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目前,怎么使大量的学前特殊儿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实时和准确的教学,是特殊儿童的家庭和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也是本研究要探究的核心问题。第一步就需要了解当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其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立场和认知,对我国目前家长掌握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知识、技能程度进行数据调查并进行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完善、提高我国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认知,然后再进一步解决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研究意义
在一般正常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用,这对于特殊儿童来讲一样的要紧。本文从研究目标、研究角度、研究实质内容等方向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这一畛域的已有研究总结综合,并对近况进行剖析,力图为以后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一些有实质用处的建议。家庭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会直接对特殊儿童身心素质的成长产生影响,是以应遵循特殊教育特点,依照全面发展的规定,选择适于特殊儿童特征的方式方法施加教学,改善特殊儿童身心健康。本文通过一系列观测、考查、比较和分析,探讨有用的促成特殊儿童顺利成长的相应对策,也对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着长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研究结果表明,0至6岁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期间,孩子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外界情况的适应性都比较强。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该阶段十分的重要,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及时、恰当的教育,能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特殊幼儿患有或潜藏的障碍,发掘特殊幼儿的潜力,避免第二性残疾的发生,促使其身心生长,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本领。然而,由于自身缺陷和社会资源不足,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最主要来源于家庭,因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影响十分重要。这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和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意义的相关研究
通过阅读已有研究的文章发现,大家目前普遍认为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担当着十分显要的作用角色,综合已有文献,我认为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江小英[]等认为,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更是特殊儿童进行恢复训练以获得良好的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的重要时期。周丹[]等提出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长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家庭教育拥有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温馨的家庭气氛、舒适的家庭教学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灵正常发展十分重要,它们有益于特殊儿童在自己缺陷的状况下收获自我认同感、发现自我隐藏的潜能进而弥补不足,从而激发自身潜藏的对于家庭、社会的价值。
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和谐发展。刘艳玲[]等发现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成员的社会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普遍高于普通家庭,但是科学的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仅能够促进成员之间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互相慰藉,家长的耐心和细心能够释放自身的心理压力,缓解孩子对陌生世界的恐惧,特殊儿童的进步也是家长的动力,有利于形成紧密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吕晓英[]等认为科学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为家长节省了寻求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的成本,降低家庭开支。
促进社会教育公平与稳定发展。王静明[]发现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为特殊儿童进入学校和社会奠定了基础,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生活技能、健康心理、社会知识等都降低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本;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于激发学前特殊儿童的潜力有很大的帮助,从长远来看,接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特殊儿童自己的成长和对社会的奉献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进而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
2、有关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身体、心理发展上有较大的不同,于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应该尽可能合适学前特殊儿童的与众不同之处选择采取的内容,遵循相应的原则并采取适宜的家庭教育内容,才能保证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帮助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特殊儿童现状,学前特殊儿童的父母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灵活,因此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也显得尤为重要。冯永刚[]认为,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早发现、早诊断、早恢复,奠定特殊儿童良好的人生开端。家庭终究不是学校、康复机构,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兼备亲情,家长必须要解决好亲情与教育的冲突,切忌溺爱。我们鼓励家长在教育内容上运用鼓励、奖励的方法,用一些引导性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实质中要由物质强化逐步转向精神强化,使教育活动不仅是学校(机构)教育的延伸,还要能够表现亲情。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目标是使他们创建基础的条件反射,熟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特殊儿童某方面的发展存在先天性的不足,致使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学习艰难,更有甚者会拒绝学习。由此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简单明了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就必须得重复练习。由此,就要求家庭教育内容要面面俱到,不分巨。雷江华[]认为,家长在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扮演者“抚养着”、“教育者”、“管理者”、“学习者”的多重角色,家长要对特殊儿童保持极大的耐心,不能以责备、求全、嘲讽、冷落、急功近利、半途而废的心态来面对,而是要做到呵护备至与勇敢放手让孩子去完成自我成长相结合,甚至从孩子的行为中向他们学习。
3、有关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研究
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认识度不高。张毅[]等人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儿童的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是在其3岁以后,很大程度上错过了最为关键的治疗康复之间,给后期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影响恢复的效果;一方面特殊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学前家庭教育认可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高,家庭教育的自信心不强,很难给孩子及时科学的家庭指导,也没有寻求家庭教育指导帮助等。
家庭社会经济情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投资较少。白瑞[]等人的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父母双方中有一人没有工作的情况很常见,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这给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严重的影响,家长很难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以及科学的认知和方法来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熟悉相应的技巧、更便捷地进入社会以及身心健康成长。
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专业性。谌小猛[]等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需求调查时发现,绝大部分的家庭需要专业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咨询和指导,他们为此感到忧虑、缺乏耐心和信心,只可自己估计着给孩子培训但由于这种教学的成效往往不能实时得到显示,家长们的自信和积极性也会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样的训练一般不可能长期进行下去,可以想到,家长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所带来的学前特殊儿童训练效果并不理想。
社会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小。蔡卓倪[]等研究人员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度实施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成果发现社会为特殊儿童家庭供应的教学、经济、政治、法律方面的支援远远不够特殊家庭的需求。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所在的社区、街道中相关宣传教育、辅助设施十分稀少,几乎没有基于社区的互助组织;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特殊儿童家长少之又少;经济困难的家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较低;大部分家长对特殊儿童权益法律了解甚少;有一部分家长仍然感觉到社会舆论对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冷漠和压力。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既有特殊儿童家庭自身的社会经济原因,更与XX部门和机构对这一问题有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的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受社会的关注很少,帮助体系效果差、制度法律不健全等相关。
三、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不断的进步,对于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渐渐引起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家庭的关心和重视。家庭成长环境作为影响儿童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意义。显然,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量的实践材料证明,特殊儿童的成长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所以尽早的实施特殊教学对特殊儿童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针对A市特殊儿童的实际成长情况,选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等方式,对A市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举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期望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学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提出可取的措施和方法,以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
2、重要观点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态度、认知;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知识、技能程度;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需求。研究对象主要为学前特殊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者。
3、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通过文献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总结法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分析。
4、论文提纲
一、研究内容、对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态度与认知
(二)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
(三)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
三、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家长参与与家长培训活动
(二)引导家长端正态度,重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改善特殊儿童家庭经济情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三、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春晖,许如春.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调查研究[J].现代交际,2017,(04):27-28.
[2]王子鸣,管淑波.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探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01):158-160.
[3]杨爽.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探析[J].黑河教育,2016,(09):53-54.
[4]周安娜.浅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J].黑河教育,2016,(09):55-56.
[5]周丹,胡玉君.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影响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04):145-147.
[6]李楠.家庭教育中特殊儿童挑战行为的干预[J].现代特殊教育,2015,(03):55-56.
[7]冯永刚.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不能遗失的发展向度[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01):74-77.
[8]万慧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9]蔡卓倪,杨斐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02):15-16.
[10]蔡卓倪,李敏,周成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17-20.

范文二:小班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幼儿园开学之初,小班新入园幼儿都处于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他们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有着一个艰难的过渡阶段,有着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而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教师和家长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安抚幼儿的不稳定情绪,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使幼儿能够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这些现象就成了幼儿园以及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牵涉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小班老师与小班家长的重要焦点之一。幼儿园在新生入园前后都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随着种种教育因素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些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的措施作用就变得很小了。那有没有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呢?这也是本文所要探究的,更是幼儿园教育实践所需。
意义: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的研讨有助于丰硕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教育意识越来越强烈,就有更多的家长将孩子早早地送入幼儿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就变得更受关注,此类研究也相应增多。和这类研究有一定联系的主要包括焦虑研究,亲子依恋研究,幼儿的情感教育研究等等,包括医学界也对分离焦虑有其对策研究。[3]然而,一项理论研讨的欠缺部分要建立在诸多的研究基础之上,研究者对分离焦虑开始了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科学的数据与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掘了粉绿焦虑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分析其利弊,对分离焦虑进行更加全面与精确的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通过分析研究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产生原因等,为提出缓解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和策略参考。在实际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中,都是将幼儿的分离焦虑列入有害心理问题来加以防止的,一方面方便幼儿园及教师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又让家长放心。往往容易忽视分离焦虑对幼儿自身的影响及意义。作者希望能以此研究使实践中的教师和面临同样烦恼的家长有相对较为全面细致地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
(二)研究步骤:1、确定观察对象
2、制定观察记录表
3、进行观察、分析
4、与幼儿家长和带班老师进行访谈
(三)文献查阅法、归纳总结法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7年7月,通过邮箱联系指导老师并确定论文题目。
2、2017年8月底,交开题报告给指导老师审阅,按要求修改并着手初稿写作。
3、2017年9月,查找资料进行初稿撰写。
4、2017年10月初,交初稿给指导老师审阅,并按照要求修改,再次审阅修改。
5、2017年11月5日前,完成定稿,填写论文封面交于指导老师。
6、2017年11月中旬,论文答辩。
7、2017年11月结束论文撰写。
五、参考文献
[1]陈红儿.驶进学生心海消释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型华侨留守儿童个案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6):56-58.[2017-08-10].
[2]许萍萍.浅谈如何发挥游戏从而缓解幼儿分离焦虑[J].赤子(上中旬),2017,(04):280.[2017-08-10].
[3]管琳.国内学前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研究述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6):126-129.[2017-08-10].
[4]侯盼稳.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5]吴国连,王惠梅.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06):601-603.(2016-04-20)[2017-08-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46.r.20160420.1506.010.html
[6]吴国连.学龄前儿童分离性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
[7]徐建华.有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策略:提前入园与混龄体验[J].学前教育研究,2015,(12):58-60.[2017-08-10].DOI:10.13861/j.cnki.sece.2015.12.009
[8]孙进.德国幼儿园儿童如何度过分离焦虑期[N].中国社会报,2015-10-12(007).
[9]马勤.幼儿焦虑与家庭情绪表露、幼儿气质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田甜.减少分离焦虑有助孩子健康成长[N].家庭医生报,2015-06-22(018).
[11]宾晓亮.如何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N].中国教育报,2014-08-31(003).
[12]沙晶莹,王元,房卫鑫.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6):955-956.[2017-08-10].DOI:10.13342/j.cnki.cjhp.2014.06.061
[13]陈艳军,杨喜梅.幼儿入园亲子分离焦虑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36-140.[2017-08-10].
[14]戴峥嵘.孤独症儿童分离性焦虑的处理方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6):104+108.[2017-08-10].
[15]刘巨卉.如何正确应对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症”[J].网友世界.2014(18):26-27.
[16]张慧.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D].幼儿教育,2015(12):16-18.
[17]厉风鸣.儿童绘本的视觉元素与空间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16):23-24.
[18]李槐青.如何消除托班幼儿的分离焦虑[J].怀化学院学报.2011(Z1):15-17.
范文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
一、选题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等)
(一)研究现状:小学生处在人生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时期,根据近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显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由笼统、片面、含混的认识阶段,通过学习和锻炼,逐渐发展到能够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认知事物。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往往呈线性发展,思维方向比较单一,思维定势时常可见。而作为求异思维的逆向思维能力则比较欠缺。对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认知世界、推动其自我完善的水平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有关学者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对逆向思维的研究论述颇丰,但专门针对小学生逆向思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结合所学说思,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对小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提升的研究,可以说拓宽了逆向思维研究的领域,而准小学校教育者的研究因为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双方的优势,也会使研究更有说服力。就具体应用价值而言,本文的研究首先是造福教育对象——“小公主”、“小王子”们,近期的收益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其在竞争中占据相对有利的位置;远期的收益则是帮助他们进行思维训练,提高认知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就研究本身而言,其实也是调动教育者开展思考、探索的一种动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达到双赢,即古人所谓的“教学互长”。
二、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
㈠研究的主要问题:
1、逆向思维的表现形式。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障碍分析。
3、逆向思维的培养方法。
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逆向思维的特点;
2、小学生逆向思维培养的路径。
三、拟采用的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主要工作包括:确定研究课题;思考文章思路;确定写作框架;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
主要工作包括:收集有关小学生阶段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文章;对逆向思维相关资料文献进行批判式阅读;拟定提纲,优化结构;完成开题报告。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2月)
主要工作包括:根据导师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并定稿;进入写作阶段,并最终完成课题研究;修改论文,交导师检查。
(二)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推导出最终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思路:
搜集资料:2013年10月15日前,收集整理好相关素材。
拟定提纲:2013年11月20日前,拟好提纲。
提交开题报告:2014年2月20日前,开题报告定稿提交导师审定。
完成初稿:2014年2月22日前,完成初稿。
论文定稿:2014年3月1日前,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定稿并按通知要求提交。
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日前,论文指导工作总结。
四、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个)
[1]孙倩.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辅导方案【D】科教文汇.2011,(12).
[2]蔡雪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9).
[3]彭小溪.论司马迁的创造性思维——哲学视域的阐释【D】.吉林大学,2009.
[4]萨熊宜.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逆向思维【D】教育评论.1997,(1).
[5]李芸.激发创造性思维,催开创新之花【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6]于丹.逆向思维能获得成功【J】心理世界.2007,(6).
[7]赵新.论知识教育向思维教育的转化【J】大家.2010,(14).
[8]苏越.论逆向思维【J】思维与智慧.1995,(6).
[9]黄向荣.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成才之路.2009,(23).
[10]孟宪法.你需要有一种逆向思维【J】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2009,(6).
[11]亦康.倒过来想【J】中国质量万里行.1996,(12).
[12]李保忠.科学运用逆向思维助推办学转型【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
[13]崔凯,贾爱国,谢永锋.巧用逆向思维化解难题【J】刊授党校.2010,(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