产更为畅销起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开封清明节的盛景:“都城之歌儿舞女,遍蛮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5]351城外小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点心玩具,其中风筝凭借着制作简单、低成本、娱乐性强、情怀寄托感高的特点脱颖而出,成为了清明节颇具代表性的民俗玩具。

风筝最早是军事用品,用来传递信息。《事物纪原》中曾经记载:“梁太清中,候景攻台城,内外断绝,羊侃教小儿作纸鸢藏诏于中间,文帝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放之,冀得达援军。”[12]224伴随着制作工艺原材料的改进、造纸术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以及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走入了大众视野,风筝由单单军用更多地转向民用,最后民用程度超过了军用,成为家家户户出门踏青的必备单品。

在汉魏时期,风筝作为军事用品存在,甚至出现过可以载人的风筝。“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坠,仍付御史狱,毕义云饿杀之。”[13]709为了进行刺杀,风筝从金凤台起飞,最远飞到了郊外。此也可以看出,汉魏时期,风筝制作工艺已经达到非常先进的地步。等到了宋代,风筝已经没有军事作用了,变成了民间玩具。宋代风筝的制作工艺已臻标准化,可以概括为扎、绘、糊、放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能分解为多道不同工序,大小工序加起来共有10到20多道工序。“扎”需要考究的原料和精确的尺寸,对手工艺者的数理知识有一定考验。“绘”则是绘制图案,牡丹、仙桃、莲花和燕子等图案在中国古代都属于意思向好的能指,都有着吉祥的寓意,外观也比较好看,因此常常被绘制在风筝上,考验了手工艺者的审美以及文化内涵。“糊”是熨烫、裱糊、净边等步骤,为了让风筝整体更加美观也更加坚固。而“放”这一部分看似已经到了玩风筝的流程,实际上是为了观察风筝在空中的形态,是对前面数个工艺的合格程度的一次展示。风筝美的考究不仅仅是静态的,在空中飞舞时也得有动态美,这就与绘制这一工序息息相关,“放”是对前面工序的整体实验。

清明踏春时节,许多少年“竞纵纸莺,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至花影暗而月华生,始渐散去。”[14]72宋代少年喜爱放风筝,并且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切磋技巧,进行风筝竞技赛,渐成风气。由此也可以窥之,风筝作为一个玩具,亦具有社交竞技属性。在竞赛中,风筝相互勾引角斗,利用本身的线索,切断、剪裁对方风筝的线索。市场上有专门出售竞赛药线的货摊,这种风筝线经过特殊处理,线上粘附有砂粒,以便对对手的风筝线进行切割。风筝竞技产业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风筝角斗比赛,增强了风筝自身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也让人们通过放风筝进行运动,吐故纳新,活络了筋骨,舒缓了心情,把冬日长时期不活动积蓄的内热排散出来,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

除去强身健体的功效,风筝以一根线翱翔于天空中的特性,成为许多人的寄情之物。宋诗人寇准的《纸鸢》写到:“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宋·寇准《纸鸢》)”诗句一字不提风筝,却处处描绘了风筝,风筝不能靠自身起飞,而需要依靠清风翱翔。诗人借风筝起飞讽刺了官场中依附权贵登上官位的小人,也是为自己感到不公。宋代侯蒙《临江仙》中:“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客。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宋·侯蒙《临江仙》)”诗人通过对风筝进行歌颂,来表达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风筝飞入高空一样,必将成大器的豪情壮志。

 2.1.3端午香包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这一段词,通过白描列锦之手法,详尽写出了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从端午的节令,到端午的习俗,即吃粽子、喝香蒲酒,挂香蒲叶,系五彩丝,赛龙舟等。描绘了一副典型的宋代端午节民俗画。

“中国民间香包,在端午节期间最为多见,又多以孩子佩带为主,因此民间香包的玩具性能就更为明显了。”[9]204宋朝时从五月初一就开始卖艾叶、桃、柳、蒲叶等,端午是一年之中“龙气”最盛的日子,人们在端午时将买来的艾叶等挂在门口,借助龙威来驱邪除晦,有的也将昌蒲叶浸过的酒喝下,用来去除疾病,也是一种变相的祈福。

五色丝源于中国上古有之的五行观念。在现实颜色中,其指代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其所指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自五行理论提出已有之,而所联系的五色也被整个文化体系指认为吉祥之色,予以辟邪迎吉的作用。宋代香包多用五色丝或碎布缝制,要么佩戴在身上,要么挂在门上。宋陈示靓《岁时广记》中提及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于门上”,“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15]241

香包是端午时节格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玩具,其内容物从吸汗的珍珠粉进化成香料,香料多为香茅、艾草、茴香、香樟等独具香味的药材,佩戴起来具有预防疫病、怡神的功效。今时今日,香包仍在端午节时流通。除去内容物的进化,香包在制作上也越发精巧,成为端午节时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女子会在香包上缝制各种精美的图案,展示自己的精湛绣艺和巧妙心思。香包上的空白区域为女子展示女工提供了以小见大的舞台。宋代端午时皇帝派发的礼品中也有香包:“及分赐后妃、诸阁、大珰、近侍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香囊”,[14]81可以看出宋代香包不仅在民间流行,在皇宫中也是端午节重要的代表物。香包于有宋一代,皇宫山野,传播之广,可见一斑。

  2.1.4七夕磨喝乐

宋时七夕是乞巧节,也是女儿节。《东京梦华录》记载:“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物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5]362人们在院中铺陈磨喝乐、瓜果食物、针线等,或由儿童作诗,或由女子呈献手工制作的精巧物件,焚香拜天,这就叫“乞巧”。有的妇女对着月亮穿针引线,有的则是将一只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看,若织的网圆润端正,就叫“得巧”。作为女儿节的七夕节,饱含了女子们的美好期待。

而七夕节的“磨喝乐”,也是这个时令流传甚广的玩具之一。

关于磨喝乐,早在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赫然录之:“七夕摩睺罗……土人工于泥塑,所造摩睺罗尤为精巧。”[16]58乞巧用的重要玩具即为上文提到的“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此为梵语音译,因在传播过程中叫法不同)”。孟元老于《东京梦华录》中对“磨喝乐”亦做出释名:“小塑土偶耳”。也对“磨喝乐”的外饰有所记录:“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5]362磨喝乐装置在彩绘木雕的栏座上,上面笼罩着红纱或碧纱做成的小罩子。这种泥制磨喝乐制作简单,物美价廉,深受人们欢迎,也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金银珠宝、象牙珠翠等做的磨喝乐,比较贵重,多为皇室贵族所用,也更加稀有。

因“磨喝乐”基本造型是一个彩绘泥塑的小男孩,容貌端庄,嗔眉笑眼,身上也着了精美的衣饰。就同现代的棉花娃娃和芭比娃娃一样,制作精良,且有自己的迷你服装可以换装。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对“磨喝乐”爱不释手。《梦粱录》中描述:“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17]24小孩喜欢模仿“磨喝乐”娃娃的神态,女子则使用“磨喝乐”乞巧,可见其受众广泛。

 2.2益智玩具

与颇具娱乐性和时效性的节令玩具不同,宋代有一些具有开发智力、增强智慧功用的玩具归类为益智玩具。益智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刺激人思考,激发人创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理性,代表则是围棋和燕几图。

 2.2.1燕几图

宋代“燕几图”是后代七巧板的前身,“燕”同“宴”,“燕几”就是迎宾用的桌案,黄伯思设计出的由六张长方形案几组成的一张“骰子桌”,“六桌高矮相同,能通过排列变换,组合成不同的形式,纵横离合,变态无穷。”[9]78同时,每张桌子还存在着特殊的几何关系——每一桌长边均为宽的整倍数,在有限的几何图形下变幻出无限可能,燕几图具有独特的几何趣味,又兼具了数理性,为下一代七巧板的制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2.2围棋

西汉扬雄《方言》中提到:“围棋,谓之弈。”[18]3围棋也可叫做“士弈”,因为在专业棋手出现之前,士是围棋活动的主体。两宋时期,宋朝上层阶级重视棋文化,朝廷设有“御书棋院”作为专业官方棋院。研究宋代棋文化繁荣的原因,可以上溯到统治阶级,宋太宗爱下棋,《石林燕语》记载:“太宗当天下无事,留意艺文,而琴棋亦皆造极品。”[19]271专门陪皇帝下棋的人,也供职于棋院,称作“棋待诏”,是职业棋手。统治者喜爱并且推广棋文化,使得围棋很容易在民间流传。

两宋时期围棋文化繁荣,从皇室设立官方棋院开始,围棋走向职业化,官方棋院的围棋叫做职业围棋,其他民间棋院围棋则被称为业余围棋。文人爱好围棋,在下棋过程中,亦有许多好诗佳词随之作出。杨万里便在《赵平甫幽居八操·棋台操》中写道:“君子无所争,必也弈乎。(宋·杨万里《赵平甫幽居八操·棋台操》)”意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争的,除了下棋。展现出了文人奕棋不亚于职业围棋的竞技心。但一心求胜之风也非宋代文人棋坛上的一元风气,也有诗人对围棋输赢保持着平常心。苏轼在《观棋》诗中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宋·苏轼《观棋》)”胜败都是常事,关键在于用心体会下棋过程中思考和博弈的乐趣。纵观这些弈棋观棋诗,字里行间,可以知道,围棋本身不过游戏,诗歌赋予其深厚文化内蕴。而诗人们随棋而变的心绪折射到所创文本中,也反向折射出围棋文化的独特魅力。围棋文化和诗歌文化在宋代的正反合关系,从这些诗中,可以窥豹。

围棋对弈的精神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围棋开发了人的大脑,同时也让人在对弈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开拓和打破创新,棋盘上的剑拔弩张并不影响棋盘下那种谦虚、友善的下棋氛围,围棋不仅开发了智力,还陶冶了性情。

 2.3健身玩具

不同于时令玩具的时间性和民俗性,健身玩具主要以强身健体为目的,通过一定的体力活动,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加强。健身玩具的玩法也与其他玩具有所不同,大部分用于室外体育活动,在单纯的娱乐性外,还有一定的竞技性。其主要包括:蹴鞠、投壶、秋千、陀螺、跳百索、推铁环等。宋代玩具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健身玩具则是蹴鞠和投壶。

2.3.1蹴鞠

“蹴”是用脚踢,“鞠”则是皮做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刘向《别录》有:“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蹴鞠,兵势也,所以讲武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20]448汉代时蹴鞠既有娱乐作用也有军事作用,由于国家尚武,地方常举办蹴鞠对抗赛,用以操练百姓。宋代推行“文治”政策,蹴鞠的对抗性也逐渐削弱,娱乐性逐渐加强,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一种健身玩具。

南宋江少卿记载:“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也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也谓为筑毬鞠也。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21]684最初蹴鞠是实心的,外面是皮制,中间用实物填充满。到宋代则是用牛彘胞中间充满气所制,弹性也更好,蹴鞠的玩法之一是以不落地定胜,像踢毽子一样把球踢在空中,先落地的人则输。这种玩法是宋代蹴鞠两大玩法之一,叫“白打”,白打不需要球门进球,侧重于踢球技巧的展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另外一种需要踢进球门的玩法叫“筑球”,《事林广记》中描述说:“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髙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初起脚,用脚头踢起,与骁色,挟色至球头,右手立倾下球头膝上,用膝累起,一筑过,不过,撞在网子撷下来,着网人踢住,与骁色,骁色复挟住,仍前去顿在球头膝上,筑过,左右军同。”[22]369这种玩法与现代排球有相似之处,双方各自站立在自己的球门前,球需要由球头(宋代蹴鞠中的固定职位,常负责开球,类似今日足球赛中开出第一球的球员)踢起,经过队员传递,再由球头用膝射门,经过三丈高的球门由对方球员接住,对方也是由球头射门,如果只是撞到了网,球并没有落地,对方的球员就可以在落地前接住球继续踢,直到有一方落地为止。由于三丈高一尺宽的球门又高又窄,这种玩法比“白打”难度更高,消耗的体力也更大,也能考验参与者的技力。

《东京梦华录》记载:“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苏十、孟宣筑球。”[5]346其中记录的就是元宵夜御街两廊下的蹴鞠表演。“筑球”就是宋代大型蹴鞠比赛形式之一,宋人每逢大型节日活动,通常都会举办筑球表演赛,以此庆祝节日。

和“磨喝乐”一样,“蹴鞠”也具有全民性。北宋画家苏汉臣所绘《宋太祖蹴鞠图》,就以想象默画的方式,描绘了宋太祖与赵普一起蹴鞠的生趣景象。而在同一副画面中,宋太宗、石守信等四人驻足一旁,凝神细看,好不沉浸。且宋太宗也亲自制定过宫廷蹴鞠活动规则,《宋史》中:“打毬,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三月,会鞠大明殿。有司除地,竖木东西为球门,高丈余,首刻金龙,下施石莲华坐,加以采缋。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门。卫士二人持小红旗唱筹。御龙官锦绣衣持哥舒棒,周卫毬场。殿阶下,东西建日月旗。教坊设《龟兹部》鼓乐于两廊,鼓各五。又于东西毬门旗下各设鼓五,阖门豫定分朋状取裁。亲王、近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驸马都尉、诸司使副使、供奉官、殿直悉预……帝乘马当庭西南驻。内侍发金合,出朱漆球掷殿前。通车舍人奏云御朋打东门。帝击毬。教坊作乐奏鼓”[6]2841详细阐述了宋代皇宫中大型蹴鞠活动的场景,从场地、球门大小雕刻规划到参与人员、演奏音乐都精心设计规划,可以看出,在皇宫中蹴鞠活动是很受欢迎的。

在民间,蹴鞠更是一场大型娱乐活动。“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宋·陆游《晚春感事·其四》)、“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宋·陆游《山南行》)记载了陆游所见的民间蹴鞠景象,民间蹴鞠时不仅参与者多,在一旁欣赏蹴鞠的更多,可以看出蹴鞠运动在民间受众广。《武林旧事》中记载:“将苑使有小圃,不满二亩,而花木匼匝,亭榭奇巧。春时悉以所有书画,玩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且立标杆、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14]39由于蹴鞠广受欢迎,商贩们也将蹴鞠纳入了商业活动中,成为一种“广告”来吸引游客,就如:某处景点会有蹴鞠活动,期待各位前来观看。“蹴鞠”在宋代的繁荣可见一斑。

 2.3.2投壶

投壶是一种投掷活动,也是一种礼仪,常见的射礼需要空旷的大场地,然而文人活动多在室内、厅内,投壶便成为简化的射箭的活动。“投壶亦射之细也,先主施于宴安之中,所以交宾主揖逊周旋。”[22]377投壶多在室内、厅中举行,投壶所用的壶需要放在距离主人席和宾客席相同的位置,距离长短根据箭矢长度有所变化。投壶所用壶也有标准:“壶口径三寸,耳径一寸,高一尺,实以小豆。”[22]375宋代投壶多为双耳,颈口较长,耳与壶口平齐,投进不同的口有不同的得分,以一百二十分为胜。集点得胜,可以见得,宋代投壶游戏也具有竞技性。“古人投壶之礼,胜者奉觞,不胜者跪饮,以乐宾也。后人因之,以赏罚各出一物点壶,然后赛壶得一百二十筹为细满,盈泻壶,若百二十筹过者为粗满,秪盈赛物,不泻壶。”[22]377赢的人可以欢快畅饮,而输家则只能跪饮以娱乐宾客。投壶活动结束以后,主人家会准备礼品,根据不同的最后得分来分发。

文人对投壶有各自的喜爱,周彦质《宫词》:“永昼嫔嫱小燕阑,投壶雅戏集清欢。众中最觉天机巧,平送筠筹觅倚干。”投壶被称为雅戏,文雅中带有娱乐性,符合中国人内敛的精神内核。“动静不违书,如君始是儒。婢闲犹画卦,儿戏亦投壶。门冷僧长往,官清道更孤。吾君能大用,皇宋即唐虞。(宋·魏野《赠岐贲推官》)”可以看出投壶不仅仅是士大夫的活动,连儿童也可以进行,其适用年龄阶层非常广泛。“闲人本食客人。孟尝君门下,有三千人,皆客矣。姑以今时府第宅舍言之,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子弟者,谓之‘馆客’。又有讲古论今、吟诗和曲、围棋抚琴、投壶打马、撇竹写兰,名曰‘食客’此之谓闲人也。”[3]182闲人是以教人投壶玩乐来维持生计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出现也意味着宋代社会对投壶这一活动是持续有需求的,投壶教练已趋专门化。投壶活动是宋代人们生活中一道难以割舍的调味剂。

3宋代玩具的教育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玩具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和相应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同地区的风情习俗以及生活质量、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的经历、经验重复中,获得相应愉悦情趣或满足了其某些欲望、追求时产生的,这是所有玩具产生时的共同特点。”[23]4宋代玩具也不例外,宋代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对饱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前代也有所提升,不再需要一味追求“活着”,普通百姓可以去更多地接触一些用的、玩的东西,因此宋代人民精神上的需求造就了玩具产业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在宋代玩具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接触最为密切的就是人,人的社会活动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对玩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也能够从宋代玩具中观察到宋代人的精神世界。

3.1艺术教育

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艺术教育也包含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等。宋代玩具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就包含了美的塑造。以花灯为例,有的花灯形态高大粗旷,需要在高层才能与之平齐,有的花灯精致小巧,可以手提把玩。加上花灯在绘制时融合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精巧的图案和不同的色彩搭配,给把玩的人以美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培养人的审美。

宋代风筝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从近处远处、动态静态多个角度考虑图案和线条流畅性,这对制作者的创造力、想象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同时研究、制作和把玩风筝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思考不断学习。

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就像人的美学老师,年龄小的儿童接触玩具得到美学启蒙,年龄大一点的接触玩具可以提高审美培养创造力,都对人有重要作用。

3.2益智教育

具有益智功能的玩具一般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数理性,通过游戏和实践,让人亲身体验整个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思考、探索和培养智慧,寓教于乐。这种场景在宋画中也可以见得:当细细品鉴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观者会发现,一对姐弟正立于八宝凳两侧,头对着头,共同玩着一个特别的玩具——枣磨。昂贵的绢本画中出现枣磨这种玩具,可见枣磨传播之广。枣磨不需要特意购买,仅需三颗枣和几根小木棍便可制作而成,将枣削去半截用三根木棍支撑一个平面,另外两枚枣插在同一根细竹签的两端,找到重心将两个装置结合起来,推动枣看谁转的圈数比较多。游戏的重点便是找到重心,在这个过程中思索、斗争、机智等意识被调动起来,需要人耐心、精心、不偏不倚的执中而行,同时失败的遗憾和胜利的喜悦都能在游戏活动中有所体验,是对人心智的一种锻炼。

同时,益智教育也将玩具最为独特的教育理念包含其中,即寓教于乐。在一定的游戏活动中,益智玩具可以引导人主动思考,例如围棋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创造许多下棋谋略,以及破除对手的谋略,这些都是参与者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摆脱掉了生硬的教育模式,让教育也更加人性化。

 3.3文化教育

时令玩具是玩具中最具民俗文化气息的一种,他们伴随着节日的到来而诞生,融入了每个节日特有的风俗民情,包含了节日文化内涵,同时也承载了人的期待。

“是夜,禁中爆竹嵩呼,闻于街巷。……烟火屏风诸般事件爆竹……爆竹声震如雷。士庶不以贫富家……如同百日。围炉团座,酌酒而歌……谓之‘守岁’”[3]p51除夕夜,人们在一声声爆竹声中守岁,期待着新年的到来,爆竹是新年的标志,也意味着旧年的一切不圆满可以抛弃掉了。新春放爆竹民俗诞生于春节的节日氛围下,爆竹也替人们传递了乐观向上、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文化是可以传承的,无论男女老少,在春节除夕夜爆竹声守岁的气氛下,心中都能对摒弃旧物迎接新年的信念有所感知。

同时,节令民俗的传播可以是通过书籍介绍,也可以是家中长辈口口相传,时令玩具作为节令民俗的部分载体,在被传播使用的过程中就已经起到了文化教育的功效。

 3.4情感教育

玩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娱乐功能,宋代玩具作为一种娱乐器具,以游戏作为主要媒介,让人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精神影响是其他书本教育没有办法替代的。游戏是玩具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灵魂,没有游戏来展示玩法,玩具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藏品流传。情感不仅仅是个人自身的感受,也可以包含对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的理解,宋代玩具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集体游戏中更容易展现出来。

以蹴鞠活动为例,“筑球”玩法的蹴鞠需要组成球队,《武林旧事》中记载:“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副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14]64每队十六人,有球头、骁球、正挟、副挟等不同职务,这不仅仅要求队员们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清晰,也需要他们对自己队友的职业定位保持清楚认知,以便在突发状况时可以及时补救。同时也需要球员们具有同情心、同理心和包容心,既要保持良好的竞技心态,也要对队友保有理解与包容,对对手也要有一定的宽容,和平竞技。只有队员团结协作了,比赛才有更多赢的可能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的斗争、包容、友好的情绪都可以得到极大的调动,意志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结论

通过列举介绍宋代部分传统玩具,可以看出宋代玩具的时代性特征明显,看似作为娱乐的传统玩具,实际上在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融合宋代传统思想与社会风俗,这些玩具的发展、玩法的演变都受宋代具体的社会环境影响,它们的流传有利于当代研究宋代社会民俗文化。

本文专注于研究宋代传统玩具的教育功能。玩具,除了常见而众所周知的娱乐功能,也是直接调动脑神经的活动,因而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规训上的文化意义。节令玩具对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益智玩具和健身玩具可以起到开发大脑、强身健体的功效,花灯的绘制、风筝的制作以及挑选这些玩具能够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将审美培养融入了日常生活,蹴鞠等玩具的活动过程中能够培养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包容心,对人有一定的情感教育作用。

综上,宋代玩具的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宋代玩具不仅向后代再现了大宋特有的民俗风貌,也在使用过程中传递了寓教于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xxx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4]李春棠.大宋梦华[M].长沙:岳麓书社,2021.

[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马漠林,译注.成都:巴蜀书社,2022.

[6][元]脱脱等.宋史第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清]陆寿名.续太平广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8][宋]蔡绦.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王连海.中国玩具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10][宋]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明]陆启浤.燕京岁时记外六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12][宋]高承.事物纪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3][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宋]周密.武林旧事[M].李小龙,赵锐,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宋]陈元靓辑.岁时广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6][宋]祝穆.宋本方舆胜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7][宋]吴自牧.梦梁录[M].上海:商务印刷馆,1960.

[18]刘善承.中国围棋史[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19][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0][宋]高承撰.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1][宋]江少卿.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2][宋]陈元靓.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3]高飞.中原民间传统玩具的传承与振兴研究[D].江南大学,2009.

致谢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在论文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帮助。我想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耐心而又仔细地引导着我,在遇到瓶颈时给我启发,遇到问题时为我细心解答。我自认不是一个有天赋且优秀的学生,拖沓且思考得很慢,但老师用耐心一遍一遍地打磨,让我对论文有了更新的认识。

我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同学和朋友们,面对我的各种困惑,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惑。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亲人,谢谢你们创造的良好家庭氛围,让我如此热爱生活。

最后也想谢谢关心和陪伴着我的朋友们,在一次次遇到问题时给我关心和鼓励,正因为又你们,我才能更加坚定地成长。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加快乐、健康和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诗文中的宋代玩具及其教育

诗文中的宋代玩具及其教育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4282.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2月12日
Next 2023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