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大学生积极特质行为评定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320名盐城某高校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得分较高;(2)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状况整体较为积极;(3)积极心理品质的总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班干部方面、文理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情况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文理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对方式量表各维度中,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文理生上差异显著;消极应对方式维度在年级、生源地、文理生上差异显著;(5)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应对方式量表中的积极应对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应对方式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许多心理学家的视线都被因战争而爆发的大量心理疾病所吸引。消极负性的心理研究也由此逐渐转变成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而X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了要关注一般个体积极品质的想法,积极心理学也就此在心理学世界中发展起来,人们也就因此用“积极心理学之父”去称赞塞利格曼。塞利格曼提出了6种可以用于任何文化、宗教背景的美德:智慧与知识(wisdomandknowledge)、勇气(courage)、仁爱(humanity)、正义(justice)、节制(temper-ance)和精神卓越(transcendence),这些在他的书《真实的幸福》中,可以看到更加详细的注解。
应当对方式已经被当今社会的人们日益关注,而且研究者们对其非常感兴趣。作为专家眼里的大学生,一直都被认为是特殊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也才刚刚开始,一切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很新颖的。所以相对高中来说比较自由。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活。许多的外在的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如果消极的应对方式北大学生采取,那么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多的不利影响,甚至是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且,如果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经常被采取,那么大学生最终也许就能够形成十分健康积极的心理,这样是有利的。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不仅与大学生自己的个人发展关系密切,甚至还与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紧紧的相联系。
许许多多的国内外优秀心理工作者都因为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被吸引到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工作中。而中国也是从2003年开始兴起的。但是从研究的战果来看,中国关于关于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而且大部分只是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介绍。并且,经过整体的调查发现,相关的学者仅仅探讨了积极心理学一两个维度与应对方式的研究,导致得出的结果很宽泛。
这一差距将会在本研究试图得到弥补,因为在本研究中,将以健康教育为参考,这对加强大学生积极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1.2概念界定
1.2.1积极心理品质
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兴起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积极心理品质被研究。“积极品质"(Positivepersonality)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人是Hi11son和Marie。后来SeligIIlan在其著作里分别使用“Positivequality”、“Positivepersonaltrait"、“Positivecharacter”来表述。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的积极的素质,并且在后来的研究中,塞利格曼认为,德性和权力是个人积极素质的核心,并具有缓冲作用。积极心理学中的许多优秀品质可以被认成克服心理疾病的有利的武器。
在第一次积极的心理学课程之后,Seliglllan和其他积极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对积极的心理素质进行分类。2000年7月,在克里斯托弗和彼得森等人的领导下,研究人员通过阅读大量名人作品,总结了数百种人类美德,提出6种美德,包括:(1)智慧与知识;(2)勇气;(3)爱与人性;(4)正义;(5)节制;(6)灵性与超越。上述六种人类核心素质组成了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但这些概念更抽象,更难测量,人们开始研究实现这些美德的方式。
1.2.2应对方式
应对是指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自己被认为超出其能力的具体内部和外部环境要求。应对风格,即个人反应的方式。不同的心理学家在对关于应对方式分类的问题上,给出不同的答案。拉鲁斯(lazarus)和福尔克曼(folkman)进行了对应对方式最早的分类的,即应对方式被分为两类:处理问题和缓解情绪困扰,其中第一个是处理问题的重点,而后者则集中在情绪调节。
1.3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1.1国外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被积极心理学家定义为一种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也叫性格优点(CharacterStrengths)[1]。Peterson和Seligman从美德与积极品质的关系出发,将积极心理品质定义为个体获得美德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2]。具体来说,美德的不同方式由积极的品质是展现,美德的良性,美德的积极品质是相似的,它积极心理品质与核心美德有关,但是积极心理品质与核心美德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所以,Park等人通过角色的优势,人格积极的特质被一种更加概念化,具体和可量化的方式进行了描述。此外,Park等人把物种进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这些特征优势可以从物种必须用于完成重要任务的方式中得到保护。
一般而言,积极品质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人格素质与个体差异。大家个性的类型,数量和程度是不同的。个人不能拥有所有的品格素质,只要能够以一到两个品质表现出美德的能力,个人可以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品格。二,品质稳定,可塑性。性格品质不仅具有相同的时间和跨空间性,而个人也可以跟随干预后,创造自己独特的品格素质,从整体的整个生命看到个人的社会适应的可塑性的作用远远大于稳定的作用;三,人物素质与跨文化一致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个人的背景下,呈现出与国内相同的品格素质文化,人们非常尊重勇气,诚信,希望和乐观等优良品质[3]。“积极心理品质”被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提出,他们知道是指[4]:个人相对稳定的积极心理特征是由天生潜力与环境教育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积极方向被这些心理特征影响或决定,然后这些积极品质为个人的幸福生活奠定最终基础。
1.3.1.2国外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工具研究
由于积极心理学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因此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在国外还处于探索和比较杂乱的阶段。Seligman等人在CSV的基础上,开发了“价值—行为特征量表”(ValuesinActionInventoryofStrengths,VIA-IS),来测量VIA-CS中的美德与性格品质。其中每10个题目去测量一种性格品质,共有24个分量表。被试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来完成VIA-IS,使用5点量表计分[5]。
Peterson在成人问卷的基础上编制theVIAInventoryofStrengthsforYouth(VIA—Youth)这是专为青少年使用的量表,是一个针对年龄为10一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报告问卷[6]。Seligman等人为了验证VIA的跨文化性,目前正与日本合作开发项目VIA日文版[7]。
近几年,儿童人格领域的研究方法被研究者借鉴——首先孩子的人格特点被他们的父母进行自由描述,然后研究者再对父母的描述进行内容分析来了解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性格特点——来测查年龄在10岁以下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优点(Park&Peterson,2006)[8]。
由于这个年龄的儿童太小,所以认知和语言能力都不够成熟,儿童并不能够很好的去做完这些报告问卷,针对此问题,Epstein编制了“行为与情绪等级量表”(TheBehavioralandEmotionalRatingScale)[9],这份量表通过成年人对儿童品质的排列来完成对其测量,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人际交往品质、学校机能、家庭参与、情感品质以及个体的品质。
1.3.1.3国外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
塞利格曼在本书“积极心理学导论”中认为,积极的心理素质是主观幸福感,幸福感,乐观主义和自决等因素,后来研究中,塞利格曼认为美德与实力是个人积极的品质核心[10]。1998L.FredriEkson提出了“扩大构建理论”的假设,将人类情感分为两部分:积极和消极,积极的情绪有兴趣,满足感和爱情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扩大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能力,可以建立和增强人们的身体,智力和社会资源;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建立心理灵活性,产生积极的精神,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从而帮助人们摆脱阴霾的消极情绪。“首先,积极是一个行为过程,积极和个人的环境也是关心,指个人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为的潜力,是一个人力量应用到极致,不要后悔生活的态度;第二,积极的是指个人的主观感受,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第三,有很大的文化多样性,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下的积极意义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极的内涵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第四,积极的积极心理学不仅指的是成功和高地位的努力,有些人觉得外在积极,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觉得内在积极,这种积极的心理素质,能够对个体产生更好的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环境由个体的优秀品质、个性特征组成,人的生活最终由这些优秀品质产生深远长久的影响。Seligman教授将这种人格特质称之为Characterstrength。这个词可以直接的翻译为品质力量,可是这样就会与中国人的汉语产生很大分歧,尤其是与中国人的用语习惯很不一致。所以根据seligman教授对characterstrength的理解,此次研究中翻译为积极特质来解释这个含义。[11]
1.3.1.4国外应对方式的定义研究
应对是指个人努力解决认知和行为,这些认知和行为是知道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要求超出其能力的人。应对风格,即个人反应的方式[12]。拉扎鲁斯(Lazarus)和福克曼(Folkman)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认为与环境的互动可能对自己或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造成压力时,他就认识到互动的内部和外部需求(减少,最小化或耐心)知识和行为努力”[13]。应对方式是指面对遇到困难和压力的个人采取认知和行为的方式,也可以称为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这是心理压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调停因素。个体的应对风格将影响应激反应的本质和强度,然后调整压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一般会采取各种应对方式,其中负面应对方式将很容易使个人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个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1.3.1.5国外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研究
目前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应对方式量表有Folkman和Lazarus编制的“WaysofCopingChecklist”(WCC)、“WaysofCopingQuestionnaire”(WCQ),Carver等编制的COPE。随着应对研究的增多以及WCC、WCQ使用的增加,许多研究者发现WCC、WCQ的心理测量学指标不是很满意,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偏低;另外还有许多应对方式没有被包括。Carver认为,应对方式有两个维度:指向的问题的应对和指向的情绪的应对,但是也许每个维度可能会包含更多的因素。后来国外专家在分析个体应对方式的研究中,选取由C.S.CaⅣer(1989)编制的COPE量表圈[14],这是国内外目前应用最广的应对量表。该量表里面包括了14个分量表,该量表总共是包含了53个条目,并且采用5点等级评定的标准。
1.3.1.6国外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应对被早期的心理学家分为了两种风格:应对情感导向,应对问题导向。随着心理学家工作的深入,人们对方式的划分进行了一些调整,分为以下三种方式:积极的认知反应,是指面对压力事件,人们可以控制自信心和乐观压力解决问题,面对健康的精神状态问题,更有效地回应问题,压力;积极的行为反应,是指面对压力事件人们将会明确解决问题;消极的行为反应,指的是面对压力事件人们会尽量避免这个问题,不要主动采取战略或间接的方式缓解情绪压力。另外,我们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来分配应对风格,其中包含六个因素:自责,帮助,幻想,合理化,退出和解决问题。它由六个因素组合成混合应对风格。方式和成熟的应对方式三。合理化因素构成应对风格的组合,不成熟(负面)应对风格主要是幻想悔恨,避免三个因素的结合,成熟(积极)应对方式主要有助于解决两个因素的问题。
1.3.2国内研究现状
1.3.2.1国内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国内开始的比较晚,而且主要开始于2000年以后。2003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有关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著作。在这些文章和著作中,我们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积极的心理素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全国许多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教师都参与了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积极的心理素质观“指的是更积极,积极的情绪和经验,包括快乐,满足,快乐和未来乐观,如乐趣,兴趣,自豪和爱心等积极的经历,忠于生命。”另一个观点认为,积极的心理素质应该达到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工作,提高学业成绩;二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被提高了;三是精神疾病的产生防止。
任俊[15]在《积极心理学》中指出,从本质上说,人性的共同部分就是人性的积极方面,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宗教信仰的人,他们都有自尊、满意、快乐等积极品质。任俊(2010)认为,现代教育的积极意识是指学生的积极素质作为起点和目标,强调教育不仅要弥补学生的缺失和学生的错误纠正,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然(2010)提出“用实验干预技术逐步发展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创造其积极的人格素质。”近年来,西南大学黄锡亭教授和博士生研究团队研究了自尊,自信,自力更生,自主,自主,自我评价,自我服务,责任感,诚信,幽默等等。积极正面品质自2006年以来,黄希亭等(2012)发表了76篇关于自尊文化差异的积极品质论文,有力促进了我国积极正面品质的研究与开发[16]。
1.3.2.2国内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工具研究
中国自2003年以来一直参与积极的心理学研究,随着中国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深入,除了概念介绍,理论思想和出版物外,迫切需要系统地评估企业级特定群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发展和培训的学者。因此,积极心理素质评估量表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官群、孟万金等(2009)参考以Seligman为核心的“价值在行动(ValuesinAction,VIA)”项目组的理论架构和测量工具(Peterson,Seligman,2004;Park,Peterson,2006),借鉴VIA-Youth(24项积极人格问卷-儿童版),根据ShaneJ.Lopez(2006)总结的X四大主流心理学期刊心理心理素质的积极性,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前的国情,官群,孟万金编写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量表”,填补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差距。“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量表”分为六个子级(对应智慧,勇气,人性,正义,控制和超越六大维度之美[17]),包括15项积极心理品质,61道实测题目。
由中国大学生准备的积极的心理素质量表(2009),包括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正义,控制和超越六个维度的积极心理素质,共有62个项目。张崇,孟万金(2011)关于中国教师而编写的积极的心理素质量表,其中包括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正义,控制和超越六个方面的21个积极的心理素质,共有68个实测条目。
1.3.2.3国内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影响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上面。而研究者们研究得最多的是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文理生因素等。
(1)性别。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积极性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例如,以我国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张骊睆[18],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林静、涂巍袁彬等人都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过研究,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积极心理品质上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年级差异。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认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得分。潘霭明,郑珊珊,麦嘉杰,李炳全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智慧、勇气、人性、公正和超越因子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显示,除自我管理和谦虚外,其他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成绩最高,新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成绩在人性和爱,正义与合作,诚信和勇气,精神和超越之间相对较高。(3)文理生。据研究,潘霭明,郑珊珊,麦嘉杰,李炳全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人性、公正、超越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表明,人文素质和正义因素,文科成绩明显高于科学学科。文科成绩明显高于科学生。贺红梅心理素质研究发现,文科学生的心理素质积分(657.51±92.50)与正面心理评分(676.64±87.78)无显著差异。但在温暖,渴望学习,创造力,亲密,诚信,谦虚,领导七大维度上表现出差异。(P<0.01),特别是谦虚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热度,创造力和领导力三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3.2.4国内应对方式的定义研究
应对是指个人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越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处理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而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具有一定的跨情景一致性和稳定性。应对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帮助个体更好的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1.3.2.5国内应对方式测量工具的研究
中国目前常见的应对方式调查问卷由肖方等参考国内外对问卷内容的回复和相关回应理论,根据中国文化背景的准备。问卷可以解释个人或群体应对方式的类型和行为特征,比较不同个人或团体的应对行为差异,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反映人类心理发展的成熟度。对于中学生,中国学者陈树林等(2000)在中学生编写的应征方式调查问卷中[29],根据福克斯曼对答案的分类准备问卷分析方法:问题点和情感点,所以调查问卷分为点和点到情感子量表,在问题的子量表中,包括问题解决,寻求支持,三维的合理解释,以及在分数表中的情绪包括耐心,逃避,通气情感,幻想否认四个维度[19]。最终问卷包括36个问题,问卷的同质性和良好的可靠性的一半,内容有效性和结构有效性也很好。(SCSQ)[20],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有20个条目,使用4分量表,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生活当中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1.3.2.6国内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我们的学者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一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影响研究。魏安华,唐生勤(1997)发现大学生通常采用四种应对方式。就是要积极应对这个问题,寻求四方的支持,退路和忍耐。张林,车文波(2005)访问了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大学生,也发现大学生对整体心理调适机制的反应风格,自卫外部指导机制较少。而不同的个人由于个性特点,经验等,面对同样的压力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许多学者认为,个性的风格应该是不稳定的,面对不同的现实场景会有相应的压力反应。对于大学生,万光明的研究发现,应对风格不仅在大学生性别,年龄,学生,学生中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热情也存在。对于年轻人来说,张骊睆[18]发现,初中生心理素质的积极性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不同,心理素质积极性较高,对应方式指标较为正面,存在正相关关系,具有相对负面情绪导向应对风格负相关。李伟、陶沙(2002)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总体支持水平与个人积极的解决问题和情感支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王书娟(2006)也发现,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和显示正相关,与应对方式,自责,撤退和合理化显示负相关。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师范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320名被试,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其中大一46人,大二99人,大三81人,大四80人;男生150人,女生154人;班级干部129人,非班级干部175人;独生子女144人,非独生子女160人;留守儿童120人,非留守儿童184人;文科生122人,理科生182人。
2.2测验工具
2.2.1大学生积极特质行为评定问卷
该问卷来自于2008年河北师范大学周嵌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积极特质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21]。问卷共包含23个维度,188个条目。分为正向记分和反向计分。其中条目2、10、23、34、58、95、98、109、116、136是反向条目需要反向计分。调查问卷采用自我评估方式,按照“完全不同于我”,“不像我”,“中”,“更像我”,“完全像我”,1,2,3,4,5分,按1-5分。在主题的安排中使用随机混合排列来减少错误的顺序和类似的干扰问题。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O.23〜0.787,相关系数在0.574〜0.770之间,相关系数与相关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P<0.01)。另外,规模的准备在学生的积极特点进行深入访谈,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在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据相关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专家意见,23个因素是一个积极的品质,所以相关的高,可以结合一些相关因素,进一步深入到四个深刻的品质:智慧,美德,卓越,控制。然后在大学生考试中,并纠正一些项目不适当的表达。该项目的最终形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智慧指的是获取和使用知识所涉及的认知优势;美德是个人的良好素质,是个人长期从内而外的力量;卓越可以指个人卓越和能力;控制是避免过度放纵的优势。
2.2.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采用解亚宁、张育昆等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2]。本问卷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的问题条目组成,包括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分量表)。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条目1至12,侧重于积极应对的特点;负面应对维度由条目13至20组成,侧重于负面应对的特征。自评量表调查表,多层次评分的使用情况,在每个应对方式项目中,列表未被使用,偶尔使用,有时候使用并经常使用4种选项(相应的分数为0,1,2,3)。总分最高为60分,最低为0分。应对倾向=积极应对标准分(Z分)-消极应对标准分(Z分)。
3结果
3.1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
3.1.1总体情况

从表3-1可以看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得分总分在396~928之间,处于较高水平,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得分较高;智慧总分在114~283之间,处于偏高的水平;美德总分在123~287之间,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卓越才能总分处于87~204之间,处于中等的水平;节制总分在62~154之间,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3.1.2差异情况
3.1.2.1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程度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2:

从表3-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智慧、美德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在这两个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卓越才能、节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3.1.2.2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年级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3:

事后检验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智慧方面,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美德方面,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卓越才能方面,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节制方面,大四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3.1.2.3是否班干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是否班级干部差异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8:

表3-8显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班干非班干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个个维度上皆存在显著的班干非班干差异(p<0.05)。班级干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级干部学生。
3.1.2.4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独生非独生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9:

从表3-9可以看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维度上也皆不存在显著的独生非独生差异(p>0.05)。
3.1.2.5生源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10:

从表3-1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文理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维度上也皆存在显著的文理生差异(p<0.05)。
3.2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现状
3.2.1总体情况

从表3-12可以看出,积极应对总分是29.65,超过中间24,处于较高水平;消极应对总分是12.74,低于中间值16,处于偏低水平;积极应对总体较高于消极应对,大学生总体呈积极应对的现状。
3.2.2差异情况
3.2.2.1性别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应对方式进行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9:

从表3-13中可以看出,在应对方式量表的各维度上,只有积极应对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在这一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消极应对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3.2.2.2年级差异
通过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10:

表3-14表明: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四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高于其他年级,而大二的消极应对得分相对来说高于其他年级。事后检验结果如下:

事后检验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积极应对方面,大二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四与大一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应对方面,大四与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3.2.2.3是否班级干部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应对方式进行是否班级干部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16:

从表3-16可以看出在应对方式量表各维度上,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在是否班级干部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3.2.2.4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进行是否独生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15:

从表3-19可以看出,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各维度上皆存在显著的文理生差异(p<0.05),文科生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得分高于理科生,理科生的消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积极应对得分。
3.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的Pearson相关分析
应对方式量表的积极应对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都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以及各维度不相关。
4讨论
4.1大学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得分较高,其中智慧维度的均值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现在人们都提倡个性独立、解放自我,再加上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获取的信息更多,见过的世面也更为广阔,因此智慧更高一点。并且女生在智慧、美德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张小菊、赵敬[2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类美德和智慧以创造性为核心,说明高校大学生里女生整体上创造性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女生进入大学的生活后,会以一种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和形象去面对他人,把自己变得更好。而男生在刚进入大学里,他们觉得终于不用再像高中一样被父母紧紧看住学习,能够自由的玩游戏,所以更不爱展现自己,面对事情更加无所谓和消极。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是否班级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班级干部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显著高于不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团体中,担任班级干部的大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标,一般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需要以身作则,自身的总能个素质都比较高。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生源地上的总分有显著的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城市大学生总分高于农村大学生,与李立英的结果一致[24]。城市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优越,这种资源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积极的心理素质发展。而乡村大学生,由于平时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很少与外人过多接触,见识不多,并且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让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为无论在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心理都相对比较成熟。相对于独生来说,他们会寻找志同道合的玩伴,并不觉得孤单。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通过照顾兄弟姐妹所充当的角色会自然的培养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差异有显著性。大二积极心理素质评分最少,大四心理评分最高,最积极。大二学生他们自己对于校园生活已经很习惯,需要经过了懵懂不知的大一生活,大二学生更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社会进行规划。大一学生刚上大学,比较好奇这个大学生活。而且习惯了高中生活的忙碌紧张,所以刚开始的大一学生还会乐于探索,鼓励自己多多尝试,创造自己更好的价值。大四这些高年级学生即将离开校园,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和热忱,进入工作场所后,所需的专业素质要求大四高年级学生更加成熟;有些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成功的研究将更多的抓住学习机会珍惜学校的机会。大二学生得分最小的原因可能是厌倦学习,大学生活已经习惯,甚至疲于应对许许多多的社团生活。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文理生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在智慧、美德、卓越才能、节制方面较高于理科生。这一结果与陈志方[25]等人的结果存在差异。由于科目性质的特点,文科学生主要运用叙事知识,在具体情境,想象力和内在经验的背景下,运用虚构思维的语言等主观表现[26]。因此,较于理科生,文科生在思维和情感上会更加感性和细腻,他们善于运用丰富的语言信息组织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利于他们在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合作上发挥出良好表现。
4.2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倾向积极应对的方式。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高于负面应对方式,处于中等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大学进入了像大学这种半社会的环境之中,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对来说更严格,不能再像高中生那样按自己的性子随意解决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期间需要采取相对成熟和积极的应对方式。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性别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女生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因为一般来讲,在大学期间,当男孩子遇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通常会自己解决,有自己解决问题的一套方式,当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会逃避解决。而女孩不同,她们一般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她们因此并不会觉得有太大压力,所以处理问题和男生相比就比较积极。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年级差异很大。大四高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当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会好好考虑问题,冷静思考,妥善解决。大二学生的消极应对成绩相对较高。可能因为大四学生将逐步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毕业做好准备。而大二学生现在学校里面压力比较小,对困难压力会更加无所谓的态度,遇事就会消极很多。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在生源地有显著差异。城市大学生积极应对成绩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农村大学生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大学生。王光明在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中发现:因为城市大学生自小面对的外界压力诱惑比较多,并且遇事后他们的选择比较多,退路比较多。他们也就并不会过多在意问题的后果会不会严重,以一种积极的无所谓态度。所以相对来说会采取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文理生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各维度上皆存在显著的文理生差异,文科生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得分高于理科生,理科学生的消极应对成绩明显高于文科消极的应对成绩。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王光明在大学生应对型学习研究中发现,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文科生在遇到问题时,因为平时学习的内容比较活泼生动,思维活跃,灵活机智。所以遇到问题时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理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加注重科学逻辑,习惯按照教条式的方法。所以应对问题当方法更加容易僵硬,面对复杂和动荡的问题不能灵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采取撤退,自责负面应对风格。
4.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对方式量表的积极应对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智慧、美德、卓越才能、节制与积极应对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各维度无相关。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压力,采取措施刺激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积极潜力,形成科学,健康的积极思想,快乐思想和预防概念,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人,以摆脱诸如问题等情感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成熟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一般来说,面对压力,大学生还不成熟,消极应对方式普遍折射出其固有的质量水平不高,这是由于自律性不强、胜任能力也不强的个体比较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所以比较多的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积极的应对方式。
5结论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整体得分较高;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状况较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是否班级干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班级干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级干部学生。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乡村学生;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文理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智慧、美德维度中女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量表各维度中,只有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在性别、生源地、文理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文科生积极应对方式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城镇积极应对方式的总分显著高于乡村积极应对总分。
大学生应对方式情况在年级中存在显著差异,大四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得分显著,大二采消极的应对方式得分显著。应对方式量表的积极应对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智慧、美德、卓越才能、节制与积极应对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6.教育建议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富有的创造力,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去实现自身的需要,从而产生新的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促进人的需要的发展,也是人的需要发展的具体体现。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截然不同,人不仅有自然性需要,且有社会性需要。人本身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就是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自然规定性,是人的本性,是活动的动力和目的,是生存和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是激发人类~切活动的第一推动力。马克思认为:“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为此,“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针对以上结论,在智慧,美德,卓越,控制这四个方面对学生形成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具有积极的预测效果,即积极的心理品质得分越高,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越高。而具有良好心理的素质的个人能够比较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更加的倾向于解决问题,寻求支持,积极合理的解释一些问题。至于通气,逃避和幻想否认等负面应对风格与各种积极的心理素质呈负相关。应对危机更倾向于积极应对勇气,更倾向于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个人积极的心理水平较高,采取负面情绪应对,避免甚至抱怨等,因此限制其积极心理素质的发展。
所有作为老师、家长,要更多的去培养学的的智慧,以更加明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加不慌不忙,大脑能够快速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加强对大学生美德的教育,这样就能让大学生的生活中充满友善,让大学生自己感恩这个社会,少一点暴躁愤怒,多一点友善和谐;提高自己卓越才能,把自己变得更优秀,用自己优秀的品质以及积极心理去感染教化身边的同胞;以及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节制自控,尤其是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一个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欲望无比膨胀,贪婪无比,所以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良的欲望。而这些优秀的品质也将最终都会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更加好美好的去展望未来生活,做一个身体和身心都要健康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2]PetersonC,SeligmanME.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3]张秋颖,于全磊,陈建文.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14-17.
[4]王新波.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4):90-94.
[5]ParkN,PetersonC,SeligmanME.Strengthsofcharacterandwell-being[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2004,(23).
[6]NansookParkCharacterstrengthsandpositiveyouthdevelopment,AnnalsoftheAmericanAcademyofpoliticalandSocialScience,[J].2004,59l:40.
[7]Peterson,ChristopherSeligman,MartinE.P.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J].2004.
[8]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心理科学,[J].2004,27(3):746—749.
[9]张蜀林,张庆林.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D].心理学动态,1995,3(1):28-33
[10]阳志平.积极心理学一一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1]马海茹.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Lazarus,S.R.&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M].NewYork:Springer,1984.
[13]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J].
[14]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D].2005,28(1):36-41.[15]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Richard,M.L.积极青少年的6种品质[M].张卫,甄霜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官群,孟万金JohnKeller.中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D].
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一76
[18]张晓娜,冯维.免费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与特点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6):
[19]CanrerCS,ScheierMF,WeintmubJK.Assessingcopingstrates:atheoreticallybased,[M].1989,56(2):267—283.
[20]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郑胜圣.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211-214.
[21]周嵚,大学生积极特质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2008:200-244
[22]Cheek,J.M.,&Buss,A.H.(1981).Shynessandsociabi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D].41,330-339.
[23]Seligman,M.E.P.,Steen,T.A.,Park,N.,Peterson,C.(2005).Positivepsychologyprogress:Empiricalvalidationofinterven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M].60(5)
[24]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5]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