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90年代,超文本写作实现了与网络文学的有机结合,使得网络文学的表现方式趋于多样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网络文学才真正地走入大众视线,成为普通读者熟知和喜爱的文学样式,并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国内网络文学的“网络化”程度才开始逐渐加深,并慢慢地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表1中国互联网统计数据表
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环境的建设为网络文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网数量的激增则为网络文学的传播奠定了读者基础,然而网络文学最终能够兴盛起来,文学网站在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21世纪以来,随着对网络文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国内的网络文学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而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网络文学的文章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的“社会中的网络文学研究”试图从社会的视角发,运用文艺社会学的方法,对网络文学做出解读。
本文从社会这个宏观的角度出发观察网络文学,将网络文学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中进行审视,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的、消费的、自由的、娱乐的、技术的社会文化。全文的所有讨论,都围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进行展开。同时,在网络文学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研究文学的人回避网络技术、懂得网络技术
的人不懂文学的尴尬局面,本文则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如果能从宏观上把握网络文学的整体运动状况,对于之后的网络文学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三)研究思路
本文从文艺社会学的视角和观点出发,将网络文学当作一种大众的、消费的、自由的、娱乐的、技术的社会文化进行研究,从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对网络文学进行分层讨论,在介绍其相关特点的基础上,从特定文本中找到有力佐证,并注重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平行比较。同时,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文学的特性成因进行解读。最后,对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总结。
二、网络文学的兴起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软文化,也需要诉诸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自我表达。从“网络文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网络”作为其物质载体已经写入了网络文学的内
涵之中。事实上,网络虽然是网络文学的诞生地和最大的物质载体,但在当前的传媒环境下,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媒介的限制,而是在多样化物质载体的带动下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文化表达,比如:移动终端(网络文学电子书)、广播(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电视(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等等。这些载体与网络一起,都是网络文学寄存和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与“电”息息相关,并因此被人们称为“电子媒介”。
其具有以下特点:
(1)生动性;电子媒介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媒介,网络文学依托电子媒介可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2)高效性: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媒介不仅存储效率极高,而且传输方便,操作便捷。在纸媒年代,人们想要阅读文学书籍,一般的选择是去图书馆,因为那里是文学最大的储存场所和阅读场所。
(3)网络共享性:网络文学的存在与传播环境除了具有数字性特点外,还具有网络性特点。所谓网络,指的是作为网络文学载体的所有电子媒介构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信息网络,只要接入这个网络,就可以实现对网络内所有信息的共享。在纸媒时代,每一个纸质文本都只能满足一个或几个人的阅读需求,而在电子媒介时代,每个网络文学的电子文本则可能在同一时间被无数人同时访问着,共享着。
(4)开放包容性:电子媒介的容量是近乎于无限的,因此它是最无意于评价它所承载的文化的内容的,体现了无比的包容性,这与网络文学的开放性追求是不谋而合的。
表1-1文学传播媒介发展阶段简表
图2-1网络文学活动示意图
(二)网络文学兴起的原因
1.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引导
众多非专业网民为何乐此不疲地加入网络写作呢?腾讯网为此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网络写手上网写作原因调查结果
选项名称 得票数 百分比
交到情投意合的朋友 33 32.04%
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22 21.36%
通过网络成名或赚到钱 18 17.48%
只是为了好玩或抒发内心情感 18 17.48%
其他目的 12 11.65%
所谓自由,“就是人把自己设立为目的,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由于建立了以家族、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所以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家族、家庭利益为基础进行开展。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落后的大门,击碎了国人的强国梦,但也使得国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随着国内环境的稳定和开放政策的施行,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拥有自己的个性表达,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存在。网络文学对于自由的追求与现代人精神中的自由追求是一致的,所以,当国内的众多网络写手从国外留学生手中接过网络文学创作的大旗时,他们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因为他们在物质自由的前提下也获得了精神自由。
2.质疑精神增强,解构文化流行
所谓质疑精神,就是以一双批判的眼睛看待世界,不盲从。随着中国的开放以及与世界的融合,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传统的现象频频出现,这些现象和网络文学现象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与固有传统相背离。一些事物的固有观念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冲击。面对文学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同样也应抱着这样的态度:谁规定了文学必须是精英知识份子的专利,谁又规定了文学只能这么写,而不能那么写?既然文学本身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那它就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不断修改着自己的内涵与外沿,因为,文学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网络文学的出现,不是文学的危机,而是文学界域的扩大和对文学未完善功能的有利补充。
3.市场环境下人们对艺术形式提出了自立的要求
一个文明的社会是应当尊重这种追求的,因为只有社会中每个个人的利益被保障,才会使每个社会成员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建设当中去。第二种变化反映出人们对文学等艺术形式的要求,因为从目前的国内文学环境来看,期望国家从政策上保障写作者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不仅网络文学,甚至传统文学也在有意地制造“卖点”,以保证自己的文学作品在进入市场流通时具有竞争力。总而言之,文学等众多艺术形式必须在市场选择与艺术性之间寻求着一个平衡,来保障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和市场适应性。
(二)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
1.网络文学发展40年概述
网络文学的发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X和欧洲的网上写作。80年代起,开始有了自觉的网络文学创作活动,90年代,超文本写作实现了与网络文学的有机结合,使得网络文学的表现方式趋于多样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网络文学才真正地走入大众视线,成为普通读者熟知和喜爱的文学样式,并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
华语网络文学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起步较晚。最早一批投入到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们,大多是海外留学生,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这群学生最先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一跃成为网络文学的开创者和开拓者。“一般认为,1991年创办的《华夏文摘》和王笑飞创办的海外中文网络诗歌通讯网是华语网络文学的最早萌芽”①。籍着这样的产生背景,早期的网络文学在内容上大多以释放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和抒发思乡之情为主,而不是像现在的网络文学那样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也正是这种背景造就了华语网络文学丰富的情感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之后的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个人情感的宣泄成为网络文学铭刻在骨子里的不懈追求。
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华语网络文学的重心开始由海外、香港、X等地向大陆偏移。名为“网络文学”,其实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并不具有很大的网络特色,即便是《橄榄树》、《新语丝》、《新大陆》、《花招》这些开办最早、影响较大的网络文学刊物,囿于硬件条件,同时也为了迎合传播的需要,一般也同时出版实体刊物以飨读者。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七年》等知名小说虽然从1998年开始就受到网上读者的追捧,但她的知名度在当时仅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网络圈子里。她能在之后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并且成为被广泛认可的知名作家,还是要归功于2000年几本实体小说的陆续出版。由此可见,早期的华语网络文学虽然沿用着“网络文学”的名字,但对网络环境的依赖性和利用率都不高,纸质媒介仍然是人们接触到网络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架设以及计算机的普及,直到2000年之后,国内网络文学的“网络化”程度才开始逐渐加深,并慢慢地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2.网络文学研究史概述
国内网络文学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专注已经有三十多本。首先,我需要简单概括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是在北美,但很多网络文学研究都认为这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大陆的网络文学的第一代主要写手相继发表作品,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后来,建立起一些网络文学的网站,开启了在线付费阅读时代,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的大众化。
目前,很多网络写手大量发表作品,已变成了网络文学明星并获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黄鸣奋、欧阳友权是这方面的学者,他们两位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黄鸣奋是第一批专门研究网络文学的学者之一,他中期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他的研究对象除了文学现象之外,还包括整个媒体甚至更广。他的很多著作都深入考察新媒体技术、文化以及资金融合这一现象。欧阳友权的部分专著能够成为教科书的基础性研究,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让我对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批判性考察。因为篇幅限制,这里全面介绍整个国内研究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以比较有规模的研究,即主要博士论文和专著为主,进行历史性的梳理。最初的研究应算一年间发表的一些研究论文。它的主要研究主题是有关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和西方超文本理论、后现代理论的。吴冠军、宿晶格、邱碧君、雷默等都发表过有关论文,《互联网周刊》、《工信息世界》等期刊是这些第一代研究者的主要活动平台。但这些研究还是初步的探索,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研究则年以后才出现了。
黄鸣奋的《比特挑战缪斯一一网络与艺术》③年、《超文本诗学》④年、谢家浩的《网络文学研究》⑤年、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论纲》⑥、姜英的《网络学的价值》`力等都是国内初期网络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对以后研究的影响力很大。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事物,超文本、多媒体等主要理论被引入国内学术界。由于诸多因素使得网络文学逐步趋于商业化,与初期所研究的网络文学大有不同。
换言之,年以前的初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它们确定了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网络文学概念,确立了网络文学的学术价值,但因为它们的着眼点基本上是西方的理论,分析对象也是符合这些理论的一些比较罕见的、实验性较强的非主流网络文学。这种理论先行倾向使得他们将一些前卫超文本实验的特征错误地当做整个网络文学的特征,其后果相当严重,一直持续到现在。初期的研究着眼于西方的理论,分析的是符合这些理论的非主流网络文学,已经确立了网络文学的学术价值。
欧阳友权发表的博士论文《网络文学本体论》以深刻的哲学意义探讨网络文学,具有突破性与开拓性的意义。他主张“现象学还原”,从而参透网络文学;并主张引用网名自己写的东西,以此来加强论文的意义。这篇论文可谓是中国网络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极具影响力,但也有局限性。他的思路与方法本身没有大问题,但方法论却不能如期实现,使得结论与现实有差距。
(二)中国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文学一度忽略的娱乐功能,改善了普通大众在文学创作与传播中的被动地位,在尊重电子媒介技术特性的基础上与网络等新媒介进行了融合,更在市场化环境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前进道路。可以预见,网络文学将以迅猛的势头继续活跃在大众文化市场,并在越来越多研究者的介入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文学史地位。更进一步的,笔者认为,网络文学在社会中是以一种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自由文化、娱乐文化、技术文化的身份出现的,它在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图2-2网络文学创作流程图
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它的传播与接受,除了文化本身的积极因素之外,还有赖于人的理解与包容。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才逐渐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又通过这种文化的力量,改善着人与文学的关系,确证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网络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对立又统一。过去,文学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现在,文学是所有人的。
网络文学是一种消费文化,他积极适应着当前的中国文化市场,走可持续发展的自力更生道路,前途光明。
网络文学是一种自由文化,他处处体现着对文学自主性的追求,让自由精神成为铭刻在网络文学骨子里的深刻内涵。
网络文学是一种娱乐文化,他承载并传递着快乐,这份快乐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创作和阅读过程得以实现。
网络文学是一种技术文化,他以媒介的方式诉说着科技的伟大,又以诗人的方式解读出科技背后隐藏的人文关怀,充满智慧……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深刻内涵,还会在更多研究者的接近下愈加彰显,虽然这种过程仍然只是对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无限逼近,但我们也应当保持乐观:“我们的每在网络文学中,读者与作者的界限是十分不明显的,所以在创作机制的探讨中,已经出现了读者的影子:读者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意识以经济压力的方式强加到网络写手的创作中来。但并非所有读者都能给网络写手的文学创作制造压力,对大多数网络读者而言,他们主要还是以普通接受者的身份出现的。一次理解都是一次效果历史事件。”①只要历史在发展,这种效果历史的进程就永不停歇,网络文学通过这一进程必将得以清楚和明晰地呈现。
1.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化和平民文化,是应当被所有人共享的社会文化财富
传统文学特别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对语言文字的娴熟应用、对组织结构的精心处理、以及对个人情感的合理表达等等,如果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就很难让自己作品进入人们的传播视野。因此,一些不具备相关素质但又有写作诉求的写作者如何从事文学创作便成为一个难题——因为作品不进入传播视野,就可以认定它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即便是传统文学中面向大众创作的通俗文学作品也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因为通俗文学也有自己的期待读者,它对世界的揭示,对美的演绎,对人类共性的探讨,也会达到一定的深度,仍有一大批普通读者因为达不到期待读者的标准而无法享受到文学的魅力,文学成为一种精英文化,它是知识分子的专利。
网络文学的到来给文学的世界里注入了新的生机,网络写手本身就抱着一种“写着玩”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传统文学中的金科玉律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只要自己写着高兴,怎么写都无所谓。而且,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传播自己的原创作品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因为网络的吞吐容量极大,可以满足近乎无限人的创作和发布需求。读者在面对网络写手的“小白文”①的时候,更是没有什么接受的压力,可以很快地融入作者创造的虚拟情境中去。所以在大多数网络小说中,是没有什么日常细节展现的,整篇充斥的都是作者无边的想象,写手顺着自己想的写下去就行了,读者按照作者写的看下去,看着高兴也就行了。
2.文学应当进入文化消费市场来永葆活力
可消费性一直是文学想要提及但又不愿提及的话题,因为谈到这个话题,就难以避免地会遇到这样一个矛盾:作品的艺术水准高可能会流失读者,而考虑读者的阅读水平又可能会导致作品艺术水准降低。这个在传统文学里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文学这里则完全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网络文学被创造出来就是被消费的。网络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平民文学、大众文学,艺术性本来就不是它的终极追求,读者的存在是网络文学确证自己作品存在价值的最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作品通过作者的创造,网站的运营,通达读者呢?这就要求网络文学作品必须是大多数读者爱看的,并且是能够被大多数读者接受的,读者愿意花钱来购买网络文学的阅读权。网络文学以自身的可消费性为前提,通过消费手段进入整个文化消费市场,最终与其它商品一样实现流通。
3.文学具有游戏特性,它应当给人带来快乐
所谓游戏,就是参与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行为活动,它的目的是使参与者收获快乐。网络文学完全把文学当成一种游戏来看待,倡导用一种愉悦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文学的创作与阅读。网络写手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满足了自己的情感发泄需要,并且让自己的文字进入传播视野,所以,作者是快乐的。网络读者在阅读网络文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充分的代入感,间接的发泄了自己的欲望,并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属于作者的那份轻松和快乐。这种轻阅读会使他们很快忘记现实的压力和不愉快,所以,读者也是快乐的。

三、网络文学读者的接受过程下特点
图2-3网络文学接受流程图
(一)以经济消费为特征
当前的网络文学接受是带有着明显的消费文化的特征的。文学网站并不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它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用来承载和传播网络文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带动整个网络文学产业向前发展,所以,网络文学收费制度的建立几乎是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产生的。网络文学网站收费制度的建立,有赖于中国网民市场的强大,同时也满足着读者和作者的消费需求。作者在读者的文学消费中投身到网络文学的写作中以求名利双收,读者则在文化的消费之中获得一种和现实消费一样的精神快感。
(二)以个人兴趣为导向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中的纯文学明显不同,但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学”,因为网络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比通俗文学更“通俗”。之所以有这种通俗化的倾向,是因为读者有普通阅读的需要,有满足个人兴趣的要求,当网络文学成为一种“为好看、为兴趣”的文学而不是一种“为文学”的文学的时候,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化形象就被逐渐地树立起来,成为普通大众满足个人兴趣的文化娱乐产品。从当前国内文学网站的分类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国内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兴趣集中在哪些方面。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进行网络文学阅读,于读者而言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读者有选择他们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的权利。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个人兴趣,对兴趣之外的网络文学作品视而不见,不仅会使读者的欣赏水平难以提高,也容易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集中在某些领域而显得偏斜。在当前网络文学阅读接受中,我们呼唤理性读者的出现,呼唤理性阅读的回归,因为根据木桶效应:木桶的容量,是取决于组成它的最短那块木条的长度的。只有全面、综合、理性地阅读,才能提高网络读者整体的文学欣赏水平,使网络文学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阅读旨趣各异
网络文学接受者的阅读旨趣,指的是网络读者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和意图来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由于接受者主体的多样性,所以网络文学既可以满足一部分专业读者的学习、研究需要,也能够满足另外一部分读者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需要。
(四)阅读具有自发性
网络读者的阅读具有自发性特点。在传统文学中,一旦作品完成,它就有自己的“期待读者”,也就是说,传统文学作品会对它的接受者进行一定的筛选,也会对读者的阅读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所以传统文学中,作品是要“挑选”读者的。到了网络文学这里,网络文学则没有期待读者,或者说,网络文学希望所有人都能成为它的读者。每个普通人都被当成网络文学的接受者而得到尊重。在这时,网络读者获得了“挑选”作品的权利,所以他们的阅读行为变得更加主动、更加发自内心。
(五)接受具有盲目性
缺乏相关的阅读引导,以及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有力监督,网络读者的接受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许多网络读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什么样的作品是不好的,书中的哪些行为是该被赞许和鼓励的,哪些行为又是该被摒弃和禁止的,而网络文学的阅读者又多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中,所以有不少人担心网络文学文化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将网络文学中那种反传统、反教条等绝端自由的思想不加修饰便放在青少年面前,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传统观念的缺失,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网络文学的读者接受,需要在公众环境的引导之下有组织、有秩序的开展,才能使网络文学无愧于时代赋予的责任。
四、中国网络文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写手群体庞大,规则的制定存在困难
与传统文学作家群体相比,网络写手群体的数量增加了无数倍,想要让这些人共同遵守某些共同原则,变得越来越困难。不仅如此,传统文学中的作家大多数具有人文学科知识背景,而现在的网络写手,则一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虽然进入文学这个圈子就要尊重文学圈子的游戏规则,但文学也难免会受到其它学科固有观念的冲击,从而使得网络文学在有些时候背离了文学传统。既然文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环境,那就应当鼓励这些和文学不同的声音存在。我们不可能劝说一个工人、一个医生、一个农民按照文学创作的规律进行创作,因为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让他们接受文学训练有着实施上的困难。我们更不能完全拿着传统文学的评论体系对网络文学进行评论。这不是网络写手需要的评价体系,也不是网络文学发展需要的评价体系。
(二)缺少评论专家的介入
想要对网络文学进行评价,首先要熟悉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传播过程以及网络写手的生存状况和写作状态。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识。然而,在网络文学的评价环境里,却很难找到满足以上两点要求的研究者。如今,国内的网络文学评价群体主要是由一群网络文学的“粉丝专家”构成的,这群人或是网络文学的专业写手,或是网络文学的资深读者。在研究的层次上,他们不具有相应的理论深度;在研究的方法上,他们沿用的是传统文学的研究体系;在研究的视角上,他们崇尚网络文化,因而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传统文学的研究专家当然也看到了这种现象,但以他们专业的眼光来看,网络文学的研究虽然有必要,但它不应当取代传统文学研究而成为当前国内文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所以加入到网络文学评价系统中来的评论专家少之又少,即使有一些人表示出对网络文学研究的兴趣来,也会迎来重重压力。
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使所有的文学研究者收起了轻视的态度,甚至涌视出了像中南大学欧阳友权这样的系统研究网络文学的专家,可是网络文学的精英评论家队伍仍然不够壮大,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的研究需求,国内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缺乏精英评论家的介入难以为继。
(三)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网络文学创作脱离
在传统文学中,作家协会是文学创作者组成的组织,评论家协会则是由文学评论家组成的组织,许多评论家也参与文学的创作,所以在传统文学那里,评价体系与创作体系是契合的,相互支持的。在网络文学这里,虽然近年来各省也陆续建立了网络作家会,但它在规模上、影响力上远远小于传统作协,也没有与之适应的评论家协会的支持,它的管理组织制度也多以传统作协运作方式为模板,缺乏与网络文学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然而,网络文学写手毕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们的身份并不像传统作家那样公开,他们的写作也不像传统作家那样规律,仅仅依靠网络作家协会,是很难将分布在网上的隐匿的作者集中到一起,进行集中培训、研究和讨论的。
于是,中国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就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民间的非专业研究者怀有网络文学研究的兴趣,可是理论深度不够,难以触碰到网络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专业的研究者拥有强大的理论武器,但是他们对网络文学活动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少量的网络阅读积攒出的感性认识,就展开关于网络文学的探讨,虽然深刻,但却脱离网络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指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四)盗版问题
网络文学盗版可为盗版商获得巨大利益,因此网络文学盗版现象屡次发生,这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网络盗版手段多样,打击盗版困难加大,部分引擎公开盗版,甚至联合其他网站一起牟利,但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导致无法追究盗版责任。
(五)付费带来的负面影
1、题材、内容对市场的盲目迎合
网络文学的题材一般都是言情、武侠、侦探等受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通过这些通俗的文学与传统文学竞争,吸引更多的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但付费阅读的时代到来之后,很多写手或者网站为了吸引读者,迎合市场发展,将题材与内容商品化,使得文本的质量降低。
2、重量轻质
身处网络文学付费的时代,为了获得点击率并增加收入,网络作家每月几乎有20万字的工作量,使得他们创作激情全无,创作灵感也快磨灭。他们只是在不停打字,重复照搬套用,而对文本的构思却一无所知。
3、网文中价值观的混乱
身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大众传媒产品,很多网络文学逐渐趋于放纵、怪诞、反文化等的审美趣味。例如,都市恋情中作者表现的是对黑社会的向往;言情小说中意一些`露骨的描写来吸引读者。
五、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文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才能使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当代中国必须制定法律法规对网络文学加以规范,使得网络文学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法可依,尽量做到使大多数的网络纠纷都能找到法律依据。
(二)根据网络文学质量定价
将文学货架上的商品分等级,不同的等级价格不同但合理,使得作者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读者买的作品也物有所值,同时还能保证商家获取利益的时候,网站可信度提升。
(三)媒体发挥宣传导向作用
身处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各大主流媒体应正确引导社会上的非健康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文学的趣味低级化现象,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引导读者远离“文学垃圾”,靠近那些真正的优质文学,让网络文学形式真正服务大众。
(四)完善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要改善国内的网络文学评价环境,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从“粉丝专家”中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者,这些人身处网络文学的第一线,对网络文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专业研究者入门网络文学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也是最能反映网络文学实际情况的研究资料。在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之后的网络文学研究将更加容易开展,从而加快网络文学研究进程。
(2)评论专家要进入到网络文学现场的第一线,以一种学术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研究中联系作品,不空谈理论。在必要的时候,评论专家甚至要收起轻视的心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到某些经典网络作品的阅读中,以求发现其经典化规律。
(3)顺应网络文学自律机制,保持网络文学的发展前进势头。所谓网络文学的自律,就是在网络文学评价机制缺席的前提下,倡导网络文学自主有序地运行。
一般来讲,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支持,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未能统一的前提下,网络文学仍然以蓬勃之势向前发展。这就说明,在网络文学内部,有一种深存的特质和强烈的追求在敦促和引领着网络文学有序前进。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文学的自律特性。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决定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是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内在因素。”①对于传统文学而言,语言文字之美,结构之美、形式之美等等是其终极追求,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如何发展,传统文学都是顺着这条主线前进,这就是传统文学自律的体现。这种标准的建立应当是以网络文学为基础的,文学评论必须走到网络文学深处,结合网络文学发展的实际,才能总结出契合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
六、结论
网络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文学一度忽略的娱乐功能,改善了普通大众在文学创作与传播中的被动地位,在尊重电子媒介技术特性的基础上与网络等新媒介进行了融合,更在市场化环境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前进道路。可以预见,网络文学将以迅猛的势头继续活跃在大众文化市场,并在越来越多研究者的介入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文学史地位。更进一步的,笔者认为,网络文学在社会中是以一种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自由文化、娱乐文化、技术文化的身份出现的,它在人们的日常文化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靳珂.浅析网络传播媒介在网络文学传播中的作用[J].作家.2013(06)
[2]王伟.文学自律的五个面向[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3]龙柳萍.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网络文学接受[J].柳州师专学报.2013(01)
[4]王冬云.论网络小说中的“主角光环”现象[J].文教资料.2012(21)
[5]童庆炳.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2(01)
[6]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盛宴背后的审美伦理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9(08)
[7]周志雄.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J].理论学刊.2009(04)
[8]陈静.作为一种“新”文学的传统回归——关于网络文学当代困境的文化解读[J].艺术百家.2009(02)
[9]贾举.数字传媒语境下的大众阅读形态及衍生趋向猜想[J].东南传播.2009(02)
[10]马臻.网络文学的价值、现状与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
[11]欧阳友权.网络与文学变局[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2](德)海德格尔(Heidegger,M.),著.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3](法)萨特(Sartre,J.P.),著.存在与虚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4]陈思和,王德威,主编.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的新思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5]欧阳友权,著.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6]叶舒宪,编选.神话—原型批评[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17]马季,著.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8]蒋述卓,李凤亮,主编.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刘少杰,主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欧阳友权,著.比特世界的诗学[M].岳麓书社,2009
[21]熊瑾瑜.网络文学用户之生活形态和阅读动机、消费意愿的关联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2]邵旭飞.中国网络文学制度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
[23]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4]韩志荣.论网络媒介对文学传播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2
致谢
时光飞逝,几年的大学生涯转瞬即逝,在论文完成之际,回想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手段、论文的开题、撰文和修改等过程,金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细心指导和支持肯定,正是她那一丝不苟的作风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且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开拓创新,使我受益匪浅。
其次,要感谢我和我一起在学校里生活了几年的大学的同学,是你们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你们的帮助我会铭记在心。回想四年里,一起学习使我丰富了许多知识,扩展了视野,收获了友谊,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所有关心支持我的人,感谢他们一直都默默的支持鼓励我,给予我在困境中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