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

在生活中,方言现象随处可见,且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方言区使用具有方言特色的语音、词汇、语法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想让我国所有的小学生全部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及学习在现阶段还存在一定得困难。由于受到之前相关人士对方言的研究,各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人们对方言相关的知识理解不够,造成一味地扩大方言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闽南方言含有的中古音部分,表现出了接近唐韵的特色,对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保存作用。所以可从闽南方言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闽南方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综合分析闽南方言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闽南方言;小学语文;教学

引 言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国外注重的是研究婴幼儿在多种方言的情况下对听觉皮层的大脑神经细胞的作用;而国内则是注重本地方言对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如田建林曾经做过方言对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的研究。我国各地试行的最新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越发强调教师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而到今天为止我国的人口至少还有百分之五十及以上使用方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主要是因为方言是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工具,是普通话的基础组成部分。以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闽南方言与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而后利用闽南方言在语文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教学对策,最后做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是一种地域方言,其形成历史悠久,保存着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在汉语的诸多方言中特别的显著,是区别汉语共同语的重要标志之一。闽南方言最大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保存着许多的古音、古词汇、和古语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习语文可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表达,提升整体素养。小学语文教育核心的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思想文化素养,该素养包括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对语言理解及其实际应用的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强化语言学习,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积淀,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影响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启蒙学生语文概念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以教授小学生基础的拼音、词汇的运用为主。但在闽南地区的家庭中,学生学习拼音、语言表达、阅读书籍、及写作皆会受到方言影响,且小学生所受的影响更为严重。所以,消除闽南方言对小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有必要的。方言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会产生很多干扰,在“强势方言区”特别是闽南地区,小学生在语音能力、写作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受闽南方言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我们应尽量消除闽南方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做到兴利除弊,以此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以保证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一)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在闽南地区,大部分孩子刚学的语言往往是闽南方言而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家长注重方言的传授,忽视普通话和发音的教学,以及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语言素养较弱因此影响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使用标准流畅的教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在小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的是学生的读音,而忽略了教师本身的读音是否正确;闽南地区的小学生的母语是闽南方言,由于先天的语言习惯难以更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闽南地区常以闽南方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口语在使用,因此,小学生的语言教学环境没有根本的保证,以至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无法做到切实可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语音方面:

错误发唇齿声母“f”的音,闽南地区的小学生遇到声母f,常常忘记轻咬下嘴唇,以至于将“f”的音发成“h”的音。比如将“fu福气”说成“hu胡气”、“fei飞来飞去”说成“hui灰来灰去”、“fa恭喜发财”说成“h恭喜花财”等等。

平舌音和翘舌音分不清楚,“zh、ch、sh”常误读成“z、c、s”,例如“zhi知道”读成“zi资道”、“chi吃饭”读成“ci疵饭”、“chai拆开”读成“cai猜开”、“shi于是”读成“si余四”。有时也会将平舌音误读成翘舌音,例如将“zi自己”读成“zhi志己”、“ci刺激”读成“chi斥激”、“si死亡”读成“shi史亡”等。

不会读撮口呼韵母,也就是说常把“ü”读成“i”,如将“聚会”读成“忌讳”、“去不去”读成“气不气”、“全到”读成“钱到”、“需要”读成“西药”、“雨露均沾”读成“雨露金簪”,这些现象在闽南地区的小学课堂中是很常见的。

前后鼻音相混淆,常将“an、en、in”和“ang、eng、ing”相混淆。如“huan还原”读成“huang黄原”、“shen一身”与“sheng一生”相混淆、“xin辛欣”与“xing惺惺”相混淆,其实分不清前后鼻音韵母在各个方言地区都很常见,但在闽南方言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n”与“l”、“r”与“l”分不清。如“nuan温暖”说成“luan温卵”、“luan孪生”说成“nuan暖生”;“re热不热”说成“le乐不乐”、“lu路口”说成“ru入口”、“ren人类”说成“len类”等。

拆解儿化音,闽南方言地区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无法正确的掌握儿化音的发声技巧,导致无法正确的朗读和拼写。遇到儿化音的词也是常将儿化音拆开读,如红花儿“hong huar”拆成“hong hua er”、一块儿“yi kuair”拆成“yi kuai er”、纳闷儿“na menr”拆成“na men er”、板擦儿“ban car”拆成“ban ca er”等。在普通话中,儿化具有区别词的意义、辨别词性及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小学生读儿化词语没发儿化音,则容易使词语产生歧义,同时不利于教师的语文教学。

在闽南地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分辨轻重音的正确读音。例如“服fu”,单独读时是读第二声,但它和第一声的“衣”连在一起读“衣服”时,“服”的读音则变成轻声,但在闽南地区的学生还是将“衣服”读成第二声。“爷爷、奶奶”叠字的本来第二个字应读轻声,而闽南地区的小学生大体都是读成重音,第四声。

2.词汇方面:

闽南地区的小学生在语句的学习中常将多音节的词语省略成单音节的词来使用。如莫(不要)、目(眼睛)、裤(裤子)、冥(夜晚)、囝(儿子)、水(漂亮)等,将这些词省略成:你莫去学校吗?(正:你不去学校吗?);你摔了一跤裤都破了。(你摔了一跤裤子都破了。);我的妹妹很水。(正:我的妹妹很漂亮。)等等。

小学生常将闽南方言中的词汇参杂于普通话之中。如称呼语:阿爸(爸爸)、阿姑(舅舅)、阿贝(伯伯);名词:鼻水(鼻涕)、虾米(什么)、鸡母(母鸡)、臭火(烧焦)、日头(太阳);量词:一弓蕉(一串香蕉)、一葩灯泡(一只灯泡)、一领裙子(一条裙子)、一枝梳子(一把梳子)、一蕊花(一朵花);形容词:打拼(拼搏)、闹热(热闹)、臭酸(酸臭);人称代词:大噶(大家)。小学生常以闽南方言所特有的词汇造句,比如说:昨天,我阿爸出差了不在家。(正:昨天,我爸爸出差了不在家。);我同桌被日头晒伤了。(正:我同桌被太阳晒伤了。);爷爷买的那一尾鱼真好吃。(正:爷爷买的那一条鱼真好吃。);让我们共同携手,继续来打拼吧!(正:让我们共同携手,继续拼搏吧!);垃圾不倒的话,第二天就可以闻到一股臭酸味了。(正:垃圾不倒的话,第二天就可以闻到一股酸臭味了。)

词汇颠倒使用以至语句错误,例如:在闽南地区客人叫成(人客)、台风叫成(风台)、日历叫成(历日)、线面叫成(面线)等,小学生造句就会出现:我家来人客了。(正:我家来客人了。)今年,漳州来了很多次风台。(正:今年,漳州来了很多次台风。)

乱用词汇至于语义的错误,如我跟你讲,刚刚有人在操场打架。(正:我跟你说,刚刚有人在操场打架。)我的手机是最新款,所以很好打。(正:我的手机是最新款,所以话质很好。)在闽南方言中,“我跟你讲……”这个句式,在日常用语中频繁出现,虽然“说”与“讲”是近义词,但是用法却不同。

3.语法方面:

“来去+动词”句。闽南方言中“来去”后面常跟着一个动词或地点名词,组成连动结构或动宾结构。在这个词里“来”的意思已泛化,“去”承担主要的意思。但在闽南地区仍用“来去”表示要做某事或者要去哪里。如:妈妈跟我说寒假要来去上海玩。(正:妈妈跟我说寒假要去上海玩。);苗苗和莉莉约好了周末要一起来去爬山。(正:苗苗和莉莉约好了周末要一起去爬山。)。

“水的使用”闽南方言中的词尾“水”用在名词和形容词后面,多表示某些物体的状态和额度,也有时弱化了意义代表强调例如:小红脸水得很。(正:小红脸漂亮得很。);前天,水库放水了。(正:前天,水库开闸了。);我叔叔的那份工作油水不错。(正:我叔叔的那份工作经济收入高。)。

成分缺失如,例如:被动句的句式小学生常漏掉介词“被”字:由于这次语文成绩不及格,妈妈给我批评了。(正:由于这次语文成绩不及格,我被妈妈批评了。);衣服给雨淋湿了。(正:衣服被雨淋湿了。);这本书给我看完了。(正:这本书被我看完了。)。

三、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闽南方言运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闽南方言,不要一味的放大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缺点,应该多研究闽南方言在教学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做到趋利避害。

(一)语音方面

1.闽南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对应规律:

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普通话,清代汉语学家钱大昕由闽南方言中保留古音的成分,提出的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将声母演变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古无舌上音”,一类是“古无轻唇音”。凭此规律参阅“古无舌上音”的说法:可知普通话中存在“zh、ch、sh”与闽南方言中的“t、d”相对应的字;参阅“古无轻唇音”的说法:可知普通话中存在着“f”与闽南方言中声母“b、p”相对应的字。

与“zh”相关的字的所对应的闽南方言如:普通话“直线的直”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ī”;普通话“侄子的侄”在闽南方言中也叫做“dī”;普通话中的“蜘蛛”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ī dū”;普通话“柱子的柱”在闽南方言中叫做“tiāo”;普通话“竹子的竹”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ì”;普通话中的“箸笼的箸”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ī”;普通话“猪肉的猪”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ī”;普通话“一张的张”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iō”;普通话“一阵风的阵”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ǐn”;普通话“赚钱的赚”在闽南方言中叫做“tàng”;普通话“重量的重”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ăng”;普通话“追求的追”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uī”。

与“ch”相关的字所对应的闽南方言如:普通话“迟到的迟”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ī”;普通话“电池的池”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ǐ”;普通话“虫子的虫”在闽南方言中叫做“táng”;普通话“重复的重”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iōng”;普通话“场所的场”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iǒu”;普通话“肠子的肠”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ěng”;普通话“长度的长”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éng”;普通话“除去的除”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ǐ”;普通话中的“茶叶的茶”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ēi”;普通话中的“陈酿的陈”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ăn”。

与“sh”相关的字所对应的闽南方言如:普通话中的“杀人的杀”在闽南方言中叫做“tái”;普通话中“事情的事”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ài”;普通话中的“受伤的受”在闽南方言中叫做“diǒ”;普通话中的“玩耍”在闽南方言中叫做“tì tǒ”。普通话只有翘舌音“zh、ch、sh”才能与闽南方言的“t和d”相对应,而平舌音“z、c、s”则不存在与普通话相对应规律,如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可提升小学生对平舌音与翘舌音辨别能力。

与“f”相关的字参阅“古无轻唇音”的说法所对应的闽南方言如:普通话中的“肥胖的肥”在闽南方言中叫做“buǐ”;普通话中的“芳香的芳”在闽南方言中叫做“pāng”;普通话“富贵的富”在闽南方言中叫做“bǔ”;普通话中的“飞翔的飞”在闽南方言中叫做“buē”;普通话的“蜜蜂的蜂”在闽南方言中叫做“pāng”;普通话中的“午饭的饭”在闽南方言中叫做“bén”;普通话的“分手的分”在闽南方言中叫做“būn”;普通话的“放弃的放”在闽南方言中叫做“bàng”。只有声母“f”才与闽南方言中的“b、p”相对应,而声母“h”则不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可以凭借对应规律来区分“f”与“h”的字词。

2.以闽南方言的读法来朗读唐诗有韵脚:

闽南方言的读音保留着古汉语的语音风貌。如今我们要是以汉语的方式来朗读唐诗可以发现很多诗不存在韵脚的,相比之下若是以闽南方言的形式来朗读唐诗则可以发现古诗是存在韵脚。所以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唐诗的教学中有助于欣赏唐诗的韵律美。如:杜莆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qim)。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xim)。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gim)。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jim)。”若以普通话来朗诵整首诗不存在押韵,但以闽南方言来朗读则是以(im)为尾韵来押韵;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hōng)。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diōng)。”若以普通话来朗诵整首诗是不存在押韵的,但以闽南方言朗读整首诗则押韵,押(ong)的音;及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qiá),白云深处有人家(gā)。停车坐爱枫林晚(wă),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整首诗要是以闽南方言的读音来看待则每一联都是以(a)作为韵脚。因此在朗读唐诗中加入闽南方言的使用可以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古汉语的语音,保留了唐韵,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唐代诗人尾字用法的理解与欣赏。

(二)词汇方面

有些闽南方言保存着很多古汉语词汇的意思。如在说文解字中“鼎”字: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闽南方言“鼎”指的是锅,也是指用来煮食物的器具,延至今日闽南方言中“鼎”字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语义(于谦《咏煤炭》中:“鼎彝元赖生成力”鼎彝(yí):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鼎,指的是炊具。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鼎”是炊具的意思,但若是将“鼎”以闽南方言读音形式学生理解词义起来就很容易了,对于古诗意义的解析也将更加透彻。);闽南方言词汇“眠床(mīn cēng)”依旧保留着古汉语的词义——床铺的意思(例如在元朝高明所著的《琵琶记》中的:“吃饱饭,上眠床”,该语句用闽南方言来解释,学生则更加的容易理解);闽南方言词汇“趁(tàn)钱”至今保留着着古汉语的语义——赚钱(如《水浒传》中写到的“为是他有一座酒肉店,在城东快活林甚是趁钱。”若以闽南方言来解析“趁钱”则更容易理解其语义。);闽南方言中“走”字依然留存着古汉语的语义,在《说文解字》中:“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在古代,慢慢走称为“步”,快步走叫“趋”,跑称为“走”(例如在小学古诗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利用闽南方言对“儿童急走追黄蝶”的理解,在解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常将“走”解释为走路,诗句中黄蝶在飞儿童在追,儿童在追的时候自然就是在跑,因此“走”若是解释为“走路”,明显是错的。而闽南方言中“走”的音为(zào),意思本为跑,所以引用闽南方言是给我们提供便捷的理解语义的方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入学生耳熟能详的方言,更能帮助学生剖析诗句的语义。

(三)语法方面

1.可借助闽南方言来判断词语的性质,加强对语句的理解。如“有与无的词性”:

如“有”、“无”皆可表宾语:

(1)他有看电影。(伊有去看电影。)

(2)他没有看电影。(伊无去看电影。)

“有、无”表存在动词,如:

(3)那条路发生了车祸。(一条路有发生车祸。)

(4)那条路没有发生车祸。(一条路无发生车祸。)

“有、无”表判断,如:

(5)老师问小智姐姐:“快期末考试了,小智有看书吗?”小智姐姐回答:“我不太清楚,应该有吧。”(老师问小智阿姊:“要期尾考了,小智有看册吗?”小智啊姊回答:“我咩清楚应该有吧。”)

(6)老师问小智姐姐:“快期末考试了,小智有看书吗?”小智姐姐回答:“我不清楚,应该没有吧”。(老师:“要期尾考了,小智有看册吗?”小智阿姊回答:“我咩清楚,应该无吧。”)

2.闽南方言语句中比较时的特殊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省略的比较语句。

如A+形容词+量词(等同于A+形容词+量词+B):

(7)这箱苹果大些。(即箱苹过较大箱/即箱苹过一箱苹果较大。)

(8)这本书轻些。(即本册较轻。/即本册比一本册较轻。)

3.闽南方言可加强语句的语气,如:

(9)这条路很难走。(啊这条路真歹giă。)在这句话中加入闽南方言的语气词“啊”,在句子中表程度,强调了路的坎坷。

(10)人怎么还没来?(咦,浪安怎哈没来)若此句是在交流中语言,在谈话时加入了闽南方言的常用语气词“咦”,在语句中表疑惑,强调了说话者心中的疑虑。

4.根据闽南方言的语法,可判断现代汉语语句是否存在问题。

受闽南方言语法的影响,以至小学生在用普通话造句时出现语法错误的现象。但若是能区分闽南方言语法的问题,则可以避免普通话语病语句的出现。如:

(11)阿伯厝内,拍话千万莫得共。(错误语句:伯伯家里,丑话千万莫得说。正:在伯伯家里,丑话千万不能说。)

(12)伊做了歹代志,所依要道歉哇嘎哩共。(错误语序:他做了错事,所以要道歉我跟你说。正:我跟你说,他做了错事,所以要道歉。)

四、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须结合闽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策略,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求达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教学中明确区分汉字拼音与闽南方言读音

闽南地区的识字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常会出现闽南方言与汉语拼音相混淆以及汉字的错误认识。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有标准的普通话,才能引导学生读准拼音、写对汉字。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汉字正确的读音与闽南方言相联系进行比较,激发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提高语文拼音能力。比如:容易读错声母“r”与“n”,词语“妖娆ráo”拼音读错成“妖娆náo”,音读错的同时也常将字写错,所以在识字拼音教学中将容易混淆的字进行比较,重复强调正确的文字及拼音,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识字能力。除了进行比较之外,在识字教学中还可以运用绕口令的方法,闽南地区的小学生在识字中“h”与“f”两者常分不清,此时在教学中可运用“粉红墙上画凤凰”的绕口令,一方面可以分辨汉字,一方面又可以规范发音。明确闽南方言与汉语读音的对应规律,有助于分辨平翘舌。(例如:普通话中翘舌音“zh、ch、sh”与闽南方言中的“t、d” 具有相应的对应规律,而平舌音“z、c、s”与闽南方言“t、d”则不存在对应规律,因此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闽南方言与汉语读音所存在的对应规律来分辨平舌音和翘舌音,以此提高学生文字的拼音及书写的能力。)在识字教学拼音方面,闽南地区作为大模块的方言地,所以在选择教材时,相比其它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择使用部编教材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拼音教学,也有利于根据闽南地区的方言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更有利于学生识字学习的拼音教学,同时也更能满足闽南地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需求。

(二)运用闽南方言进行朗读教学

有些闽南方言依旧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读音,运用闽南方言来朗诵古诗词更能品出古代的韵律美,也能更加深入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含意。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古代汉语的读音及意义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改变了,在朗读教学中若是全部单方面使用普通话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运用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朗诵模式,有利于学生解读古诗词(如:唐朝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B北风吹雁雪纷纷(hūn)。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gūn)。”若用普通话读:句尾纷“fēn”与句尾君“jūn”则不存在韵脚,若是运用闽南方言来朗诵则存在韵脚“un”),活跃课堂气氛,让诵读古诗词不在单一枯燥,也有利于小学生在对比的诵读中感受不同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闽南地区的小学生会闽南方言,在一些朗读、欣赏古诗词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小学语文一些朗读教学中可以将闽南方言的诵读方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并可将此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用闽南方言来诵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从历史的进程中来看,其实是一种本源的回归。运用闽南方言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欣赏诗文中所特有的古韵语言,领会诗人的情感。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喜讯后,立即整理行李还乡的喜悦之情。用“字正腔圆”的闽南方言诵读,诗的韵脚“ang”将整首诗称托得更有气势,诗文的诵读也将更加抑扬顿挫,同时更能抒发诗人的喜悦之情和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还可以让学生“融入”了作者的背景世界。如首联的“忽、收、满”,起势迅猛,表现了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突然。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愁、狂”,突出了诗人十分喜悦的心情。颈联“放歌、作伴、还乡”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尾联“穿、下、向”是诗人的联想,幻想自己马上从湖北到达河南,回到自己的家乡,至此结束全诗。用闽南方言朗读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领略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回归了本源,做到了“同文同读”。

(三)闽南方言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要求都是运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维,而在闽南地区的小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大部分无法完美的将闽南方言转换为普通话表达,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闹笑话(例如:在闽南地区的小学生在写日记时,写到“一不小心饭就臭火了”,实则为“一不小心饭就烧焦了”这就是典型的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参杂使用的现象)。作文语言作为一种外部书面言语,实质上来看是内部言语外化的结果。由于闽南方言地区学生的语言环境不够规范,语言积累、阅读量不足,语言感悟能力差,语言优劣的辩析能力较低,以及缺乏对闽南方言和普通话不同表达的掌握。因此教师想要减轻闽南方言对小学生写作的干扰,应当帮助学生摆脱方言的影响,以便能够让学生规范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写作教学中,首先,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其次,我们可以开展闽南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醒小学生在写作过程避免运用闽南方言所特有的词汇,以及避免闽南方言的特殊语法。教师应对小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的“方言入文”的现象进行有效的归类,进行对比展示,使小学生们都能够有意识的规范自己的写作,避免重复错误。再次,要加强小学生的写作训练,写作是能够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语言规范的程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规范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布置随堂练习,课后让学生通过写周记、观察记录、观后感等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批改作文的方式,如教师在课堂中现场批改,提醒其它学生规避同种错误的出现;也可用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的作文自己改正作文中所出现的错误语句;以及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语句规范与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要摆脱闽南方言在写作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得明确区分闽南方言与普通话,才能运用正确顺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避免错误语句的出现。

五、结 论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加入闽南方言的运用所引发的作用有利有弊,如何辩证的看待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所带来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并根据其影响采取相应的策略是教学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闽南方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趋利避害地运用闽南方言。可对比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通过比较的方式,做到化弊为利。同时对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朗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策略研究。先从闽南方言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再进行策略研究,是以逐级递进的方式论述闽南方言的积极意义。但是以文献研究的方法,只能大体的分析、掌握相关的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进行具体分析,以至可能过于古板、抽象和概念化。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学习。我希望通过此研究能为闽南地区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提供一些建议,提高闽南方言区学生的语文素养。

致 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赵峰老师。赵峰老师对我的论文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及时对我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悉心指点,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此,对赵峰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此外,也要感谢朋友以及同学们在论文编写中向我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通过查阅、研究他们的研究文章,是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很好的出发点,在遇到瓶颈时有了更多的角度撰写论文。最后,谢谢论文评阅老师们的辛苦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2]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1.

[3]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3) .

[4]林宸昇.闽南方言“形容词+名量词”结构及其跨领域渗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8(5).

[5]刘子立.略论闽南方言与唐诗韵律——以杜甫诗作为例[J].闽台文化研究,2018(3).

[6]翁菲菲.当今传播语境中闽南语的特殊价值[J].当代电视,2019 (7) .

[7]陈金土.闽南口语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

[8]施婧.方言地区使用部编教材进行拼音教学的策略——以闽南方言地区拼音教学为例[J].2019.(2).

[9]刘看.方言影响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以闽方言为中心[D].闽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6).

[10]黄慧玲.闽南方言对初中生写作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5).

[11]董国华.利用闽南方言辅助格律诗写作教学之管见——兼论语文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诗词素养的培育[J].闽台文化研究,2017(9).

[12]高庆颖.闽南语背景下的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6).

[13]张恒君.“打拼”:源自闽南方言的流行词[J].语文学习,2010(2).

[14]林宝卿.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J].闽台文化研究,2014(9).

[15]陈鸿,苏翠文.闽方言传承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之一:闽南方言[J].闽江学院学报,2016(11).

[16]董国华.利用闽南方言辅助格律诗写作教学之管见——兼论语文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诗词素养的培育[J].闽台文化研究,2017(9).

[17]陈越.《漳州方言语法》相关研究评述[J].文化学刊,2019(1).

[18]陈伟蓉.闽南方言的多功能虚词“共”和“合”[J].中国语文,2019(3).

[19]童宝安.闽南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灵活应用[J].新教师,2019(7).

[20]李如龙.现代汉语方言的萎缩和对策研究[J].语言战略研究,2019(7).

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闽南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月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144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1月2日
Next 2023年1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